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作家與作家之間:窺視、仰慕、厭棄、做朋友、做敵人、做戀人……

當一位作家遇上另一位作家,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完全不輸于他們筆下的小說:“他們相互窺視、合作、扶助、拒絕扶助、仰慕、厭棄、借債、資助、爭吵、傾軋、做朋友、做敵人、做異性/同性戀人、私奔、結婚、離婚,風生水起,枝蔓叢生……”

在下文《作家遇上作家》中,作家、譯者黃昱寧細數外國文人間的磕磕絆絆,比如當時還寂寂無名的普魯斯特唯一一次見到王爾德,卻被王爾德拒之于廁所外面;而本為好友的海明威與菲茨杰拉德,卻“再也無法坐在同一張桌上了……”這些作家們獨立于作品之外的面目,經由這些錯綜復雜的人間關系,而變得更為立體,人性的微妙由此盡顯。

本文摘選自《一個人的城堡》,經出品方授權推送。

作家遇上作家

文 | 黃昱寧

王爾德與普魯斯特

詹姆斯·喬伊斯與塞繆爾·貝克特

普魯斯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到王爾德的時候,自己尚且寂寂無名。

1891年末,王爾德到法國小住兩個月,趁便在當地文人圈里游歷一番,自然少不得有好事者引薦幾位素來仰慕王氏盛名的新手,這其中便有普魯斯特。

普魯斯特對英國文學一向有心得,也譯過羅斯金的 《亞眠的圣經》,滿以為自己是有底氣跟王爾德對話的。卻說那日,普魯斯特興沖沖地趕回自己的寓所,比約定的時間略晚了一些。仆人告訴他,王爾德一個人躲進了盥洗室里不肯出來。普魯斯特摸不著頭腦,抵著廁門直喚王爾德的名字,問他是否有恙。后者少頃現(xiàn)身,言:“非病。本欲與君共進晚餐。然恭候大駕時不幸于起居室面晤令尊令堂,遂勇氣殆盡 (my courage fail me)。先行告退,告退……”

無從考證普魯斯特的雙親究竟是長相面目猙獰還是言行舉止有哪里開罪了王爾德,抑或,這根本就是他對普魯斯特居然敢遲到的懲戒??傊V擺到這個分上,是拿定了主意要絕后路的——當時的王爾德自然不會覺得可惜,只是,后人看起來,不免要為少了段文壇佳話而扼腕。

普魯斯特

時隔三十余載,就像當年的王爾德一樣,普魯斯特終于也修來了無須考慮別人感受的境界。1922年5月,他在一場晚宴上撞見了詹姆斯·喬伊斯。其時喬伊斯已經寫完了 《都柏林人》和 《尤利西斯》,但生活仍然窘迫,不得已裝出喝得爛醉的樣子掩飾自己沒有穿晚禮服 (更準確地說,他根本就沒有晚禮服可穿)的窘態(tài)。

關于普魯斯特與喬伊斯的這一番遭遇,目擊者有好幾種說法。版本之一稱,自始至終,他們倆一直在自顧自地抱怨身上的病痛 (至少普魯斯特說的是真話,因為那一年年末這些病就要了他的命),聽來雖是一唱一和,細辨卻搭不上調。

版本之二要激烈得多:普喬二人互不買賬,堅稱從沒有看過對方的作品。喬伊斯自己也曾對朋友描述過相似的情節(jié),說他和普魯斯特的對話里充斥著硬邦邦的NO。待晚宴告終,普魯斯特叫來一輛出租車,邀請英國小說家西德尼·斯奇夫 (Sydney Schiff)到他的寓所去,喬伊斯也順路跟了一段。

剛鉆進車門,他就忙不迭地打開窗,惹得普魯斯特心頭大怒——誰不曉得他普魯斯特是個老哮喘,最怕通風?好容易捱到家門口,普魯斯特連禮數也顧不得了,扭頭便走。此時喬伊斯倒像是酒醒了一般,急急地想再聊上幾句,卻見對手已經沖進了門,只留下斯奇夫把悵然不已的喬伊斯打發(fā)走了完事。

