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米脂縣第三中學校外巷道發(fā)生了一起震驚的傷害案件,導致19名學生受傷,其中,死亡學生人數(shù)9人。經(jīng)媒體報道,在初步審訊中透露了一個細節(jié),嫌疑人自稱其在米脂三中上學時受同學欺負,遂記恨于心,為了報復才持匕首殺人。
目前,該案件還在偵查當中,嫌疑人犯罪的真正原因、動機并沒有公開定論。不過,在很多起國內(nèi)外的暴力犯罪案件中,的確有報復心理在作祟的情形。
報復心理本身是一種自我防御機制,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造成了損害,后者對前者實施反擊。有極個別的報復社會者,是因為有缺陷的人格或精神障礙,暫且不論。
其實,并不是所有報復都是消極的、罪惡的,對于那些不公正的、惡意的傷害,適度回擊是正常的。但不能任由這種心理無限地膨脹。報復心理一旦扭曲,往往會外化成偏執(zhí)的、沖動的、怨憤的、攻擊性的情緒,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就可能增加。
這個心理過程究竟是如何實現(xiàn)的?
對于外界的不善、批評或者傷害,人們一旦感知,即會或多或少產(chǎn)生一些消極的情緒體驗,比如挫敗感、屈辱感。而接下去,大腦會對外界的傷害進行進一步的認知加工,這個過程有可能強化那些負面情緒,出于自尊感或者過度的防衛(wèi)意識,并得出偏激的、夸大的結(jié)論。這是決定要不要反擊及如何實施反擊前的重要一步。
這一過程與個人對挫折的耐受能力不足、知識經(jīng)驗水平的局限有關(guān)。如果個體找不到其他解決情緒問題的出路,就容易出現(xiàn)惡性報復行動。
因此,要防止報復心理最終演變成惡性報復行動,首先要敏感的識別人際傷害,教育工作者或者社會工作者能在第一時間積極地幫助處理這些問題。實際上,由人際矛盾引發(fā)的沖突很常見,同時也是可以解決的,這取決于當事者是如何認識和理解人際關(guān)系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各種社會規(guī)范的教育,尤其是讓青年人掌握正確的自我保護的方式方法,能在遇到問題時作出恰當?shù)倪x擇。(朱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