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和胃,祛邪外出法——小柴胡湯
【組成】 (12克) (9克) (6克) (9克) 炙(5克) (9克) (4枚)
【方解】
本方為和解少陽之主方。少陽為三陽之樞,一旦邪犯少陽,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nèi)與陰爭而為熱,故往來寒熱。少陽經(jīng)脈起于目銳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中,貫膈循脅,絡(luò)肝屬膽。
故邪在少陽,經(jīng)氣不利,少陽相火郁而為熱,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而胸脅苦滿。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熱之征,脈弦是少陽經(jīng)氣郁而不得疏泄之故。
本方之柴胡為少陽專藥,輕清升散,疏邪透表,為君藥。
黃芩寒,善清少陽相火,故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結(jié)消痞,為佐藥,助君臣藥攻邪之用。
人參、甘草為佐,生姜、大棗為使益胃氣,生津液,和營衛(wèi),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實里而防邪入。
如此配合,以祛邪為主,兼顧正氣;以少陽為主,兼和胃氣,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傷寒論》)。
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湯證仍在者,服小柴胡湯后,“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病案分析】
張某,女,65歲,2003年4月13日初診。胃脘疼痛不適20天,素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20天前因生氣致胃脘疼痛不適,自服多潘立酮、斯達舒等藥物療效不佳。
納差,眠差,大便干,2~3天一行,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證屬膽胃不和,氣機郁滯。治宜調(diào)和膽胃,舒暢氣機。
處方:柴胡9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郁李仁30克,干姜6克,枳實12克,茯苓30克,白術(shù)15克,陳皮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服12劑后疼痛消失,納可,但胃脘部仍覺痞滿不適,眠差,多夢,舌脈同前。
上方加赤芍15克,丹參20克,珍珠母30克,活血化瘀、鎮(zhèn)靜安神,繼服12劑諸癥消失,隨訪1年未復(fù)發(fā)。
按語:
患者因情志不暢致肝膽氣郁,膽胃不和,中焦氣機不暢,不通則痛。
葉天士曰 “積著于胃,脘中痹痛,高年易和不宜攻”“胃為陽土,宜涼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故重用小柴胡湯調(diào)暢氣機,通則不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