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死后沒留下遺詔,皇后為何沒立親兒子,而是讓道光當(dāng)了皇帝?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駕崩,連句遺言都沒來得及留下。就在隨扈的大臣們慌作一團的時候,內(nèi)務(wù)府大臣禧恩提醒大伙兒:現(xiàn)在不是哭的時候啊,趕緊擁立新君吶。
新君是誰呢?不知道。雍正即位后,礙于當(dāng)年“九子奪嫡”的慘痛教訓(xùn),他變更了立儲制度,創(chuàng)建了“秘密立儲”。
所謂“秘密立儲”,就是皇帝會將他心目中理想的儲君,以圣旨的方式寫下來,但不公開,而是將它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將來皇帝駕崩,大臣們再取出遺詔,公布新君人選。
這種制度顯然比“嫡長子繼承制”好,它有利于選出綜合能力更強的繼承人,而不是靠出身上位的嫡長子。同時,儲君又不為人知,避免了他成為眾矢之的。
于是,大臣們按照規(guī)矩,派人火速進京取遺詔。然而,令人驚異的事發(fā)生了,正大光明匾后面竟然空空如也!
這就糟了,沒有遺詔誰才是合法繼承人呢?別急,還有一個辦法。
皇帝的圣旨歷來都有備份,立儲遺詔是不是也有備份呢?如果有豈不是被檔案管理人員看到了?還談什么秘密立儲?
還真有,只不過備份不放在檔案處,而是裝在一個金匣子里,由皇帝隨身攜帶。
這就好辦了,只要找出嘉慶皇帝隨身攜帶的金匣子,打開來看一看就行了。但,問題又來了,這個金匣子里的遺詔,又引發(fā)了真?zhèn)我稍啤?div style="height:15px;">
《清史稿》在多處記錄中,對這份遺詔有不同的表述,且公布遺詔的程序不合常規(guī)。
第一個細節(jié)是,一開始并沒沒找到,后來在貼身小太監(jiān)身上找到了,很可疑。
第二個細節(jié)是,金匣子里是空的,根本沒有遺詔,因為禧恩跟大臣們商議時,說的是“建議智親王旻寧即位”,假如有遺詔指定,就沒有禧恩的所謂建議。
第三個細節(jié)是,最終旻寧即位的兩個法理依據(jù),其中一個就是遺詔,另一個就是鈕鈷祿皇后的懿旨。這份遺詔哪里來的?既然有遺詔,為何還要皇后的懿旨?按禮法皇后是不能干預(yù)立儲的,也沒有權(quán)力頒布立儲懿旨。
所以,史學(xué)界一直存在一個觀點,那就是嘉慶帝根本就沒有留下遺詔,所謂金匣子里的遺詔,很可能就是隨扈大臣們的偽造。
古代沒有哪份職業(yè)比皇位更有吸引力,為何這么充滿爭議的皇位過度,卻沒有引發(fā)軒然大波,旻寧的兄弟們咋就不爭一爭呢?
