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本虛標實寒熱相間 病位心肺治從心腎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多發(fā)于地處寒冷的東北、華北、西北等北方地區(qū)。是由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其他肺胸疾病引起的心臟病。多因喘咳等肺系疾病遷延不愈,漸至肺、心、脾、腎等臟器功能失調(diào),出現(xiàn)氣喘、心悸、水腫、腹脹、唇青舌紫等表現(xiàn)。李老認為,肺心病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危重證候,中醫(yī)學雖無“肺原性心臟病”這一名稱,但歷代文獻對本病之診治記載頗詳,大致屬于咳喘、心悸、痰飲、水腫等范疇。
由于本病發(fā)病緩慢,病程較長,多表現(xiàn)為慢支——肺氣腫一一肺心病不可逆轉(zhuǎn)的發(fā)展過程,且多為年老、久病、體衰患者,故臨床表現(xiàn)以本虛為主,急性發(fā)作期以虛中夾實、痰熱壅肺為特點,而血瘀見癥,不論急性期、慢性期均普遍存在。本病遷延日久不愈,多傷及脾腎之陽,易造成下焦脾腎虛寒與上焦心肺郁熱相間出現(xiàn)的虛實寒熱錯綜復雜的危重證候。
從病的先后和傳變來看,本病由肺而起,逐漸波及心,長期反復發(fā)作,進一步影響到脾、腎,后期則以心腎功能衰退為主要表現(xiàn)。具體來講,肺主氣,司呼吸,上通氣道、咽喉,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肺為五臟之華蓋,又屬嬌臟,不耐寒熱,因此,外邪侵襲人體,首先犯肺,導致肺失宣降,肺氣逆亂,發(fā)為咳喘??却染?,痰熱內(nèi)蘊,漸至肺氣虛而短氣、喘促,肺傷日久,必及于心。心與肺同居上焦,肺主氣,朝百脈,輔心而行血脈。肺氣虛、氣滯,不能治理調(diào)節(jié)心血的運行,則心氣虛衰,無力推動血脈,血流不暢,而致血瘀,出現(xiàn)心悸、唇甲紫紺、脅下痞塊等血瘀之候。心血不足,血不養(yǎng)心,則更加重瘀滯及水腫。腎主水而肺為水之上源,《景岳全書》載:“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制而妄行。”水液代謝失調(diào),溢于肌膚,則為水腫;水液停積,則為痰飲;水邪泛濫,則面浮肢腫;水飲上凌心肺,故心悸喘咳。又肺失肅降,也可導致腎陽不升,腎不納氣,則氣喘更為加劇。因此,本病雖曰肺心,實則以心血瘀阻、腎不主水、陽虛水泛為病機之根本,故應(yīng)著重從腎心論治。
發(fā)病臟腑雖然以心腎為主,但肺、肝、脾等臟往往多被涉及,痰飲、瘀血、氣滯、氣虛、陰虛、陽虛、寒象、熱象常相夾在一起,只不過隨著病情的變化,出現(xiàn)孰者為主,孰者為輔,孰多孰少而已。故在治療用藥上,也應(yīng)隨著證候的變化,在抓住主要原因進行治療的同時,不忘輔以第二位、第三位的治療方法,以達到標本兼顧、綜合治理、提高療效的目的。
基于上述思路,結(jié)合多年的治療肺心病之經(jīng)驗。李老常將肺心病分為五種證型,詳見下述: 一、心腎陽虛,痰飲阻滯型[證候表現(xiàn)]氣短咳喘不能平臥,吐泡沫痰,輕度浮腫,四肢厥冷,怯寒,舌苔白,脈沉細弱或沉細微而數(shù)。
[治則]宣陽化飲。
[方藥]真武湯加減:
附子3~6克 茯苓5克 白術(shù)6克 白芍6克 生姜3片 杏仁3克 人參3克
[加減]瘀血阻滯,輕度紫紺者,加丹參6克。
[案例]
劉某,男,55歲。門診號:86274。
