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曙 俞莉 邱明亮
瀕危劇種重放異彩
浙江省農(nóng)村文化禮堂工程極大地豐富了農(nóng)民文化生活,在東海之濱的象山縣石浦鎮(zhèn)雞鳴村就活躍著一個農(nóng)民自己的文藝劇團—古老的漢族戲曲聲腔新昌調(diào)腔三坑班。
在雞鳴村文化禮堂,我們看見了村里“三坑班”演出《甘露寺》的錄像。臺上演戲的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臺下看戲的也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
三坑班是新昌高腔的分支之一。新昌高腔,被認為是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遺音。三坑班以在新昌高腔第一副科班在新昌縣巧音鄉(xiāng)三坑村舉辦而得名,劇目、聲腔均與調(diào)腔相同,盛極一時。
雞鳴村早年就有三坑班。據(jù)當?shù)乩纤嚾嘶貞洠@種戲曲由民國時期的藝人張小根、方小根創(chuàng)立。他倆掌握的演唱劇目有18種。后來兩人流落到雞鳴村,聯(lián)合村里同志好友林寅木,并邀請寧海平調(diào)班竺財興組織起雞鳴三坑班劇團。1955年,張小根、方小根赴寧波小孟寶京劇團進修,把演出劇本增加到20多種,不僅傳承了《九江口》《雙玉配》等劇目,而且還融合了一些京劇武打和地方甬劇的元素。
雞鳴村黨支部書記林永獎告訴我們:“上世紀70年代新昌調(diào)腔三坑班逐漸銷聲匿跡,去年起隨著文化禮堂工程的展開,現(xiàn)在這個瀕危劇種又重放異彩?!背良哦嗄甑睦涎輪T們按捺不住紛紛說:“要是不想法拯救,隨著老演員一個個老去,這個劇種就要消亡了?!崩仙秩收⒘指?,小生林永寶、鄭林根,花旦林才香,長衫花臉林仁和,短衫花臉林永興,凈角林阿木等一致表示:一定要把師傅口傳的劇本整理成文字,再尋找一批熱愛戲曲的年輕人,把這個劇種傳承下去,讓它重放光芒。
草根氣息連接地氣
雞鳴村三坑班為什么能夠吸引廣大的農(nóng)民群眾呢?林永獎說,它土里生土里長,草根氣息重,接地氣。
雞鳴村地處象山縣南二十五里。按《象山縣志》的說法,雞鳴村既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又是個相對閉塞的地方,這也許是三坑班得以流傳下來的原因。
雞鳴村三坑班繼承下來的劇目大都是宮廷戲、武打戲、家場戲。演員唱腔和對白多用象山、寧海一帶的方言,唱、白接近于口語,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農(nóng)民一聽就明白就來勁,當然喜歡聽。雞鳴村三坑班的白口富有幽默和諧趣,如舞臺上皇帝唱“北京城,金鑾殿”,后臺就接腔“寧波府,象山縣”;又如臺上唱“文武百官鬧鬧洋洋”,后臺接腔“銅鑼火炮嘭嘭嗙嗙”,把舞臺劇情和生活情趣巧妙地配合起來,熱熱鬧鬧、嘻嘻哈哈。
雞鳴村三坑班演出的道具非常簡單:一張桌子,三把椅子,布景也并不華麗。服飾和越劇相同,臉譜相似于京劇,但化的是素妝,相對來說,比較粗糙:兩手指一涂抹,就可以上臺。唱腔多為陰、陽兩聲結(jié)合,老生多用鼻音,唱起來高亢洪亮,小生多用假嗓,唱起來挺拔有力。做工以水袖揮劃為主。伴奏通常為五人,大鑼、小鑼、鼓板、橫簫、二胡各由一人負責,但有時也需要兼用其他伴奏工具,像吹橫簫的配篤鼓,拉二胡琴的也吹嗩吶。開場時,大銅鑼敲響,由緩轉(zhuǎn)緊的“哐、哐、哐”聲震耳欲聾,氣氛非常熱烈。演出時,橫簫和二胡伴奏為主,“呼、呼、呼”深沉雄渾,“嗚嘟、嗚嘟”宏大而又凄切,“胡胡,胡胡”婉約而平柔,攝人心魄。
自編自演農(nóng)民喜歡
每逢節(jié)假日正是雞鳴村三坑班最忙的時候。今年春節(jié),他們這個小劇團在周圍村子連演了將近20場,場場爆滿。
雞鳴村三坑班的演員清一色是農(nóng)民。劇團一開始重建,媳婦、小伙就積極報名參加。經(jīng)過一番挑選,18位演員到位,加上其他人員,一個由34人組成的新劇團誕生了。84歲的林仁正、78歲的林永寶和林仁和、76歲的林阿木、74歲的林才香,不顧高齡體弱,傳幫帶弟子,并親自上臺演戲。演員是農(nóng)民,樂隊是農(nóng)民,燈光是農(nóng)民,化妝也是農(nóng)民。在石浦城里開店的黃蓮娣一到學戲、演戲時間,就馬上趕回村里。她說:“就算關(guān)了店門,也要過來學戲,我們要拯救這個劇種?!秉S賽飛原本是一名公司職員,為了演戲,她辭職回到雞鳴村家里,這樣劇團一有演出,就立刻好上舞臺。
雞鳴村三坑班重建之初,多年前上過臺的老演員們一個個憑記憶手寫劇本,現(xiàn)在編劇全是農(nóng)民。三坑班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就是調(diào)腔傳統(tǒng)劇目與音樂曲牌沒有曲譜,師傅和徒弟之間基本上是口耳相傳。古抄劇本有唱句,前輩老藝人積累了一整套簡單的符號,附注在唱句之旁,形似蚯蚓,名曰“蚓號”,藝人見了就會根據(jù)注明的曲牌和不同的符號唱出特定的腔調(diào)。當年雞鳴三坑班劇團的老藝人憑著回憶,整理出《轅門斬子》《狄青比武》等劇目?,F(xiàn)在,雞鳴村三坑班已經(jīng)把演出劇本增加到20多種,不僅傳承了《九江口》《雙玉配》等劇目,而且融合了一些甬劇,如《甘露寺》《鳳凰圖》《賜繡旗》《送鳳帔》《朱砂球》《對紗球》《龍虎斗》等。
雞鳴村三坑班得到許多好評價。村支書林永獎對自己村里的三坑班有一番目標:我們要把三坑班壯大起來,傳承下去。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朱鑒拍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