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繼柏教授從寒熱錯雜辨治脾胃病經(jīng)驗
Professor Xiong Jibo~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by diferentiating mixtures syndrome of cold and heat
楊維華
(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湖南長沙410006)
[摘要] 作者通過列舉熊繼柏教授所治寒熱錯雜之厭食,嘔吐、腹痛、痞脹、泄瀉驗案,介紹了熊教授從寒熱錯雜辨治脾
胃病經(jīng)驗。
[關(guān)鍵詞] 寒熱錯雜;脾胃??;名醫(yī)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R256.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1007—547(2003)06—018—02
湖南省名中醫(yī)熊繼柏教授業(yè)醫(yī)4O余年來,以中
醫(yī)理論指導(dǎo)臨床,辨證施治,處常達(dá)變,積累了豐富
的臨床經(jīng)驗,如在治療脾胃病方面,認(rèn)為寒熱錯雜是
脾胃病中較為突出的病理特點,每取寒溫并用治療
脾胃病,療效卓著?,F(xiàn)舉驗案數(shù)例介紹如下。
1 寒熱錯雜厭食案
胃主受納飲食,脾主運化水谷,脾胃健則納運正
常,食有度則脾胃不傷。若脾胃本虛,或飲食不節(jié),
寒溫不適,則積滯厭食諸病生矣。熊老師認(rèn)為,厭食
因脾虛者,當(dāng)以補脾為主,消食為輔;厭食因飲食傷
者,乃中有停積,胃氣不行,理當(dāng)行氣消積,積去滯
消,方才議補;而傷食之因,有寒、有熱,并多有寒熱
錯雜者。其寒者非熱不散,其熱者得寒乃解,其寒熱
錯雜者,則宜寒溫并用。
病案舉例:周某某,男,4歲半。因厭食1月余,
于2000年l1月26日初診。其母訴患兒自l歲多
以來,即偏嗜肉類,很少吃蔬菜,近1個多月來厭食
少食,大便臭穢,進(jìn)食冰棒等冷飲后常出現(xiàn)腹痛,舌
質(zhì)淡紅,苔薄滑稍黃,指紋紫滯。擬平胃散合保和丸
加胡黃連:陳皮法夏各8g 厚樸神曲 焦山楂
炒麥芽炒菜菔子各10g 炒枳實 蒼術(shù) 連翹
甘草各5g 胡黃連l,5g,服藥5劑,諸癥大減,食
納已增,大便已不甚臭,守方出入,再進(jìn)5劑,諸癥悉
除,唯活動較多則易疲倦、出汗,舌淡紅,苔薄白,脈
細(xì)。改用六君子湯加芪防以益氣固表,健脾助食。
按:脾主運化水谷,若”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則
脾胃乃傷”(李東垣《脾胃論》),此例患兒素來偏嗜
肉食,以致食滯胃脘,故出現(xiàn)厭食、大便臭穢諸癥;大
便臭穢,進(jìn)食冷飲后則腹痛,苔薄滑而黃,顯系寒熱
錯雜。故用平胃散、保和丸,再加胡黃連。所處方
藥,以溫散為主,苦寒為佐,則寒熱錯雜之厭食乃除。
l8
但病邪雖去,中氣未復(fù),尤其d,JD脾常不足,故消導(dǎo)
之后,繼以六君子之屬健脾益氣。
2 寒熱錯雜嘔吐案
嘔吐有虛、實、寒、熱之分,然臨床每多虛實夾
雜、寒熱錯雜之證,治當(dāng)攻補兼施、寒溫并用,當(dāng)是之
時,熊老師每以蘇葉黃連湯、左金丸之類,以寒溫并
調(diào),療效顯著。