1964年1月21日初診:咳嗽30多年,咳喘氣短,上坡或用力、負重時加重20余年。近1年來日漸嚴重,尤其最近入冬以來,咳喘氣短,不能平臥,心悸浮腫。經(jīng)用氨茶堿、抗生素類藥物無效,后改予中藥止咳定喘治療2個月亦無效?,F(xiàn)癥怯寒,四肢厥冷,脈沉微。治宜溫腎化飲。方用真武湯加減:
附子5克 黨參3克 杏仁3克 陳皮6克 茯苓5克白術(shù)6克 白芍6克 生姜3片
服藥2劑后氣短稍見好轉(zhuǎn),以后根據(jù)腹脹時加厚樸3克,咳嗽嚴重時加紫菀6克的加減法,治療1個月,浮腫、氣短、咳喘諸癥大多消失。
按:本案證屬心腎陽虛,痰飲上沖,故在溫陽利水濕之真武湯基礎(chǔ)上加杏仁、陳皮以溫化寒痰,黨參益氣健脾,合苓、術(shù)以治生痰之源。二、上實下虛,痰濁中阻型 [證候表現(xiàn)]咳喘而不能平臥,胃脘痞滿,口苦口千,顏面或眼瞼浮腫較重,頭部時時汗出,足冷,或手足厥冷,舌苔黃厚,或黃膩,脈弦滑。
[治則]化痰降逆溫腎。
[方藥]蘇子降氣湯加減:
蘇子9克 橘紅6克 半夏6克 當歸6克 前胡6克厚樸6克 肉桂5~6克 黑錫丹3克人參3克 [案例]
安某,女,46歲。門診號:56972。
1962年11月22日初診:咳嗽30余年,喘20多年,近三四年來加重,尤其今年入冬以來,病情更重,喘咳吐痰,不能乎臥,顏面、四肢、腹部均浮腫,尤以食后咳喘更重,頭汗出,足冷如冰,舌苔黃厚而膩,口唇、舌、面頰、手指均青紫,脈弦滑。證屬上實下虛、痰飲不化之重癥。治宜化痰降逆溫腎。方用蘇子降氣湯加減:
蘇子9克 橘紅6克 半夏9克 當歸9克 前胡9克厚樸9克 肉桂9克 黑錫丹3克 黨參6克 補骨脂9克
服藥2劑后咳喘好轉(zhuǎn),又繼服4劑后,根據(jù)情況改予金匱腎氣丸合黃芪鱉甲散加減治之,2月而安。
按:本例患者為上實下虛、痰飲不化之重癥,故用蘇子降氣湯加重肉桂用量,另加補腎助陽之補骨脂,意在加強溫腎助陽,益火之源,以救下虛。三、腎陽不足.寒水上沖型[證候表現(xiàn)]咳喘不能平臥,頭汗如珠,腰腿疼痛,足冷如冰,下肢浮腫,舌苔白,脈弦緊,尺大或兩尺均微。
[治則]溫腎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生地9克 山藥9克 山萸肉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5~9克 車前子9克懷牛膝9克
若無山萸肉,可改用補骨脂9克。
[案例]
張某,女,40歲。門診號:27898。
1960年3月18日初診:咳喘數(shù)十年,近1月來連續(xù)喘嗽不止,不能平臥,心悸,腰酸背困,足冷如冰,7~8天來下肢出現(xiàn)浮腫,咳喘更加嚴重,頭汗時出,但足趾更冷,經(jīng)西藥抗生素、氨茶堿,中藥小青龍湯、蘇子降氣湯、射干麻黃湯、定喘湯等治療半月余無效??诖缴噘|(zhì)微青紫,舌苔白,脈沉細,尺大而弦。治宜溫腎納氣。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生地12克 山藥9克 山萸9克 茯苓9克 五味子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車前子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懷牛膝9克
服藥2劑,咳喘明顯改善,浮腫亦大部分消失.繼續(xù)原方治療半月,癥狀大部分消失。
按:本例咳喘患者屬腎陽虛,腎不納氣型,故用濟生腎氣丸溫陽補腎而利水。方中五味子與六味地黃湯合用名都氣丸,主治腎陰虛而氣喘呃逆者,五味子功擅納氣平喘,故本方能在溫補腎陽之基礎(chǔ)上增加利水消腫、納氣平喘之功效。四、痰飲不化.氣陰兩虛.氣滯血瘀型[證候表現(xiàn)]咳嗽氣短,不得平臥,全身浮腫,口苦口千,頭暈頭痛,心煩心悸,時而胸脅竄痛,煩躁易怒,舌苔白,質(zhì)暗,口唇紫暗,脈弦滑。
