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時節(jié)的西蜀崇州,晨霧如紗,空氣中彌漫著濕漉漉的清冷氣息。陪著王刺史在東亭送客的裴迪注意到亭外那一樹梅花,粉萼艷麗,臨水而開,疏枝橫斜,暗香浮動,在這料峭春寒中,爆出幾分春意。時逢歲暮,又身在異鄉(xiāng),劍外戰(zhàn)事紛仍,這梅、這春、這暫得的安寧,突然開啟了他蓄積已久的鄉(xiāng)愁,一首七言律詩暗暗生成。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寫好的詩,與誰共享哪?在這兵荒馬亂的時節(jié),身邊的好友只有刺史王縉相公。以前結(jié)識的好友們都遠(yuǎn)在劍外,或離世、或從軍、或歸隱、或不知所蹤。還好,還有岷江對岸的杜子美(杜甫)。他和杜甫結(jié)識已久,但是說不上相知。當(dāng)年命運(yùn)乖蹇,困頓長安十年的杜甫四處獻(xiàn)詩干謁,是岐王、崔九等權(quán)貴豪門里的??停才c崔興宗(另外一個崔九)相熟。恰好崔興宗也在裴迪的朋友圈中,于是裴迪和杜甫有了交集,但僅僅是交集而已。因為崔興宗同時也是王維的內(nèi)弟,因此不排除杜甫想曲線救國,想借此接近當(dāng)時詩壇領(lǐng)袖王維。在拜訪崔興宗的東山草堂時,杜甫的眼睛卻瞄著西莊的王維別業(yè)?!昂螢槲髑f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边@閉門羹吃的,詩中滿滿的羨慕,而和杜甫年齡相當(dāng)?shù)呐岬蠀s已是王維的至交,每日同吃同游,令杜甫殷羨不已。
眼下,杜甫剛剛起步的事業(yè)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因為一年前棄官逃難入蜀,他現(xiàn)在寓居浣花溪寺。至于名氣嘛,當(dāng)時唐人編輯的詩歌選本,如《河岳英靈集》、《國秀集》、《極玄集》、《中興間氣集》、《篋中集》,竟然都沒有收錄杜甫的作品,對于向來自視甚高的杜甫而言,這耳光打得呱呱的。
但是底層人最能知道彼此的苦痛。裴迪與杜甫兩人都是客居他鄉(xiāng)、半生坎坷,且都有相同的棄官經(jīng)歷,有相同的敬慕對象(王維),更有對詩歌共同的癡情。李白眼中的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而杜甫筆下的裴迪“知君苦思緣詩瘦,大向交游萬事慵”,都是癡于詩。既然是同道中人,就讓這首詠梅懷鄉(xiāng)的詩權(quán)作濁酒一瓢,遠(yuǎn)慰岷江對岸的朋友吧!裴迪不會想到,他這首沒有流傳下來的詩,像一枚火捻,點燃了另一位偉大詩人的靈感和激情,綻放出一朵絢爛的煙花,照耀于千年詩壇上。這就是被稱作“古今詠梅第一”的《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盛唐時節(jié),如果有微信的話,裴迪也許是詩人好友最多、互動最多的那位。史書上沒有裴迪的家世資料。裴迪可能來自河?xùn)|(山西聞喜)裴氏,屬于祖上有功、家里有礦、朝內(nèi)有人的主。李唐一朝裴氏出了31位大將軍,34位宰相(或同宰相),38位尚書,還有18位駙馬,風(fēng)光無限。在唐初裴寂和裴距兩位英武祖先的教(蔭)導(dǎo)(護(hù))下,僅玄宗朝裴氏就貢獻(xiàn)了兩位宰相和四位尚書。“表唐宰相世系,以裴為首,宰相至十有七人,豈不盛哉?”(歐陽修)“觀裴氏之興,唐存亡之亦略可見矣?!保櫻孜洌?/span>在極看重門閥家族的李唐, “裴”姓就是一張令人刮目相看的鍍金名帖。早年的裴迪像當(dāng)時的文人一樣,走著入幕干謁之道。“幸忝鹓鸞早相識,何時提攜致青云” ,相冊里滿滿的求轉(zhuǎn)發(fā)求贊的畫風(fēng)。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被罷相的張九齡出為荊州長史,裴迪為其幕客。年紀(jì)輕輕的裴迪能入前宰相的幕府,可不是無銀子無背景的寒士(如杜甫等)所能做到的,這可能與裴迪的家族背景有關(guān)。同為幕客的孟浩然有《從張丞相游南紀(jì)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一詩,當(dāng)時年齡不大、也無官銜的裴迪排名竟然排在張參軍之前,可見裴迪情商頗高,與張九齡這位政壇大佬、與長他二十多歲的孟浩然關(guān)系非淺,否則“風(fēng)流天下聞”的孟夫子不會用這樣的標(biāo)題。