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和駢賦最大的差別是有韻、無韻之分 駢文是非韻文,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法,又稱四六文 特色: 1.對偶工整 2.聲律和諧 3.辭藻華麗 4.用典繁多 代表作家:陸機、鮑照、徐陵、庾信、王勃、李商隱等人, 李斯的諫逐客書被譽為駢文之初祖。 賦是介于詩、文間的韻文,不同朝代有不同流別的賦 1.戰(zhàn)國叫短賦,篇章短小,用以說理,例如:荀子賦篇 2.兩漢叫古賦、大賦,重鋪張,多長篇巨幅。辭藻華麗,筆勢夸張,好堆砌冷僻文字,表面富麗,艱深難讀。例如司馬相如的長門賦。 3.魏晉六朝叫俳賦、駢賦、小賦,篇幅短小,抒情多于鋪陳,講究聲律諧和、用典對仗、使用俳句,例如左思的三都賦。 4.唐代叫律賦,以賦取士,制題新巧,立韻險難,要求音韻諧調(diào)、對偶工整、缺乏文學價值。 5.宋代叫散賦、文賦,以散文方法作賦,力去駢律惡習,駢散相間,主于說理,例如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 6.明清叫股賦,律賦、散賦雜糅而成,寓駢于散,對偶中有八股文句法。 漢賦:1.別名:古賦,大賦。 2.盛行時代:漢代 3.特色: 篇幅長;詞藻華麗,筆勢夸張,好堆砌冷僻文字;駢散夾雜,少押韻用典。 代表人物: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王褒,班固,張衡 駢賦:1.別名:俳賦,小賦。2.盛行時代:魏晉六朝。 3.特色: 篇幅縮??;抒情多于鋪陳;題材豐富,風格明顯;全用駢偶;多押韻用典。 代表人物:曹植,王粲,江淹,庾信,徐陵,潘岳,陸機 律賦:1.別名:唐賦,試體賦。2.盛行年代:唐朝。3.特色:科舉考試,以賦取士;規(guī)定嚴格,毫無內(nèi)容。 ps.杜牧寫有<阿房宮賦> 散賦:1.別名:文賦(有別于陸機的<文賦>)。2.盛行年代:宋代。 3.特色:以散代駢,句法參差;押韻自由。 代表人物:歐陽修<秋聲賦>,蘇軾前后<赤壁賦> 股賦:1.盛行年代:明清。2.特色:受八股文取士的影響,重形式輕內(nèi)容。 「賦」為中國四大韻文之ㄧ,在漢代尤為興盛 戰(zhàn)國 短賦(荀卿賦、荀賦)1篇章短小,2用以說理,2用以說理兩漢 古賦(大賦、漢賦、辭賦、漢大賦)1篇幅長,2詞藻華麗,筆勢夸張,3作者多為文字學家,好堆砌冷僻文字,4少押韻,少用典,魏晉六朝 俳賦(駢賦、小賦、六朝賦) 1篇幅短小 2抒情多于鋪陳 3全用駢偶 4多押韻,多用典 唐宋 律賦 1科舉考試用 2較俳賦更講究對仗、押韻 3無文學價值 宋 文賦(散賦、散文賦) 1因應古文運動而產(chǎn)生 2散文化 明清 股賦 雜揉律賦、散賦,并加入八股文句法,俳賦 / 駢賦 (六朝的賦)
建安貴游文學再興,文學生態(tài)已經(jīng)改變,由于此時賦的作者與欣賞者,都長期濡染于經(jīng)史與語言訓練,于是辭賦仍向士大夫文學的道路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漢文字的特色,審美角度也逐漸改變,從「巧為形似之言」的審美追求,轉為斟酌經(jīng)辭、镕鑄故實,以增加語文美感的密度,炫其博雅才學的審美要求,形成所謂的六朝文體,其賦不論是形氏或內(nèi)容,都與漢大賦有完全不同的風貌。
律賦 (唐宋科舉考試采用的賦) 南北朝的貴游文學集團,他們忙于抄書編纂類書,忙于搜集典故,詩也逐漸興盛加入貴游的行列,詩賦成為文學的雙主流。在唐代文人心目中,文學雙主流的態(tài)勢不變,所以規(guī)劃為科舉考試的文學科目。為便于評選,更發(fā)展成律賦,也造就了律詩。同時,因為它用之于科舉考試,于是形式雖遭到扭曲而賦的題材卻為之擴大,「穿穴經(jīng)史」使內(nèi)容更為博富。
文賦 (唐至宋的賦) 到宋代,由于文化環(huán)境及文學興趣的改變,賦體又有了變化,但以詩賦為文學的雙主流情況似乎沒有多大的改變,科舉仍以詩賦為進士科的考試科目,好文能文之士,莫不致力于詩賦的創(chuàng)作,各家文集都依循《文選》的體例,將賦的作品置于卷首。擅長古文的歐陽修、蘇軾等,也和韓愈、柳宗元一樣,精心經(jīng)營辭賦,而留下不朽的名篇,賦體的多樣化,至此為之極矣
