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法】柴胡6~10g、白芍6~30g、枳實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次溫服。
【出處來歷】來源于《傷寒論》。
【功能主治】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要用于治療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2.肝脾氣郁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經(jīng)驗參考】
四逆散是一張有爭議的經(jīng)方?!豆疟究灯絺摗窡o四逆散而有回逆散,其條文將“四逆”二字列為旁注,云回逆散主之。且薤白作三莖而非三升,其余與宋本四逆散相同。李華安等認為本條恐怕有錯簡,雖在少陰病篇中敘述,其內容卻不是少陰病(《康平傷寒論評注》)。如果沒有“四逆”作為主證,那么,“逆散”方名何以得來?如果“四逆”是主證,那么,“四逆”又該作何解?和手足逆冷又有什么區(qū)別?事實上,臨床沒有“四逆”也一樣取得明顯效果,“四逆”的主證地位讓人懷疑。胡希恕說,......不過驗之實踐,四逆見本方證者甚少,故本方的應用,不必限于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湯證、不嘔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經(jīng)方傳真》)。胡氏的觀點很值得重視。他弱化了“四逆”,并通過與大柴胡湯比較來給本方應用定位。此外,和田東郭與淺田宗伯也都認為四逆散是大柴胡湯的變方。湯本求真說,因有枳實、芍藥、柴胡,故與大柴胡湯證酷似,然無內實之毒,比較的有虛象,多無舌苔。又,因有芍藥、甘草,故有芍藥甘草湯之類似癥狀(《日醫(yī)應用漢方釋義》)。從組方來看,其證之虛實當介于大柴胡湯證與小柴胡湯證之間。無人參大棗,故不及小柴胡湯證之虛;無黃芩,故又無大小柴胡湯之熱;無半夏生姜,故無嘔證;無大黃,故不及大柴胡湯證之實。既然是大柴胡湯的變方,那么,其方證也可參照大柴胡湯證。就腹證來說,大柴胡湯腹證以心下部充實有力為突出,四逆散腹證心下部表現(xiàn)輕于彼。龍野一雄說本方腹證為兩腹直肌如棒狀樣緊張,俗稱為兩根棒。腹直肌緊張雖為其特征,但腹璧略凹陷,腹直肌細而脹。觸之白線部深陷。腹直肌緊張范圍雖多限于上腹部,但有時達臍旁,或波及于臍下(《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四逆散主治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盎蚩取保?/span>如許公巖治王某,女,34 歲。主訴: 患者有肺結核病史十余年,經(jīng)??壬倭堪紫√?身疲乏力,納少消瘦,便溏不渴,時感腹脹,經(jīng)閉半年。近日X線復查,右上肺仍見2 cmX3cm浸潤性空洞,確診為浸潤性肺結核。診查: 面色蒼黃,舌淡,脈細弦緩,兩寸動數(shù)。辨證: 肺脾兩虛。治法: 溫中斂肺。處方: 柴胡6克,炒枳實6克,生白芍10克,干姜30克,生甘草30克,五味子15 克。上方藥服七劑后咳減食加,囑守方連續(xù)服藥,半年間諸癥逐漸消失,經(jīng)X 線拍片復查: 右上肺結核灶鈣化,空洞消失(《皕一選方治驗實錄》)。“或小便不利”,如范中林治肖XX.女,36 歲。四川廣漢縣某小學教員。病史: 小便不暢已十余年,重則尿黃窘迫,欲解不出。尿道灼痛,淋漓不盡。經(jīng)多方檢查治療,療效不顯。1960年8月來診。診治: 每晝夜小便數(shù)十次,量極少,有時僅數(shù)滴、澀痛,腰及小腹亦感覺疼痛;下陰糜爛,白帶多;四肢不溫;舌尖邊紅,苔白滑。此為少陰陽郁,氣機不利。法宜宣通氣機,化陰通腑。以四逆散加味主之。處方:柴胡24克、白芍24克、枳實24克、甘草9克、枯梗30克、茯苓30克,四劑。另以自制九成丹涂下陰患部。服后,小便通利,諸癥悉解。下陰糜爛已好轉。