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的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 》,兄弟相爭,媽媽喜歡小兒子,嫌老大丑,但那個嫡長子繼位的年代,也只能幫小兒子要塊地,小兒子苦心經(jīng)營,被人一直舉報,哥哥面對舉報,卻一直姑息養(yǎng)奸,終于弟弟造反,最后敗于哥哥而身首異處的故事。
這文章里,不以兄弟相稱,而說鄭伯克段,細思極恐,兄不像兄,弟不似弟,做哥哥的知道母親喜歡小兒子,甚至是想讓小兒子掌管鄭國,又偏受這制度所治,只好暗中相助小兒子,于是拿了地,苦心經(jīng)營,做哥哥的不想去勸,也不去管,放任弟弟的經(jīng)營,面對無數(shù)朝陽群眾的實名舉報,依然不為所動,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子姑待之,你等著,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多么無力的一句話啊,作為一個兄長,最要做的事情,難道不應(yīng)該是教導(dǎo)自己弟弟從良,在弟弟犯小過錯時,及時制止,避免釀成大禍么?來自哥哥的放任自流,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國君,所以爾虞我詐,兄弟相殘不過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家常便飯而已。
也許這就是家常便飯的開始,春秋之始,禮崩樂壞。所以鄭伯良心可以說是大大的壞,其弟作亂顯然是哥哥縱然的結(jié)果,即便風(fēng)險再大,也要斬草除根。
猜想鄭伯很早就知段有不二之心,知道及早制止,雖近憂可解,禍害之根卻不可除,終要爆發(fā)。母親護老二,老二欲上位,遲早要被他們母子玩死,如何以自救?只盼其弟速反,再平之,則斬草除根,他人亦不可多言,母親也無從幫起。所以鄭伯的戰(zhàn)略是——姑息養(yǎng)奸。
忍,這個字貫穿中國的歷史,韜光養(yǎng)侮的內(nèi)涵,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
不敢多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