[治則]治宜補氣養(yǎng)陰以培本,理氣化痰祛瘀治其標。
[方藥]咳嗽遺尿方加減:
柴胡6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青皮9克 黨參9克麥冬9克 五味子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黃芩9克
[加減]咳嗽嚴重者,加紫菀9克。若無柴胡,可改用川芎9克。
[案例]
柳某,女,54歲。門診號:49051。
1961年11月20日初診:咳嗽30余年,氣短10余年。最近入冬以來咳嗽氣短嚴重,不能乎臥,不能走路,心煩心悸,胸脅時而竄痛,頭暈頭痛,食欲很差,手足心熱,口干苦,下肢高度浮腫,舌苔白,口唇舌質(zhì)均紫暗,脈弦滑。治宜益氣養(yǎng)陰以培本,理氣化痰祛瘀治其標。方用咳嗽遺尿方加減:
柴胡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麥冬9克 黨參9克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黃芩9克紫菀9克茯苓9克
服藥2劑后.咳喘氣短、浮腫均明顯改善,繼服40劑而癥狀基本消失。 五、氣陰兩虛,痰濁中阻.上熱下寒型[證候表現(xiàn)]喘咳氣短不能平臥,或因精神極度疲憊而不能坐起,或不能翻身,全身浮腫,或下肢浮腫,全身極度消瘦,口苦干,夜間尤甚,腹脹而怕冷,煩躁易怒,心悸心煩,脈弦滑而大或虛大,舌苔薄白或光剝?nèi)珑R,舌質(zhì)紫暗。
[治則]益氣養(yǎng)陰,理氣化痰,清熱溫腎。
[方藥]黃芪鱉甲散加減:
黃芪]5克 人參6克地骨皮9克 紫菀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麥冬9克 肉桂9克 陳皮9克甘草6克
[加減]心悸較重者,加五味子9克。
[案例]
郭某,女,73歲。門診號:68243。
1963年1]月24日初診:3年前曾因氣胸而手術(shù)治療,術(shù)后經(jīng)常氣短,疲乏無力。近7—8天來發(fā)現(xiàn)咳喘、浮腫、紫紺,西醫(yī)診斷為肺心病。給予地高辛、氨茶堿及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紅霉素等抗生素而病情不見好轉(zhuǎn),并出現(xiàn)嘔吐、神志朦朧、時而譫語等現(xiàn)象?;颊呒覍僖笾兴幣浜现委煛2槠渖噘|(zhì)如豬腰子之狀,喉中痰聲轆轆,神志朦朧,時而譫語,輕度浮腫,脈弦滑大。證屬氣陰欲脫、痰濁中阻、上熱下寒之重癥。治宜益氣滋陰溫腎以固其脫,輔以理氣化痰清熱平喘以治其標。方用黃芪鱉甲散加減:
黃芪15克 人參6克五味子9克 紫菀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麥冬9克 肉桂9克 陳皮9克甘草6克
2天1夜,連服3劑后,第2天夜晚神志完全清楚,精神好轉(zhuǎn),咳喘、氣短、浮腫亦減輕。繼服3劑后,咳喘氣短大部分消失,浮腫亦減六七成。囑其停用西藥,單獨服用中藥36劑而基本痊愈。
按:本案屬氣陰兩虛、痰濁壅盛、寒熱錯雜之危急重癥,故重用黃芪合用人參益氣固脫,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合生地、白芍重劑滋陰生津,上述兩組藥益氣滋陰以治其本。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可祛壅阻中焦之痰濁;紫菀辛苦溫,化痰止咳平喘;柴胡、知母清熱;肉桂辛甘大熱,溫補脾腎之陽而散寒。諸藥配伍,標本兼顧,寒熱并用,故能使氣陰復而正氣得固,痰濁除而咳喘自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