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辨證用藥心法
作者:邵長榮
關鍵詞:中醫(yī)藥療法 支氣管哮喘 辨證用藥
哮喘,在中醫(yī)學范疇中含義是比較廣的。醫(yī)書載有“咳而上氣為喘”,喉中水雞聲為哮。下面就其治法結合筆者的臨床所得加以概述:
一、發(fā)作期的治療
(一)寒喘:
多采用溫肺散寒,疏風解痙法。小青龍湯《傷寒論》其組成為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干姜、細辛、半夏,五味子,是治療寒喘有名的古方,往往在輕、中度發(fā)作時有一定的效果。近年來對本方的研究也有所深入,首先是在用量和配伍方面的變化。如麻黃的用量有由3~5克逐漸加到9~15克的趨勢,但也帶來服本品后性躁、發(fā)汗,心悸的副作用。因此,我在加強麻黃用量的同對,加重芍藥、五昧子的用量,斂肺降氣,并有協(xié)調平喘,寬胸之功能。而且以我的臨床經驗認為。赤芍、白芍往往同用,取白芍理氣,赤芍理血,這對病程較長者來說,氣血同治,不但可防止麻黃發(fā)汗心悸等副作用,而且可提高平喘效果。至于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麻黃仍須慎用或不用。我常采用黃荊子,黃荊子是馬鞭科,牡荊屬黃荊的果實,性溫,味辛昔,有祛風化濕,降氣定喘的功效,但無麻黃的副作用。關于細辛的用量問題,我認為有探討的必要。因為古代有細辛的用量不過錢(3克)的說法,主要指的是細辛末直接吞服,用水煎也可用到6~10克。一般可掌握在左4.5克左右,有時加入杜衡同用,與細辛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杜衡別名馬蹄香和土細辛,為馬兜鈴科細辛屬有特殊的辛香氣.其性微苦溫,可散寒止咳,祛風平喘。在小青龍湯中加入射干一味,取射干麻黃湯之意,對咽喉不利,痰聲漉漉者甚為適宜,伴有咽喉耳鼻發(fā)癢,及易打嚏流涕等情況,可加入辛夷,蒼耳子、藿香、茵陳等品,后二味一般用于治療哮喘不多見,但我在臨床中遇到胸膈煩滿氣機不暢者加入藿香、茵陳,??稍黾臃枷憬獐d,疏理順氣,宣竅寬胸的作用。遇到痰濕重的病人,小青龍湯效果不甚理想在臨床上多見于哮喘而并發(fā)慢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擴張的患者,在辨證中常有“痰飲”、“寒飲”的見證,可加入健脾化痰或溫肺化飲之品,如桔皮、姜半夏,姜竹茹、熟附塊、肉桂等。我常用石菖蒲、蒼術、川樸等,可以加強辛開宣竅,化濕逐痰,使氣道通暢,有助于哮喘的緩解。至于有支飲的見證,除葶藶大棗瀉肺湯外,我常加陳葫蘆、豬苓、茯苓、車前草等利水濕而不傷正氣。
(二)熱喘;
治療熱喘,常用的有白果定喘湯及麻杏石甘湯等。我則常加入黃芩、蟬衣和地龍、苦參等昧。但在臨床上治療熱喘往往療效不甚理想。近年來通過廣泛的臨床實踐,感到治療熱喘,除注意到熱的一面外,還應著重看到有無挾濕,挾痰等另一方面。如痰濕不去,熱亦難清。此外,熱喘患者往往有口苦,煩躁、脅痛、咽痛等肝氣郁結之象。因此,根據辨證,我常加用疏肝:宣肺,通腑瀉火等法可以提高效果。試舉二個病案說明之。
1.張xx,男,18歲。自幼曾患奶癬之癥,4歲即發(fā)哮喘,尤以春秋季節(jié)變化時為甚。鼻癢打嚏,發(fā)作時痰多不暢,白粘夾黃,胸脅脹痛,煩燥口苦,脈滑而帶數(shù),苔薄自,質紅,經多種中西醫(yī)藥治療,療效不顯。我就用柴前胡、平地術、桑葉皮、胡頹葉、蒼耳子,辛夷、木瓜、竹茹、旋復花、嫩射干治之。藥后哮喘癥狀逐漸減輕,服30余劑,喘平。本例從小即患哮喘,病史已有15年左右,病情反復發(fā)作,發(fā)作時兼癥亦多.除肺氣不宣外,尚有肝火郁結之癥。方中柴胡,平地木,桑葉皮、前胡疏肝宣肺;辛夷,蒼耳子通鼻開竅,佐以旋復花,木瓜.竹茹降氣和胃升清與降濁合用,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2.張×,女,27歲。哮喘史l2年.發(fā)作頻繁,自1985年以來則哮喘發(fā)作呈持續(xù)狀態(tài)。長期使用氨茶堿,強的松等藥物,病情時輕時重,并外用噴霧劑。同時自備氧氣袋。