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里 有 束 光 · 眼 里 有 片 海
拾遺
物語
+
真正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六一,致天下所有疼愛孩子的父母
01
《歡樂頌2》播得熱火朝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劇中的媽媽。
關(guān)雎爾的媽媽為女兒焦慮著:
不由分說地干涉女兒的打扮,
“那樣不好看,這樣才好看?!?/span>
不由分說地替女兒打掃已很整潔的小屋,
“拆被子拆褥子,洗那些并不臟的衣服?!?/span>
不由分說地替女兒安排相親對象,
“你不上,隨時有人上。”
王柏川的媽媽為兒子焦慮著,
她瞞著兒子偷偷去找樊勝美,
“求求你放過我兒子……”
包奕凡的媽媽為兒子焦慮著,
為了讓兒子與安迪分手,
不惜勸退+裝病+苦肉計,
“你支持安迪,就是不要老媽?!?/span>
…………
中國子女的生活里,永遠(yuǎn)橫著一個“為你好”的焦慮媽媽。
02
有一種女人(也有很多男人),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
她自己仿佛一下就消失了。
她的頭像,變成了她孩子。
她的微信名,變成了XX媽。
她的周末,變成了孩子的興趣班。
她參加聚會,話題永遠(yuǎn)是孩子:
孩子多聰明、多努力、多孝順……
她的朋友圈,曬的永遠(yuǎn)是孩子:
孩子在玩,孩子在鬧,
孩子在哭,孩子在笑,
孩子在看書,孩子得獎了……
她把人生所有寄托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就希望能為孩子“安排”一個美好人生。
我們很多人,都有一位這樣的媽媽,
或者說,都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03
然后,我們的生活就變成了這樣子:
“聽媽媽的話,這個學(xué)校讀不得。”
“聽媽媽的話,這個專業(yè)未來不好找工作?!?/span>
“聽媽媽的話,趕緊考公務(wù)員。”
“聽媽媽的話,這個男生不行。”
這些話伴隨我們走過了升學(xué),
走過了擇業(yè),走過了辭職,
走過了找男朋友,走過了結(jié)婚生子……
每當(dāng)我們想反抗“圣旨”時,
爸媽就會說出極具殺傷力的三句話:
“我們都是為你好?!?/strong>
“我們不會害你的?!?/strong>
“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strong>
不行就生氣、發(fā)怒、哭訴、不理你,
我們要是執(zhí)意“抗旨”,就會背上“不孝”之名。
04
但爸媽的“為你好”就真的好嗎?
前段時間,有一條新聞很搶眼:林妙可藝考連續(xù)落榜。
林妙可落榜后,很多人這么評價:
“18歲了,怎么還像一個小孩子?!?/span>
“動作神態(tài)跟她八九歲時沒什么差別?!?/span>
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們來看看林妙可有怎樣一位媽媽。
林媽媽無比自豪地說:“起碼到現(xiàn)在都是這樣,妙可手機密碼我有,她的微信我可以看,就是所有的事情,她跟我沒有秘密……”
林妙可的生活完全被媽媽安排了,
林媽媽說:“妙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過的?!?/span>
這樣“為你好”的結(jié)果是,
“妙可上初三時才學(xué)會過馬路。”
林妙可藝考為何連續(xù)落榜?
也許可以從她媽媽身上找到答案。
05
講一個發(fā)生在我身邊的故事。
小矜出生在一個干部家庭,
父母都在我們區(qū)擔(dān)任領(lǐng)導(dǎo)職務(wù)。
而小矜的人生就是一場木偶戲——她從小的生活,從吃飯穿衣到升學(xué)擇業(yè),事無巨細(xì)全由爸媽做主。
高考時,她想報考音樂學(xué)院,
她媽兩眼圓瞪:“沒門,必須填復(fù)旦?!?/span>
上了復(fù)旦,小矜也不得安寧。
媽媽要求她每晚必須準(zhǔn)時視頻,
“匯報這一天我都是怎么過的?!?/span>
大學(xué)四年,她媽來學(xué)校突查了40多次。
“每次來學(xué)校,先要檢查我的手機,
看里面有沒有什么陌生電話號碼?!?/span>
大學(xué)畢業(yè)后,小矜想做藝術(shù)設(shè)計,
她媽一翻白眼:“不行,我給你安排工作?!?/span>
于是,她進(jìn)了一點也不喜歡的石化企業(yè)。
后來,小矜喜歡上了一個老師。
她媽一撇嘴:“不行,他家條件太差了。”
于是,小矜在媽媽的安排下,
最后嫁給了一個局級干部的兒子。
哪知這位丈夫是一個花花公子,
天天在外面泡妞,經(jīng)常夜不歸宿。
2014年,小矜從18層高樓上跳了下去。
2016年,著名心理學(xué)者武志紅提出了“巨嬰”概念: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guān)——大多數(shù)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成年巨嬰”主要有三種心理特征:
●共生心理——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生活極度依賴他人。
●全能自戀——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需求都應(yīng)得到滿足。
●偏執(zhí)分裂——非黑即白、你死我活,把想象等同于現(xiàn)實。
“巨嬰心理,已成為職場不順的根源!”
“巨嬰,已成為中國家庭幸福的最大殺手。”
而每個巨嬰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全能的爸爸或媽媽。
06
有一次,龍應(yīng)臺一家去墾丁海岸玩。
玩著玩著,龍應(yīng)臺要去上廁所。
起身時,她問兒子:“你要不要去?”
