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 、興安升麻 . 或升麻 的干燥根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出根莖,去凈泥土,曬至八成干時,用火燎去須根,再曬至全干,撞去表皮及殘存須根。
生于海拔300-1200m的山地林緣、林中或山坡草地。
分布云南、貴州、四川、湖北、青海、甘肅、陜西、河南、山西、河北、內(nèi)蒙古、江蘇等地。
別名周升麻、周麻、雞骨升麻、鬼臉升麻。
升麻,又名:馬尿桿、火筒桿。
多年生草本。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有洞狀的莖痕,須根多而長。
莖直立,分枝,高1~2米,被疏柔毛。數(shù)回羽狀復(fù)葉,葉柄密被柔毛;小葉片卵形或披針形,長2~4厘米,寬1~2.5厘米,邊緣有深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被短柔毛。
復(fù)總狀花序著生于葉腋或枝頂,狹窄或有時擴大成大形的圓錐花序;花兩性;萼片5,卵形,覆瓦狀排列,有3脈,白色,具睫毛;蜜葉(退化雄蕊)2枚,先端2裂,白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長短不一,比萼片長;心皮2~5枚,被腺毛,胚珠多數(shù)。蓇葖果長矩圓形,略扁,先端有短小宿存花柱,略彎曲。
種子6~8枚。花期7~8月。果期9月。
《中國藥典》
辛、微甘,微寒。
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風(fēng)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fā)斑;脫肛,子宮脫垂。
《中藥大辭典》
微苦,微寒。
入肺、脾、胃經(jīng)。
升陽,發(fā)表,透疹,解毒。治時氣疫癘,頭痛寒熱,喉痛,口瘡,斑疹不透;中氣下陷,久瀉久痢,脫肛,婦女崩、帶,子宮下墜;癰腫瘡毒。
《中華本草》
味辛;甘;性微寒。
清熱解毒;發(fā)表透疹;升陽舉陷。主時疫火毒;口瘡;咽痛;斑疹;頭痛寒熱;癰腫瘡毒;中氣下陷;脾虛泄瀉;久痢下重;婦女帶下;崩中
歸肺;脾;大腸;胃經(jīng)
內(nèi)服:煎湯,用于升陽,3-6g,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熱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湯含漱;或淋洗。
陰虛陽浮,喘滿氣逆及麻疹已透之證忌服。服用過量可產(chǎn)生頭暈、震顫、四肢拘攣等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