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可能是抱著“我就想看著你怎么瞎逼逼”的心情,點開這個標題的。
我懂。
一方面工作給我錢,給我成就感,但另一方面,&%……#¥@&*%#@%……我就是不想工作!
為什么人對工作會如此愛恨交織,相愛相殺?
科學界也好奇這個問題。
早在20多年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就為此做了實驗。
先介紹一下背景。
你什么時候最幸福?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一直致力于研究“人何時最幸福?”。通過對藝術家、運動員、音樂家、棋壇高手、外科醫(yī)生以及普通人的研究,他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心流(Flow)。心流就是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忘記了時間、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狀態(tài)。這種體驗會帶來極大的喜悅感、控制感和成就感。
按照技能、挑戰(zhàn)兩個維度,人們的常見活動可總結為圖中的八種:
l 挑戰(zhàn)的難度過高,讓人深受挫折,接著是擔心,最后產生焦慮;
l 挑戰(zhàn)太過容易,你的能力綽綽有余,你會感到輕松,繼而會覺得無趣;
l 挑戰(zhàn)難度低、個人能力也不足,你會趨于淡漠,對事情無動于衷。
l 當挑戰(zhàn)適中、能力適中時,你投入心力、獲得反饋、達成目標,會獲得最優(yōu)體驗,即心流。
葛優(yōu)躺真的帶給你快樂嗎?
回到工作的問題上來。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團隊想弄清楚:工作和休閑,哪個狀態(tài)更容易產生心流?
他們的方法是:讓100 多位不同行業(yè)的男女全職工作者佩戴呼叫器,為期一周,每天呼叫器會不定時間響8 次,一聽到響聲,他們就得馬上填問卷,記錄當時所做的事情以及當時的心情。另外,他們還要填一個表,指出他們感覺目前所做工作的挑戰(zhàn)程度,以及自覺運用到多少技巧(用1-10來代表程度)。一個人標出的挑戰(zhàn)與技巧運用程度,如果超過了個人的平均水準,就視為處于“心流”。
該調查共回收4 800 份問卷(平均每周約44 人受測)。根據上述的標準,大約有33%的反應屬于心流范疇。(當然,這種界定心流的方式不夠嚴謹,如果只有極端復雜的心流才算數——也就是最高層次的挑戰(zhàn)和技巧運用,那么可能只有不到1%的反應夠資格稱為心流。我們在這里使用的方法有點兒像顯微鏡,不同的放大倍率下可以看到不同的細節(jié)。)
簡單說,結果顯示:
1. 不出所料:一個人每周中處于心流狀態(tài)的時間越長,反映的整體體驗品質就越高。經常感受心流的人較易感覺堅強、活躍、有創(chuàng)造力、專注、進取。
2. 出于意料:心流大多出現在工作的時候,絕少在休閑時發(fā)生。
當受測者在工作中接到訊號時(這種情形只占3/4,因為剩下1/4的上班時間,一般員工往往在做白日夢、閑聊或處理私事),心流的反應高達54%。也就是說,約半數的人在工作時覺得面臨水準以上的挑戰(zhàn),運用到水準以上的技巧。相對而言,閱讀、看電視、招待朋友、下館子時,只有18%的反應達到心流的水準。休閑產生的反應是很典型的無動于衷(或者說淡漠),挑戰(zhàn)與技巧運用都低于平常水準,在這種情形下,很多人都覺得被動、軟弱、遲鈍、不滿足。工作時28%的反應屬于無動于衷的范疇,而休閑時卻超過一半(52%)。
不論心流在工作還是休閑時出現,人的體驗都比沒有心流時更好。挑戰(zhàn)與技能都高時,當事人會覺得快樂、振作、強而有力、活躍;他們精神更集中;自覺更有創(chuàng)造力、更滿足。這些體驗品質上的統(tǒng)計差異十分明顯,但對任何階層的工作者都沒有太大不同。
為什么工作讓人又愛又恨?
契克森米哈賴的問卷上,有個問題是:“你現在是否寧可做別的事?”回答否的程度越高,表明受試者越愿意做當下正在做的事。結果顯示,不論是否處于心流狀態(tài),受測者在工作時寧可做別的事的程度,遠比休閑時高。也就是說,工作時即使已進入心流,人們仍不愿意工作;休閑時盡管體驗品質很差,人們仍然愿意休閑。
因此,就出現了一個矛盾:工作時,人們面對挑戰(zhàn)、發(fā)揮技巧,覺得快樂、強壯、有創(chuàng)意、滿足;閑暇時,他們因無事可干,技巧也無用武之地,以至于覺得悲傷、軟弱、遲鈍、不滿足。
但大家仍然寧可少工作,而擁有更多閑暇。
這個矛盾是為什么呢?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但結論似乎只有一個:談起工作,一般人往往無視當下的體驗品質,一味堅持傳統(tǒng)文化對工作根深蒂固的成見。他們認為工作是強加的限制,妨礙他們的自由,必須盡可能地逃避。
可見,很多人對工作的抗拒,并非源自生理或心理的疲倦,而是因為現代人的工作觀,以及在他觀念里工作與目標的關系?!?span>很多人把工作視為不得不做的事,一項外界強加的負擔,一種生命的債務。因此,盡管工作體驗偶爾是積極的,但他們仍覺得這沒什么了不起,仍會本能地抗拒。
未來屬于懂得善用閑暇的人
更諷刺的是,雖然大多數人都很期待下班回家,準備好好享受,好好玩,可是他們往往不知道該怎么玩。當代的休閑娛樂產品,宗旨就是填!滿!你!的!時!間!大多數的休閑活動——尤其是消極接受式的娛樂(比如現在的各種電子產品),都不是為使人變得更快樂而設計的,它們只是某些人賺錢的工具。
從挑戰(zhàn)和能力的運用中產生的心流體驗,會帶來成長;而純被動式的娛樂背后,什么也沒有。你是想聽之任之,讓“被動式娛樂”無謂消耗你的能量和注意力,而享受不到樂趣?還是運用“心流”原理,通過挑戰(zhàn)與能力的匹配,讓“玩”帶來更多的樂趣和內心成長?
總之:
1. 工作的樂趣比休閑更多,因為工作更容易體驗到心流。
2. 你的確熱愛工作,只是你沒有意識到!
- END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