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
迄今為止展覽結構最復雜
規(guī)模最大的敦煌藝術展
展覽包括8座超大精品復制洞窟群
精美的彩塑造像
珍貴的藏經洞文物、現當代藝術等等
博物館有意思邀請藝術家耶蘇
到展覽現場帶我們一睹為快
穿越千年,領略敦煌的藝術魅力。
展 覽 概 況
如何理解敦煌的藝術與文化?敦煌藝術展的主辦方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以26個字母為線索,梳理出26個不同的文化側影看見敦煌的多樣風采。
Artistry/藝術性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17窟
敦煌藝術不只有佛教藝術
在從北魏到元末的八百余年間,敦煌的造像與壁畫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和榆林窟等。產生“敦煌藝術=佛教藝術”這一觀念的原因很好理解,即諸多美術史家一直被石窟壁畫和造像雕塑所吸引著。在他們的研究和傳播下,這兩個名詞漸漸趨同,最終才衍變成現在我們認知中的“敦煌佛教藝術”。
小貼士:從本次展覽展出的復原窟藏經洞——也就是莫高窟第17窟內出土的著名文物“敦煌遺書”中,我們得以了解到,敦煌地區(qū)曾經擁有儒、道乃至波斯襖教的寺廟道觀。這些跡象都代表著一個結論:敦煌佛教藝術是敦煌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敦煌藝術中包含了各種宗教的與非宗教的部分。這些部分在敦煌歷史中不斷互動、交融,最后共同成為了我們現今看到的敦煌藝術的整體。
Beauty/美麗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9窟《女供養(yǎng)人像》
壁畫的美學價值與人物畫像風貌
在敦煌的石窟中,有一種身份的存在已經隨著大眾對敦煌佛教藝術了解的深化而廣為人知,那就是“供養(yǎng)人”。供養(yǎng)人是指因信仰一種宗教,通過提供人力、物力或財力,進行制作圣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發(fā)揚教義的行為的虔誠圣徒。在敦煌石窟中,供養(yǎng)人畫像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及藝術價值。
小貼士:上圖出自本次展覽展出的莫高窟第9窟《女供養(yǎng)人像》。畫面上三位貴族婦女供養(yǎng)像立于一華麗的氈毯之上,均大袖裙襦,輕紗帔帛,服飾艷麗,云頭履。屈臂合十或手持供養(yǎng)。第二身正在回頭與第三身說話狀;另在第一、二身之間下面立一光頭小孩,身騎竹馬,舉頭張望;她們身后的供養(yǎng)侍女或束高髻,或束雙丫髻,神態(tài)各異,或在注視前面的女主人,或在回身講話,或作竊語狀,整幅畫面富于生活氣息。
Carving/雕刻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
造像和臥佛的雕刻技巧
敦煌石窟的藝術形式綜合了建筑、雕塑、壁畫,是佛教雕塑興起之后彩塑技術逐漸成熟、形式逐漸流行的證明。莫高窟中系統地保存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11個朝代的洞窟735個、彩塑3000多身。像莫高窟一樣保存彩塑數量多、延續(xù)時代長、塑繪技術高的石窟及其稀少,這也是其文化價值的一種體現。莫高窟的塑像根據不同的制作方法分為三種,即石胎泥塑、木胎泥塑和影塑,而大型造像一般都是采用石胎泥塑的方法來制作的。方法是在開鑿洞窟的時候,一邊在砂礫巖上鑿出佛像的大概胎形,然后表面先抹一層粗泥覆蓋,再用精制的細泥塑造,最后再用取之于天然礦石的顏料施以彩繪。
小貼士:幾尊大型佛像如第96窟的北大像、第130窟的南大像、第148窟和第158窟的涅槃像等都屬于石胎泥塑造像,其中又以第158窟的涅槃像最為聞名。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們也可以在復原窟內感受最純正的震撼。
Dancer/舞蹈家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272窟《聽法菩薩》
飛天中的舞蹈動作
敦煌舞是中國古典舞的重要流派之一,傳承了中國舞蹈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它從敦煌壁畫的舞姿中取材,風格鮮明而具有特色,活躍地存在于當代那些已經獲得成功的敦煌舞蹈作品和舞劇中。在許多敦煌舞研究者的不斷推進下,它還在持續(xù)輝煌壯大著。
小貼士:本次展覽中有多件作品都能向我們展示壁畫中敦煌舞蹈的風采,例如莫高窟第272窟的聽法菩薩。此聽法菩薩上下四排二十身,舞姿優(yōu)美,雖然各身動態(tài)并不相同,但相互間氣韻貫通,呈現出一種渾然一體的韻律美。從舞姿來看,這些菩薩多有擰腰、側目、弄指、翹腳等動作,顯然受印度舞蹈風格的影響;這些動作也存在于今天的敦煌舞中。
