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皮、桑杏湯
《溫病條辨》
[組成] 1、桑葉一錢(3g) 2、杏仁一錢五分(4.5g) 3、沙參二錢(6g) 4、象貝一錢(3g) 5、香豉一錢 (3g) 6、梔皮一錢(3g) 7、梨皮一錢(3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頓服之,重者再作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宣溫燥,潤肺止咳。
[主治] 外感溫燥證。
身熱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舌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shù)而右脈大者。
[方解] 桑杏湯證系溫燥外襲,肺津受灼之輕證。
因秋感溫燥之氣,傷于肺衛(wèi),其病輕淺,故身熱不甚;燥氣傷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肅,故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桑杏湯證雖似于風(fēng)熱表證,但因溫燥為患,肺津已傷,治當(dāng)外以清宣燥熱,內(nèi)以潤肺止咳。
方中桑葉清宣燥熱,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氣,潤燥止咳,共為君藥。
臣藥豆豉、貝母、沙參,豆豉辛涼透散,助桑葉輕宣透熱;貝母清化熱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參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
佐藥梔子皮、梨皮,梔子皮質(zhì)輕而入上焦,清泄肺熱;梨皮清熱潤燥,止咳化痰。
桑杏湯乃辛涼甘潤之法,輕宣涼潤之方,使燥熱除而肺津復(fù),則諸癥自愈。
桑杏湯證邪氣輕淺,諸藥用量較輕,且煎煮時間不宜過長,如原書方后注云:“輕藥不得重用,重用必過病所。”
桑杏湯與杏蘇散之異同:
相同點:均可輕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
相異點:杏蘇散所治系外感涼燥證,涼燥束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痰濕內(nèi)阻,故以杏仁與蘇葉為君,配以宣肺化痰之品,所謂苦溫甘辛法,意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使涼燥解而津液布。
桑杏湯所治系外感溫燥證,溫燥外襲,肺津受灼,故以杏仁與桑葉為君,配伍清熱潤燥,止咳生津之品,所謂辛涼甘潤法,意在輕宣溫燥,涼潤肺金,可使燥熱清而津液復(fù),諸癥自除。
桑杏湯與桑菊飲之異同:
相同點:均用桑葉、杏仁,皆可治療外感咳嗽、受邪輕淺、身熱不甚、口渴、脈浮數(shù)等癥。
相異點:桑菊飲方中配伍薄荷、菊花、連翹、桔梗、甘草、蘆根,側(cè)重于疏散風(fēng)熱,為辛涼解表法,治療風(fēng)溫初起,津傷不甚,僅見口微渴,多伴見惡風(fēng)、頭痛等風(fēng)熱表證;
雖亦配伍辛涼解表的豆豉和清泄肺熱的梔子皮,但更用養(yǎng)陰潤肺生津的沙參、梨皮,以及潤肺止咳化痰的貝母,為辛涼甘潤之法,主治外感溫燥,津傷程度相對較甚,口渴明顯,多伴見咽干鼻燥等癥者。
[運用]
1.辨證要點 桑杏湯為治療溫燥傷肺輕證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身熱不甚,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右脈數(shù)大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 桑杏湯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咯血、百日咳等證屬外感溫燥,邪犯肺衛(wèi)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溫病條辨》卷1:“秋感燥氣,右脈數(shù)大,傷手太陰氣分者,桑杏湯主之。”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此因燥邪傷上,肺之津液素虧,故見右脈數(shù)大之象,而辛苦溫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止宜輕揚解外,涼潤清金耳。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風(fēng),故善搜風(fēng),其葉輕揚,其紋象絡(luò),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輕解上焦脈絡(luò)之邪。杏仁苦辛溫潤,外解風(fēng)寒,內(nèi)降肺氣。但微寒驟束,胸中必為不舒,或痰或滯,壅于上焦,久而化熱,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陳腐。象貝化痰;梔皮清熱。沙參、梨皮養(yǎng)陰降火,兩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傷,乃為合法耳。”
[臨床報道]
用桑杏湯治療百日咳72例,有69例服藥1劑后痙咳的次數(shù)和時間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24例服藥3劑,33例服藥5—10劑,痙咳完全停止,精神、食欲漸復(fù)正常。[薛景勛.桑杏湯治療百日咳。新中醫(yī) 197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