來診時胸悶氣促,排便不暢,痰多日渴不喜飲,動則氣喘,舌質紅,苔薄,脈象小滑.'此患者痰濕素盛,氣郁痰重,選用清熱.豁痰平喘等藥,哮喘稍減,但仍感胸悶腹脹,大便不暢、干結。除上述之法外,加入通腑潤腸劑。處方:桑白皮,地龍,茵陳,藿香,全瓜蔞,胡頹葉,嫩射干,大白芍,炙款冬,生川軍(后下),蘆薈,蟬衣。上述之藥服后,大便通暢,胸腹?jié)M悶之癥頓除,哮喘漸平,除陳偶服氨茶堿外,已基本未服他藥。氣郁痰壅,胸腹煩悶的一些患者,往往是熱結邪留所造成,所以用大黃通腑瀉熱,可以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以通利水谷。肺與大腸又有表里關系.加入蘆薈一味,則瀉熱通便之力更為峻猛,適用痰壅熱結之癥。但需注意病人的體質情況,有些病人可能會出現(xiàn)腹痛等癥,一般用量不超過3克。至于胡頹葉一味,亦為我常用于本病之品,上述二個病案均應用。胡頹葉又名蒲頹葉,性平昧酸,治咳嗽上氣,取其酸澀輕散,收斂肺氣之功。
在“寒喘”、“熱喘”的處方中均可加入。如果哮喘患者辨證兼有肺虛征象者,可同時用孩兒參等分,即古方清肺散之意,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扶正達邪,相得益彰。另外,對哮喘發(fā)作治療常加入活血化瘀,如川芎、丹參、桃仁、赤芍等藥,有助于平喘作用,尤其對病史較長,病情反復,長期處于不同程度的慢性缺氧狀態(tài),臨證中反映為口唇及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者,或伴胸膈脹滿煩悶.形寒酸楚,指甲灰暗,皮膚柞癢等,所謂“久病多瘀”,“久病入絡”的見癥者更為適應。有另文專題介紹(見《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年8月),本篇從略。
二、緩解期的治療急則治標,緩賊治本。
對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的扶正固本,歷年來報道很多。常用的治法是益肺、健脾和補腎。
(一)益肺
一般用于哮喘病史不長,發(fā)作癥狀較輕.周期較短的患者,以“參芪湯”及“玉屏風散”為代表,常用處方為孩兒參,黃芪,白術,防風,可以補益肺氣,祛風固表,增加免疫功能,防止哮喘復發(fā),對感冒亦有預防作用。也可選用黃苠、南棗。即芪棗湯”的組成,服用方便,一般作為緩解期的保健食療方。
(二)健脾
哮喘病期較長,緩解期常伴有咳痰不適,并常伴面色萎黃,胃納不佳,身疲肢軟等癥.根據辨證,采用健脾和中法或健脾化痰法。常用處方為六君子湯加減,或用朱丹溪的“參術飲”(人參、白術、陳皮、半夏、甘草、當歸、熟地、芍藥)。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健脾可以強肺,乃培土生金之理論。
(三)補腎
哮喘病情經常反復,久則導致腎元虧損,、腎氣不納,即使在緩解期也常伴動輒喘促,腰酸耳嗚,夜尿清長等腎虛見癥。這些患者往往并發(fā)肺氣腫的存在。在臨床上有腎陰虧損和腎陽不振之分。腎陰虧損以補腎陰法為基本法則,常用藥物有熟地、女貞子、鱉甲、龜板、黃精、枸杞、桑寄生、桑椹子等。成方有七味都氣丸及左歸飲等。腎陽不振以溫腎納氣法為主,常用藥物為補骨脂、菟絲子、杜仲、狗脊、附子、巴戟天、肉蓯蓉,紫河車、鹿角、胡桃肉、仙靈脾、何首烏等。成方有“金匱腎氣丸”及“右歸飲”等。
我曾以驗方“保肺片”(其組成為補骨脂.胡桃肉、菟絲子、杜仲、川斷、熟地、復盆子.當歸、甘草等九昧)作為補腎法,并配合保肺功(一種以氣功結合呼吸操的吐納運動),動靜結合以治療哮喘緩解期合并有肺氣腫的病例,取得很好效果。補腎藥物中,我曾選巴戟天、仙靈脾配合生甘草三味,用來解除激素的依賴。此外,補腎可以增加肺功能。我們的科研資料指出,尤其是小氣道功能的康復,防止肺氣腫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其積極的意義。同時補腎可以改善氣道高反應性,這對減少哮喘的復發(fā),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措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