Exchange/交流
大展看點:榆林窟第25窟《彌勒經變》
中原與吐蕃的通婚
敦煌壁畫里不只有佛教故事,還有不少能反映風土人情的內容。本次展出的復制窟中,榆林窟第25窟的彌勒經變里出現了吐蕃婚禮圖,來源是佛教故事記載的彌勒世界“女子年五百歲爾乃行嫁”的情節(jié)。
小貼士:在畫面右側,身穿翻領長袍的吐蕃衣裝的新浪正對著禮席跪拜。他周圍的站立揖手者是男儐相,左側則是新娘和兩位女儐相。這種“男拜女不拜”的習俗是敦煌特有的“入夫婚”。
Fusion/融合
時裝設計中的敦煌元素
作為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敦煌為許多領域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妙思。從近些年重新成為熱潮的漢服到時裝周秀場上的高級成衣,都有推出敦煌元素的產品并大受歡迎的例子。“蓋婭傳說”創(chuàng)始人、著名設計師熊英就曾經帶著她以敦煌為靈感來源的“畫壁·一眼千年”登上2019年法國巴黎時裝周,為時尚界帶去敦煌壁畫獨特的東方美感。
Gesture/手勢
大展看點:宋代《千手千眼觀音圖》
壁畫、佛像中的常見手勢
佛手印,即佛教的各種手勢,代表著佛像的不同身份、佛教的各種教義。壁畫中的佛像手姿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多彩,描寫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起到了寄托愿望、安撫心靈的作用。從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持花手、禮佛手、菩薩手、舉哀羅漢手和化須彌山手等。
小貼士:圖中展示了本次參展的《千手千眼觀音圖》。從中,我們可以輕松地看到佛手印姿態(tài)和細節(jié)。
Heritage/遺產
莫高窟作為聯合國文化遺產
1987年12月11日,莫高窟入選聯合國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這一敦煌藝術的重要見證的評價是:“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要點,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洞窟和石窟寺以彩塑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xù)千年的佛教藝術?!?/span>
Interact/交互
數字敦煌
不管是研究敦煌藝術的學者、愛好壁畫的觀眾還是尋找靈感的創(chuàng)作者,對所有人來說,數字敦煌都提供了一個極其便捷的線上參觀渠道。在敦煌研究院和相關單位的協作努力下,“數字敦煌”項目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文物保護理念,對敦煌石窟和相關文物進行了全面的數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儲。然后,他們將已經獲得和將要獲得的圖像、視頻、三維等多種數據和文獻數據匯集起來,構建成一個多元化與智能化相結合的石窟文物數字化資源庫、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面向全球共享,并建立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和數字資源科學的保障體系。隨著時間的流逝,敦煌壁畫終究會因自然不可抗力消失在滾滾黃沙之中,然而只要數字敦煌依舊存在,這些精絕的藝術就不會從我們的記憶中逝去。
Jewel/寶石
大展看點:榆林窟第4窟《綠度母》
由寶石、礦石做成的天然顏料
敦煌壁畫共五萬多平方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至今大部分仍保存較為完好。論及他們得以流傳許久的原因,除了敦煌干燥的氣候,還有繪畫時使用的天然寶石、礦石顏料。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國就具備了很高的顏色發(fā)明制作技能和化學工藝技術,敦煌壁畫顏料的主要來源就是進口寶石、天然礦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其中,又以制作藍色的原料青金石最廣為人知。青金石所提供的端莊的藍色的獨特之處并不在于其原料的稀有,而在于它獨特的色彩特征很容易將人帶入一種宗教情境或形而上的幻想之中。
小貼士:這幅來自榆林窟第4窟的展品《綠度母》以藍色作為綠度母身后的背景,整個畫面以綠色為基調,典型地體現了西夏時期的風格,為榆林窟西夏壁畫的代表作之一。
Kindness/仁慈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
