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脈主病第十六
屬性:浮脈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風熱,無力血弱。
浮遲風虛,浮數(shù)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
浮濡陰虛,浮散虛極,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皮毛曰表,言在外也。浮脈與皮毛相得。亦有勢泛泛外浮者,皆主表。氣應(yīng)于表,其里必虛,故里不足。浮亦主風。
浮而有力,風熱所為。蓋風為陽邪,其性輕浮動蕩,加之以熱,勢必壅盛,故有力也。(宜荊防羌殼芩梔石膏之類。)無力則浮而虛矣。
血主里,氣主表。血弱不能諧氣,故反浮,亦里不足之義。(宜參 四物湯之類。)脈浮而遲,乃鼓動之不及也,為風虛。(宜四君子湯或防桂參 之類。)脈浮而數(shù),乃鼓動之太過也,為風熱。(宜荊防膏薄梔芩丹皮生地之類。)脈浮而緊,緊則緊斂,寒之性也,風中有寒。(九味羌活湯、麻 黃湯或蘇 羌杏姜蔥之類。)
脈浮而緩,緩則緩漫,濕之性也,風中有濕。(宜羌防蒼白術(shù)防己黃 桂附之類。)
浮虛傷暑者,暑傷乎氣。氣主浮外,而暑性張散,故傷暑者多汗。經(jīng)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者是也。(宜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之類。)
浮芤失血者,血去脈空耳。蓋衛(wèi)行脈
外,營行脈中,血失則營損,營損則脈中空,如芤草之狀也。(宜黃 歸芍或當歸補血湯、瓊 玉膏之類。)
脈浮而洪,充涌指下,火之象也。但浮則有表無里,故曰虛火。(宜當歸補血湯、 四物湯、六味丸、八味丸之類。)浮微勞極,陽氣欲絕也?!端貑枴飞鷼馔ㄌ煺撛弧藐枤庹撸瑹﹦?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 汨汨乎不可止。蓋言陽氣清凈,煩勞則陽精張散而竭絕。積于夏長之時,當振發(fā)而 反退陷,故變病如上,是名煎厥。煎厥者,氣應(yīng)振而反靡,應(yīng)出而反入,如煎迫之 自外及里,煎熬之由多漸少,即《難經(jīng)》十四難所謂自皮毛以及于骨之五損,從上 下者是也。今之五勞六極,虛怯損瘵,皆煎厥之類。
陽主浮,以其因于耗陽,故脈 浮微耳。(宜十全大補湯、生脈散、大造丸、四君子湯、八珍湯之類。)脈浮而濡,衰薄之甚,僅有其上, 若無其下,故主陰虛。(宜四物湯、六味丸之類。)若浮而散,則又陰虛之極矣。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nèi),陽之守。陰虛極而不能為守,則陽無所根據(jù),浮越而散,略無陰凝內(nèi)斂之象,故陰虛劇。然而孤精于內(nèi),氣耗于外,謂之陰陽兩虛亦可。(宜十全大補湯、金匱腎 氣丸之類。)
脈浮弦者痰飲。痰飲何自而生乎?《素問》經(jīng)脈別論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
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又營衛(wèi)生會篇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二說雖殊,其理則一。方飲之由胃游溢而上輸于脾也,腐熟如酒酵之噴發(fā),炊釜之沸騰,即中焦之如漚。
由脾散精而上歸于肺也,拔粹升純,氤氳若 ,即上焦之如霧。由肺之通調(diào)而下輸膀胱也,氣化開通,溲便注泄,即下焦之如瀆。
名雖有三,實則一氣。若氣虛寒不運,則飲
亦停留不行,隨不運之處停留,則隨停留之處見病矣。大約暴則為飲,久則成痰。
清薄則為飲,濁濃則成痰;寒多則為飲,熱多則成痰。熬汁收膏,煮水結(jié)鹽之義也。
弦乃陰脈,為陽不足。仲景云∶弦為陽運,正言陽之不能運也。又云∶沉潛水蓄,支飲急弦,俱言陽氣衰弱,不能營運其飲,故見此弦斂不鼓之脈耳。(宜金匱苓桂術(shù)甘湯、 小青龍湯之類。
水飲應(yīng)沉,而言浮者,當在上焦。若浮而滑,則非弦斂不鼓之脈,寒當化熱,飲當成痰,此必然之理也。(宜二陳湯,或梔芩花粉玄明粉之類。)
作者按:浮脈和脈浮不同,浮脈是標準的輕取即得,按之力減。脈浮可以包括洪脈,箜脈;滑脈可浮,玄脈可浮,所以兩者不能等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