辭賦的基本特征—有著鮮明民族特色的文體。 特色 ①不歌而誦、賦者鋪也。 ②詩賦比較 a.詩尚含蓄精練,賦尚鋪排宏麗。 b.詩篇幅短小,賦篇幅較長。 c.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③漢代時辭賦并稱,賦可包含辭,而只有騷體賦可稱辭。 ④辭描摹物狀,抒情寫志,又稱騷體,因不歌而誦,又稱賦。 ⑤辭與散體賦 a.辭主抒情,散體賦多以體物為主,「極聲貌以窮文」。 b.辭的句式為騷體,散體賦則是韻散結合。 c.辭「發(fā)憤以抒情」,散體賦則鋪張揚厲。 d.辭婉轉曲折,兼長風雅,散體賦則雕飾浮詞,堆砌名物。 類別 ①詩體賦—四言為主,隔句用韻,篇幅短小。 ②騷體賦—四六言,用「兮」字,與楚辭同。 ③散體賦—韻散結合,句式不定,述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詞藻華美,篇幅宏大。 ④七體—七段文字描寫七件事物,首加序曲以敘述緣起,句式韻散結合,以韻為主,借客主問答連綴各段。 ⑤對問體—行文與散文相似,但有韻。 詩賦合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詠物抒情小賦,一般篇幅短小,語言華美,不僅內(nèi)容逐漸詩化,形式也逐漸融入五、七言詩句。隨著永明新體的產(chǎn)生,詩句或融入辭賦的詩句逐漸律化,如沈約〈金華八詠二〉、〈望秋月〉已是詩賦相伴。而后徐陵、庾信用于賦中的五七言詩句,已不用「兮」字,類似雜言古詩。
賦的結構 賦可以有三個部分:前面有序,中間是賦的本身,后面有「亂」或「訊」等。序是說明作賦的原因,「亂」或「訊」大多概括全篇的大意。但序和「亂」等不是賦一定要具備的。
西漢以前的賦是沒有序的,從東漢開始,作者才自己寫賦序,例如班固的〈兩都賦〉。賦序與賦本身在形式上的差別,是賦用韻而序不用韻。漢代賦序和一般散文沒有分別,六朝賦序有用駢體文寫的,例如庾信〈哀江南賦序〉。
「亂」或「訊」在漢賦中多有這一部分。例如賈誼的〈吊屈原賦〉有「訊」,揚雄〈甘泉賦〉有「亂」。這是騷體形式的沿用。六朝以后的賦很少運用這種形式的。
有的漢賦假設賓主對答,開始和結尾都多用散文,賦本身就分成三個部分。開始部分有點近似序;結尾部分往往發(fā)點議論,以寄托諷諭之意,近似「亂」或「訊」。唐宋時代有些賦還沿用這種作法。例如韓愈〈進學解〉開始有幾句散文,作用是為下文作張本;杜牧〈阿房宮賦〉從「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起,是一段發(fā)議論的散文,這就是寄托諷諭的結尾部分。
賦的押韻 賦的用韻,可以歸納出下列五點: 一、由于賦的篇幅較長,往往需要換韻,一韻到底的賦極少。 二、賦的換韻,往往與內(nèi)容段落是一致的。 三、賦的押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相押。隔句相押是最常見的押韻方法,這與〈詩經(jīng)〉、〈楚辭〉的押韻方法相同。但如上面所說的,古賦和文賦常夾有散句,押與不押,比較自由。文賦如蘇軾的〈前赤壁賦〉除句句押和隔句押外,也有三句或四句才押的。這種作法是賦體詩的成分減少、散文成分加多的表現(xiàn)之一。 四、所謂韻腳,不一定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虛詞,往往在虛詞的前面押韻。這是繼承了〈詩經(jīng)〉、〈楚辭〉的作法。這種押韻方式古賦和文賦中用得較多,六朝駢賦一般不用。 五、韻腳以不重復為原則。
寫駢文不可以用白話文,當今有不少駢文家,一生專門寫駢文的,他們寫的駢文,沒人是用白話文寫的,這點我們要尊重,不要破壞了他們的游戲規(guī)則。
寫文章一律得用古音,雖然外頭有人用今音寫,但本班是學習班,不是推廣班,因此不采用今音。 如何寫才不會變白話文,除了遣詞與字藻外,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抓住兩兩一詞組的原則,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里節(jié)奏明確,學這步調(diào)去寫就對了。五言是221或212的節(jié)奏,也就是23的節(jié)奏。七言就是223的節(jié)奏。四言就是22的節(jié)奏,六言就是222的節(jié)奏。駢文五言以上需加虛字,請參看:
九言 豈為長河落日而懷憂,豈因芳草晴川而感慨。
八言 孫淑沉甌則消春困,陸游映畫則起月琴。
七言 淳熙于楚澤寶鄉(xiāng),慧穎于竟陵名府。(2022) 符瑞見兮煥圖書,壇場設兮望鑾輿。(21012)
六言 爽則清香馥郁,甘則雋味悠然。(1022) 清茗以酬寧歲,澄懷以念知音。(2012) 霓彩縈其炫麗,微風拂其明妝。(2102) 摘翠嶺之茶茗,掬瑤溪之珠露。(1202) 東坡逸韻而思,西子妙顏以駐。(2201)
五言 不沾辱其間,不置身其外。(1201) 聞之者悲傷,見之者隕淚。(1002)
提引詞 故能下筆繡辭,揚手文飛。 于是樽盈縹玉之酒,爵獻金漿之醪。 于是羨芳聲之遠暢,偉靈表之可嘉。
我們舉個例子 1234 567 7654 321 1357 246 246 1357 這里面第一、二、四句押韻,節(jié)奏上是43或34。這樣有了節(jié)奏你寫的就不會像白話文了。所以學習詩鐘能幫助你改善白話文的地方就在于詩鐘的節(jié)奏是固定的。