《鹿王本生》中的仁慈理念
提到佛教故事,許多觀眾第一時間一定會想到九色鹿。本次展出的敦煌壁畫中就有在我國家喻戶曉的《鹿王本生》。在這副精美絕倫的壁畫所描繪的本生故事里,仁慈是相當重要的主題。
小貼士:在故事中,正是因為仁慈,九色鹿才不顧自身的安??v身跳入河中、頑強地與惡浪搏斗,終于把落水人調達救上岸來。它的仁慈感動了國王和士兵,讓他們看看清了叛徒調達的真面目,于是慚愧地承諾全國都不會有人再傷害它。
Lyricism/抒情性
大展看點:榆林窟第3窟《文殊變》
壁畫的表現方式:浪漫和抒情
敦煌壁畫藝術兼具視覺沖擊力極強的線條和大膽夸張的色彩。在壁畫獨特的賦彩設色意象中,抒情達意是其中最能顯示出其高度藝術審美價值和奇特瑰麗的美學價值的意象之一。
小貼士:展覽中出自榆林窟第3窟的這鋪《文殊變》是該題材的繪制達到藝術巔峰的體現。此畫在內容、構思構圖、表現手法和風格等諸方面,與唐宋時期的同類題材相比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和發(fā)展,表現出自身的某些特點整幅畫繼承了中原李公麟、馬遠、夏圭一派的白描人物和水墨山水的傳統,是一幅規(guī)模壯觀、氣勢恢宏、意境深遠的藝術性頗高的佳作。
Masterpiece/杰作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全圖》
杰作《五臺山全圖》
本次展覽的特別展出《五臺山全圖》是敦煌壁畫中不可忽視的杰作。五臺山座落于我國山西省沂州市、太行山脈的北端,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备鶕髡f記載,這里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勝境,從北魏時起就深受佛徒信仰。長慶四年(824年),吐蕃遣使像唐王朝求五臺山圖,自此五臺山圖傳入河西,并且出現在了敦煌壁畫中。這副五臺山全圖,橫貫洞窟整個正壁,高3.42米、寬13.45米,既是一幅佛教史跡畫,又是一幅山水人物畫,還是一幅全景式構圖的歷史地圖。
Nationaltreasure/國寶
敦煌文物保護意識的覺醒
自近代以來,由于政權更迭等諸多原因,莫高窟受到了許多人為的損傷,導致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對于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來說,2003年3月1日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從這一天起,由甘肅省地方立法部門審議通過的《甘肅省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開始實施,敦煌莫高窟的保護也正式邁入法治時代,這些滾滾黃沙中的國寶得到了周密的保護。
Opera/戲劇
敦煌壁畫對戲劇歷史研究的貢獻
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圖像,敦煌壁畫具有敘事和傳形的雙重功能,它所反映的戲劇形象史料彌足珍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證文獻的真實或補充文獻的不足;從20世紀50年代起,許多學者便開始對敦煌壁畫中與表演相關的各類圖像進行研究。敦煌壁畫中流傳下來的諸多伎藝表演圖、經變故事畫、佛教樂舞畫等演藝性圖像和壁畫為深入研究唐五代戲劇文化內涵和表演外觀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文本和圖像資料。
Performanceart/表演藝術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401窟《蓮花伎樂藻井》
壁畫中的音樂表演元素
“伎”是我國古代對歌舞藝人的統稱,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天”則特指在天宮中奏樂起舞的樂伎。他們從樓閣里一躍而飛,變成了飛天和伎樂天。伎樂天為數眾多,分布在洞窟的不同位置,各有名目,各司其職,極具觀賞性和時代特征,為莊嚴肅穆的天宮營造歡樂祥和的氛圍,為后世展開了一幅瑰麗的音樂、舞蹈畫卷,上演著一場永不落幕的樂舞盛宴。
小貼士:敦煌壁畫中的音樂題材頗具特色,樂器種類、數量、表演形式都極為豐富。據統計,僅莫高窟內,壁畫中有音樂題材的洞窟就有兩百四十余個,樂器四十余種,數量達四千五百余件。這副來自莫高窟第401窟的《蓮花伎樂藻井》內繪綠心八瓣大蓮花,紅色疊染,現已變成黑、赤、暗紅三色,石綠涂地,四角各畫一身伎樂天,四邊分畫瑞禽神獸。外圍邊飾少而寬,畫聯珠圓環(huán)一周,環(huán)內畫展翅欲飛的天鵝,環(huán)外涂紅地,畫茶黃色植物紋樣。下垂鱗紋一排,各畫菊花一朵。最外層畫修長的垂角紋,藍綠相間,飾聯珠植物花紋。四角畫蓮臺,各有化生童子交腳合掌倚坐。在已變成黑紅色的帷幔襯托下,類似錦繡。在敦煌歷代的藻井中,這種奇異的構圖,僅此一例,尤顯珍貴。
