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漠北,建立了大蒙古國。隨后蒙古騎兵便以狂飆突起之勢,奔向中原和西域。1219年成吉思汗率領(lǐng)20萬蒙古軍西征中亞花剌子模,臨行前他指定三子窩闊臺為將來的汗位繼承人,長子術(shù)赤表示要與二弟察合臺并行效力,擁戴窩闊臺。成吉思汗說:“你們何必并行?大地遼闊,江河眾多,你們可以各自統(tǒng)治自己的封國!”經(jīng)過征戰(zhàn),他的子孫后來果然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統(tǒng)治區(qū)域。
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歸來,劃分了四個兒子的封地。長子術(shù)赤的封地在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直到蒙古軍馬蹄所到之處;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從畏兀兒境向西一直延伸至河中(中亞錫爾河、阿姆河之間)的草原地區(qū);三子窩闊臺的封地在葉密立(今新疆額敏)和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賽爾)地區(qū);四子拖雷繼承蒙古本土。在分封的基礎(chǔ)上,又經(jīng)過不斷的西征南討而形成了新的大蒙古國格局,在東方,是拖雷后裔統(tǒng)治下的中國元王朝;在西方,是奉元朝為宗主國的四大汗國: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
欽察汗國
由長子術(shù)赤及其后裔所統(tǒng)治,又稱術(shù)赤兀魯思、金帳汗國。1235年窩闊臺汗召集諸王大會,決定征討今里海、黑海之北的欽察以及斡羅思(俄羅斯)等國,諸王均以長子率兵出征,術(shù)赤次子拔都為出征諸王之首。1236年蒙古軍攻破亦的勒河(伏爾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城,接著逼臨此河下游的欽察部。欽察首領(lǐng)班都察率部歸降,另一首領(lǐng)八赤蠻躲入密林中,再退至里海島上,頑強抵抗,后被蒙古軍擒獲。八赤蠻不肯向蒙古人屈膝,慨然說:“我是一國之主,豈可茍且求生?況且我非駱駝,怎能向人下跪!”不屈而死。1237年秋,拔都等遣兵攻入斡羅思。分裂為許多獨立小公國的斡羅思,在15年前曾遭到成吉思汗西征偏師的進攻,失敗慘重,這一次面臨來勢兇猛的蒙古大軍,更無法抵擋。莫爾多瓦、也烈贊(梁贊)、莫斯科、弗拉基米爾、乞瓦(基輔)等城先后被攻破,到1240年,蒙古軍征服了斡羅思,迫使各公國稱藩納貢。
蒙古軍繼續(xù)西征,一軍攻入孛烈兒(波蘭),一軍由拔都率領(lǐng)攻入馬札兒(匈牙利)。1243年拔都結(jié)束西征,回到伏爾加河下游,建都于拔都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建立起東自也兒的石河,西抵斡羅思,南自巴爾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極圈附近的遼闊廣大的欽察汗國。汗國在名義上承認元朝皇帝的大汗地位,是元朝的宗藩之國,但實際上是獨立的。在汗國內(nèi),拔都的13個兄弟各有世襲領(lǐng)地,又各自形成半獨立國。其中拔都之兄斡兒答及其后裔占據(jù)今西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稱白帳汗國。欽察汗國的統(tǒng)治組織仍保持軍政合一的性質(zhì),貴族之下是軍事行政單位萬戶、千戶、百戶和十戶。汗國境內(nèi)有從事農(nóng)業(yè)、工商業(yè)的花剌子模人、不里阿耳人、莫爾多瓦人、斡羅思人等,有從事游牧的欽察、康里等部族,還有商貿(mào)發(fā)達的城市,民族成分復雜,發(fā)展不平衡。統(tǒng)治民族蒙古族生活在大量的突厥語族之中,漸漸突厥化,到14世紀前葉蒙古人已使用突厥語。最高統(tǒng)治者向所屬各地派出官員進行統(tǒng)治或監(jiān)治,征收租稅和貢賦。