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張九齡卒。裴迪此后應(yīng)該是返回洛陽、長安一帶。張九齡生前喜歡汲引才俊,他為相期間,曾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bǔ)闕,王昌齡、錢起、綦毋潛、包融等人也得到他的獎掖。裴迪應(yīng)該得到過張九齡的舉薦,因此他可能在尚書省任過短期的郎官。李欣《圣善閣送裴迪入京》中有“舊托含香署,云霄何足難”指的就是裴迪的這段經(jīng)歷。不幸的是,裴迪意欲廓清天下的大好年華卻撞上朝政的日漸腐敗。因為當(dāng)時執(zhí)掌朝政的是張九齡的政敵李林甫。自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是開元時代開明政治的轉(zhuǎn)折點。“世謂祿山反為治亂分時,臣謂罷張九齡、相李林甫則治亂固已分矣?!保ā缎绿茣ご奕簜鳌罚┦份d,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召諸諫官說道:“如今明主當(dāng)?shù)?,大家還有什么意見可提呢?”李林甫居相位一十九年,干的壞事可不少。他最騷的操作發(fā)生在天寶六年(747年),那一年因為李林甫弄權(quán),沒有一人及第,李林甫竟還表賀“野無遺賢”,杜甫、元結(jié)就是那年著了道,應(yīng)詔不第。在這樣的大形勢下,一大群仁人志士只好躲著走了。天寶初年,綦毋潛棄官還江東,李欣棄官隱居穎陽東川,岑參躲得更遠(yuǎn),棄官入幕萬里外的安西都護(hù)府。裴迪可能也是在這段時間棄官歸隱終南山,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在這里,裴迪邂逅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知己與貴人——王維。 “兄弟并以科名文學(xué),冠絕當(dāng)代。故時稱'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边@就是當(dāng)時王維、王縉兄弟在朝廷地位的真實寫照,妥妥的文壇霸主。兩人的粉絲自然也最為龐大和瘋狂,以能得到偶像的青睞為榮。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以后,一大堆王維的粉絲驚奇而羨慕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偶像常常@一個叫裴迪的年輕人,這讓他們情何以堪,滿心的嫉妒和恨呀!選擇棄官隱居的裴迪邂逅了選擇朝隱的王維。王維從開元二十九年到天寶三載,隱居終南山別業(yè)。天寶三載后,他又購買了宋之問在藍(lán)田輞川別業(yè),隱居藍(lán)田。王維半官半隱,與當(dāng)時時尚的“朝隱”很接近。(當(dāng)時很多朝廷官員,在長安附近購買別業(yè),退朝后到其中休假,類似現(xiàn)在的度假)一凝眸就是千年的緣分。兩人年齡相差十余歲,卻“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 “醉眠共秋被,攜手日同行”,無怪乎后世的好事者視二人為一對基友。兩人一起飲酒、訪友、優(yōu)游、談禪、唱和,他們的交往甚至驚動了朝廷史官?!缎绿茣吠蹙S傳里說王維“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這是正史中唯一一次提及裴迪的名字。王維是如此的喜歡裴迪,兩人一同歌詠輞川二十處景致,各自寫了五言絕句二十首,王維輯成《輞川集》,并且親自寫序。對于裴迪而言,這是何等的幸事!裴迪流傳下來的二十八首詩歌,除去一首早期的作品,其他都是寫于此間。也正是得益于與王維的這段時間的交往,他的作品才能流傳至今。后人讀《輞川集》,可以清楚的覺察到兩人的詩才之高下。畢竟是文壇大佬,王維的詩在意境、用典、想象力、細(xì)節(jié)描摹、煉字諸方面,均較裴迪高出一等。且王維的才華,溢出詩文領(lǐng)土,擴(kuò)展到繪畫、佛理,詩文又收益于這種溢出。