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yī)公開課
>>>第1360課
1.何氏舒解養(yǎng)胃方
【藥物組成】
柴胡9g,枳殼9g,九香蟲6g,綠萼梅6g,陳皮6g,白芍藥15g,炙甘草9g,蒲公英15~30g。
每日1劑,水煎服。
【主治】
胃病因情志不舒,肝郁氣滯,逆而犯胃,致胃氣不和,通降失常而發(fā)者。癥見胃脘疼痛,脹悶,噯氣,大便不暢,苔白或白厚,脈弦等。
【方義】
方中柴胡、炒枳殼、九香蟲疏肝解郁;陳皮、綠萼梅理氣和胃;芍藥、甘草緩急止痛;蒲公英清肝胃郁熱而消炎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和胃止痛之功效,凡胃病以上述脈證為主者投之多能顯效。
【加減應用】
惡心加姜竹茹12g;
泛酸加煅瓦楞子12g;
納滯加神曲9g,雞內(nèi)金9g;
便閉加生大黃3g;
便黑加炒地榆9g,仙鶴草20g;
口干加石斛15g;
疼痛劇烈者可加五靈脂9~15g,炙刺猬皮9g。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五行屬木,易克土犯胃。若情志不舒,肝氣郁結(jié),不得疏泄條達而橫逆犯胃,致胃氣失于和降順達,則郁而為痛。氣機不利,肝胃氣逆,則脘脹、噯氣。肝失和降,氣滯腸道,傳導失常,則大便不暢等。
此類病人,??梢蛐那椴粫扯装l(fā)或加重。治宜理氣和胃。
【附注】方名系編者楊建于擬加。
2.何氏滋陰養(yǎng)胃方
【藥物組成】
北沙參15g,麥門冬15g,當歸12g,生地黃15g,枸杞子15g,白芍藥15g,炙甘草9g,蒲公英15~30g。
【主治】
適用于郁熱傷陰,胃失濡養(yǎng),和降失常而致胃痛隱隱,口干咽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脈細。
【方義】
是方以一貫煎養(yǎng)陰和胃,佐白芍、甘草,既可酸甘育陰又能緩急止痛;輔以蒲公英,止痛清郁熱。合用共達養(yǎng)陰和胃止痛之功效。
【加減應用】
大便閉結(jié),加火麻仁15~20g;
泛酸加煅瓦楞子12g;
便黑加炒地榆9~15g,仙鶴草20~30g;
凡胃病以胃痛隱隱伴口干咽燥,舌紅,便干等為主癥者,用之常獲佳效。
【附注】方名系編者楊建于擬加
3.何氏益氣和胃方
【藥物組成】
黃芪15~30g,白芍藥15g,炙甘草9g,干姜6~9g,烏藥6g,黨參15~20g,茯苓15g,九香蟲6g,蒲公英20~30g。
【功效主治】
適用于胃病因脾胃虛弱,和降乏力,或中陽不足,脾胃虛寒,升降失和所致之胃脘隱痛,纏綿不已,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神疲乏力,或泛吐清水,大便溏,苔白,脈弱等癥。
【方義】
是方以黃芪、黨參、茯苓健中益氣;佐干姜、烏藥溫中散寒;輔以白芍藥、炙甘草、九香蟲、蒲公英緩急止痛,合之有健中和胃止痛之功效。
【加減應用】
泛吐清水較多,加姜半夏9g;
泛酸加吳茱萸4g,煅瓦楞子12g;
納差加炒谷芽30g,雞內(nèi)金9g;
便溏加蒼術(shù)15g。
凡胃病見上癥者,加減治之多獲良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