病案舉例:文某某,女,23歲。因經(jīng)常干嘔5
年,于2000年lO月8日求診。訴近5年來經(jīng)常干
嘔,進(jìn)食生冷食物則嘔吐,近兩個月每日均反胃,進(jìn)
生冷或辛辣食物均嘔吐,伴胃脘脹痛,不思飲食,口
中微苦,舌紅,苔薄黃,脈滑而弦。曾在西醫(yī)院做纖
維胃鏡檢查,診斷為”膽汁返流性胃炎”。擬四逆散
加藿樸黃連溫膽湯:柴胡 白芍 藿香 蘇梗陳
皮竹茹各10g 厚樸 茯苓枳實各15g 法夏
20g 甘草6g 黃連3g。7劑,水煎服,2000年l1月
7日二診:藥后即未出現(xiàn)嘔吐,胃脘脹痛亦大減,唯
晨起干嘔吐酸,大便偏溏,苔薄黃,脈細(xì)滑。再擬蘇
連藿樸溫膽湯加減:蘇葉、藿香、陳皮、法夏各10g,煅
瓦楞子、厚樸、茯苓、枳實各15g,竹茹20g,黃連4g,
甘草6克。再進(jìn)7劑,藥后干嘔吐酸均顯減,改用香
砂六君子湯7劑以善后。隨訪年余,嘔吐一直未發(fā)。
按:此例患者病初進(jìn)生冷食物則嘔吐,漸至進(jìn)生
冷辛辣食物均出現(xiàn)嘔吐,表明初為寒郁中脘,漸漸郁
而化熱,成為寒熱夾雜之證,胃脘脹痛,不思飲食,口
苦,苔薄黃,脈滑,為痰濕郁熱之象,故以蘇葉、藿香、
陳皮、法夏、厚樸、茯苓、枳實等溫化痰飲,佐以竹茹、
黃連清化痰熱,煅瓦楞子制酸,藿香、法夏、竹茹止
嘔,甘草調(diào)和諸藥,如此辛溫之中稍佐以苦寒,既燥
濕降逆,又清化痰熱,因而效如桴鼓。
3 寒熱錯雜腹痛案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第9卷第6期
V01.9 No.6
湖南中醫(yī)藥導(dǎo)報
Hunan Gui
.
ding Journal of TCM
2003年6月
June.2003
凡氣、血、痰、水、蟲、食積、風(fēng)冷,皆可致腹痛,臨
診時當(dāng)察其癥候,循其病因,辨證施治。熊老師認(rèn)
為,凡腹痛日久者,多有寒熱錯雜,治宜寒溫并用,如
《名醫(yī)雜著》所云:”治心腹久痛,須于溫散藥內(nèi),加
苦寒、咸寒之藥,溫治其標(biāo),寒治其本也?!?br>病案舉例:王某某,男,53歲。因脘腹脹痛1O
個月,加重3天,于2000年7月9 日來診。訴脘腹
脹痛1O個多月,遇冷則脹痛加重,痛重于脹,近3天
來疼痛加重,脹痛上引胸脅,背亦作脹,噯氣,I:/稍
苦,舌稍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數(shù)。1O個月前曾作膽
囊切除術(shù),有慢性胰腺炎病史。擬柴胡疏肝湯合小
陷胸湯、顛倒木金散加減:黃連3g 炒瓜萎殼8g
法夏柴胡 白芍 陳皮制香附 川芎 片姜黃
郁金各10g 枳實 烏藥各15g 廣香8g 甘草
6g,藥后痛止,病人競將此方連進(jìn)2O劑。2000年8
月20日二診:諸癥悉減,舌苔黃,脈弦細(xì)。守上方化
裁:黃連2g 炒瓜萎殼 法夏 柴胡 白芍 陳皮
制香附川芎 片姜黃厚樸各10g 枳實 郁
金神曲各15g 廣香8g 甘草6g。再進(jìn)20劑,諸
癥基本消失。
按:此例患者乃氣滯痰郁之證,其腹痛日久,已
有痰氣郁結(jié)化熱之象,如口苦,舌偏紅,苔薄黃膩,脈
弦滑數(shù)等,屬寒熱錯雜之證,故以柴胡、陳皮、香附、
川芎、姜黃、烏藥、廣香等大隊溫散藥內(nèi),佐以小陷胸
湯之苦寒,標(biāo)本同治,故療效滿意。
4 寒熱錯雜痞脹案
痞脹一癥,系胃脘痞悶而兼有腹中作脹,痞為無
形,病在心下胃脘,脹乃有形,病在腹中。痞脹有因
