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jīng).岷三江
岷三江,首大江[1]出汶山[2],北江[3]出曼山[4],南江[5]出高山[6]。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長州[7]南。
注釋:[1]首大江:指岷江。
[2]汶山:指汶川。
[3]北江:指白龍江,發(fā)源于岷山。
[4]曼山:指其爾曼達山。
[5]南江:指雅礱江。
[6]高山:指甘孜。
[7]長州:指絲州。意為“通州”。絲與“長”的讀音xie諧音。
譯文:岷三江:岷江出汶川,白龍江出契爾曼達山,雅礱江出甘孜。甘孜在城都的西面,入海在絲州的南面。
浙江、廬江
浙江出三天子都[1],在其東。在閩西北,入海馀暨南[2]。
廬江[3]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4]。一曰天子鄣。
注釋:[1]三天子都:指浮蓋山,在浙江西南與福建西北的兩省交界處。
[2]馀暨:指余杭區(qū)。
[3]廬江:指南浦溪。
[4]彭澤西:彭澤,指南平。西,指東面。
譯文:浙江發(fā)源于三天子都山的東面,在閩西北,入海處在余杭的南面。
南浦溪發(fā)源于三天子山的西面,在南平的東面進入閩江。又說發(fā)源于三天子鄣山。
淮水、湘水
淮水出馀[1],馀山在朝陽[2]東,義鄉(xiāng)[3]西。入海,淮浦[4]北。
湘水出舜葬[5]東南陬,西環(huán)之。入洞庭下。一曰東南西澤[6]。
注釋:[1]馀山:指桐柏山脈的淮源山,簡稱源山。在河南桐柏縣淮源鎮(zhèn)。
[2]朝陽:指湖北新城鎮(zhèn)。
[3]義鄉(xiāng):讀耶鄉(xiāng),在河南桐柏縣大河鎮(zhèn)。
[4]淮浦:指江蘇淮安市漣水縣陳,古稱淮浦。
[5]舜葬:指九嶷山。
[6]東南西:讀待黎湘,指云夢澤,洞庭湖的古稱謂。
譯文:淮水發(fā)源于桐柏淮源山,淮源山在朝陽城的東面,在大河鎮(zhèn)的西面?;此娜牒?谠诨雌值谋泵?。
湘水發(fā)源于九嶷山東南面,環(huán)饒向西面。進入洞庭湖東面。又說進入云夢澤。
漢水、濛水
漢水出鮒魚之山[1],帝顓頊[2]葬于陽,九嬪[3]葬于陰,四蛇[4]衛(wèi)之。
濛水出漢陽西[5],入江,聶陽[6]西。
注釋:[1]鮒魚山:指王溢山,今稱玉皇山。在陜西秦嶺玉皇山。
[2]帝顓頊:漢水流域的褒河,又稱為太白湑河,被譯為帝顓頊。
[3]九嬪:嘉陵江,又稱為嘉沘,被譯為九嬪。
[4]四蛇衛(wèi)之:讀四溢衛(wèi)之。四溢,指嘉陵江、褒河、湑水、鸚鵡河。衛(wèi),指出。
[5]漢陽西:指湖北紅安縣天臺山。
[6]聶陽:今稱灄口。聶、灄,都讀灄音。
譯文:漢水發(fā)源于秦嶺玉皇山,太白湑河出于南面,嘉陵江出于北面,總共有四條河流出于這里。濛水出于漢陽的西面的天臺山,從灄口的西面流入長江。
溫水、穎水
溫水[1]出崆峒山[2],在臨汾[3]南,入河,華陽[4]北。
穎水出少室山,少室在雍氏[5]南,入淮西鄢[6]北。一曰緱氏[7]。
注釋:[1]溫水:指寧夏地區(qū)的清水河。
[2]崆峒山:指甘肅平?jīng)龅尼轻忌健?/span>