喬伊斯

許是這份悵然在喬伊斯心里結了痂,不期然倒促成了他日后善待塞繆爾·貝克特的佳話?這段淵源始于1928年,那時貝克特剛滿二十二歲,懷里揣著朋友的推薦信冒冒失失地登門拜謁喬伊斯?;蛟S是因為有同鄉(xiāng)之誼,兩人居然一見如故,自此往來頻仍,喬府千金露西婭甚至一眼便相中了貝克特。雖然小貝最終也沒當成老喬的快婿,但后者仍不忘在對方遭難時雪中送炭:貝克特曾在大街上無辜被瘋子刺成重傷,靠了喬伊斯的資助才住進了醫(yī)院的私人病房,病榻上還有幸嘗到了喬夫人親手烤的蛋奶凍餡餅。

喬伊斯晚年染眼疾,幾近失明,據說他的最后一部小說 《芬尼根守靈夜》大半都是貝克特聽寫下來的,以至于圈內流傳開這樣一個段子:貝克特埋頭聽寫,沒留神有人叩門,卻把喬伊斯的那一聲 “請進”給記了下來。校稿時喬不明就里,貝則堅持他確實親口說過這兩個字。卻見老爺子沉吟片刻,一錘定音:“且留之!”

據說還真有人在 《芬尼根守靈夜》里找過 “請進”二字,結果大失所望,然而貝喬二人的情誼是確鑿的——在作家與作家的碰撞中,難得的,這一瞬的火花悅目而溫暖。

博斯威爾與塞繆爾·約翰遜

常常的,某位作家獨立于作品之外的面目,是因為另一位作家的勾勒,才血肉分明起來的。像特德·休斯(Ted Hughes)與西爾維亞·普拉斯 (Sylvia Plath),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信札內詩行間,都糾纏了一世,仿如兩個綁在同一副繩索上的登山者——你讀懂了一個,也就參透了另一個。站在讀者的立場上,這或許可以算是一種幸運。然而這幸運似乎直到十八世紀晚期以后才漸成氣候。

在此之前的游戲規(guī)則是,作家習慣于戴上神圣的面具,若不憚犯忌把墨水潑到圈中同人身上——無論下筆是贊是彈都是不合時宜的。比如盧梭,在圈里是出了名的孤僻,幾乎謝絕一切文人的造訪,據說原因之一便是他不愿意輕易被人寫了去——肥水不流外人田,好材料自然是寧可留著給自己寫 《懺悔錄》的。多年以后繼承他衣缽的有塞林格,他在 《麥田里的守望者》里入木三分地描摹出霍爾頓讀完一本書以后便渴望親近作者的念頭,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塞林格隱居得比誰徹底,終于把自己變成了二十世紀最親近不得的作家。

塞林格

約翰·奧布里 (John Aubrey,1626—1697)對這套規(guī)矩不以為然,他對研究其他名人的興趣甚至比對自己擅長的文物收藏還要高。在他筆下,哲人托馬斯·霍布斯最苦惱的一件事,是不知道該怎么把蒼蠅從光頭上趕開。這種執(zhí)著于雞毛蒜皮的行文方式自然為正人君子所不齒,以至于直到奧布里死后很長一段時間,他仍然是文壇的笑柄。

突破這個準禁區(qū)的里程碑無疑是1763年博斯威爾發(fā)表的 《約翰遜之生涯》 (Life of Johnson)——甚至,英語里從此就多了一個叫 “Boswell”的詞條,專指那些為密友寫傳記的人。然而,博斯威爾在當時并不得意, 不夸張地說,這本書幾乎讓他身敗名裂:不但與約翰遜 (Samuel Johnson)結下了梁子,評論家也一致苛責,說他在輕慢約翰遜的同時,也貶低了自己。

公允地說,所謂的 “輕慢”,現(xiàn)在看來,只是敢于把前人所不屑提的小節(jié)充塞于字里行間,使得約翰遜的形象在他同時代的作家群落里顯得格外可親罷了。由此,讀者了解到這位大文豪愛眨眼睛的習慣,搖搖擺擺的蹣跚步態(tài),用餐后夸張的、心滿意足的表情,對魚湯、小牛肉餡餅配李子近乎貪得無厭的偏好以及把橘皮當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的怪癖,就像熟知一位遠遠地見到便會微笑的友人。