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所致者,有因飲食痰積,填
塞中焦所致者,有因肝胃氣滯,郁結(jié)不開所致者,有
因肝膽濕熱,內(nèi)蘊乘脾所致者,亦有因虛實相兼、寒
熱錯雜所致者。熊老師認(rèn)為,痞脹治法,不可過用氣
藥疏利、導(dǎo)下,只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nèi)實之證,
方可疏導(dǎo);若虛實夾雜者,宜補虛為主,佐以祛邪;寒
熱錯雜者,當(dāng)溫中健脾為主,稍佐苦寒清熱。
病案舉例:肖某某,女,29歲。因脘腹痞脹反復(fù)
4年余,服諸理氣藥不效,于2000年9月23日來診。
訴近4年來脘腹痞脹不適,每因感冒、勞累等加重,
時惡心嘔逆,伴臍周隱痛,腸嗚,大便溏而不爽,每日
1次,舌淡紅,苔薄微黃,脈左弦數(shù)右細(xì)數(shù)。擬半夏
瀉心湯加味:黃連干姜各5g 黨參法夏黃芩
大棗各10g 厚樸15g 甘草廣香各6g 生姜2
片。7劑。2000年9月30 日二診:脘腹脹痛減輕,
仍偶有輕微惡心,口中多清水痰涎,舌淡紅,苔白膩,
脈滑,再擬半夏瀉心湯加味:黃連 黃芩各3g 黨
參大棗各10g 厚樸15g 法夏20g 茯苓30g
干姜甘草 廣香各6g 生姜2片。15劑。2001
年1O月14日三診:脘腹痞脹及腹痛大減,口中清涎
減少,有時腸嗚,大便有不消化食物,舌淡紅,苔薄
白,脈細(xì)滑。仍守上方加減:黃連4g 黃芩甘草
廣香各6g 黨參厚樸茯苓各15g 法夏砂
仁 大棗各10g 干姜5g 生姜3片。10劑,后因
他病來診,訴藥后脘腹痞脹一直未發(fā)。
按:此例患者脘腹痞脹不適,每因感冒、勞累等
加重,屬脾虛可知;惡心嘔逆清水痰涎,乃為胃中有
寒飲;臍周隱痛,腸鳴,大便溏而不爽,苔薄微黃,為
腸中濕滯而有化熱之象;脘腹痞脹,脈左弦數(shù)右細(xì)
數(shù),則為脾虛肝郁之征。綜合諸癥,屬虛實相兼、寒
熱錯雜之痞脹,故熊老師以半夏瀉心湯加味治之。
方中干姜、黨參、法夏、大棗、厚樸、甘草、廣香、生姜
諸藥相伍,溫中健脾,化飲消痞,黃連、黃芩與厚樸、
廣香并用,導(dǎo)滯清腸??v觀諸藥,以溫胃健脾為主,
兼散結(jié)消滯,甘溫、辛香,佐以苦寒清熱,故其效大
驗。
5 寒熱錯雜泄瀉案
泄瀉有虛實寒熱之別,大抵熱者多實,寒者多
虛。熊老師認(rèn)為,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脾強者
易愈,脾弱者難己,其久治不效者,多虛實相兼、寒熱
夾雜之證,如《時方妙用》所云:”久瀉諸藥不效,有
臟熱腸寒、臟寒腸熱之辨”,治宜虛實兼顧,寒溫并
用,則久瀉之痼疾有向愈之時。
病案舉例:歐陽某某,男,65歲。因便溏瀉不愈
5年而于2001年4月7日初診?;颊弑沅绮凰磸?fù)
發(fā)作已5年,曾服藿香正氣丸、保濟丸、黃連素片等,
療效均不滿意?,F(xiàn)大便溏瀉,每日3—4次,便中夾
有白色粘液,排便不爽,伴左下腹痛,腹脹明顯,噯
氣、矢氣則舒,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原有胃潰瘍、慢
性結(jié)腸炎及痛風(fēng)病史。擬連樸飲加味:黃連5g 厚
樸30g 廣香6g 檳榔 法夏 石菖蒲 烏藥各
10g 官桂皮3g,7劑。2001年4月14日二診:大便
已成形,大便中有少許粘液,大腹仍脹,矢氣則舒,舌