再以少量丹藥涂于患處.半月后獲愈(《范中林六經(jīng)辨證醫(yī)案選》)。由此可知,四逆散主治的小便不利不僅僅是小便量少,還包括排尿不暢,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范氏不僅加茯苓,還加枯梗,較經(jīng)文有所拓展。“或腹中痛”,如汪其浩治陳某,男,35歲。開始發(fā)冷發(fā)熱,頭疼身痛,自以為感冒風寒。自服草藥后,癥狀稍減。繼則腹痛肢厥,嗜臥懶言,癥狀逐漸增劇,邀余診治。診脈微細欲絕,重按有點細數(shù)。但欲寐,四肢厥冷至膝,大便溏而色青,小便短赤,面赤,當臍腹痛,陣發(fā)性發(fā)作,痛劇時滿床打滾,痛停時則閉目僵臥,呼之不應,如欲寐之狀。每小時發(fā)作五六次,不欲衣被,也不伙湯水。前醫(yī)認為少陰寒證.投真武湯加川椒,服后無變化。余沉思良久,不敢下藥,又重按病人臍部,見其面色有痛苦狀,問之不答。綜合以上脈證,診為熱邪內陷,熱厥腹痛。擬四逆散倍芍加蔥:柴胡9g,白芍18g,枳實9g,甘草4.5g,鮮蔥頭3枚。水煎服。復診:上方服后痛減,脈起肢溫,面赤消,便溏止,小便通。病人自述臍部仍脹痛,似有一物堵塞,脈細、重按有力。為熱結在里,處以大柴胡湯。服后大便通,脹痛如失(《傷寒論方醫(yī)案選編》)。汪氏用此方并沒有加附子,而是加鮮蔥頭,也是擴展了本方用法?!盎蛐估轮亍?,如范文甫治圓通和尚,腹痛下利,里急后重,痢下赤白。濕熱痢疾也。清濁混亂,升降失常故爾。柴胡6克、白芍6克、甘草6克、枳殼6克、薤白30克。二診:痢下見瘥,四逆散加薤白30克(《近代名醫(yī)學術經(jīng)驗選編·范文甫專輯》)。在這些或然證過程中,不排除由于緊張、疼痛等導致四肢冷的“四逆”表現(xiàn)。
四逆散在臨證中也常常加味使用。除了經(jīng)文的舉例以外,還有以下的經(jīng)驗:
加烏藥,治尿失禁;
加吳茱萸、牡蠣治鼻淵;
加蜈蚣治陽痿;
加栝萎、薤白、山梔治遺精;
加大芍藥劑量,再加郁金、牛膝、升麻治腎結石腎絞痛;
加郁金、香附、枯梗治胸脅疼痛;
加牡丹皮、黃柏治急性闌尾炎;
加鱉甲、茯苓、大棗、生姜謂解勞散,治療肺結核;
加夏枯草、栝蔞根、貝母治瘰疬;
加茯苓、辛夷、薏苡仁治化膿性鼻竇炎;
加陳皮、川芎、香附名柴胡疏肝散,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
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治睪丸腫痛;
加栝萎、薤白、郁金治肋間神經(jīng)痛。
合方使用方面,有與大黃甘草湯、小陷胸湯、黃連解毒湯、半夏厚樸湯、平胃散、半夏干姜散、小柴胡湯、當歸芍藥散、四物湯、桂枝茯苓丸、薏苡附子敗醬散等合用的機會。
【注論精選】
柯韻的伯:少陽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陽腹中痛者加芍藥,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誤耳。(《傷寒來蘇集》)
鄭欽安:按少陰病而至四逆,陽微陰盛也。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氣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陽不化陰也;腹痛下重陰寒之極。法宜大劑回陽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傷寒恒論》)
莫枚士:成氏謂:熱邪傳人少陰,果爾則加減法中,何以反用姜、附、桂、薤等熱物耶?其誤明矣。此方之制,截取大柴胡之半,加甘草為之。......是此方乃大柴胡之減法也。(《經(jīng)方例釋》)
大塚敬節(jié)等:本方是較大柴胡湯證稍虛,較小柴胡湯證稍實,位于二者中間之方劑。腹證有胸脅苦滿、腹直肌在季肋下有拘急?;蛟诓窈C手足厥冷,或所謂癇之亢進者,均能治之......(《中醫(yī)診療要覽》)
I
I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