[3]臨汾:寧夏地區(qū),屬牛首山轄區(qū),簡稱牛轄,濮語讀“尼菲”,諧音臨汾。
[4]華陽:指煦華之陽,濮語讀照維,今諧音傳承為中衛(wèi),今稱中寧。
[5]雍氏:指堰師。
[6]鄢:指饒灣。今稱八里垛和姚灣。兩個名稱都與饒有關。
[7]緱氏:指緱氏鎮(zhèn)。
譯文:溫水發(fā)源于崆峒山,在寧夏的南面,從中寧的北面流入黃河。
穎水發(fā)源于少室山,少室山在偃師的南面,從饒灣的北面流入西淮河。又說少室山在緱氏鎮(zhèn)的南面。
汝水
汝水[1]出息天山[2],在梁勉鄉(xiāng)[3]西南,入淮極西北[4]。一曰淮在期思[5]北。
注釋:[1]汝水:指北汝河。這里的描述將下游的沙河也算為北汝河。
[2]息天山:指死者歇息的山,今稱燒人場。在伏牛山中麓。
[3]梁勉:指奉母,今稱西華縣城。西南實際指東南。
[4]淮極西北:淮極,指淮部落。今稱周口市。西北,指陘沘,即穎河的周口河段。
[5]期思:指糧肆,今稱項肆、項城。
譯文:北汝河發(fā)源于伏牛山脈的息天山,在奉母鄉(xiāng)東南流入淮部落的陘河。又說,淮部落在項肆的北面。
涇水、渭水
涇水出長城北山[1],山在郁郅長垣北[2],北入渭,戲北[3]。
渭水出鳥鼠同穴山[4],東注河,入華陰北。
注釋:[1]長城北山:指平?jīng)瞿仙健iL城,讀扯楚,指平?jīng)觯槐?,讀貝,指南。
[2]郁郅長垣北:郁郅,指涇源縣城。長垣,讀扯耶,指六盤山野荷谷。
[3]戲北:指長灣,今稱長慶灣。
[4]鳥鼠同穴:指大草灘國。大草灘國,讀那蓍妥羲,諧音鳥鼠同穴。
譯文:涇水發(fā)源于平?jīng)瞿仙?,山在涇源野荷谷南面,向東北流入渭水,在長慶灣。
渭水發(fā)源于大草灘國山,向東流入黃河,在華陰的北面。
白水、沅水
白水出蜀[1],而東南流注江[2],入江州城下[3]。
沅水出象郡鐔城[4]西,入東注江,入下雋[5]西,合洞庭中。
注釋:[1]白水:嘉陵江又稱白水江。
[2]江:指長江。
[3]江州城:指重慶合川。
[4]象郡鐔城:象郡,指象部落國,在懷化地區(qū)。濮僚人稱王國為象。鐔城,指黔城。鐔讀黔音。
[5]下雋西:沅江市東區(qū)稱東竹,濮語讀音為下雋。西,指東部。
譯文:白水發(fā)源于蜀國北面的秦嶺,向東南流入長江,在江州城東面。
沅水發(fā)源于象國黔城的西面,向東流入長江,從東竹的東面會入洞庭湖中。
贛水、泗水
贛水出聶都[1]東山,東北注江,入彭澤[2]西。
泗水出吳[3]東北,而南,西南,西過湖陵[4]西。而東南注東海,入淮陰[5]北。
注釋:[1]聶都:在江西大余縣聶都鄉(xiāng)。
[2]彭澤:鄱陽湖的古稱謂。
[3]吳:安徽徽州地區(qū),遠古時稱吳,即契烏部落國。
[4]湖陵:古城鎮(zhèn)名,湖陵城已淹沒在獨山湖中。
[5]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淮陰縣。
譯文:贛水發(fā)源于聶都東山,向東北流入長江,從鄱陽湖的西面。
泗水發(fā)源于契烏部落東北面的魯枝地區(qū),向南、西南,西過湖陵西,又向東南流入東海,從淮陰北面入海。
郁水、肄水
郁水[1]出象郡[2],而西南[3]注南海,入須陵[4]東南。
