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中醫(yī)尤其是中醫(y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第 669 期
作者:米烈漢
陜西省名中醫(yī)
編輯 / 趙馨 ⊙ 校對 / 段瑞
長篇中醫(yī)小說《中醫(yī)冰無雙》上篇之《太白古墓可在歷史文章中瀏覽查看。關注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qhmjcc),享受健康快樂閱讀。
組成:銀柴胡15克,白芍14克,川芎10克,陳皮15~30克,枳殼15~30克,制香附14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夏枯草14克,青皮9克,郁金14克,生牡蠣30克,浙貝母10克,玫瑰花6克,合歡花6克,甘草9克。
功能:疏肝理氣,軟堅消癭。
主治:癭病,證屬肝氣郁滯,痰瘀互結,癥見癭部腫大,胸悶不舒,煩躁易怒,不寐多汗,消瘦乏力,脅肋脹痛,或兼脘腹脹痛,善太息,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脹痛。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或細滑。
用法:上藥除生牡蠣外加水浸泡半小時,生牡蠣加水先煎30分鐘后,再加入浸泡藥物共煎25分鐘,兩次煎取共留汁400ml,每次取200ml,分早晚八時至九時溫服。本方重在疏肝行氣,散結化瘀,孕婦忌用,女性月經(jīng)期慎用。
加減:心悸加龍齒30克,以安神定志;乳房脹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王不留行12克,以活血止痛,疏肝泄熱;失眠加夜交藤、合歡皮、珍珠母各15~30克,以寧心安神;多汗加生黃芪30~60克,浮小麥、麻黃根各15~30克,以益氣斂汗;五心煩熱加水牛角30克,丹皮、梔子各12克,以清熱涼血泄火。
方解
本方主治由情志不調(diào),肝郁氣滯,痰瘀互結所致之癭病。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取“木郁達之”之義,枳殼理氣行滯,二者共為君藥。香附理氣疏肝,川芎行氣活血止痛,三棱、莪術化瘀散結,四藥助柴胡疏肝經(jīng)之郁滯,增行氣活血散結止痛之功效,同為臣藥。陳皮、青皮理氣和胃,消積化滯;芍藥、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浙貝母、生牡蠣軟堅化痰散結,均為佐藥。夏枯草清熱平肝散結,玫瑰花、合歡花疏肝活血,解郁安神,甘草兼調(diào)和諸藥,亦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疏肝化瘀,軟堅散結,行氣消癭之功。
名醫(yī)介紹:米烈漢,男,1951年出生,第三、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陜西省名中醫(yī),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從醫(yī)40年來,擅長中醫(yī)內(nèi)科、婦科疾病及疑難雜病的診治。完成科研課題10余項,獲省、市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9項。出版專著30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70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