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郊昌平境內天壽山下,在一片蒼松翠柏之間,掩映著一處處金碧輝煌的殿宇,這就是中外聞名的明代帝王陵墓十三陵。其中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長孫、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景陵就在其中,陪伴這位皇帝的是他最心愛的皇后——鄒平人孝恭皇后孫氏。
(《女醫(yī)明妃傳》中孫皇后劇照,來源網(wǎng)絡)
(孫皇后“標準照”,來源網(wǎng)絡)
少女時代入宮,與宣德皇帝朱瞻基“青梅竹馬”
孫皇后約出生于1400年,因為她的父親孫忠擔任河南永城縣主簿,所以孫氏自幼跟隨父親在永城縣生活。
少年時代的孫氏特別聰明、漂亮。朱棣的長兒媳張氏即太子妃,也是永城人,她的娘家與孫家友好,她的母親非常喜歡孫氏,常常進宮向女兒宣傳孫氏的好處,約永樂八年(1410年),孫氏被帶進皇宮。
她的美貌不僅征服了太子,也征服了明成祖朱棣,朱棣特別安排太子妃,即后來仁宗的皇后負責照料和培養(yǎng)孫氏。從此,孫氏就和太子妃的兒子、比她大兩歲的皇太孫朱瞻基玩在一起,過起了“青梅竹馬”生活。
(明宣宗朱瞻基,來源網(wǎng)絡)
朱瞻基大婚正式選妃時,朱棣確定濟寧人胡善祥為皇太孫妃,孫氏被冊封為皇太孫嬪。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仁宗即位,來年,仁宗又去世,朱瞻基繼承皇位,冊封胡善祥為皇后,孫氏為貴妃,以1426年為宣德元年。
孫氏先生育了一位公主。宣德二年十一月,又生育了皇長子朱祁鎮(zhèn)。這時的宣德皇帝,已經(jīng)30歲了,僅有兩位女兒,皇位沒有繼承人,盼兒子望眼欲穿。孫氏生育了第一個皇子,皇帝當即詔令大赦天下,免明年稅糧三分之一。
胡皇后和朝廷大臣們紛紛上表恭賀并請早立太子,以安定天下人心。孫氏推辭說:“胡皇后雖然體弱多病,但是年紀尚輕,身體恢復后,自然會有皇子,我的兒子怎么敢搶在皇后的兒子前邊為太子呢?”
可是,宣德皇帝卻等不及,小皇子不滿“百日”就被立為太子?;实郾揪拖矚g孫氏,再加“母以子貴”,宣德皇帝迫使胡皇后上表“主動”退位,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孫氏被冊封為皇后。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宣德皇帝的另一個吳姓妃子,又為他生下第二個皇子朱祁鈺。宣德皇帝只有這兩個兒子。
宣德十年(1435年),38歲的朱瞻基去世,8歲的朱祁鎮(zhèn)即位,是為英宗,年號正統(tǒng)。作為皇帝的生母和皇后,孫氏被尊為皇太后。
(明英宗朱祁鎮(zhèn),來源網(wǎng)絡)
宣宗在位期間,文治武功頗有建樹,吏治民生也很有起色。他御駕親征,平定叔父朱高煦的叛亂。他果斷地從交趾撤兵,穩(wěn)定了南部邊境。他整頓吏治,精簡機構,選拔人才,改革官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行惠民政策,緩和社會矛盾。他在位10年,國家政治比較清明,史學家把他和他的父親統(tǒng)治時期成為“仁宣之治”,比作漢朝的“文景之治”。明朝宣德時期的開明政治,與孫皇后的賢惠是分不開的。
果斷應對“土木堡之變”,穩(wěn)固明朝江山
英宗時期,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相繼去世?;鹿賱萘眲∩仙?,英宗對大太監(jiān)王振言聽計從。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秋高氣爽,瓦剌貴族也先率兵攻打明朝,王振鼓動皇帝御駕親征,以便青史留名,結果在懷來土木堡,明軍大敗,50萬大軍全軍覆沒,50余名隨軍的重臣無一生還,英宗也被俘,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戰(zhàn)示意圖,來源網(wǎng)絡)