Quaint/古樸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328窟《供養(yǎng)菩薩》
從壁畫中發(fā)現國畫傳統技法
敦煌壁畫中的繪畫技法與中國畫傳統繪畫技法實際并無差別,但由于敦煌地處絲路要津,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之一,內接中原,外連西域,有著將外來技法與民族技法融合的天然優(yōu)勢。構成敦煌壁畫繪畫技法的主要因素有四種:布局、線描、敷彩和傳神。
小貼士:上圖這副展出的莫高窟第328窟《供養(yǎng)菩薩》繪成于西夏早期,其菩薩之造型、衣冠服飾、繪畫風格等方面均與北宋敦煌壁畫一脈相承,可能仍是當時從事繪壁活動的沙州歸義軍曹氏畫院畫師的筆跡。這四身供養(yǎng)菩薩像先以墨線起稿;敷彩完畢后,在肌膚顏面部位再以赭紅線定稿,用色以青、綠、白等冷色與赭紅作對比。該畫色彩保存如新,調子熱烈明快,繪工細致,是西夏壁畫的代表作品之一。
Rock/石頭
敦煌的特殊巖石種類
在石窟的開鑿過程中,地質是重要因素之一。敦煌的戈壁灘巖石類型為礫巖,而石窟的開鑿又不能脫離該地區(qū)的地質條件,因此只能綜合各方面因素、針對當時的巖石特點,再進行加工處理。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往往會有許多不同的巖石混入、形成不同的石層和夾層,這也導致同一崖壁上的石質也有優(yōu)劣之分。敦煌莫高窟的巖石在地質學上屬于第四系酒泉礫巖,由礫石、沙土等成分自然膠結而成,并夾雜有砂巖,巖性變化很大。由于它不具有整體巖石的硬度,而是以松散的陸相礫巖形態(tài)沉積在河流西岸,受此影響,開鑿的洞窟表面大多高低不平。敦煌石窟的加工與造像的加工和造像都借助泥作,把石窟的開鑿和泥塑、彩繪結合起來,也正是因為這些自然原因。
Sculpture/雕塑
敦煌的工匠
通過佛窟與佛畫中的畫家供養(yǎng)人畫像與題記,我們可以發(fā)現,在當時的敦煌,手工業(yè)加工技術已經非常發(fā)達,并且形成了較為細致的社會分工。除了與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各行業(yè)工匠外,那里還活躍著一支專門營造石窟的“打窟人”隊伍,其中有畫匠、塑匠、石匠、木匠等專門從事佛教藝術創(chuàng)作的工匠。
Tile/花磚
大展看點:《胡人牽駝磚》
胡人牽駝磚
“胡人牽駝磚”是本次展覽展出的花磚之一,出土于敦煌佛爺廟唐墓。磚上駱駝背負重馱,四肢健捷,昂首闊步,甩尾前進。牽駝人頭戴中亞塞種人的尖頂帽,高鼻深目,身穿圓領窄袖服,右手緊握韁繩,左手杵短杖,表現了牽駝人與駱駝長途跋涉的精神面貌。磚面構圖均勻、緊湊,造型比例適度,神態(tài)生動真實,刀法熟練,從內容到形式均屬敦煌文物代表作品中之上乘。不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它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運載絲綢等貨物的駱駝商隊,不畏艱險,日夜兼程,在叮鐺的駝鈴中行進的情景,看到它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人張籍《涼州詞》中“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生動詩句,它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國際間友好往來的象征。
Unique/獨特
敦煌藝術在國內、世界上的獨特性
敦煌文化是我國燦爛歷史的一部分,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中曾經扮演過極為重要的角色——絲綢之路陸上交通樞紐?!端鍟づ峋貍鳌防镉涊d,“發(fā)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奔玖w林教授也認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苯z綢之路不僅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之路,還是世界走向西域、中國和敦煌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之路。
Vivid/生動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17窟《都僧統洪辯像》
壁畫中生動的人物形象——近侍女