嘉慶帝老婆不少,兒子卻不多,生了五個活下來四個,分別是:皇長子穆郡王,時年38歲的皇二子旻寧,時年25歲的皇三子綿愷,時年15歲的皇四子瑞綿忻,時年6歲的皇五子綿愉。
其中長子早夭,無子綿愉年幼,二人都不在視線范圍內(nèi)。有資格跟旻寧一爭高下的只有綿愷和綿忻,而這哥倆的生母,恰恰就是皇后鈕鈷祿氏。
鈕鈷祿氏是怎么做的呢?當(dāng)人們發(fā)現(xiàn)被嘉慶皇帝“放了鴿子”后,鈕鈷祿氏立刻下了一道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蚀巫又怯H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div style="height:15px;">
看不懂沒關(guān)系,除了廢話外核心就一句話:老娘挺皇次子旻寧上位。
這就怪了,既然皇帝沒有遺詔,鈕鈷祿氏為何不給自己的兒子爭取一下?女人嘛,兒子是自己的心頭肉,更何況綿忻原本就是嘉慶最喜歡的兒子,甚至有傳言說,嘉慶已經(jīng)準(zhǔn)備易儲。
金匣子里的遺詔封存于嘉慶四年,那時候綿忻還未出生,旻寧17歲,綿愷4歲。所以那時候嘉慶秘密立儲時,傻子都知道這個儲君就是旻寧,毫無秘密可言。
這大概就是禧恩“建議”立旻寧的原因所在,雖然找不到遺詔,但如果沒有被更換過的話,肯定是旻寧。問題是,嘉慶究竟有沒有易儲呢?不知道,只能根據(jù)有關(guān)記錄推測。
最有說服力的推測是:嘉慶確實已經(jīng)在著手易儲,并且已經(jīng)毀掉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以及金匣子里的舊詔書,只是還沒來得及完成新詔書的起草就駕崩了。
這個猜測正好可以解釋詔書失蹤的謎團??蛇@個動作是嘉慶帝的“暗箱操作”,沒有第二個人知道,所以大家認(rèn)為假如有詔書存在,那里面的儲君一定還是旻寧,包括鈕鈷祿皇后。
故事講到這兒,就可以回答題干的問題了,鈕鈷祿氏之所以不立自己綿忻的四個理由:
其一,她不敢。萬一金匣子里的詔書找到了呢?她的懿旨不就成了笑話?不光如此,新皇登基后她怎么面對?更嚴(yán)重的是,萬一有人給她扣上干政的罪名,她逃都逃不掉。
因此,即便她想立自己的兒子,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沉默,或者找代言人替她操盤。所以,她要么啥也不做,要么只能支持旻寧。
其二,她不想?;饰浑m然重要,也并非所有人都會不顧吃相地去爭奪。鈕鈷祿氏其實是個相當(dāng)好的女人,賢淑孝順,為人謙和,在宮中的聲譽相當(dāng)好。喜塔臘氏去世后,是太上皇乾隆爺親自指定鈕鈷祿氏為繼任皇后。
因此,鈕鈷祿氏的品行決定了她不大可能去做違背道德的事。
其三,她不能。有個細節(jié)需要大家注意,旻寧的生母喜塔臘氏早在嘉慶二年就去世了,從那以后,旻寧就跟鈕鈷祿氏生活在一起。
據(jù)史料記載,鈕鈷祿氏對旻寧視如己出,旻寧對繼母也相當(dāng)孝順,與兩位弟弟的感情也非常好。因此,對鈕鈷祿氏來說,旻寧上位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其四,她不愿。假如鈕鈷祿氏想為兒子爭取利益,她也會面臨兩難選擇,因為她有兩個兒子,偏偏嘉慶喜歡的是小兒子。
除非嘉慶帝指定了綿忻,誰也沒話說,可讓鈕鈷祿氏出頭,她就不能不顧及綿愷的感受。其實綿愷也是好孩子,當(dāng)年天理教起義,亂民打進了皇城,18歲的綿愷仗劍而立,主動承擔(dān)起了最后一道防線的重任,為此得到父親的嘉獎。
如果鈕鈷祿氏處置不當(dāng),很可能引發(fā)綿愷、綿忻的兄弟之爭。
以上四個原因,決定了鈕鈷祿氏不可能公開站出來力挺兒子,力挺旻寧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哪怕找到遺詔,發(fā)現(xiàn)繼承人竟然是自己的兒子,她也不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耽誤兒子。所以,鈕鈷祿氏此舉極為高明,可謂名利雙收。
當(dāng)然,她的明智也給她帶來無盡的后福,道光帝一生都對這位繼母非常孝順,老太太一直活到74歲。病重的時候,只比她小6歲的道光帝“席地寢苫”,陪伴在她身邊侍疾。
她死后,道光帝“哀慟號呼,擗踴無數(shù)”,27天守喪期滿后,道光依然睡草席給她守孝。親兒子也無非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