學(xué)霸就是學(xué)霸,王維全方位碾壓裴迪。但是對于裴迪而言,朝夕相處的這段歲月,正是向偶像學(xué)習(xí)的好機(jī)會。裴迪的詩歌功底也在不斷提升,下面這詩就頗有王維“山路元無雨,孔翠濕人衣”的風(fēng)范。這是裴迪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通過王維,他還結(jié)交了眾多的文壇大佬。裴迪的朋友圈中有王維之弟王縉、王維內(nèi)弟崔興宗,有王昌齡、有高適。裴迪也更新了自己的頭像和畫風(fēng),頭像中增加了英氣。“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驚破的也有裴迪輞川中的賞心樂事。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fā)的安史之亂為李唐之大變局,扭曲了原本太平盛世的歷史,桃源里文人們的生活被這巨大的歷史洪流所裹挾、所扭曲、所碎裂。叛軍占領(lǐng)長安后,來不及逃走的王維等百官被俘虜。原本一介布衣的裴迪不是叛軍的關(guān)注點,因此安然脫身。但是他沒有離開戰(zhàn)亂中的長安,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完成一項使命:探望并試圖搭救王維。安祿山與手下大宴于禁苑凝碧池,命令玄宗的梨園弟子在旁演奏助興,沒想到這些地位低微的梨園弟子表現(xiàn)出極高的氣節(jié),哭聲一片,樂師雷海青因為罵賊而血染琵琶。王維當(dāng)時被關(guān)押在菩提寺,聽聞裴迪敘說此事,忍不住口占兩絕讓裴迪記下,其中一首是這樣的:——王維【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這首抒發(fā)亡國之痛和思念之情的詩歌在安祿山占領(lǐng)的洛陽期間廣為流傳,就像敵后戰(zhàn)場的救亡曲,滿滿的正能量。深陷囹圄、生死未卜,有裴迪這樣的朋友不離不棄,王維心里的感激可想而知。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官軍收復(fù)長安、洛陽兩京后,王維因為接受偽職,被下獄交有司審訊。但因為裴迪傳播出去的那首《凝碧池》,再加上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北都副留守官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以得到寬宥。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王維、杜甫、岑參、賈至都在諫省。一眾詩壇大V同框酬唱賈至大明宮早朝上的詩作,蔚為壯觀。因為有著和王維同樣的被俘經(jīng)歷(杜甫因為官職低微,趁機(jī)逃脫回關(guān)中),杜甫賦詩安慰王維:這時候王維、杜甫還有裴迪,三人間的互動才多了起來。好景不長,同年秋朝廷九節(jié)度使在鄴城大敗后,史思明叛軍又再次逼近東西兩京。長安城一片風(fēng)聲鶴唳,風(fēng)雨飄搖。恰在此時,王縉為蜀州刺史,可能受王維所托,裴迪作為幕客隨王縉入蜀。西入巴蜀,裴迪肯定要經(jīng)過長安縣的香積寺。香積寺是佛家凈土宗的祖庭,也是昔日裴迪與王維攜手優(yōu)游的佳處,“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戰(zhàn)亂前這里是何其的清高幽僻,超然世外,但是兩年前的香積寺大戰(zhàn)已把這座佛門清靜之地演繹成一場生死廝殺的修羅場。二十萬官軍與回鶻聯(lián)軍,在這里與十五萬叛軍拼死一戰(zhàn),戰(zhàn)事慘烈,“斬首六萬”。在這巨大的歷史狂飆中,個人如微塵樣無足輕重,唯求平安。裴迪回首長安,留在那里的王維“終日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安史之亂后王維常居長安,輞川成了他們兩人再也回不去的夢。裴迪隨王縉出川后不久,王縉又改工部侍郎、左散騎常侍返京。也是在這年秋,杜甫的好友高適接任蜀州刺史,杜甫常到蜀州下的新津縣游玩,可惜裴迪已不在蜀地了。這是裴迪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杜甫的圈子里,杜甫也是裴迪結(jié)識的最后一個詩壇大V。