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歷史#
《論語》“八佾篇”是孔子專門講“周禮”的篇章,開頭就有大家熟悉的話——“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說魯國三桓之一的季孫氏在自己庭院里奏樂“八佾”舞蹈,如果這是可以“容忍”的,那么還有什么是不可以“容忍”的了?
孔子的意思是季氏“僭越禮”已經(jīng)超過極限了。但這是“禮崩樂壞”的春秋,根本就沒人管。
按“周禮”規(guī)定,只有在宗廟舉行祭祀時,才可以舉行“佾舞”,而且是天子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但魯國比較特殊,因周公巨大的功績,所以周成、康王特許魯國用“天子禮”祭祀周公,但舉行的地點必須在宗廟,且由魯君舉行。所以季氏違禮的地方有二處,一是在自家庭院,二無魯公允許。
在先說“八佾舞”前,先簡單說說原始部落中的“舞”有什么含義。
“舞”的字形如下圖,作一人拿牛尾類的道具跳舞之狀,《呂氏春秋》言;“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边@里的葛天氏是指傳說中遠古部落名,相傳有葛天氏之樂,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發(fā)明“樂舞”,是樂舞始祖。
而“舞”對上古時期的人來說,是一種心情愉悅的表現(xiàn)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祭祀“求雨”的儀式。因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卜辭有舞的地方多次提到“雨”,另外就是“奏”字。
“奏”作雙手捧舞蹈道具一類的東西進行表演之狀,這是配合”舞“的演奏。
“舞”除了祭祀功能外,就是戰(zhàn)斗勝利后的儀式,也可以說是部族戰(zhàn)爭勝利后,舉行的儀式。然后慢慢變成對戰(zhàn)勝者的歌頌,而進行編排的舞蹈。比如《禮記》中著名的舞蹈《大武》;“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fā)揚蹈厲,大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志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敝v的就是周朝開國之事。
當(dāng)然,《大武》這種“舞蹈”必定是大型多人,只會在特定場合舉行,且重要貴族,甚至“周王(酋長)”都會參加,因為商朝、周朝前期“神權(quán)”與“皇權(quán)”是分開的,皇權(quán)要控制“神權(quán)”,就要壟斷“祭祀”,即商朝時期的“大巫”可能就是“酋長”本人,或者是酋長信任的人,所以古人才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周代“八佾”代表“祭祀”中最高的儀式,一般包含三部分——舞,樂與詩。
舞
周代祭祀用樂的樂舞規(guī)模有著森嚴(yán)的等級特征,即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并且用樂性質(zhì)多以祭祀為主。
而“八佾”是指八八六十四個舞者,六佾為三十六人,四佾即十六人,二佾則是四人。
這些人跳的舞蹈統(tǒng)稱為“萬舞”——“執(zhí)干戚而舞,謂之萬舞也?!庇矛F(xiàn)代的詞來形容,就是“軍演”,一群戰(zhàn)士執(zhí)刀拿盾在宗廟前進行“軍事”表演訓(xùn)練,最開始的”干戚舞“有震懾外族的意味。
周代萬舞中最核心的“節(jié)日”稱為六代樂舞,即《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濩》、《大武》,其分別為黃帝、堯、舜、禹、商、周六代先王創(chuàng)作而成,合稱為六代樂舞,將這六代“君王”的功績以“樂舞”的形式演一遍。
詩
“樂必先歌后舞?!彼鑳?nèi)容即詩,詩即《詩經(jīng)》。以《風(fēng)》《雅》《頌》為主要內(nèi)容的歌詩活動廣存于朝聘、宴饗等周代禮儀之中。而不同的樂舞歌辭,其所表露的內(nèi)容、風(fēng)格以及運用的場合也不盡相同。
比如《禮記》中記載;
昔者周公旦有勛勞于天下。周公既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勛勞者,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nèi)祭則大嘗、禘是也。夫大嘗、禘,升《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
其實《清廟》是《詩經(jīng)》中第一首詩,用樂器管吹奏“象”這個曲子,“朱干玉戚”指紅色的“干”,玉制的“戚”,來表演《大武》,以“八佾”的禮節(jié)舞《大夏》。
樂
天子祭祀樂舞幾乎涵蓋當(dāng)時的所有樂器,且規(guī)模最大有竽、笙、簫、管等等。以鐘磬為例,天子行宮縣之禮,與“八佾”相稱,皆是地位與權(quán)力的象征。
參演之人
除了一些專業(yè)樂工外,主要的就是“貴族階層”,《禮記·祭統(tǒng)》所云:“及入舞,君執(zhí)干戚就舞位。君為東上,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樂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與天下樂之。”也就是說君王與群臣在上演樂舞之時,有著各自的位置與職務(wù)安排,君臣上下的觀念亦由此得到強化。
簡單來說,“舞”也是“祀”的一種,王權(quán)“絕地天通”,將“政權(quán)合法性”的解釋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權(quán)將“神權(quán)”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神權(quán)”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就是“祭祀”,或者說人向“神”祈禱,從而得到某種“暗示”,而這種“暗示”解釋權(quán)被大巫左右。
大巫為了壟斷解釋權(quán),就規(guī)定“自己是神的代言人”,“只有自己聽得懂神的話,你們都不行”,這就將“天與地,人與神”溝通的橋梁斷了。又為了保證自己獨占與神溝通的“橋梁”,大巫或者統(tǒng)治者通過提高“祭祀”神的標(biāo)準(zhǔn),將這一切神圣化,等級化。
這就是孔子見季氏“八佾舞于庭“后的感嘆,因為”等級“崩潰了,春秋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