稍紅,苔薄,脈數(shù)。改擬木香導(dǎo)滯丸化裁:廣香6g
厚樸茯苓各15g 檳榔枳實 黃芩神曲 炒
白術(shù)澤瀉各10g 生大黃2g 黃連4g。7荊,2001
年4月21日三診:腹瀉腹脹已止,改治痛風(fēng)。
按:此例患者大便溏瀉,每日3—4次,便中夾有
白色粘液,為寒濕下趨腸道,排便不爽,左下腹痛,腹
脹明顯,噯氣、矢氣則舒,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乃寒濕
久郁而有化熱之象,屬寒熱錯雜之泄瀉,故取寒溫并
用之法,用芩連之苦寒以清濕熱,用厚樸、廣香、檳
榔、法夏、石菖蒲、烏藥等以辛香散寒化滯,烏藥、官
桂皮以溫中。諸藥合用,溫中散寒化濕,清熱導(dǎo)滯止
瀉。治法病機,絲絲人扣,故獲顯效。
------------------------------------------
熊繼柏老中醫(yī)辨治胃脘痛經(jīng)驗
熊教授認(rèn)為,胃脘痛病因雖多,如寒邪客胃、飲 食傷胃、情志刺激、藥物損害、勞倦過度等,然其辨治 不外虛實兩端。實證胃痛,其主要病機責(zé)之于土木失 調(diào),氣機不暢;虛證胃痛多為脾胃虛寒或胃陰不足。 l 實證胃痛 實證胃痛以病程短,發(fā)病急,痛勢劇而脹痛拒按 為特點。一般而言,肝胃氣滯,食滯胃脘之胃痛多屬 實證。蓋肝氣宜調(diào)暢,胃氣喜和降,故治胃脘痛之實 證當(dāng)以調(diào)理氣機為大法。熊教授常用四逆散為基本 方以疏肝和胃、調(diào)理氣機,方中柴胡疏肝氣,枳實降 濁氣,二者升降相伍,調(diào)氣行氣,除痞消滯;芍藥配甘 草一則酸甘化陰,制理氣藥辛溫之性,以防耗氣傷 陰;-N 舒攣緩急定痛?,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柴胡、枳 實有明顯增強胃排空及小腸推進(jìn)功能的作用r】],白 芍、甘草具有抗炎及緩解平滑肌痙攣作用[2],4藥互 配,則共奏疏肝和胃,調(diào)理氣機之功效。
1.1 肝胃氣滯型:本型臨床最為常見,多見于淺表 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病由肝郁氣滯,橫逆犯 胃,胃失和降所致。主癥:胃脘脹痛,痛連兩脅,胸悶, 暖氣頻作,善嘆息,每因精神緊張或情志不暢而誘 發(fā),舌質(zhì)淡紅苔多薄白,脈弦。治法:疏肝理氣,和胃 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減(柴胡10 g, 枳實15 g,白芍12 g,陳皮10 g,香附10 g,川I芎1O g,玄胡10 g,川楝10 g,甘草6 g),臨證時常酌加廣 木香、郁金、青皮、臺烏之類。暖氣頻作者并可加入旋 覆花、代赭石。脘脹較甚者,并可配服木香順氣丸。
案例 患者,女,47歲。1998年5月10日初診。 反復(fù)胃脘部脹痛2個月??滔掳Y見:胃脘脹痛不適, 連及右脅下脹痛,暖氣則舒,情志不暢則脹痛發(fā)作較 甚,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胃鏡檢查:淺表性胃炎。予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減:柴胡10 g,枳實15 g, 白芍10 g,陳皮10 g,香附10 g,川I芎6 g,玄胡10 g, 川楝10 g,廣木香6 g,甘草6 g。連服7劑,脹痛減 輕,守上方續(xù)進(jìn)14劑,諸癥消失。改用木香順氣丸善 后。