塞繆爾·約翰遜

即便是一百年之后,活躍在十九世紀末的亨利·詹姆斯也還是不贊成把作家神圣的面具卸下來的。在他看來,諸如出版作家的私人信件、披露他們的生活瑣事,都是“以沾滿血污的儀式,把他作為犧牲擺到我們好奇心的祭壇上。”——如果劊子手竟是另一位作家,則更是罪不可恕了。

然而作家與作家之間的故事終于還是越來越多地見諸于文字:他們相互窺視、合作、扶助、拒絕扶助、仰慕、厭棄、借債、資助、爭吵、傾軋、做朋友、做敵人、做異性/同性戀人、私奔、結婚、離婚,風生水起,枝蔓叢生,精彩不輸于他們筆下的小說。

田納西·威廉斯與杜魯門·卡波蒂

《欲望號街車》的作者田納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與寫 《蒂芬妮的早餐》的杜魯門·卡波蒂(Truman Capote)一度過從甚密,據卡波蒂回憶,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 “最有趣的時光”。有一次他們一塊去泡吧,那里人聲鼎沸,同性戀異性戀混雜。角落里坐了一對夫妻,顯然是喝醉了的樣子。那個女的上身穿頸部系帶的三角背心,搭配一條寬松褲。她一眼認出了卡波蒂,于是搖晃著湊攏來,掏出一支眉筆,要大作家在她的肚臍上簽名。

杜魯門·卡波蒂

說起來卡波蒂也算是少年得志的風流才子,見了這等陣勢卻只有丟盔卸甲的分,訕笑著說:“哦,不行。離我遠點?!?/p>

“你怎么可以如此殘忍?”一旁的田納西冷不防殺出來,睽睽眾目之下,接過眉筆,在女郎的嬌臍上寫了卡波蒂的名字。女郎心滿意足而去,而她的丈夫卻按捺不住,騰地站起來。他一把奪過眉筆,大踏步走到兩位作家跟前,拉開褲鏈,亮出內里乾坤,揚言道:“既然你今天在什么物件上都敢簽名,何妨在此處也如法炮制?”霎時間,酒吧里三百來號人鴉雀無聲??úǖ僖鸦抛饕粓F,只愣愣地盯著那人看。

好個田納西,欠身,接筆,發(fā)話:“我可看不出您有足夠的空間讓杜魯門把名字全簽上去,”他朝卡波蒂擠擠眼,“也罷,只好來個縮寫了?!?/p>

不緊不慢的,話音若銀珠落地,再彈上來,已笑癱了一屋子。

海明威與菲茨杰拉德

海明威與菲茨杰拉德的緣分,始于二十年代的巴黎。當時 《了不起的蓋茨比》剛剛問世,兩人初次相見,菲茨杰拉德就 “害羞而高興”地提到了這本書——在海明威看來,這是 “所有謙虛的作家寫出了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時都會流露出的表情”。

兩人晤談甚歡,不久又結伴去里昂。一路上,海明威漸漸發(fā)現(xiàn),身邊這位 “年長而有成就”的作家身上有太多太多匪夷所思的東西:他會莫名其妙地錯過一趟火車,會為莫須有的 “肺部充血”或者找不到一支體溫表而惶惶不可終日,會為結婚以來第一次分居兩處而徹夜難眠,甚至,會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小男孩那樣向海明威討教生理問題。對于他那位長著一雙 “鷹一般眼睛”的妻子澤爾達(Zelda Fitzgerald),海明威始終沒有好感——他本能地感到,澤爾達以及她所代表的財富與傲慢,正在毫不憐惜地吞噬著菲茨杰拉德的才能。

海明威與菲茨杰拉德

后來在 《乞力馬扎羅的雪》初次發(fā)表于Esquire雜志上的版本里,菲茨杰拉德驚訝地發(fā)現(xiàn),海明威借男主人公之口,指名道姓地揶揄了他一把:“司各特認為他們 (指豪門巨富)是特殊的富有魅力的族類,等到他發(fā)現(xiàn)他們并非如此,他就毀了,正好像任何其他事物把他毀了一樣?!?/p>