1255年拔都去世,其后繼者與元朝以及其它各汗國戰(zhàn)和不定,呈現(xiàn)著錯綜復雜的政治局面。1313年月即伯嗣位,與元朝遣使往來,得到元仁宗的冊封,同時與伊利汗國、埃及等國通好,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欽察汗國達到極盛。他遷都于別兒哥薩萊城(今伏爾加格勒附近),并使伊斯蘭教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其后欽察諸汗都信奉了伊斯蘭教。14世紀50年代末起,汗國陷入內(nèi)訌,20多年間汗位更替20多人,1380年白帳汗脫脫迷失在中亞帖木兒的支持下,成為欽察汗,后來的欽察汗全部出自白帳系。不久脫脫迷失與帖木兒反目,脫脫迷失被擊潰,從此汗國逐漸衰落。權(quán)臣也迪古曾力圖恢復汗國的強盛,亦未能成功。蒙古貴族的對外掠奪和內(nèi)部爭斗,最終使汗國瓦解。
15世紀20年代起,從汗國相繼分裂出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欽察汗國只剩下有限疆土。1502年克里木汗與莫斯科大公國結(jié)盟,進攻薩萊城,城破,欽察汗國滅亡。
窩闊臺汗國
由三子窩闊臺之孫海都建立。窩闊臺即位時曾與諸王立約,大汗位置將永遠屬于他的后代。他去世后,子貴由即位,不久死去,1251年汗位被拖雷之孫蒙哥奪去,蒙哥又遷謫窩闊臺子孫,引起窩闊臺系諸王的強烈不滿。1260年蒙哥二弟忽必烈即位,幼弟阿里不哥與之爭奪汗位,窩闊臺之孫海都支持阿里不哥。1264年阿里不哥敗降,海都便以汗位應屬窩闊臺后裔為由,起而謀求自立為大汗。海都聰明干練,他以海押立(今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為基地,操練兵馬,信賞分明,逐漸強盛。1269年海都召集察合臺后王、術(shù)赤后王聚會,推海都為盟主,一致決定對抗忽必烈,并派人責問忽必烈說:“蒙古舊俗與漢法不同,現(xiàn)在你留居漢地,建立城郭,還遵用漢人的制度,到底為什么?”從此拉開了海都與元朝長達30多年武力爭戰(zhàn)的序幕。
海都迫使察合臺汗國成為自己的附庸,建立起窩闊臺汗國,控制的地域西至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與答剌速(今塔拉斯)河谷,南及天山南麓,東達哈刺火州(今吐魯番),北有也兒的石河上游。窩闊臺汗國對元朝構(gòu)成巨大的威脅,忽必烈遣軍進駐西北,在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境內(nèi))擊敗海都軍。1274年起元軍大舉伐宋,海都乘虛進襲,忽必烈派皇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率軍迎戰(zhàn)。1276年從征宗王蒙哥之子昔里吉等發(fā)動叛亂,劫持那木罕和安童,分送到術(shù)赤后王及海都那里,并進攻漠北哈剌和林。忽必烈調(diào)征宋主將伯顏回師北征,擊潰叛軍,俘獲昔里吉。1287年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玄孫乃顏糾合東北諸王叛元,海都與之呼應。忽必烈率軍親征,擊敗叛軍,擒獲乃顏并處死。這期間海都在西北配合乃顏,頻繁騷擾,忽必烈又先后派出皇子、皇孫出鎮(zhèn)北邊和西邊。然而直到1294年忽必烈去世,仍然未能有效地遏制海都。
1301年,海都和察合臺后王篤哇聯(lián)軍越阿爾泰山進攻元朝,成宗之兄甘麻剌與皇侄海山迎擊,雙方大戰(zhàn)于漠北哈剌和林與塔米爾河之間,海都、篤哇均受傷。海都戰(zhàn)敗撤退,死于途中,子察八兒繼立。1303年察八兒與篤哇遣使入元,“請命罷兵,通一家之好”,元朝許和。不久察八兒同篤哇發(fā)生沖突,元軍亦前來進攻察八兒,察八兒勢窮,窩闊臺汗國所控制區(qū)域一部分歸于元朝,大部分降于篤哇。1309年察八兒逃到元朝,被封為汝寧王,其領(lǐng)地多為察合臺汗國占據(jù),窩闊臺汗國滅亡。
海都長期同元朝對抗,使元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西北和蒙古很多地方都遭殘破,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內(nèi)訌。
察合臺汗國
由次子察合臺及其后裔所統(tǒng)治。察合臺受封后,駐帳于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境內(nèi))附近,但其封地內(nèi)的城郭仍由大汗直接派官管轄。窩闊臺汗時期,察合臺曾企圖排擠大汗的勢力,被窩闊臺制止。1260年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大蒙古國陷于分裂,察合臺之孫阿魯忽統(tǒng)治察合臺汗國,乘機控制了原由大汗直轄的中亞城郭,同時承認忽必烈的宗主汗地位。1266年察合臺曾孫八刺即位,背叛元朝,與窩闊臺汗國海都結(jié)盟,各自劃分在中亞的勢力范圍。八剌死后,約在1275年其子篤哇在海都支持下即位,從此察合臺汗國成為海都的附庸。
