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4月,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頒布“七大恨”,宣布起兵反抗大明王朝,并派兵偷襲遼東重鎮(zhèn)撫順。1619年春,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擊敗楊鎬統(tǒng)領的明蒙朝聯(lián)軍,殲敵五萬多,并乘勝追擊,將遼陽、沈陽、廣寧等戰(zhàn)略要地盡數(shù)攻占,遼東局勢岌岌可危!對此,很多明清史愛好者們不禁大吃一驚,作為明朝的臣子(建州都指揮使),努爾哈赤居然敢起兵討伐明朝,而且還取得如此重大的戰(zhàn)果,實在不可思議。
其實,努爾哈赤之所以有勇氣去戰(zhàn)大明王朝,除了自己基本統(tǒng)一女真各部之外,更關鍵的是看到當時萬歷朝名將凋零,遼東邊防戰(zhàn)備松懈的現(xiàn)實。若是萬歷朝的一位名將不死于叛徒之手,就算是借努爾哈赤十二個膽,他都不敢起兵反明,亦或是在起兵之初就被就地消滅,死無葬身之地,這位名將就是將豐臣秀吉日本軍打得滿地找牙的李如松。說起李如松,在戚繼光去世之后,他絕對能算是萬歷朝的第一名將,他的戰(zhàn)功彪炳史冊,讓人望塵莫及。要知道,萬歷朝“三大征”中,李如松擔任兩次統(tǒng)帥,而且均取得重大勝利,即是寧夏平叛和遠征朝鮮。
揮師西征,捉拿哱拜,收復寧夏。萬歷二十年(1592年),原蒙古降將,時任寧夏鎮(zhèn)副總兵哱拜鼓動官兵發(fā)動暴亂,巡撫黨馨、副使石繼芳、衛(wèi)官李承恩等死于亂兵之手,總兵官張繼忠無奈自殺身亡,局勢因此而失控。此時,哱拜趁機聯(lián)合蒙古各部發(fā)動叛亂,自立為王,出兵攻占中衛(wèi)、廣武、玉泉營、靈武等河西重鎮(zhèn),同時擊敗明朝各路援軍,并揚言要進軍關中,攻擊西安,明廷為之震動。1592年4月,李如松臨危受命,出任討逆軍總官兵,節(jié)制遼東、宣府、大同、山西等各路大軍,此為“萬歷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對手為蒙古軍。李如松深知哱拜之所以敢如此囂張,就在于蒙古各部對他的支持,所以解決寧夏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依附于叛軍的蒙古軍,減除其羽翼。因此,李如松率大軍抵達寧夏之時,便立刻派遣猛將麻貴出擊河套蒙古,將其追至賀蘭山,逐出塞外。與此同時,對寧夏采取水攻,下令掘開黃河,淹沒城池。1592年9月,寧夏被攻破,哱拜在家中自焚而死,寧夏之役以官軍之完勝而告終。
出兵朝鮮,援救平壤,大戰(zhàn)豐臣秀吉。1592年4月,豐臣秀吉剛剛完成日本統(tǒng)一不久便派15萬大軍渡過對馬海峽入侵朝鮮,壬辰倭亂由此爆發(fā)。當時,朝鮮李氏王朝極為腐敗,黨爭不斷,武備松弛,所以日軍很快就占領京城、開城、平壤,前鋒直抵鴨綠江。1592年7月,祖承訓所部遼東鐵騎三千人在平壤受到數(shù)萬日軍圍攻,傷亡慘重,副將史儒戰(zhàn)死,祖承訓僥幸死里逃生。1592年12月,萬歷皇帝任命剛從寧夏戰(zhàn)場凱旋歸來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節(jié)制薊門、遼東、四川、浙江諸軍,主持對日戰(zhàn)爭,此為“萬歷三大征”中的第二征。1593年正月,李如松率三萬大軍抵達平壤城下,對陣豐臣秀吉手下第一名將小西行長,并將其擊敗?!度f歷三大征考》記載,平壤之戰(zhàn)“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余,燒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而明軍僅損失800人,李如松因此威名遠播明日朝三國。平壤被攻克后,李如松乘勝追擊日軍至漢城,在碧蹄館與十倍于己的日軍精銳展開血戰(zhàn),同時派兵偷襲龍山,燒毀日軍糧倉。日軍由此大敗,被迫求和,歷時四個月的壬辰倭亂以明朝的勝利而結(jié)束,李如松受封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李如松凱旋歸來之后,便一直在遼東擔任總兵,并時常出擊女真、蒙古、土蠻,而且是每戰(zhàn)必勝,所向無敵。遺憾的是,正當李如松準備偷襲土蠻之時,李平胡向敵人泄露出兵時間,導致李如松5000千精銳中蒙古率大軍埋伏,全軍覆沒,萬歷朝的最后一位名將就此隕落。如果李如松不因為叛徒出賣而死,曾經(jīng)作為李如松家奴的努爾哈赤必然不敢起兵抗明,而是乖乖地為大明王朝守衛(wèi)遼東。原因有三,其一、他不是李如松的對手,進兵撫順之時可能就被活捉了。其二、李如松不是李成梁,不會縱容努爾哈赤,若是敢在遼東冒頭,隨便攻擊其他部落打破戰(zhàn)略平衡,李如松一定會把他解決掉。其三、李如松不是楊鎬,不會犯分兵冒進、向敵人泄露行軍時間、不做二手準備之類的低級錯誤,薩爾滸大戰(zhàn)會以明蒙朝聯(lián)軍的勝利而結(jié)束,努爾哈赤只能去大興安嶺打獵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