1.2 肝胃郁熱型:本型多見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 瘍活動期患者,病由肝郁氣滯,郁而化火,形成郁熱。 主癥:胃脘痛而胃中有明顯灼熱感,伴口苦反酸,舌 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治法:疏肝瀉熱,理氣止痛。主方: 四逆散、化肝煎合左金丸(梔子10 g,丹皮10 g,白芍 10 g,陳皮8 g,青皮10 g,澤瀉10 g,浙貝母10 g,黃 連3 g,吳茱萸2 g,瓦楞子10 g,柴胡10 g,枳實15 g,甘草6 g),便秘者可加大黃通腑瀉熱;反酸明顯者 加烏賊骨以和胃制酸;痛甚者合用金鈴子散加強理 氣止痛之功。
案例 患者,男,32歲。1999年7月5日初診。 因工作關(guān)系經(jīng)常在外就餐、飲酒。訴胃脘部灼痛2 年,胃鏡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活動期,Hp陽性), 服用雷尼替丁、洛賽克等藥,疼痛可暫時緩解。此次 因大量飲酒后發(fā)病,癥見:胃脘部灼熱感,疼痛較劇, 脹滿不適,口苦,口干喜飲水,大便不結(jié),舌紅苔黃, 脈弦數(shù)。予化肝煎合左金丸再加四逆散:梔子10 g, 丹皮10 g,白芍10 g,青皮10 g,陳皮10 g,澤瀉1O g,浙貝10 g,黃連4 g,吳茱萸2 g,柴胡10 g,枳實15 g,甘草6 g。藥進(jìn)4劑,灼痛大減,原方再進(jìn)1O劑,諸 癥明顯減輕,苔薄脈弦。改擬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鞏 固療效,并囑戒酒,禁食辛辣。1年后隨訪,原病未 發(fā)。
1.3 濕熱食濁阻滯型:本型多見于膽汁反流性胃 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 者。主癥:胃脘嘈雜,脹痛,痞悶不適,噯腐吞酸,惡心 欲嘔,舌淡紅苔厚膩,脈滑。治法:清濕熱、祛食濁、行 氣止痛。主方:四逆散合越鞠丸(蒼術(shù)8 g,香附10 g, 川I芎10 g,梔子10 g,神曲10 g,柴胡10 g,枳實15 g,白芍10 g,甘草6 g)。食滯較顯,脘脹惡食者加炒 麥芽、山楂、炒菜菔子以消食導(dǎo)滯;嘔吐者加法半夏 降逆止嘔;脘脹較甚者,加厚樸、木香理氣除脹,或選 用枳實導(dǎo)滯丸。 案例 患者,男,38歲。1999年8月5日初診。 胃脘脹痛半月,嘈雜,反酸,痞悶不適,不欲食,舌淡 紅苔膩微黃,脈滑。胃鏡檢查:胃竇部糜爛性胃炎。予 越鞠丸合四逆散加減:蒼術(shù)6 g,香附10 g。川芎8 g, 梔子6 g,神曲10 g,柴胡10 g,枳實10 g,白芍10 g, 煅瓦楞子10 g,甘草6 g。連服7劑,疼痛緩解,守上 方加炒麥芽15 g,再進(jìn)15劑,諸癥消失。隨訪至今, 未見復(fù)發(fā)。
2 虛證胃痛 虛證胃痛以病程長,起病緩慢,反復(fù)發(fā)作,痛勢 綿綿而喜按為特點。多因素體睥胃虛弱,或勞倦傷 脾,或久病不愈,損傷胃陰,或用藥不當(dāng),日久損傷脾 胃所致。治宜補虛為主。由于脾胃中土之虛則運化失 職,往往又可夾雜壅滯,形成虛中夾實之證,又當(dāng)虛 實兼治。