篤哇跟隨海都長期同元朝為敵,不斷侵擾元朝邊境,1298年曾襲殺元駐金山守將闊里吉思。1301年篤哇與海都大舉進攻漠北,遭到元軍的反擊,海都死,篤哇中矢受傷,勢力大減,被迫向元朝請和。不久篤哇與元朝聯(lián)兵,擊敗海都之子察八兒,吞并了窩闊臺汗國大部分領(lǐng)地,此后察合臺汗國同元朝以及西邊的伊利汗國保持著時戰(zhàn)時和的關(guān)系。汗國最盛時的疆域,東至吐魯番、羅布泊,西及阿姆河,北抵塔兒巴哈臺,南越興都庫什山。
怯別在位期間(1320—1327),察合臺汗國的統(tǒng)治中心逐漸西移,他在西部另筑新城以為居地。怯別之弟答兒麻失里即汗位后(1331一1334)則長期留居汗國西部,同時皈依伊斯蘭教。1346年合贊算端汗(算端,今譯蘇丹,阿拉伯語意為“有權(quán)威的人”,伊斯蘭教國家統(tǒng)治者常用的稱號)被殺,此后繼立的察合臺汗成為權(quán)臣手中的傀儡,各部也競相各自擁立傀儡汗,汗國陷于分裂。1348年禿忽魯帖木兒被禿忽剌氏貴族擁立為汗,控制汗國東部,后來他兩次率軍進入西部,使分裂的汗國得到短暫統(tǒng)一。1362年禿忽魯帖木兒死,西部巴魯剌氏貴族帖木兒迅速崛起,廢殺可汗,向外擴張,察合臺汗國西部成為帖木兒帝國。察合臺汗國東部仍掌握在禿忽魯帖木兒后裔手中,入明后分裂為大小不一的“國”和“地面”。
伊利汗國
由元世祖忽必烈之弟旭烈兀及其后裔所統(tǒng)治。成吉思汗西征,征服了花剌子模,占領(lǐng)了波斯東部地區(qū)。蒙古軍撤回之后,花剌子模嗣君札闌丁算端大力復國,占據(jù)了波斯西部地區(qū),以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為首都。1231年窩闊臺汗派遣綽兒馬罕西征,消滅札闌丁,征服波斯大部分地區(qū)以及谷兒只(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等國,窩闊臺命綽兒馬罕鎮(zhèn)守其地。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后,命其弟旭烈兀統(tǒng)軍西征未降諸國。1256年旭烈兀攻滅祃拶答而(今伊朗馬贊德蘭省)的“木剌夷國”(伊斯蘭教亦思馬因派勢力,木剌夷意為“異端者”),1258年進至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統(tǒng)治報達的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朝)末代哈里發(fā)(伊斯蘭教主稱號)不能抵擋,城破出降,被處死。隨后蒙古軍侵入敘利亞,被密昔兒(埃及)算端擊敗,西征受阻而止。
1260年忽必烈即位,與阿里不哥發(fā)生汗位爭奪之戰(zhàn),旭烈兀于是不再東返,留駐波斯。他支持忽必烈為大汗,忽必烈便將阿姆河以西直到密昔兒邊境的土地軍民劃歸旭烈兀,由此又形成了一個蒙古汗國。旭烈兀及其繼承者奉大汗為宗主,自稱伊利汗,伊利是突厥語“從屬”之意,因此汗國又稱伊利汗國。其領(lǐng)土東起阿姆河、印度河,西包小亞細亞大部,南抵波斯灣,北達高加索,以蔑剌哈(今伊朗馬臘格)為都城。1265年旭烈兀死,其子阿八哈即位,定都于桃里寺。他應命遣回回炮手幫助忽必烈攻宋,回回炮技術(shù)因而傳入中國。1295年阿八哈之孫合贊即位,改信伊斯蘭教,并定為國教,與元朝繼續(xù)保持密切的關(guān)系。他大力進行社會改革,制定新的制度,使農(nóng)業(yè)和工商業(yè)都得到了發(fā)展。他還鼓勵發(fā)展科學文化,興建天文臺和學校,命宰相拉施特編纂《史集》,被稱為賢君。勢力強盛的汗國與拜占庭帝國、羅馬教廷,及英、法等國都建立了遣使往來的友好關(guān)系。
1304年合贊死,其弟合兒班答繼立,遷都于孫丹尼牙(今伊朗蘇丹尼耶),與元朝的往來更加頻繁。1316年合兒班答死,子不賽因嗣位,還都桃里寺,后與權(quán)臣發(fā)生沖突,內(nèi)亂不斷,國勢漸衰。1335年不賽因死后,權(quán)臣各自擁立傀儡汗,互相攻殺,汗國瓦解。1355年欽察汗札尼別攻入桃里寺,末代汗不知所終,伊利汗國滅亡。札剌亦兒貴族哈散早已占據(jù)報達自立,1358年其子兀洼思兼并波斯西部大部分地區(qū),又取桃里寺為都城,史稱札剌亦兒朝,14世紀末被中亞帖木兒所滅。
蒙古四大汗國占據(jù)中亞、西亞以至東歐的廣大區(qū)域,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對當?shù)氐臍v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