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醫(yī)學交流會,碰到石學敏院士,他說:“薏苡仁、赤小豆祛濕?不過是不良商人,昧良心的勾當而已,只有腦袋進水的人,才會相信!”
當時場下一片沸騰之聲,都覺得是很不可思議,有人這時也提出了疑問:石院士,你也是中醫(yī),應該是知道薏仁、赤小豆是可以祛濕的,為什么還要這么說?
他說:中國人數(shù)量夠多吧?但是中醫(yī)卻逐漸走向沒落,你知道為什么嗎?
那人說:中醫(yī)治療需要過程的呀,很多人堅持不住。
他說:并不是。而是在面對質(zhì)疑的時候,中醫(yī)選擇不作為、不發(fā)聲。就跟赤小豆、薏仁能祛濕是一樣的。
那人說:這又是什么說法?
他說: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得了濕氣,一般都是存在于皮膚臟腑之間,但是,這種情況,要是脾胃健康,運化能力充足,濕氣是能夠及時排出的。但是,濕氣不僅僅是存在于皮膚臟腑之間的。
那人問:那還能存在于哪里?
他說:如果濕氣在皮膚,用解表法就可以,水濕要是在脾胃,驅(qū)下法就可以,就像河道中的水,及時暢通就行。
那人說:如果濕氣在筋骨肌膚,或者是在小腹膀胱,又該如何?
他說:這種就像是晨間早起時植物葉子上的露珠,太陽出來曬一曬就沒了。筋骨間的,就像太陽出來曬的形式,溫經(jīng)就行。
如果在臟腑肌膚間,通過健脾燥濕就行,要是在小腹膀胱間,就需要滲濕。
那人問:為什么要滲泄?
他說:就像是河道堵塞,水漫出河道,但是,疏通之后,水流就會暢通無阻,而且,如果只是在皮膚,就需要風藥勝濕。這時你還覺得薏仁、赤小豆是可以祛濕嗎?
那人說:那就不可以了。薏仁,赤小豆是淡滲利濕,是屬于向下引氣機,是不利于脾氣上升的,在臟腑皮膚之間的,就需要健脾燥濕。那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他說:很簡單老姜,艾草,益母草,桑枝、當歸、丹參,紅花等28味,放在鍋里面煮5分鐘,把煮好的水,倒在腳盆里,加一些溫水,泡半小時。
而且,泡腳要選擇合適的時候,剛吃完飯或空腹的時候不要冒泡。晚飯后30分鐘泡腳比較合適。
那人說:泡腳?那《黃帝內(nèi)經(jīng)》、《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等,這些里面應該是有很多湯藥祛濕的,為什么不用?
他說:那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湯藥存在兩個最大的隱患?
那人說:湯藥還能存在隱患?怎么可能?
他說:首先,濕氣重,脾胃自然就會虛弱,運化不足,這時藥物進入,只會加重脾胃負擔,藥物也會隨之排出。
其次,用來祛濕的藥物,但多都是苦寒之物,苦寒敗胃,一定是會傷害脾胃的。所以,湯藥不是最佳選擇。數(shù)學題都是有好幾種解法的,為什么不選擇一種最簡便的?
他又接著說:頭為陽、腳為陰,而且“腳底是第二心臟”,這也是因為人體的12條經(jīng)絡有6條是經(jīng)過腳底的,
如果腳部經(jīng)絡堵塞,氣血不暢通,那么寒濕之氣就很容易從腳底進入人體。所以,通過泡腳的方式,疏通腳部經(jīng)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寒氣自然不會有機可乘!
還有,在這些藥物中:
艾草:百草之王,有進補之功,改善腹痛,腹寒,脾胃血虛
老姜:行氣祛風、寒、暑、濕,和當歸、紅花同用調(diào)理血瘀
益母草:利尿消腫,祛瘀生新,活血調(diào)經(jīng),瘀滯腹疼
紅花:活血化瘀,提高人體免疫力,養(yǎng)血
丹參:安神,養(yǎng)血,靜心
當歸: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桑枝:疏通經(jīng)絡、行體液,通氣血
其它的也都是活血化瘀、疏通氣血、打通經(jīng)絡、調(diào)節(jié)新陳代謝的,它們在一起,沒有什么攻伐之力,不傷正氣!
如果你也是屬于濕氣重的情況,那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要是有人怕配比、制作太麻煩,那就可以直接選擇成品——妙愛堂二十八味草本足浴包。
買 2 發(fā) 3
買 3 發(fā) 5
買 5 發(fā)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