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張郎中,90后中醫(yī),中醫(yī)學碩士,社區(qū)醫(yī)院坐診,半日臨證半讀書,崇尚中醫(yī)經典,倡導“天人合一”的理念,致力于傳播中醫(yī)思維,讓中醫(yī)思維照亮每個人的生活。
自從學習脈法以來,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數(shù)是傳統(tǒng)的二十八脈,古往今來的歷代醫(yī)家,脈學著作也是層出不窮,但往往“作者心中了了,讀者指下難明”。不得不說這是學習脈法的一種困局。
都知道中醫(yī)講究陰陽,但是什么是陰什么是陽?
都知道中藥藥性分寒熱,但是什么時候用熱藥什么時候用陽藥?
上了臨床才發(fā)現(xiàn),想要辨清寒熱陰陽,難上加難,如若能分清陰陽,那么中醫(yī)就算是學會了大半。
所以郎中一直就在思考有沒有一種脈法,可以通過對于雙手脈的整體把握,可以對人體的氣血陰陽有著一個提綱挈領性的判斷。
慢慢地,通過對《傷寒論》的理解,已經對后世醫(yī)書的涉獵,郎中對脈法的認識也逐漸明晰,中醫(yī)其實是有一套簡便而行之有效的脈法的,郎中姑且將此脈法稱為氣血脈法。
學中醫(yī)的應該都知道“左血右氣”,一開始郎中以為這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并不能實際應用。但是后面又在不同的醫(yī)家書中,不斷看到這種說法。
比如《醫(yī)家秘奧》中提到“凡脈,左手血中之氣,右手氣中之血”。
左手寸關尺分別為心、肝、腎,心主血,肝藏血,腎為精血之原,所以左脈主血;
右手寸關尺分別為肺、脾胃、命門,肺主氣,脾為生氣之原,命門與丹田合為氣海,所以右脈主氣。
這樣對雙手的陰陽屬性就有了明確的區(qū)分——左為血,主陰;右為氣,主陽。
但是如果氣和血就這樣老死不相往來,人體就會陰陽離絕。
所以,左為血,主陰,但是其運行方向向上向外,左脈雖屬血,而氣統(tǒng)之,故左脈為血中之氣;
右為氣,主陽,但是其運行方向向下向內,右脈雖為氣分,而血生之,故右脈為氣中之血。
很多人看《傷寒論》只看具體條文,而忽視《傷寒例》,陰陽的治療大法就隱藏其中。
仲景在《傷寒例》中講“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那么通過前面的分析,陽盛是不是就是右脈大,陰盛是不是就是左脈大???
終于,郎中又在《治病法軌》中得到了驗證。
書中講到“右手脈盛,即是陽盛,右手脈虛,即是陽虛,霖數(shù)十年來,照此左右脈息,以定陰陽虛實而治病,竟絲毫不爽,且可深信不疑”。
至此,“氣血脈法”有了雛形。
左脈為陰,右脈為陽,
左脈大為陰盛,用升散之法;
右脈大為陽盛,用降下之法。
左脈小為陰虛,用滋陰補血之法;
右脈小為陽虛,用溫陽補氣之法。
所謂的升法,范圍甚廣,解表散寒為升法,疏肝解郁為升法,溫陽化氣也為升法;
所謂降法,范圍亦甚廣,利水滲濕是降法,降胃和逆為降法,攻逐瘀血也為降法。
這樣就給我們處方用藥提供的正確的大方向,可以極大降低誤診率,只要陰陽的大方向把握準確,即使不能覆杯而愈,但也不會出現(xiàn)誤治。
舉一個醫(yī)案。
郎中前面接診了一個哮喘患者,喘悶不適,咳嗽不止,活動后加劇,有痰色白質粘,發(fā)作月余,服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效果不顯。
郎中一搭脈,雙存皆浮,左脈緊,左寸上溢,左寸>右寸。
對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治療大的原則無非就是宣肺和降肺之間的抉擇。
咳嗽伴有喘悶,到底是正氣抗邪外出,需要我們宣肺以助氣一臂之力呢?
還是肺氣失降,需要我們降肺平喘呢?
這一定得搞清楚,因為這涉及到兩個相反的治療方向。
但是患者的脈非常典型,左>右,是一個陰盛的狀態(tài),需要用向上向外的發(fā)表藥,緊脈有寒,也是佐證。但是考慮到右脈同樣浮而有力,故而決定用石膏制約。
最終郎中的選方是大青龍湯加減,
細辛3,清半夏9,五味子5,炙甘草6,干姜6,桂枝10,麻黃6,白芍15,石膏30,當歸12,川芎10
5天后患者來診,諸癥緩解,一摸脈,雙寸如同泄了氣的氣球,雙存不浮不緊,溢脈消失,前后對比異常明顯。說明陰盛的情況通過青龍湯已經解決,全方中無一味止咳化痰藥,但是咳喘明顯減輕。
此脈法上手容易,但是深入?yún)s難,看似可以把握陰陽,但是陰陽中又分陰陽,如果想要療效確切,還需要更加精細的把握才可。強大的理論體系亦是支撐此脈法的根基所在,如此此脈法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對于此脈法,郎中也只是初探,此文只做拋磚引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