又過不久,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反,成都兵亂,杜甫逃難奔梓州,他與裴迪從此音信斷絕。裴迪出蜀后的行蹤甚是模糊。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年)初任左拾遺的皇甫冉有首詩《臺頭寺愿上人院古松…與趙八員外裴十補(bǔ)闕同賦之》,考慮到皇甫冉曾為河南節(jié)度使王縉幕客,因此這里的裴十可能就是裴迪。這首詩中沒有與裴十的互動,“裴十”只是個名字符號而已。雖然故交王縉已然成為肅宗、代宗兩朝宰輔,權(quán)傾朝野,但是裴迪似乎沒有因此受益。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鐫刻著開元至大中間三千多郎官姓名,裴迪不在其中。王縉也不再是以前的那個王縉,他恃才“傲忽”、“屈意附離”、 “性貪冒”、勾結(jié)宦官、專權(quán)貪橫、奉佛斂財、附和權(quán)貴,在裴迪眼中越來越陌生,兩人漸行漸遠(yuǎn)也可以理解。戰(zhàn)亂平息后的大唐長安,某個月圓之夜。兩位詩人,一位是裴迪,一位是后來被稱為“大歷十大才子”之一的錢起,對坐于書齋中。樓下長安城里王侯第宅,皆為新主,喧囂依舊;關(guān)東藩鎮(zhèn)割據(jù),盛唐繁華落盡。而兩位從盛唐中走來的老人就這樣靜靜地賞著月,月涼似水,水流勝螢,螢靜效人,人瘦若菊。“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fēng)微燕雀高”、“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那些壯美的詩句,隨著大唐盛世一起消散,那些裴迪曾經(jīng)曾經(jīng)相交、相識、相知、相憶的形象,如夜空中的群星樣逐漸杳渺。而裴迪依然是以前的裴迪,那個輞川里的布衣道友和隱居者,不變的他依然對丘壑有著那份熱愛。中國浩若煙云的史冊留下了許多人的瑣事,卻沒留下裴迪模糊的生活軌跡,甚至于連裴迪的生卒年份也是個謎團(tuán)。有名不顯是裴迪的不幸。衷情詩歌的裴迪也許編輯過自己的文集,可惜失傳了。沒有進(jìn)士出身、沒有官職(哪怕是最低品的官職)、沒有詩文集存世,史冊上留給“三無”文人注定的只有一杯寂寞。對于沒有功名的文人而言,能留下詩文一囊算是最后的期望,至少可以留下一生的奮(掙)斗(扎)痕跡給后人看,博得個立身之名。但是在印刷術(shù)不發(fā)達(dá)的時代,文字的流傳可謂難矣。裴迪的忘年交孟浩然,是多虧了王士源這個布衣粉絲,在孟浩然逝去后傾力幫其編輯詩作,孟老夫子的作品才得以流傳。那位名滿天下、傲視千古的李太白,是臨終前將詩文集遺稿盡授于族叔李陽冰,才流傳下來。而湮沒于歷史塵埃中的名篇佳作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裴迪生活的開元年間,張說與徐堅論當(dāng)世文,兩人極其推崇的是富(嘉謨)和吳(少微)。前者最后竟然片字不存,后者只有《崇福寺鐘銘》孤文。中唐時期,王緒《滕王閣賦》、王仲殊的《滕王閣記》、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共同譜寫了“三王記滕閣”佳話,而流傳后世的只有王勃的序,其余兩篇已然失傳。“唐之中葉,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沒不傳于世者甚眾”(洪邁《容齋隨筆》),在洪邁的文中,還曾提及河中府鸛雀樓里王之渙、暢諸,少陵集中所記載韋迢、郭受等例子。文之不存,名將焉附?裴迪也有幸。李唐一朝,王、盧、崔、韋等諸名族,詩壇留名者多矣。而裴氏一姓,留名者僅裴迪一人。且躋身眾多詩壇英靈之間,有知己相交,有佳作傳世,裴迪可謂無憾矣!文字,較之于金玉寶石,看似至微至廉價,卻如同條條涓涓細(xì)流,承載著世間最可貴、最溫馨、最自由的感情與思索,逐漸匯聚起來、成川成河,終成江海,激蕩著文化的強(qiáng)音,能跨越時空與千古。正如莎士比亞說的,“沒有王公們的大理石或鍍金的墓碑,能夠和我這些有力的詩句比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