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市鎮(zhèn)居民衣著分文工、武工,文工著長衫馬褂,武工為“短打”。長衫衣料有綢、棉布、毛料,式樣為斜大襟硬領(lǐng),出手較長,為外出時所穿,配以銅盆帽、黑色圓口布鞋或皮鞋。“短打”是對襟豎插袋上衣,便于干體力活。民國年間,年輕人以穿中山裝為時髦,學(xué)洋派的則西裝革履,甚至戴墨鏡,拄司的克。婦女服飾也有長短之分,都是斜大襟,長的稱旗袍。旗袍的式樣眾多,越時髦的下開叉越高越緊身,領(lǐng)頭越高。冬天,穿棉衣、棉褲、棉袍,富人穿皮袍。吳地盛產(chǎn)絲綿,所絮衣服稱“綿胎”,保暖性能比棉衣好且輕,受老年人喜歡。帽子有棉、毛、絨、皮等。
20世紀(jì)50年代后,服裝式樣幾經(jīng)變化,長袍長衫基本絕跡。50年代,列寧裝盛行。以后,人民裝、學(xué)生裝、中山裝、軍便裝先后引領(lǐng)服裝潮流。色調(diào)以藍(lán)、灰、黑、米黃、咖啡等暗色調(diào)為主,“文化大革命”中盛行軍綠色。帽子式樣先后流行八角帽、一克帽、解放帽、雷鋒帽,出現(xiàn)帶帽的上衣后帽子逐漸退出視線,只有年老者才仍舊戴帽子以御寒。農(nóng)村老人戴的羅松帽,既保暖又可臨時當(dāng)錢包使用,一直到90年代才消失。
改革開放后,衣服無論是式樣還是色彩趨于隨意性,男裝大部分為西裝、茄克、休閑裝,女裝則別出心裁各逞所好。冬春季節(jié),一般外套里穿絨線織就的毛線衣,冬天老人們喜歡毛衣里邊再加薄棉襖。80年代開始,呢大衣、羽絨服、高彈棉衣逐漸普及。
舊時,新生小兒穿沒有貼邊的毛衫,用襁褓(抱裙)。襁褓為一正方的小棉被,將孩子放在對角線上,左右與下部往中間折疊成“蠟燭包”,再用帶子縛住,便于抱持。稍長,穿大襟衣裳、開襠褲。到能自己大小便時,衣服式樣就接近大人服裝。小孩除穿一般的衣褲外,外出時披斗蓬,以防風(fēng)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