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峰刻
一群人進行博弈,要求從0到100間選出一個數(shù)字,而最終獲勝者是,其選出的數(shù)字最接近于大家所選數(shù)字之均值的一半。理性人的選擇是0,其中的推理過程是,若起初大家隨機選擇一個數(shù)字,則均值就是50,因此選擇25將成為勝者。若所有人都這樣思考,則進一步的選擇應該是12.5。如此延伸下去,結(jié)果0就成了最佳選擇。實驗表明,大多數(shù)人只進行兩步推理,亦即,25會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顯然,聰明的策略就是,比大多數(shù)人多推理一步,選擇12.5,這樣成為勝者的機會就更大。在博弈場景中,聰明人會打敗理性人。聰明就是能猜測其他人的想法,比他們多想一步。而理性人雖然可以一直推理下去,簡直就是一臺具有無限計算能力的電腦,但面對有限理性的大眾,理性人考慮過多反而會招致失敗。
不由得想起牛頓炒股的故事。1720年初,英國南海公司股票開始瘋漲,牛頓4月入市5月清倉,凈賺7千英鎊。后來股價再度飆升,于是牛頓7月再次入市。然而1周后,股價開始下挫,隨后一瀉千里。這一次,牛頓損失慘重,大約虧了2萬英鎊。聰明絕頂?shù)呐nD最后說出一句名言:“我能算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但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p>
在炒股這件事上,宏觀經(jīng)濟學奠基人凱恩斯更讓人佩服。36歲的凱恩斯只有約1.6萬英鎊的資產(chǎn),但在62歲他逝世時,其資產(chǎn)規(guī)模已高達41萬英鎊,其中炒股贏利占了大頭。盡管不是常勝將軍,但凱恩斯無疑贏多輸少,而這主要歸功于他的“選美理論”——股票投資如同選美。若要猜中了誰是最后的冠軍,就可以得到大獎,那么你就別“押寶”在你自認為最漂亮的那位美女身上,而應猜測其他人會選擇哪位美女做冠軍。換言之,訣竅就是要猜準大眾的選擇。
有趣的是,馬爾基爾進一步把“選美理論”發(fā)揮為“最大笨蛋理論”—— 即使一個東西原本一文不值,但你仍愿意花高價買下它,僅僅因為你預期,還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以更高價格,把它從你這里買走。如果這個笨蛋最終沒有出現(xiàn),那么你就從聰明人淪為最大的笨蛋。
人工智能方興未艾,人類的理性短板逐漸被機器彌補。但是,只要世俗的人類社會沒有被冷冰冰的機器社會所取代,則聰明的人總是因稀缺而有價的。
(本欄長期征集“日知錄”三字篆刻,投稿郵箱:rizhilu999@163.co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