俗稱“藏經洞”的莫高窟第17窟始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窟內北壁建有長方形禪床式低壇,壇上是泥塑洪辯像。觀眾們可以在展廳中看到,在他左右,畫有附屬于這尊人物肖像彩塑的執(zhí)扇比丘尼和執(zhí)杖近侍女。近侍女又稱優(yōu)婆夷,在我國稱為女居士,是受了三規(guī)五戒的女子,在當時還有供養(yǎng)高僧、照料僧統、寺主生活起居的職責。
小貼士:這身畫像中,近侍女身著圓領缺袴長衫男裝,頭梳雙髻,腰束帶,左手執(zhí)巾,右手持杖,眉清目秀,容貌端莊,但愁眉輕鎖,表情木訥,塑造了一個謹行慎為、小心翼翼的,來源于生活中的都僧統婢女的形象。雖然她的面部表情不算生動,但我們仍能看出畫師的線描和設色技巧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是晚唐人物畫的代表之作。
Wayoflife/生活方式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45窟《觀音經變》
壁畫中的杯盤食具
這幅圖是莫高窟第45窟《觀音經變》,其中右上角為描繪盤子和炊具的壁畫局部。藍衣男子面前的這張桌子上不僅有盛放食物的高腳盤、方木盤、無腳盤,還有馬頭盤、團盤、合盤、牙盤等。從中我們可以輕松、直觀地觀察敦煌古人的生活場景,還能感受到他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
小貼士:敦煌文獻《端午相迎書》中記載:“達(幸)逢佳節(jié),端午良晨(辰)。有慰同僚,何以申展,空備團粽,輒敢諮邀,狀至幸垂過訪。謹狀。”其中的團粽便是指敦煌式的粽子。由于本地不產箬葉,敦煌人民便把糯米先煮熟,然后放在淺容器中攤平,加入紅棗等配料,最后施以重壓,做成“粽糕”。
Xerophyte/旱生植物
大展看點:榆林窟第25窟《彌勒經變》
敦煌的農業(yè)情況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自古以來便是絲綢之路上的要塞。由于那里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人們會很輕易地認為敦煌的農業(yè)發(fā)展會受到自然因素的較大影響;實際情況則恰恰相反。從千年前起,敦煌的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就已經相當發(fā)達了。本次復原的榆林窟第25窟《彌勒經變》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吐蕃男女通婚圖外,還有描繪耕獲場面的內容,細致地反映了當地人民從更重到收割的全過程。
小貼士:展覽展出的《千手千眼觀音變》中同樣也有豐富的古代農業(yè)情況的體現。從這幅繪于西夏的壁畫中,我們得以觀察到一個包羅萬象、紛繁復雜的社會,其中更包含了當時的生產活動場面與生產工具,這也正是該壁畫歷史、藝術和科學技術價值之所在。
Youngster/孩童
壁畫中的兒童活動
玩耍是兒童的本性。在玩耍中,孩子們得以發(fā)泄精力、制造樂趣,同時還可以與同齡人進行交流、培養(yǎng)社交技巧和社會能力。在敦煌的壁畫和出土的諸多文獻中,都有描繪古代兒童活動場面的描繪,如在纏枝蓮花中攀爬游戲的化生童子等。這些壁畫和文獻所反映的兒童活動都根植于當時的社會風俗形態(tài)之中,并且與唐宋時期敦煌作為絲綢之路重要樞紐的經濟、文化繁榮密不可分。
第126窟蓮花童子藻井圖
Zenith/鼎盛期
大展看點:莫高窟第420窟《西域商隊》
隋唐時期是敦煌壁畫的鼎盛期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隋朝只是一個持續(xù)了37的朝代;但從近代以來研究敦煌壁畫藝術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到,它卻標志著敦煌壁畫藝術鼎盛期的開始。究其原因,隋煬帝西巡河西、掃除吐谷渾對絲路貿易的威脅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商業(yè)貿易和文化藝術往來進一步發(fā)展,促進了中國和西域、乃至中亞的相互交流,更為后世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小貼士:本次展出的莫高窟第420窟的壁畫《西域商隊》以畫家的創(chuàng)造力與當時的真實情況為基礎,以一組連環(huán)的情節(jié)表現古代絲綢之路上商旅的艱難。壁面繪制一商隊整裝待發(fā);商主在祈禱;一人正為病駝灌藥;在爬山過程中,一駱駝墜崖而死;路遇強盜,貨物被搶;官兵保護商人,與強盜展開激烈戰(zhàn)斗;一旁,毛驢在打滾,馬在河邊飲水而鞍卻未卸;強盜被押到官將前,一個個交還所搶之物。畫面與經文有一定距離,因而神秘色彩少而生活氣息濃,完全是當時絲綢之路上可能發(fā)生之事。
(轉載自公眾號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撰文:徐睿琪)
主講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