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過:
婦女對世界說來是母親,不僅因為母親生兒養(yǎng)女, 而且重要的是因為她教育人, 把生活的快樂給人。
作為母親,養(yǎng)兒育女,對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優(yōu)秀、獨立、有責任心,長大后,有個美好未來。
母親,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但到底怎樣做個好母親,培養(yǎng)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呢?
在《媽媽的悔過書》一書中,有個這樣的觀點,要判斷你是怎樣的父母,就看當孩子突然看見你時的第一反應:
如果孩子看見你,高興地跑過來抱住你的話,這樣的你,就是超級等級的S等級父母,也就是一等父母。
如果孩子看見你,即使沒有跑過來抱住,但仍笑著打招呼的話,這樣的你,則屬于A等級,二等父母。
如果孩子認出你,但心不甘情不愿地打招呼的話,這樣的你,就算是B等級父母,也就是三等父母。
如果孩子看見你,卻改走別的路或是假裝沒看見你,那么你就是C等級,四等父母。
很多母親,全心全意地愛著孩子,為孩子做了許多犧牲,為孩子付出了大量心血,自以為是一等母親,但在孩子心中卻是四等,被孩子假裝看不見,或被孩子躲著不見,成為了這樣的母親,無疑是沮喪的、令人傷心的。
所以,有三種性格的母親,要注意了,你可能會成為孩子心中的四等母親。
“太強勢”的母親。
根據(jù)德國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的家庭排列序列中:
如果媽媽處于強勢地位,父親為了維護家庭的平衡觀念,會自動隱匿到弱勢地位。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姚晨扮演的蘇明玉就有強勢的母親、懦弱的父親。
強勢的母親,專制地安排了三個孩子的出路:咬牙賣了一間房送老大蘇明哲美國讀書;花錢給二兒子落實了入學和工作;阻止女兒上自己心儀的大學,而是強迫她上花費少的師范,即使女兒以離家出走抗議,也改變不了母親的決定。
而父親在母親的強勢下,表現(xiàn)得極其懦弱,面對蘇母對女兒的種種不公平待遇,他從來不敢說句維護女兒的話,任由女兒受盡委屈。
心理學者唐映紅曾經(jīng)談到:
一個家里有強勢的母親和弱勢的父親,如果是女兒,干練、強勢的女強人性格;如果是兒子,則可能變成“媽寶男”。
從心理角度來說,孩子總會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認同,在強勢的母親面前,女兒選擇無條件認同。在《都挺好》中,女兒蘇明玉成為了事業(yè)有成的女強人,但心里卻一直缺少安全感。
哈佛大學教授羅斯·帕克有個這樣的觀點:
人的發(fā)展有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二是獨立性。母親在培養(yǎng)孩子親密性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父親則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方面不可取代。
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的教育缺一不可。但有很多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讓母親一人承擔起有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正如一位母親所說:我也不想變得強勢,但需要孩子的父親時,他在哪里?我如果不承擔,又有誰來承擔?
因此,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親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母親也不要過于能干,適當?shù)厥緜€弱,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溺愛”孩子的母親。
母親經(jīng)過十月懷胎的辛苦和分娩的“切膚之痛”,最能體會骨肉親情,而且,日常起居上的悉心照料,讓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也正因為如此,母親更容易溺愛子女。
有的母親包辦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答應,即使孩子犯了錯,也舍不得批評。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這樣描述溺愛孩子的父母:
“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們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p>
而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不能獨立,不知感恩,認為自己得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成為不孝子,向父母索取,如果不答應就拳腳相加。
網(wǎng)上曾流傳一組圖片,顯示一個男孩要媽媽買一個玩具,媽媽不答應,于是男孩一把揪住媽媽頭發(fā),這時一個二十來歲女孩過來解圍,被他呵斥“你滾”,之后他的反應更加激烈,還掐住了媽媽的喉嚨,最后媽媽被迫給他買了玩具。
母親愛著孩子,寧愿為孩子付出所有,可卻被孩子這樣對待,不是很可悲嗎?
溺愛,不僅讓孩子成為“仇人”,還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
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在追求一個目標時,會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認為自己一定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因而,在做事情時,更有自信心,長大后,也更易成功。
而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自己的成敗體驗。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每當他完成一個自認為的重大嘗試,都會都產(chǎn)生“我能行”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幫助孩子形成了強大的自我效能感。
如果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總是“幫”孩子完成孩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這其實就意味著,父母讓孩子失去了嘗試、探索的機會,最終傷害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讓孩子獨自探索,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
就如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所說:
重視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對孩子的真愛;而溺愛和嬌寵則是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大障礙,只會讓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吃盡苦頭。
嘮叨不停的母親。
曾經(jīng)看過一個“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六大行為的排行榜”,首當其沖的是一種行為:嘮叨。
由于女性更善于言辭,她們更傾向于通過言語來傳遞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所以,母親更喜歡對孩子嘮叨不停。
母親都希望孩子能跟自己談談他們內(nèi)心的想法和心思,這樣,母親就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
假如問一個母親:“你經(jīng)常與孩子交流嗎?”這位母親會說:“當然啦,我們經(jīng)常說,可他一點也不聽?!?/p>
孩子為什么不聽?其實,這位母親所謂的交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嘮叨、說教、奚落……而這些交談,不管出發(fā)點是多么好,對孩子來說,教而無效,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叛逆。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是指: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
因為,你的嘮叨不停,會引起超限效應,不僅孩子聽不進你的說理,反而會讓孩子厭煩或逆反。
母親教育孩子,說理固然重要,但切忌嘮叨過多,所以,要想說出的話有力量,就別嘮叨。
對于一個母親來說,養(yǎng)育好一個孩子,不容易,而且,我們都是第一次做母親,對于孩子的世界,我們很難一下子理解到位。而將一切錯誤都一股腦兒地歸咎于母親,是不公平的。
但我們作為母親,為了孩子健康成長,還是需要不斷學習、反思,這樣,就能更好地養(yǎng)育孩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