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與功效】附子為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性味辛、甘,大熱。有毒。
歸心、腎、脾經(jīng)。具有回陽救逆,補(bǔ)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
干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莖。性味辛,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效。
【藥對功效】回陽救逆,補(bǔ)火溫中。
【配伍機(jī)制】附子辛、甘,大熱,入心、腎、脾經(jīng)。辛熱以散寒,味甘以助陽,上助心陽以通脈,下補(bǔ)腎陽以益火,中溫脾陽以健運(yùn),尤善追復(fù)散失之元陽,為回陽救逆之圣藥。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經(jīng),外達(dá)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達(dá)下焦而溫痼冷,徹內(nèi)徹外,凡三焦經(jīng)絡(luò),諸臟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傊?,溫一身之陽氣,散周身之寒邪。對心陽暴脫,脈微欲絕;腎陽衰微,陰寒內(nèi)盛;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及風(fēng)濕寒痹,疼痛麻木尤為要藥。
干姜辛熱燥烈,入脾胃則溫中散寒,入心則回陽救逆,入肺則溫肺化飲,為脾胃虛寒,吐利冷痛,寒飲犯肺咳喘之要藥。
附子長于回陽救逆,止痛力強(qiáng),走而不守,能通徹內(nèi)外上下;干姜守而不走,可以固守附子之性,使其溫中回陽之力增強(qiáng),古人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二藥相須配伍,治亡陽虛脫及脾陽虛證。
【臨床應(yīng)用】
1.亡陽危證。癥見四肢厥逆,惡寒倦臥,神疲欲寐,脈微欲絕等。配伍甘草,如四逆湯;若兼氣脫者,配伍人參;若兼陰盛格陽,虛陽上浮之戴陽證,配伍蔥白,以破陰回陽,宣通上下。
2.各種慢性病陽虛證。凡腎陽、脾陽、心陽虛證,均可應(yīng)用。
(1)腎陽不足之低血壓,配伍黃精等。
(2)脾陽虛弱,腹瀉,冷痢,配伍白術(shù)、白豆蔻、肉豆蔻、厚樸等;脾陽虛,脘腹冷痛,嘔吐,手足不溫,配伍黨參、白術(shù)、炙甘草等。
(3)脾腎陽虛所致水腫,配伍白術(shù)、茯苓等。
(4)心陽虛心悸、胸悶,配伍人參、丹參、桂枝等;若陰寒凝滯之胸痹,癥見背痛徹心,心痛徹背,所致厥逆,脈沉緊,配伍烏頭、蜀椒等。
(5)陽虛寒濕發(fā)黃,配伍茵陳蒿、附子、干姜等。
3.虛寒性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等,配伍當(dāng)歸、熟地黃、白芍、川芎等。
【現(xiàn)代研究】附子煎劑、水溶性部分等對蛙、蟾蜍及溫血?jiǎng)游镄呐K,不論是正常狀態(tài)或處于衰竭狀態(tài)均有明顯的強(qiáng)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對氯仿所致小鼠室顫有預(yù)防作用;附子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膠、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腫脹,抑制醋酸所致毛細(xì)血管通透性亢進(jìn),抑制肉芽腫形成及佐劑性關(guān)節(jié)炎;中烏頭堿、烏頭堿及次烏頭堿均有鎮(zhèn)痛作用。
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炎、止嘔及短暫升高血壓的作用。干姜醇提取物能明顯增加大鼠肝臟膽汁分泌量,維持長達(dá)3~4h。
【用法用量】附子,3~15g;干姜,6~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附子人煎劑須先煎30~60min。
【按語】附子與干姜屬于相須配伍,
《傷寒論》中的干姜附子湯即用此藥對組方,
以治傷寒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此外,張仲景的四逆湯、白通湯等衍生方劑眾多,治療少陰病陽虛證,臨床療效顯著。且干姜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所以多同用。
附子與干姜配伍,若是治療陽虛煩躁證,其用量比例近2:1,如干姜附子湯用干姜1兩(3g),附子1枚(5g);若是治療陽虛寒盛證,其用量比例近1:1,如四逆湯用干姜1兩半(4.5g),附子1枚(5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