安德烈很不耐煩:“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
龍應(yīng)臺不理兒子,徑直去了。
上完回來,安德烈卻不依不饒:
“請問,你會不會問你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龍應(yīng)臺不甘愿地回答:“不會?!?/span>
安德烈說:“那你為什么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怕我尿在褲子里嗎?”
后來,安德烈給龍應(yīng)臺寫了一封信:
“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
還是把我當(dāng)小孩看待,
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21歲的成人了。
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
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予’,
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
對,這就是你的心態(tài)啊。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
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
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封信,將龍應(yīng)臺震撼得“目瞪口呆”,
她把這封信稱之為“安德烈的《獨立宣言》”。
中國家庭為什么充滿這么多矛盾?
因為父母常犯跟龍應(yīng)臺一樣的毛病——沒把子女當(dāng)成一個完全獨立于自己之外的“別人”。
07
大詩人紀(jì)伯倫寫過一首《孩子》,
這首詩值得每位父母去傳誦和牢記: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hù)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dá)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yuǎn)。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wěn)定的弓。”
08
演員、導(dǎo)演張艾嘉的兒子出后生,
她就開始事無巨細(xì)地安排起來,
“從第一次抱奧斯卡到懷里,
我就為他計劃出了未來的道路,
我要他成為最好的童星。
從衣食住行開始刻意培養(yǎng),
他稍有不對我就馬上糾正。
老公說我不像是在養(yǎng)兒子,
像是在組裝計算機,
把最先進(jìn)最頂級的軟件全部塞進(jìn)去?!?/span>
奧斯卡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在地上滾爬,
從學(xué)走路開始就必須像個紳士,
學(xué)習(xí)穿禮服,學(xué)習(xí)吃西餐,
再高興也不許哈哈大笑,
4歲就學(xué)會了彈鋼琴和拉小提琴,
5歲就被推到了攝影機前,
…………
六七歲時,奧斯卡已是知名童星。
2000年7月,奧斯卡突遭綁架。
綁匪致電張艾嘉:“送來2000萬港幣?!?/span>
最終,奧斯卡還是被平安獲救。
但從此,張艾嘉不再要求兒子“做這做那”,
而是由著奧斯卡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我突然意識到?jīng)]有什么能比他快樂更重要?!?/span>
奧斯卡開始擯棄牛排去啃漢堡包。
請同學(xué)到家里玩,鬧得天翻地覆。
開始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褲,
不再把頭發(fā)打理得一絲不茍,
他離貴族越來越遠(yuǎn),卻過得越來越快樂。
有一次,奧斯卡和張艾嘉去埃及玩,
坐在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之前,
奧斯卡突然對媽媽說:“媽媽,謝謝!”
張艾嘉的眼淚嘩一下涌了出來: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yōu)秀學(xué)生,他沒謝我。
我讓他成為當(dāng)紅童星,他沒有謝我。
我傾家蕩產(chǎn)去交贖金,他沒有謝我。
現(xiàn)在,他終于說了一聲‘謝謝’,
就因為我把自由還給了他?!?/strong>
09
作為父母的我們,
一直殫精竭慮地為子女操心著,
希望子女們盡可能少走彎路。
但我特別喜歡張愛玲寫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叫《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青春路口,有條小路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span>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span>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span>
上路后,我發(fā)現(xiàn)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于走過來了。
多年后,張愛玲一位年輕的朋友,
也站在了她當(dāng)年走過的小路路口,
張愛玲忍不住大喊:
“那條路走不得?!?/span>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span>
“但是我喜歡?!?/span>
朋友雖然碰壁連連,但最后還是走了過來。
忙著為子女鋪平人生道路的我們,
其實沒有必要擔(dān)心孩子會走彎路,
就如張愛玲在《非走不可的彎路》的結(jié)尾寫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沒有這一成長過程,就沒有真正的成長。
10
龍應(yīng)臺在《目送》里,
一直希望兒子能夠回頭看她一眼。
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
龍應(yīng)臺到機場去送他,
她站在等候安檢的隊伍外面,
用眼睛跟著兒子一寸一寸往前挪,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span>
但是華安始終沒有回頭。
華安21歲時,上的大學(xué),
正好是龍應(yīng)臺教課的大學(xué)。
但即使如此,他也不愿跟媽媽同行。
他戴上耳機,一個人聽著音樂,
冷冷走在前頭,留給媽媽一個倔強的背影。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華安始終沒有回頭。
…………
直到有一天,龍應(yīng)臺終于明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span>
“不必追”雖然蒼涼,
但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如此。
一如心理學(xué)家克萊爾所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strong>
11
讀大學(xué)時,有個老師很喜歡說一句話:
“人類很多痛苦的根源,都是對一段關(guān)系寄望過深?!?/strong>
這種關(guān)系中最嚴(yán)重的一種,
就是父母對子女“寄望過深”。
所以美學(xué)家蔣勛說:“母愛有時候是一種暴力?!?/span>
蔣勛這樣勸導(dǎo)父母們:
“我真誠地希望各位父母,
能夠讓你們的孩子遠(yuǎn)走高飛,
不只祝福孩子們走出去,
也祝福你們自己走出去,
因為只有真的做自己,
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才能成就一個完整的生命形態(tài)。
解放孩子的同時,也讓自己獲得解脫?!?/span>
真正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恒久的占有,
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wù)是和孩子親密,呵護(hù)孩子成長。
第二個任務(wù)是和孩子分離,促進(jìn)孩子獨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