2.1 胃陰不足型:臨床上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多屬 此型。主癥:胃脘隱隱灼痛,多饑而少食,口燥咽干, 大便干,舌紅少苔而乏津,脈細(xì)。治法:甘涼益胃,養(yǎng) 陰生津。主方: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沙參20 g, 麥冬20 g,玉竹15 g,生地15 g,白芍20 g,石斛12 g,甘草10 g)。胃酸少者加烏梅、山楂酸甘化津;疼痛 明顯者合金鈴子散(川楝、玄胡)行氣止痛;便秘者加 玄參以增水行舟,若脘中氣滯者,可加少許陳皮、砂 仁以防滯氣。 案例 患者,女,42歲。1991年2月4日初診。 胃脘部隱痛4年余。訴胃脘部隱隱作痛,時易饑餓但 又不欲食,咽干口燥,形體逐漸消瘦,舌質(zhì)紅而無苔, 脈細(xì)。曾服多種中、西藥物,療效不佳,疑為絕癥,先 后2次胃鏡檢查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即予益胃湯合 芍藥甘草湯加味:沙參30 g,麥冬30 g,玉竹15 g,生 地15 g,白芍20 g,石斛12 g,川楝子10 g,甘草10 g。藥進(jìn)15劑,疼痛逐漸緩解,舌上已見少許薄苔,守 方再進(jìn)2月,舌苔漸增,舌質(zhì)轉(zhuǎn)為淡紅,飲食明顯增 進(jìn),胃痛、善饑諸癥悉除,體質(zhì)隨之增強。
2.2 脾胃虛寒型:多見于久病、年老體虛者,凡胃病 日久不愈,反復(fù)發(fā)作多致此證。主癥:胃痛綿綿不休, 隱隱作痛,喜溫喜按,饑則痛甚,食后則緩,或反吐清 水,食少便溏,神疲倦怠,面色少華,手足不溫,舌淡 苔白,脈虛弱。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主方:小建 中湯合理中湯(白芍15 g,桂枝6 g,白術(shù)10 g,黨參 20 g,干姜6 g,炙甘草6 g,飴糖適量送服),惡心欲 嘔者加小半夏湯(法半夏、生姜);亦可選用香砂六君 子湯加干姜以健脾溫中止痛。
案例 患者,男,50歲。2000年5月3日初診。 反復(fù)胃脘部脹痛10年,先后服用過雷尼替丁、胃必 治等西藥,但仍反復(fù)發(fā)作,現(xiàn)胃脘部隱痛且脹滿不 適,食少便溏,神倦乏力,面色無華,舌淡紅苔薄白, 脈細(xì)。
胃鏡檢查:① 慢性淺表性胃炎;② 十二指腸球 部潰瘍。予香砂六君子湯加干姜內(nèi)服:黨參15 g,炒 白術(shù)10 g,茯苓15 g,陳皮10 g,法半夏10 g,廣木香 6 g,砂仁6 g,干姜6 g,臺烏10 g,炙甘草6 g。連進(jìn) 15劑,癥狀大減,飲食增進(jìn),續(xù)以香砂六君子湯調(diào)治 1月,癥狀消失。
熊教授常說:“中醫(yī)的精髓在于辨證施治,辨證 務(wù)必精細(xì)準(zhǔn)確,施治必有主法主方”。本文上述胃脘 痛諸癥,僅是臨床隨診的常見之證,其實胃脘痛尚有 許多特殊個案,均以辨證施治而取良效。誠為張仲景 所訓(xùn)“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耳。
參 考 文 獻(xiàn) 1 王振華,呂立生.中藥胃腸通治療胃腸功能紊亂.新消化 病雜志,1997,5(7):448.
2 胡忠智,蔡小玲.芍藥甘草湯組方規(guī)律的探討.上海中醫(yī) 藥雜志,1996(11):26.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