(土木村,來源網(wǎng)絡)
消息傳到北京,大明王朝群龍無首,立即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留守京城的文武官員多數(shù)主張遷都逃跑,兵部侍郎于謙則主張堅守京城,并強調“社稷為重君為輕”。于謙就是那首知名的《石灰吟》的作者,“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span>
關鍵時刻,孫太后高瞻遠矚,果斷采納了于謙的建議,決定死守北京城,不向也先示弱。她先立英宗之子即自己的孫子為太子,再命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jiān)國,總理朝政,加強北京防衛(wèi),穩(wěn)定了局勢。
為徹底斷絕也先利用英宗皇帝要挾明朝政府的企圖,在于謙等人的主張下,孫太后同意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年號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景帝尊孫太后為“上圣皇太后”。孫太后擔心兒子在蒙古地區(qū)受委屈,數(shù)次秘密派人送去金銀珠寶賄賂對方并送去大量日常生活用品。不久,英宗被釋放回京。
景泰帝留戀皇位,幽禁了太上皇朱祁鎮(zhèn),又廢除孫太后所立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當惟一的兒子去世后,景帝也不肯恢復朱見深的太子地位。孫氏不動聲色,數(shù)次看望被軟禁的太上皇朱祁鎮(zhèn),悉心保護著被廢的小太子朱見深,靜待變化。
1457年(天順元年),做了8年皇帝的景泰病危,在孫氏的支持下,曹吉祥、石亨等發(fā)動“奪門之變”,英宗從景帝手中奪回帝位。英宗復辟,殺害于謙等,年號天順。1462年(天順六年),孫氏去世,與宣德皇帝合葬景陵,上尊謚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圣章皇后”。
(明景陵,來源網(wǎng)絡)
孫氏幼年進宮,歷經(jīng)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六朝,并作為宣德朝的皇后,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的皇太后,對宣德以后的朝政有重要影響。
歷史上,雖然孫皇后地位重要,在幾個關鍵的轉折時刻,臨危不懼,從容應對,為國家穩(wěn)定作出了貢獻,卻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主要是傳說她秘密收養(yǎng)別的宮女的孩子為自己的孩子,因此才得寵并爭取到皇后的位置。《明史》說:“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薄睹魇贰穼Ρ粡U的胡皇后給予了同情,“后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德皇帝也后悔,說:“此朕少年事?!?/span>
三開歷史先河:第一個獲得金寶的貴妃、第一個有徽號的女性、力主廢除嬪妃殉葬制度
第一,朱瞻基與孫氏感情篤深。雖然在爺爺?shù)陌才畔?,他無權力給孫氏更高的名分,但是,一旦自己當皇帝說了算,他立即不惜破壞祖制,在冊立孫氏為貴妃時,給予她與皇后同樣的待遇。按照封建時代的規(guī)定,冊封皇后時,授金冊金寶,即詔書和印璽,而貴妃則有冊無寶。宣德皇帝不斷地奏請皇太后,也即從小撫育孫氏的自己的母親同意,宣德元年五月,特給孫氏制作金寶。孫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金寶的貴妃。
第二,作為母親和皇太后,為了國家大局,孫氏不得不犧牲自己親生兒子和孫子的利益,但是她始終密切關注整個形勢的發(fā)展,從各個方面給予關照,當英宗皇帝再次登上皇帝寶座時,對她的感激之情無法言表,又沒有其他榮譽,只得打破先例,為其加徽號為“圣烈慈壽皇太后”。孫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徽號的女性。