此時在文壇上江河日下的菲茨杰拉德當即致信海明威,懇求他 “請在以后的小說里謹慎措辭,不要再用我的名字了!”,雖然海明威后來把這部小說出版單行本時將 “司各特”改成了 “朱利安”,但他同時也回了一封措辭很不謹慎的信。信上他大談特談自己是一個多么偉大的作家,進而懷疑菲茨杰拉德是否能比他活得更長久——想來應該不僅指壽命,也有創(chuàng)作后勁的意思在里面。

接到這樣的信,菲茨杰拉德的憤怒和傷感是可以想象的,他在給朋友的信里寫道,“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像跟一只點燃了的爆竹一塊兒犯傻……然而我還是喜歡那個人的,不管他說什么做什么,不過,但凡這只爆竹再響一次我就只能拼上我這百八十斤把他放倒了……對話的時候,我倚賴的唯有失敗,而他憑借的是成功。我們再也無法坐在同一張桌上了……”

很難弄懂海明威對菲茨杰拉德的哀其不幸究竟是怎么變成落井下石的,不過,海氏性情暴戾乖張,與菲茨杰拉德放在一起,正是陽剛與陰柔的兩極,兩下里犯擰也是早晚的事。

??思{便不吃海明威那一套——你只管囂張,我這廂冷眼旁觀,自有讓你下不來臺的時候。海明威結婚四次,每一次都元氣大傷,在福克納看來,這絕對是個笑柄。有一回他在給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的信里說:“這可憐的家伙, 非得結三次婚 (當時還只有三次)才能發(fā)現(xiàn)婚姻是一場敗局。其實,唯一能息事寧人的辦法就是跟第一個廝守下去,盡量離她遠遠的,指望能比她活得更長。這樣一來,至少你就可以避免跟另外一個人結婚的危險了。顯然,男人能治好吸毒、酗酒、豪賭、咬指甲、摳鼻孔,但治不好婚姻帶來的創(chuàng)傷。

關于海明威,一度與他十分親近的約翰·多斯·帕索斯也有不怎么愉快的回憶。說起來不過是一樁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某個晴朗的日子里,帕索斯夫婦到基韋斯特島上探望海明威和寶琳,冷不丁在前廳發(fā)現(xiàn)了一尊新雕的海明威半身石膏像。照帕索斯的說法,那玩意著實可怕,活像是用肥皂刻出來的。夫婦倆免不了拊掌大笑,笑聲免不了有些夸張,居然讓一旁的海明威當了真。偏偏帕索斯毫無察覺,他興頭上來了便在基韋斯特島住了好一陣子,每一次來找海明威都隨手把自己的帽子戴在那尊半身像頭上。終于有一次,海明威酸溜溜地掃了他一眼,猛地把那頂帽子摘下來。那一天大家都過得悶悶的。

“我們再也沒說什么,然而,”帕索斯無奈地說,“事情從此以后便不妙了?!?/p>

諾曼·梅勒與阿瑟·米勒、詹姆斯·鮑德溫

比起海明威來,諾曼·梅勒 (Norman Mailer)的傲慢與偏見有過之無不及,與他有過節(jié)的作家范圍甚廣,阿瑟·米勒 (Arthur Miller)和詹姆斯·鮑德溫 (James Baldwin)都是典型的例子。米勒與梅勒結怨,問題主要出在梅勒自說自話地為米勒那位著名的太太——瑪麗蓮·夢露立傳,而且書里把米勒寫得很不堪。米勒的反擊相對溫和,只把當年曾與梅勒做過鄰居的瑣事抖出來,平實中也是藏了幾塊骨頭的:

當年 (1947)我們住在皮爾龐特街上的一幢改建過的褐砂石屋里,那里通常是靜謐的,但那天下午例外——突然聽見門廳有人嚷嚷著在吵架。我以為要發(fā)生什么暴力事件了,打開門卻發(fā)現(xiàn)一個身穿軍裝的矮個子青年,身邊還有一位漂亮的女郎,我認出他們正是住在我們樓上的鄰居。他們一看見我便不做聲了,于是我猜想事態(tài)已經得到了控制,便轉身回屋。后來,我在大街上又碰到那位年輕的士兵 (此時他已經脫下了軍裝),他湊過來作自我介紹,說他是個作家,姓梅勒。他說他剛看過我寫的戲?!斑@樣的戲我也寫得出。”他說。這通宣言發(fā)布得如此莽撞而直接,我禁不住笑了起來,可他完全是認真的,在以后的許多年里他確實時斷時續(xù)地做了一些寫劇本的嘗試……雖然我和梅勒做過多年的鄰居,但我們各自的路徑鮮有相交的時候 (our paths rarely crossed)。

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與梅勒也有類似的短兵相接。他們相識在一場派對上,鮑德溫對梅勒的第一印象是“他看人,至少是看我,有一種技巧,多少總有些嘲諷的樣子,仿佛你站在他周圍人群的邊緣,等著他來注意你”。寒暄既罷,鮑德溫因為幾天以后要坐船離開,便請梅勒以后再打電話給他?!芭?,不,”梅勒露齒而笑,“你打電話給我?!?/p>

諾曼·梅勒

然而沒過多久,鮑德溫就在梅勒的新作 《替自己做廣告》(Advertisements for myself)上讀到了梅勒對他的評價。照他的話說,在梅勒評點的作家里面,他還算是比較幸運的——頂多就是被扣上類似 “不敢在作品里說粗話”這樣不算罪名的罪名罷了??甚U德溫還是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名的傷害—— “他要真的這么看我,為什么不跟我說呢?”

梅勒的 《鹿園》上演之際,他再度見到了鮑德溫。鮑故意到得很晚,兩人的視線越過某人的肩頭相碰,梅勒馬上笑逐顏開。鮑提出有話不吐不快,兩人便一起去了酒吧。話一攤開來講,梅勒的振振有詞倒讓鮑德溫想不出話來反駁了:“我總覺得事情理該如此……如果你覺得這里面確實講了真話……你瞧,如果這樣的事也會破壞我們的友誼,那么其他事情也一定會以同樣的速度破壞它……你是唯一一個我有點后悔不該攻擊得如此厲害的人?!痹捯阎链?,鮑德溫惱不得怒不得,心里雖不自在,臉上也不能發(fā)作了。

如此這般文人間的磕磕絆絆,是清波下亂撥的紅掌,外人欲體味而不深入其境,也難。像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與約翰·契佛 (John Cheever)當年結伴出訪蘇聯(lián),一路上波瀾不驚,似并無陡生嫌隙的條件。厄普代克撰文回憶那次出游,也是勁吹和風,大贊契佛的人格力量以及想象力令旅途增輝,云云。

不料到了1990年,契佛身故,他的私人信件發(fā)表,厄普代克這才發(fā)現(xiàn),關于那次出游,契佛的記憶全然是另一個版本:

本以為厄普代克是個精彩絕倫的人,然而去年秋天同他一起出訪蘇聯(lián),讓我下定決心今后哪怕花再大的代價也要避免與他同行。我認為,他的寬宏大量是徒有其表的,而激勵其投入工作的,似乎是貪婪、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和一副鐵石心腸。

如此似是而非的惡評讓厄普代克著實摸不著頭腦。反復搜索了幾遍記憶之后,他的結論是:“許是妒忌吧。我比他年輕二十歲,但我的作品譯成俄文的要比他多?!?/p>

據厄普代克回憶,當時兩人同時在公眾場合亮相,觀眾完全忽略了契佛。厄普代克覺得有些不妥,便上前介紹了一通契佛的作品,而此時,他話題所指的主人公卻坐在一邊沉默不語。

或許,敏感如作家者,是只能獨自出行的。

菲利普·羅斯與伯納德·馬拉默德

沒有什么能比一個作家見證另一個作家蹣跚著挨近生命的終點——毋寧說,是目擊夕陽殘照當樓的斷片——更戲劇化地凄美了。菲利普·羅斯 (Phlip Roth)與伯納德·馬拉默德 (Bernard Malamud)在1985年7月的相遇便驗證了這一點。