本周的學習重點本來是押韻的技巧與練習,押韻練習部份請大家自行練習 什么是賦?什么是駢文? 賦是散文化的詩,駢文是賦體化的散文 駢文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多四六對仗,故又稱四六文,或名曰四六、駢儷、駢體等,具駢文要點而有押韻者稱駢賦。
辭賦基礎 各種賦的簡單介紹 各種辭賦的各自特點
楚辭: 漢大賦: 駢賦: 律賦: 文賦: 1、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 2、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 3、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散賦”; 4、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fā)展,叫做“駢賦”; 5、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 6、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一: 騷體賦—— 請參考: 騷體賦是漢賦中的一類,它是從楚辭中發(fā)展而成的,形式上屬于騷體,所以稱為騷體賦。騷體賦的大都是抒發(fā)懷才不遇的不平,抒發(fā)一種不得幫閑的牢騷。首倡者是西漢初年的賈誼,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其他代表作品有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等。這種賦在內(nèi)容上側重于詠物抒情,且多抒發(fā)哀怨之情,近于《離騷》的情調(diào)。在形式上也與楚辭接近,常用帶有“兮”字的語句。另外,過去有人總結過,“騷”調(diào)以虛字為句腰,腰上一字與句末一字平仄相異為諧調(diào),平仄相同為拗調(diào);《九歌》以“兮”字為句腰,句調(diào)諧拗亦同。騷體可以稱詩,亦可以指賦。漢以后署名蔡琰的騷體《悲憤詩》后半部分,韓愈的《復志賦》,柳宗元的《懲咎賦》、《閔生賦》等均可歸入騷體類。
二:漢大賦(散體賦)—— 散體賦介紹 指漢代盛行的賦體作品,以主客問答的方式“鋪陳摛(chi)文,體物寫志”,雖散韻結合,但散文的意味較重,所以稱為散體賦。一般篇幅較長,規(guī)模宏大,所以又稱散體大賦。散體大賦是漢賦的主干,所以散體大賦可以直接稱之為漢賦,一般來說,文學史上說的“漢賦”,都是指漢代散體大賦而言。 散體賦,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韻散結合,以體物為主,一般直書其事,鋪采摛文,排比鋪陳,多以問答體形式展開描寫,辭藻富麗,篇幅龐大。主要由諸子問答體、戰(zhàn)國縱橫游說之文和楚辭演化而來。
三:駢賦 駢賦的正文部分,皆需有韻。但散領之句不計韻。駢賦應避免句式單調(diào)乏味。句中節(jié)奏應合乎駢句特點。間有少量5,7言近體詩節(jié)奏或間雜“兮”調(diào)者亦有。篇幅一般在千字以下。并善于精準用典。。
四:律賦————古代律賦篇幅在300—500字之間。結構嚴謹并層次分明。輕鋪陳而重敘議。律賦需限韻,即“題韻”。題韻字數(shù)在4—8字之間。所題韻字有平有仄,但不強限必須平仄相間。所題韻字必須使用于賦中韻腳上。
五,文賦類——文體賦作品在結構上應層次分明。手法上不拘“設問對答”或“敘事抒情”。文體賦用韻之多寡以及散句與韻句之比例通常無強制性要求。但無論如何,亦需適當用韻。使用散句時應合于文言散文語法。
課堂練習: 從以下兩組各組選一字,寫一詩鐘 七唱。
(上聲 二十五有) 有 酒 首 手 口 母 后 柳 友 婦 斗 狗 久 負 厚 叟 走 守 綬 右 否 丑 受 牖 偶 耦 阜 九 后 咎 藪 吼 帚 垢 畝
(上平聲 二冬) 冬 農(nóng) 宗 鐘 鐘 龍 舂 松 衡 容 蓉 庸 封 胸 雍 濃 重 從 逢 縫 蹤 茸 峰
本周作業(yè) (為期兩周) 寫一篇 駢文 (字數(shù)400字以上) 題目:《。。。游記》 具體游記內(nèi)容由學生根據(jù)自己印象最深的旅游 來定 寫法上,你可以去找古文游山玩水的文章,東裁西剪的也能湊起來成一小段,如此累積,一段寫山、一段寫水、一段寫樹、一段寫路、一段寫石,這樣合起來就是好幾大段了,有了個前面出發(fā),路過,覽勝,旅游等過程,就可以大工告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