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今天高考,縣城從天橋到西門十字開始封路,車輛也不讓鳴笛,安靜了許多。上班,多是父母送孩子去學(xué)校,大多是母親牽著孩子的胳膊,父親跟在后面。孩子們大多沒有什么表情,高興還是憂傷,看不出來。天氣有些悶熱,要下雨的樣子,一天沒有下,但晚上算是落了不多的幾滴。今年高考推遲一個月,對學(xué)生對老師對家長都是極大的考驗,每年的高考都是如此,幾家歡喜幾家愁。
馬識途.
106歲的作家馬識途出版了新作《夜譚續(xù)記》,繼續(xù)講述四川十幾個科員在公余之暇相聚蝸居、飲茶閑談的故事。這是他為1983年出版的《夜譚十記》完成的續(xù)寫,四川人特有之方言土語,幽默詼諧之談風(fēng),俚俗民風(fēng)與逸聞趣事不改曾經(jīng)。這也是馬識途的封閉之作。他在出版之際寫下了一封深情的“封筆告白”:“我年已一百零六歲,老且朽矣,弄筆生涯早該封筆了,因此,擬趁我的新著《夜譚續(xù)記》出版并書贈文友之機,特錄出概述我生平的近作傳統(tǒng)詩《自述》《自況》《自得》《自珍》《自慚》五首,未計工拙,隨贈書附贈求正,并鄭重告白:從此封筆。”《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一章被導(dǎo)演姜文改編成電影《讓子彈飛》。
馬識途,男,原名馬千木,1915年生于重慶忠縣,中國當代作家、詩人、書法家;曾與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并稱“蜀中五老”。
106歲的老人繼續(xù)寫作,他的思維、他的身體、他的精神、他對寫作的熱愛都讓人敬佩。世界上的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就看敢想不敢想,敢做不敢做。《夜譚十記》和《夜譚續(xù)記》一定要看看。
蛙聲十里出山泉.莫扎
1951年,老舍到齊白石家里做客,從齊白石案頭拿起一本書,隨手便翻到了清代詩人查慎行的《次實君溪邊步月韻》。老舍從這首詩中選出“蛙聲十里出山泉”這句,讓齊白石去畫用感官聽到的東西。齊白石苦思幾天,在“出山泉”三字上得到啟示,最終決定在“泉”字上做文章,畫出了名揚海內(nèi)外的《蛙聲十里出山泉》。
蝌蚪都流出泉外了,能沒有蛙聲嗎?但有一點質(zhì)疑。蝌蚪在泉水中未必能生存,在我們北方,蝌蚪一般在死水中生存。
蛐蛐五德.
一切東西,一但給它賦予文化,就有了雅致和情趣。比如蛐蛐,北宋的文學(xué)家黃庭堅就專門總結(jié)了蟋蟀五德。一是鳴不失時,信也,蛐蛐不到秋天不叫,到了秋天,這個肯定叫,守信用;二是遇敵必斗,勇也。蛐蛐是斗蟲,見著就掐,勇敢;三是傷重不降,忠也。斗著斗著,牙也掰了,腿也掉了,須子也折了,那也不投降,戰(zhàn)死為止。忠心耿耿;四是敗則不鳴,知恥也。勝了,站在罐里頭,得得得得,這么叫。那敗的,不會叫,永遠不叫。斗敗了,沒有叫的。知道羞恥;五是寒則歸寧,識時務(wù)也。天涼了,歸到洞穴里不叫了,這就叫識時務(wù)。經(jīng)文人這么一總結(jié),玩蛐蛐就成了文人雅士和有錢人附庸風(fēng)雅的愛好。
雖然沒有玩過蛐蛐人,但小時候玩過螞蚱,也是把螞蚱放進用芨芨編的籠子里玩,但螞蚱沒有蛐蛐會斗。但感覺蛐蛐五德放在螞蚱身上上適應(yīng),只是螞蚱是害蟲,會啃食莊稼。這幾年,酒店有一道菜叫油炸螞蚱,據(jù)說很香,看著害怕,沒有吃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