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豐富,而厚重歷史沉淀的,不止有我們的精氣神與物質(zhì)力,就連很多名詞稱謂都幾經(jīng)更迭,讓人不禁感嘆白云蒼狗滄海桑田。就連一個“中華”,也有華夏、神州、九州等稱謂。
那么九州到底是哪九個州?為什么不是“八州”“十州”而偏偏是九州?
九州的由來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笨吹竭@樣的詩句時,我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就能理解到這句詩的立意深遠與廣大。而九州這個詞語也就潛移默化一般地,早就深深刻在了每一位華夏兒女的腦海之中,以至于哪怕不知道九州到底指哪九個,我們也能知道這說的是華夏大地。
九州為什么能成為華夏的代名詞呢?
這個詞語的出現(xiàn),其實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有人說,這是因為大禹治水之后,將中華大地分為了九州,也有人說是黃帝時期分出的九州。更有一種說法將整個大陸分為了九大洲,而中國只是其中的一個,又被稱作“神州”。
當然,目前普遍認同的九州劃分,還是是戰(zhàn)國時期《尚書》中記載的大禹分“九州”的說法,由此出現(xiàn)了九州——豫、青、徐、揚、荊、梁、雍、冀、兗。
何謂“州”,《說文解字》里是這樣解釋的——水中可居曰州。大家也知道,大禹時期水災泛濫,大家自然對“州”十分看重,所以等到水災治理好了,也就按照大家居住的區(qū)域劃分了若干個州。
而這據(jù)說也是黃帝時期為了方便管理的一種區(qū)域管理制度的延續(xù)——當時的黃帝走遍了各地,每百里方圓劃分一個“州”,而大禹治完水后,繼續(xù)采用黃帝的那一套明顯不適用了,這才重新劃分了九個,九州也被確立下來。
至于為什么是九,不是八也不是十呢?其實這個九其實有兩層意義,一方面是實指,自然說的就是大禹分的這九個。另一方面則是虛指,因為在傳統(tǒng)文化中,九是最大的數(shù),所以常被用來指代很多很廣博的事物,比如九川、九澤、九原等,而九州也就成為華夏文明的代名詞。對應的還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
相傳,大禹為了聚集九州的氣運,還命人鑄造了九個鼎來祭祀天地神明,后世也就沿用這種制度進行管轄。
九州現(xiàn)在都叫什么
雖然說《尚書》中將九州明確劃分了出來,但是之后的很多年里,每個州的具體管轄范圍其實還是不夠明晰,尤其之后還經(jīng)歷了春秋戰(zhàn)國的一段亂世,等到秦始皇大一統(tǒng)后,九州也已經(jīng)演變成了很多個不同的版本。
比如《尚書·禹貢》就說,冀州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核心地帶,大概就是現(xiàn)在黃河的壺口瀑布一直延續(xù)下沿,包括山西、河北、河南中的黃河流域流經(jīng)部分。而兗州就是濟水與黃河之間,即而今的山東西部以及冀魯交界一帶。青州則是泰山以北、渤海以南的一部分地方……
但是到了《爾雅》里,泰山以北、渤海以南這一部分卻又成了營州,而且《尚書》里梁州的說法,在其他古籍,如《周禮》《春秋》等著作中并無提及,甚至《周禮》《春秋》《爾雅》三本書都十分統(tǒng)一的把《尚書》里的梁州叫做幽州。到了西漢時期,更是將九州重新劃分,改為了十三州……
不統(tǒng)一的問題讓后世看的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到底哪個才是對的,不過既然大家都對《尚書》的認同度更高,那就姑且還是按這里的九州來看吧。冀、兗、青前文已提,那么剩下的六個對應的分別是:
豫州:也是九州最中心的區(qū)域,所以也被稱作“中州”,包含而今河南中的大部分區(qū)域,所以河南省又被簡稱為“豫”;
徐州:大概說的是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包括了如今山東南江蘇北以及安徽一部分北部區(qū)域,特點是盛產(chǎn)紅色黏土;
揚州:指的是淮河以南的長江流域乃至嶺南地區(qū)兩廣一帶的很多區(qū)域,區(qū)域極為廣闊;
荊州:說的是荊山到及衡山一帶。如今以湖北、湖南二省為主;
梁州:這也是一塊極為廣闊的區(qū)域,包括了陜西、川渝及云貴地區(qū);
雍州:《尚書》中記載的是“黑水西河惟雍州”,對應到今天來看,說的就是青海甘肅一帶,還包括了陜西、新疆內(nèi)蒙的一部分區(qū)域。
值得一提的是,而今大家雖然常常采用《尚書·禹貢》中的說法來定義九州,但是有人表示,《禹貢》很有可能只是戰(zhàn)國時期的人借著大禹的名義來撰寫的,并不具有十足的權(quán)威性。
所以到了現(xiàn)在,九州的具體指代還是存在爭議,不過用九州指代華夏,已經(jīng)隨著歷史的沉淀,深深融入進每一個國人的心中,這一點是沒有爭議了。不過就像九州的地名經(jīng)歷了千年如今也便都變化巨大一樣,其實探討它究竟在何方也沒有什么意義,更多地是作為大家的一個情感寄托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