第三,明朝自開國以來,皇帝死后一直實行令人發(fā)指的嬪妃殉葬制度。朱元璋死后有40個妃嬪殉葬,朱棣死時有30多妃嬪殉葬,朱高熾執(zhí)政不到一年,葬禮雖然略簡,但是也有7個妃嬪殉葬,明宣宗朱瞻基有10個妃嬪殉葬。皇帝歸天,他留下的一大群妃嬪,除了皇后和太子生母,其她的幾乎都要殉葬。孫氏督促她的兒子英宗下詔,果斷地廢除了嬪妃殉葬制度。
家教嚴謹,處事低調,孫氏一門封侯延續(xù)五代
倚仗孫皇后這棵大樹,孫氏家族立即顯貴起來。
其父親本名孫愚,宣德皇帝為其改為孫忠。因為率領民工督造皇陵有功,晉升為鴻臚寺序班。宣宗即位后,孫氏被冊封為貴妃,孫忠被授予中軍都督僉事。宣德三年,孫氏被冊封為皇后,宣德皇帝封孫忠為會昌伯。孫忠曾經(jīng)回鄉(xiāng)探親,皇帝特賞賜御制詩,并命身邊的太監(jiān)隨行侍候。等到孫忠返回京城時,皇帝攜皇后一起到其家中慰勞。孫忠的夫人董氏,數(shù)次被召入皇宮,賞賜不斷。
正統(tǒng)時,孫皇后晉升為皇太后。孫忠生日,太后派遣特使到家中賞賜。當時,太監(jiān)王振專權,國子監(jiān)祭酒李時勉得罪王振,生命岌岌可危,孫忠借著回復太后的機會為李時勉開脫。他說:“老臣生日,得到太后的恩惠,希望太后赦免祭酒李時勉,讓他陪伴老臣,滿座的高朋中如果沒有李祭酒,老臣和眾賓客都不會盡興。”太后立即請求皇帝赦免了李時勉。孫忠的家人在濱州放高利貸,盤剝百姓,百姓不堪其苦,言官紛紛上書彈劾。皇帝命令將違法的孫忠家人戍邊,孫忠也沒有干預。景泰三年,85歲的孫忠去世,贈會昌侯,謚號康靖。英宗復辟后,再贈太傅、安國公,改謚號恭憲。成化十五年,再贈太師、左柱國。孫忠有5個兒子:繼宗、顯宗、紹宗、續(xù)宗、純宗。純宗官至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早逝。
孫皇后的哥哥孫繼宗,宣德初年任府軍前衛(wèi)指揮使,景泰時,晉升為都指揮僉事,再世襲父親爵位。在英宗復辟時有功,封侯,加號為奉天翊衛(wèi)推誠宣力武臣,進階光祿大夫、柱國,自己免二死,兒子免一死,世襲侯爵。孫皇后的幾個弟弟也都官至都指揮僉事,再都改錦衣衛(wèi)指揮。孫繼宗上書說:“臣與弟弟顯宗等率領兒子、女婿、家奴共43人,參與奪門之變,都有功勞,乞求賞賜?!庇纱?,顯宗進都指揮同知,兒子孫璉晉升錦衣衛(wèi)指揮使,女婿指揮使武忠進都指揮僉事,家奴獲得加官進爵者17人。
有人為孫紹宗謀求官職。英宗皇帝召見大臣李賢說:“孫氏一門顯貴,長子封侯,其他皆為高官,子孫20多人封官,足夠了。現(xiàn)在又請求封官以安慰太后,殊不知,當初賞賜孫家子弟時,都是數(shù)次請求才獲得太后的允許,而且每次太后都很不高興好些日子。太后曾說:'孫家對國家沒有功勛,受這些官職太高。物極必反,一旦子孫獲罪,我也庇護不了他們?!崩钯t盛贊太后的美德,借機進諫關于外戚不得掌管御林軍的傳統(tǒng),英宗說:“當初,內侍說統(tǒng)領京營的軍隊非皇舅莫屬,而實際上太后很后悔讓孫家人掌統(tǒng)軍隊。”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后,孫繼宗得到了進一步提拔重用。他“提督十二團營兼督五軍營,知經(jīng)筵事,監(jiān)修《英宗實錄》。朝有大議,必繼宗為首。再核奪門功,惟繼宗侯如故?!痹诒O(jiān)修《英宗實錄》時,孫繼宗沒有刻意夸大孫氏一族在宣德、正統(tǒng)、天順三朝的功績,對孫氏一門的記載十分簡單。成化三年(1467年),《英宗實錄》修成,加太傅。成化十年(1474年),孫繼宗一再請辭引退,皇帝不許,命其繼續(xù)參與議政。成化十五年(1479年),85歲高齡的孫繼宗病逝,再贈郯國公,謚號榮襄。
孫皇后一家家教嚴謹,處事低調,使得孫氏一門封侯延續(xù)五代,一直到孫繼宗的曾孫孫杲。在整個明朝的后妃家族中,只有孫太后的哥哥孫繼宗參與國是、執(zhí)掌軍務。
(作者:侯玉杰)
責任編輯:王光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