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歐盟來說,和英國談判一點都不困難,因為英國和歐盟之間的貿(mào)易,只占歐盟整體 GDP 的 3%;而歐盟和英國的交易,卻占了英國 GDP 的 12%。
英國本身對于自由貿(mào)易的渴望遠遠超過了歐盟,但是如果歐盟真的對英國讓步,給予它非常好的條件,相當多的歐洲國家可能也會像英國一樣,一個個離開。
所以大家認為歐盟幾乎不可能滿足特雷莎·梅所渴望的條件,英國《經(jīng)濟學人》認為特雷莎·梅的要求——英國要跟歐盟還有其他幾個世界主要國家展開自由貿(mào)易的談判——會比她所說的更加費時、艱巨。
現(xiàn)任美國總統(tǒng)不相信自由貿(mào)易,也不喜歡自由貿(mào)易,但是他喜歡干涉西方的事情,說不定他會因為這個原因,跟英國簽署一些特別的貿(mào)易協(xié)定。但是即使如此,按照歐盟的法律,一切都要等到真正脫歐之后才會實現(xiàn),可能需要兩年左右。而在脫歐的過程中,英國得忍受相當大的經(jīng)濟痛苦。
特雷莎·梅的 B 方案是降低稅收,把自己變成一個廉價的避稅天堂,同時讓銀行金融的監(jiān)管變得松散,用這個方式留住金融產(chǎn)業(yè)和英國的競爭力。
愛爾蘭的金融部長說,英國一旦啟動脫歐,金融業(yè)就會一步一步地移轉(zhuǎn)到愛爾蘭。現(xiàn)在愛爾蘭的稅率是 12%,如果英國把自己也變成 12% 的廉價避稅天堂,不排除愛爾蘭會降到 10%。
而最近有一個很重要的新聞,談到了一些我們看不到的英國脫歐內(nèi)幕。
▲ 《金融時報》的新聞,為我們介紹了英國脫歐內(nèi)幕
陰謀、暗算和利益交換,英國脫歐公投是英國政治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大事件。事隔多時,所有人仍在問,事前預測怎么會錯得這么離譜?
回到最初原點,卡梅倫真的有必要發(fā)起脫歐公投嗎?
/留歐派/Roland Rudd (Business for New Europe主席 ) :這都是卡梅倫自作孽的下場,他放出的力量,已經(jīng)超出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圍。
/脫歐派/丹尼爾·漢南(Daniel Hannan,英國保守黨):我認為卡梅倫錯估了情勢,他以為公投結果已是他的囊中之物,因而沒有在事前與其他歐盟領袖商討,是否還有脫歐公投以外的其他選項。
2014 年布里斯本 G20 大會時,卡梅倫說他會贏得脫歐公投,而且是以 70% 比 30% 的支持率大勝。那么,是這樣的自信心拖累了對歐盟談判應有的立場嗎?卡梅倫有沒有可能拿到更好的協(xié)議呢?
/留歐派/魯伯特·哈里森(Rupert Harrison,貝萊德首席宏觀策略師):那些能夠說服英國人的「留歐能得到更多」「留歐能暫緩難民進入」等條件,都不為歐盟所接受。
/脫歐派/丹尼爾·漢南:我確信脫歐會勝出,是在卡梅倫從歐盟回來,卻沒帶回一個新條約的時候。如果在公投前的條約是如此,再投留歐也不會有什么改變。
2016 年 2 月,英國就歐盟成員國的資格重新談判,歐盟同意英國保留其在集團內(nèi)的「特殊地位」。
/留歐派/彼得·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英國工黨):卡梅倫向歐盟要的太少了,因此到最后,只能仰賴默克爾可以給予超出她能力的條件。但是默克爾不可能為了救卡梅倫脫離國內(nèi)政治惡斗,而放棄歐洲一體化。
沒有為留歐陣營取得更有利的籌碼,是卡梅倫第一次失算,而第二次失算,就是低估了約翰遜的殺傷力。
/留歐派/魯伯特·哈里森:其中一個最大的未知變數(shù)就是倫敦市長約翰遜,卡梅倫失去了約翰遜,卻仍舊以為他能夠以一連串「脫歐將對經(jīng)濟帶來災難」的說辭打擊脫歐派。在絕望中,英國首相卡梅倫和財政大臣奧斯本不停地警告著脫歐的災難,最著名的詞條就是「懲罰預算」。
/留歐派/彼得·曼德爾森:我從來沒想過約翰遜會使用這樣的戰(zhàn)略,他就重復說著同樣的話,而且他說的這些話,根本就沒用??!
轉(zhuǎn)眼到了 5 月 27 日,英國脫歐公投必須遵守「簾幕規(guī)則」(Purdah),也就是公投前 28 天,以免影響民意,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得印制文宣。脫歐派在此時放出了最有力的武器——難民議題。
前倫敦市長約翰遜大呼,脫歐派主張的優(yōu)點就是拿回主導權,從此能在難民問題上設限。
▲ 卡梅倫顯然低估了前倫敦市長約翰遜的影響力
而卡梅倫又做出了另一項指示,不要對約翰遜進行個人攻擊。對某些人而言,這是卡梅倫在脫歐一役上最大的失策。
卡梅倫的公關主任表示,他們不攻擊約翰遜有兩個原因。其中較小部分,是期待在公投結束后,黨內(nèi)能夠回歸團結。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卡梅倫認為若加大攻擊力度,會引來饑渴的媒體大作文章,無止盡地報道「卡梅倫要對付誰,誰會成為下一個保守黨黨魁,誰會成為下一個首相」。這樣會模糊焦點,讓話題偏離他們真正想訴求的重點。
▲ 為了不模糊議題,卡梅隆最終失了全局
事實證明,卡梅倫的決策全都錯了。脫歐公投后,卡梅倫下臺了,英國迎來了新首相,國家卻依然分裂。
英國未來會如何,仍有待觀察,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個 2016 年的大事件,永久地改變了英國歷史。
- END -
封面圖片丨Financial Times
文|文茜的世界周報
- 商務聯(lián)系 -
壽小姐
shoujiayin@890media.co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