肄水[5]出臨晉[6]西南,而東南注海,入番禺西[7]。
注釋:[1]郁水:指融江。發(fā)源于懷化市通道縣。
[2]象郡:指懷化地區(qū)。
[3]西南:指東南。
[4]須陵:指廣東地區(qū)。
[5]肄水:指英水、英德。今稱連江。
[6]臨晉:指臨武部落。
[7]番禺:指廣州城。
融水發(fā)源于象部落國,向西南流,又轉(zhuǎn)向東南流入南海,從廣東東南部入海。
英水發(fā)源于臨武西南,向東南流入海中,從番禺的西南面入海。
潢水、洛水
潢水[1]出桂陽西北[2],東南注入肄水,入敦浦西[3]。
洛水出西山[4],東北注入河,入成皋[5]之西。
注釋:[1]潢水:指武水。
[2]西北:指西南。
[3]敦浦西:老鼠洲東面,指廣州地區(qū)。西,指東。
[4]西山:指西華山,即草鏈嶺。
[5]成皋:指鞏義北面的蓮山溝。
譯文:武水發(fā)源于桂陽的西南面,向東南匯入英水,進入廣州地區(qū)。
洛水發(fā)源于西華山的草鏈嶺,向東北流入黃河,從蓮山溝的西面溝流入。
汾水、沁水
汾水出上窳[1]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2]南。
沁水出井陘山[3]東,東南注河,入淮[4]東南。
注釋:[1]上窳:指山西原平市上陽武鎮(zhèn)。
[2]皮氏:指沘肆,今稱河津。
[3]井陘:指介休市。
[4]淮:指懷鎮(zhèn),后稱武陟縣。
譯文:汾水發(fā)源于上陽武北面,向西南流入黃河,從河津流入黃河。
沁水發(fā)源于介休的東山,向東南流入黃河,從懷鎮(zhèn)東南面流入黃河。
濟水、潦水
濟水[1]出共山[2]東南丘,絕鉅鹿?jié)?/span>[3],注渤海,入齊瑯槐[4]東北。
潦水[5]出衛(wèi)皋[6]東,東南注渤海,入潦陽[7]。
注釋:[1]濟水:指鉅水,今稱衡水。
[2]共山:指太行崆山,在嶂石巖南邊。
[3]鉅鹿?jié)桑航穹Q雞澤。
[4]齊瑯槐:今稱齊家務。
[5]潦水:指遼河。
[6]衛(wèi)皋:原讀衛(wèi)功,指養(yǎng)鹿,是吉林遼源的古稱為謂。遼源古代以養(yǎng)鹿聞名,故稱為衛(wèi)功。
[7]潦陽:遼寧營口古稱潦陽,后稱潦口,再后稱營子溝,再后稱營口。
譯文:濟水發(fā)源于太行崆山的東南丘,經(jīng)過雞澤流入渤海,從齊家務的東北面入海。
遼河發(fā)源于養(yǎng)鹿鄉(xiāng)的東面,向西環(huán)繞,過雙遼,折向東南流入渤海,從潦陽入海。
滹沱水、漳水
滹沱水出晉陽城[1]南,而西至陽曲北,而東注渤海,入越章武[2]北。
漳水出山陽[3]東,東注渤海,入章武[4]南。
注釋:[1]晉陽城:讀澗陽城,山西靈丘在夏商時期的古稱謂。以橫澗之北而得名。
[2]越章武:指大朝陽部落,
[3]山陽:山西晉中市城區(qū),在夏商時期稱為山陽。
[4]章武:指小朝陽部落,簡稱朝陽部落。大、小朝陽合稱為朝陽國。
譯文:滹沱水發(fā)源于澗陽城南面的橫澗。向西南流至陽曲北面,又折向東流入渤海,從大朝陽部落的北面入海。
漳水發(fā)源于山陽城東山,向東流入渤海,從朝陽部落的南面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