其時,剛從英倫返美的菲利普·羅斯與克萊爾·布魯姆(Claire Bloom,一位在羅斯的提攜下走上寫作之路且出版了暢銷書的女演員,若細說她與羅斯的淵源,則又是一個作家與作家相遇的故事了)結伴駕車北上,從康涅狄格州一路駛往本寧頓,同馬拉默德夫婦共進午餐。就在一年前,馬拉默德夫婦還曾沿著這條路到康涅狄格拜訪過他們,而眼下,新近做的心臟搭橋手術以及三年前的那次中風已經耗盡了馬拉默德的心力——他再也沒有可能旅行了。

伯納德·馬拉默德

車剛剛停下,羅斯就見到了孱弱得像一片樹葉的馬拉默德。一如既往的,他穿著毛葛上衣站在汽車道上迎候他的客人,只一個頷首那樣輕微的動作,便讓他禁不住往邊上搖晃了一下,好不容易才撐住了身子沒倒下去。無論怎么努力,羅斯也無法從這個老人身上辨出當年那個 “和藹的面貌掩不住堅硬內核的工作狂”的影子:

作祟的是他的心臟,是那次中風,是所有的治療,然而,對于一個多年閱讀他和他的小說的讀者而言,這種說法并沒有什么意義。在那個讀者看來,仿佛他與他筆下那么多人物所共同擁有的永不枯竭的渴望——打破環(huán)境與自身的鐵的桎梏從而尋求一種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最終耗盡了他。

那個 “多年閱讀他和他的小說”的讀者無疑就是菲利普·羅斯。雖然馬拉默德很少跟他提起自己的童年,但作為多年的密友,羅斯對他母親的早逝、父親的一貧如洗以及弟弟的殘疾還是略有耳聞的。面對風燭殘年的馬拉默德,羅斯的感慨是由衷的—— “這是一個不得不在太久太久以前就成為男子漢的男子漢” (a man who had to be a man for just too long a time)。

那個下午過得極盡哀婉。馬拉默德掙扎著試圖集中精神,但顯然做不到;他的視力很弱,弱到平日里每次剃須都形同冒險;吃午飯時他的四周灑滿了面包碎屑……然而,就在這樣的景況下,他告訴羅斯,要給他念自己的新作,他剛剛完成了頭兩頁。

午后。窗外樹葉的影子斜斜地打在書桌上。老人氣若游絲。然而念小說的聲音是穩(wěn)定的,略有些拘謹,甚至是羞澀。這位得過普利策獎的老人知道,他的聽眾也是一位好作家。

羅斯不想說謊,但他也不知道該怎么說真話。這是一個太過簡略的開頭,一切還來不及開始,還沒有什么內容是可以讓他喜歡或者不喜歡的?!癢hat comes next(后來怎么樣)?”

他問。

老人柔弱的聲音里充塞著無助的憤怒,他的回答是:“ What's next isn't the point.(后來怎么樣沒什么要緊。)”

握筆的手已如風中之燭,今夕不知明日身在何處,又如何能掌控筆下故事的 “下一步”?沒有人會比羅斯更能體味作文者力不從心的痛楚:馬拉默德希望能有人告訴他,他忍受了那么多折磨寫出來的東西是有某種價值的,比他自己所能探知的還要多。他相信,能發(fā)現(xiàn)這種價值的,只能是另一位作家。

那年秋天,羅斯在動身前往英國之前寫了封短箋給馬拉默德,邀請他和妻子安妮明年夏天到康涅狄格去——這回該輪到他們作東了?;匦藕唵螛O了,典型的馬拉默德風格:多謝盛情,然而,畢竟,“明年夏天又是明年夏天的事了 (next summer is next summer)”。

他死在次年的3月18日,離開春還有三天。

本文摘選自

《一個人的城堡》

副標題: 黃昱寧自選集

作者: 黃昱寧

出版社: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行思

出版年: 2022-7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評猶太作家馬拉默德
有趣的作家和他們的訪談:《巴黎評論·作家訪談5》
大師的行話[書香聞過錄]
32位文學大師的私人閱讀(精品推薦)
用飯圈心態(tài)追作家,你注定會失望
瞧,作家們荒謬而真實的人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