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隋朝之后,歷代王朝就將科舉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科舉制度影響了中國13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無數(shù)考生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只要能夠考中舉人,就有機會做官,若是蟾宮折桂,摘得狀元之頭銜,前途不可限量。
一千多年間,共有過700多名狀元,平均每兩年才能出現(xiàn)一名狀元,比現(xiàn)在的高考狀元含金量要高。一般來說,即使狀元不能成為朝廷重臣,混的也不會太差,做個中層官員并非難事。然而,在明朝時期,一考生剛被欽點為狀元,還未來得及慶祝,就被皇帝下令五馬分尸,絕對是史上最悲催的狀元。
這位狀元的名字叫陳安阝,福建長樂市人,自幼聰慧過人,讀書也相當努力。公元1397年,剛經(jīng)歷過“藍玉案”的明朝,迎來了三年一次的科舉會試。為了保證考試的公平性,明太祖朱元璋經(jīng)反復斟酌,任命78歲高齡的大儒劉三吾為主考官,全權(quán)負責此次科舉考試。
劉三吾不僅才華橫溢,學富五車,人品也不是一般大臣能比的,《明史》這樣稱贊他:“為人慷慨,胸中無城府,自號坦坦翁。”這也是明太祖選他為主考官的原因??荚嚱Y(jié)果出來后,共錄取了51名進士,其中福建的陳安阝,以犀利的文筆征服了眾考官,成為當科狀元。
榜單出來后,陳安阝興奮的睡不著覺,等待著朝廷的任命,其他學子也都紛紛前來道賀。令他沒想到的是,僅在半個多月后,迎接他的不是委任狀,而是皇帝下達的誅殺令,他被處以車裂之酷刑。另外,白信蹈、張信等負責此次閱卷的官員,也被處死,就連78歲的劉三吾,被發(fā)配邊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此次錄取的51名進士,包括狀元、榜眼及探花,都是南方的考生,北方考生無一人上榜。榜單貼出后,北方學子非常不滿,并開始在京城鬧事。更嚴重的是,北方考生發(fā)現(xiàn),包括劉三吾在內(nèi)的幾名主考官,都是南方人士,他們對此相當不滿,就聯(lián)名上書皇帝,要重新審閱所有試卷。
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也是非常的憤怒,連夜成了一個審查小組,對之前所有考生的試卷重新批閱。令人意外的是,經(jīng)過嚴格地審查,北方考生試卷水平確實不咋地,且有犯禁忌之語。調(diào)查結(jié)果一出,北方的考生表示不服,朝廷中來自北方的官員,也趁機誣告、彈劾劉三吾等人,說他們結(jié)黨私營、徇私舞弊,事情越鬧越大。
最終,明太祖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沒有經(jīng)過嚴格調(diào)查的情況下,僅憑捕風捉影的證據(jù),就將劉三吾等人打入大牢,很快將他流放邊關(guān)。為了平息這場風波,朱元璋下令將狀元陳安阝等人處死,探花劉諤等人被發(fā)配戍邊。另外,朱元璋親自作為主考官,讓其他考生重新考試,最后錄取了61名進士,全被都是北方考生,故稱為“北榜”,之前的被稱為“南榜”。
該榜單貼出后,雖然南方考生和官員心有不甘,但因之前皇帝的舉動,誰也不敢有絲毫的怨言。客觀來說,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這么做,只是為了平定這場風波,達到所謂的政治平衡,劉三吾及狀元陳安阝就成了科舉大案中犧牲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