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企業(yè)家、國際營銷大師貝克·哈吉斯在他的暢銷書《管道的故事》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村子里,有兩個年輕人,都要靠挑水賺錢。第一個年輕人就非常勤奮,每天挑很多擔水,從這一頭到那一頭,堅持不懈;而第二個年輕人,用一部分時間挑水,另一部分時間做管道。
幾年之后,第二個年輕人的管道建成了,他不僅不用再辛苦地挑水,而且他還能靠這個管道源源不斷地賺錢;而第一個年輕人由于村子里不需要挑水的人了,所以失業(yè)了。
這是一個關(guān)于財商的故事,你采用不同的賺錢方法,就會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但這背后,是認知的不同。
學習能夠提升認知能力。就學習而言,你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你獲得的結(jié)果也會不同。談到如何學習,《好好學習》就是一本講學習方法,如何管理知識的書。
作者成甲是一名知識創(chuàng)業(yè)者,同時也是一名學習高手,這本書是他過去7年對如何高效學習、如何管理和應(yīng)用知識的心得和總結(jié)。
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到了一個名詞,叫做“低水平勤奮者”。無論在學校里還是職場里,我們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很多人非常勤奮努力,但進步不大、收效甚微;很多人上了很多課,但上完了,還是跟原來一樣思考和生活,用處不大。這部分人,就是“低水平勤奮者”。那為什么這么勤奮這么努力,學習層次就是上不去呢?
以閱讀來舉例。如果你拿到一本書,會怎么閱讀呢?大多數(shù)人的閱讀習慣是,從頭翻到尾,遇到重點或喜歡的句子,就用筆畫下來,特別勤奮的還會拿一個小本子把金句摘抄下來。
這并沒有什么錯。只是學習就是劃線和摘錄嗎?顯然還不夠。我們讀書,是為了豐富知識,提高思考能力,進而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我們只是在書本上劃線而不去思考這背后的意義、來源以及它們與我們生活的聯(lián)結(jié),那么這些在書本上的知識點就是零散的、瑣碎的。
這樣的學習方式有什么缺點呢?
作者說“我們會無法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深層次的聯(lián)系——大部分事物似乎是孤立的;當我們面對日常工作生活經(jīng)驗范圍的問題時,不知從何下手,更無法準確地把握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并合理預(yù)測事物的發(fā)展趨勢”。
再回過頭來看管道的故事,里面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只是單純地挑水解決單個問題,而另一個卻從長遠看到了問題的本質(zhì),這其實就是《好好學習》里講的技術(shù)效率和認知效率。
這兩者有何區(qū)別呢?
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yīng)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shù)效率;而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了解問題本質(zhì),了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guī)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后的實質(zhì),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顯然,提升認知效率要比技術(shù)效率更高一籌,那怎樣提升認知效率呢?
這就要提到《好好學習》這本書里反復(fù)闡述的“臨界知識”。
通俗來講,臨界知識是指在各個領(lǐng)域廣泛應(yīng)用的重要基本規(guī)律,比如復(fù)利效應(yīng)、概率論、二八法則、黃金思維圈、安全空間等。
世界上有那么多知識,為什么臨界知識就顯得這么獨特呢?
我們都知道,冰在超過0℃之后就化成了水,水在超過100℃之后又變成了水蒸氣。這在物理學里叫做臨界點效應(yīng)。也就是說,當外部或內(nèi)部環(huán)境超過一定的標準,達到臨界點之后,就會發(fā)生新的完全不同的反應(yīng)。
可見臨界知識其實衍生于物理學知識。運用到學習這個層面,臨界知識往往有 “四兩撥千斤”的效應(yīng),就如同我們講的“管道的故事”里的第二個年輕人,一旦管道建成,它就能夠帶來巨大的威力。
其實每次看學習方法之類的書,都不能回避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到底該學什么樣的知識?到底該用什么樣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勤奮和收獲并不成正比。
高效能專家克里斯·貝利在他的書 《別讓無效努力毀了你》里列出了高效能的三要素:時間、能量和注意力。注意力是人類非常寶貴的資源,可以說一個人的注意力就是他的人生,他關(guān)注什么,他就會獲得什么;學習也是一樣,如果你把注意力一直放在錯誤的低效的學習方式上,那你的學習成果肯定不盡如人意;但是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正確的、高效的學習方法上,那只需要假以時日,你的努力必定會帶來豐厚的收獲。
這本《好好學習》實際上告訴我們,知識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需要我們花精力去學,里面講到的臨界知識其實也就是底層規(guī)律二八法則的一個運用,就是用20%的精華知識來解決我們?nèi)粘I钪?0%的問題。
我們怎樣才能獲得臨界知識呢?
作者給出的一個建議是,多去了解一下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這樣的“硬科學”,相對硬科學,“軟科學”就是指社會學、心理學這類的學科。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看很多暢銷書,基本都是“軟科學”類書籍。也就是說,在大多數(shù)人的潛意識里,我們覺得軟科學對生活更加有用。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們也很少會去接觸數(shù)學、物理、化學這類嚴謹枯燥的知識。
但是“硬科學”是經(jīng)過嚴密的實驗、推理、論證、總結(jié)出來的知識,適用性廣泛。“軟科學”就比較帶主觀性,比如說心理學,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不一樣,同一個結(jié)論對不同的個體不一定都適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我們更加需要依據(jù)具體的情景去分析處理,在用軟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時我們要更加慎重,正如作者所說“臨界知識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加科學可靠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結(jié)論來處理沒那么可靠的領(lǐng)域的問題”。
作者在《好好學習》也講到了練習使用臨界知識的三個方法——刻意練習、反思、以教為學。這些方法聽起來并無太大新意,甚至可以說是掌握所有知識都可以用到的技巧。
刻意練習這個方法可以在暢銷書《刻意練習》里得到更加詳細的解讀,跟我們常聽到的“一萬小時定律”還是有些出入,刻意練習強調(diào)的是“刻意”,就是你要不斷打破舒適區(qū),每天都要比上次進步一點點。
反思的實質(zhì)就是你要知道你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做出了什么樣的決策,這個決策對不對?為什么不對?哪里不對?將來要怎樣進行調(diào)試?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要搞清楚問題的成因,并且去思考,在我們所知的臨界知識里,我們可以運用哪個或多個臨界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反思就是有效的。
如果我們把掌握的知識再跟別人講一遍,也就是教給別人,不僅鞏固了這方面的知識,也能夠促使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再繼續(xù)跟自己發(fā)問,對這個知識點就會掌握的更加深入和透徹,所以作者所講的這三個方法其實是一體的,先刻意練習,然后反思這個過程有什么需要改進的,然后把獲得的知識教給別人,在這樣的正循環(huán)中獲得認知升級。
學習是件好事情。但如果學習方法錯了,就可能會像“老鼠賽道”一樣不停地在原地打轉(zhuǎn),不管你跑的多么快。
而如果我們用對了方法,比如說當我們掌握了大量的臨界知識,大量的底層規(guī)律,那么對大多數(shù)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會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無論是以后跨界還是處理一些之前從未出現(xiàn)過的問題,我們都能夠摸著基本的脈絡(luò)體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