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變革
削弱東宮官屬,加強皇宮禁衛(wèi)。元嘉三十年(453)正月,太子劉劭發(fā)動宮廷政變、殺死其父皇文帝劉義隆。文帝第三子、江州刺史、武陵王劉駿首舉義旗討伐劉劭。四月,他在新亭稱帝,是為孝武帝。五月,他克定京城建康。六月,'初置殿門及上閣屯兵'。閏六月'置衛(wèi)尉官',十二月'省太子率更令、步兵、翊軍校尉、旅賁中郎將、冗從仆射、左右積弩將軍官。
中庶子、中舍人、庶子、舍人、洗馬,各減舊員之半'。孝武帝重設衛(wèi)尉時,將原來的一丞增加為二丞?!端螘肪?9《百官志上》載:'衛(wèi)尉,掌宮門屯兵,江左不置,宋世祖孝建元年復置。舊一丞,世祖增置一丞。'衛(wèi)尉設置時間《志》與《紀》不同,《志》誤。'(劉)義宣并領湘州,轉(劉)恢侍中,領衛(wèi)尉,衛(wèi)尉之置,自(劉)恢始也'。
義宣任荊、湘二州刺史在元嘉三十年閏六月,劉恢領衛(wèi)尉亦應在此時。其實衛(wèi)尉宋武帝劉裕時就有,可能后來廢罷。'高祖踐阼,(王)鎮(zhèn)之以腳患自陳,出為輔國將軍、瑯邪太守,遷宣訓衛(wèi)尉,領本州大中正',是其明證。孝武帝登基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削弱東宮官屬、加強皇宮警衛(wèi),事出有因。
由于對外姓文武大臣的極端猜忌,宋武帝一再加強東宮力量。永初元年(420)九月,設置東宮殿中將軍十人,員外將軍二十人。二年五月,設置東宮屯騎、步兵、翊軍三校尉官各七人。他還設置了'太子冗從仆射,七人'和'太子旅賁中郎將,十人(按,《通典》卷30《職官十二》《文獻通考》卷60《職官十四》和《通志》卷55《職官五》皆誤載:劉宋'旅賁中郎將,一人')'。文帝進一步增強東宮力量,把本來'為臺職'的左右積弩將軍改屬東宮,其中'太子左積弩將軍,十人。太子右積弩將軍,二人'。
特別是他'以宗室強盛,慮有內難,特加東官兵,使與羽林相若,至有實甲萬人'。文帝不僅防范異姓文武大臣,而且還猜忌宗室子弟,所以錯誤地讓東宮擁有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結果劉劭正是依靠逮支強大的東宮武裝,一舉發(fā)動宮廷政變,殺死文帝。文帝加強東宮武裝力量,本想為了自衛(wèi),結果事與愿違,養(yǎng)虎遺患,自己成了這支武裝的犧牲品。因此,孝武帝接受這一慘痛教訓,即位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削弱東宮力量,同時加強皇宮禁衛(wèi),以避免文帝悲劇的再次重演。
大明元年(457)三月,'制大臣加班劍者,不得人宮城門'。二年九月,'置武衛(wèi)將軍、武騎常侍官'。六年(462)正月,'置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官'。這是孝武帝為防范大臣宗室和進一步加強皇宮禁衛(wèi)而采取的措施。因為武威將軍復置時'代殿中將軍之任',而后者'朝會宴饗,則將軍戎服,直侍左右,夜開城諸門,則執(zhí)白虎幡監(jiān)之'。武騎常侍'車駕游獵,常從射猛獸';中郎將'分掌的三署郎','皆掌門戶,出充車騎'。他去世后,這些舉措都被沿用了下去。后廢帝泰豫元年(472)五月,始下令'班劍依舊人殿'。
廢除錄尚書事孝武帝即位之初,為籠絡宗室,以江夏王劉義恭和南譙王劉義宣為錄尚書六條事。孝建元年(454)二月,劉義宣與豫州刺史魯爽、江州刺史臧質、兗州刺史徐遺寶發(fā)動大規(guī)模叛亂。'世祖以義宣亂逆,由于強盛,至是欲削弱王侯'。于是同年六月,'省錄尚書事'。孝武帝廢除錄尚書事,除了主觀上他對宗室的猜忌,還因為客觀上錄尚書事的確權力太重。'錄尚書職無不,凡重號將軍刺史,皆得命曹授用,唯不得施除及加節(jié)。王鳴盛也說:'錄尚書事者,宰相之職任,六朝人以此為權要之極品,猶唐之尚書令,故每稱錄公也'。孝武帝去世后,錄尚書事立即被恢復,大明八年五月,'置錄尚書事,太宰江夏王義恭錄尚書事'。
又奏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并贓貨巨萬,輒收付廷尉治罪。臨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縣隆,及諸郡=千擔并大縣官長多被劾治,內外肅然。此制被齊梁陳所繼承,而且御史中丞的地位和職權不斷提高。蕭齊時,'中丞則職無不察,專道而行,騶輻禁呵,加以聲色,武將相逢,輒致侵犯,若有鹵簿,至相毆擊'。蕭梁時,'皇太子已下,其在宮門行馬內違法者,皆糾彈之。雖在行馬外,而監(jiān)司不糾,亦得奏之。專道而行,逢尚書丞郎,亦得停駐。其尚書令、仆、御史中丞,各給威儀十人'。因為御史中丞威權的崇高,'自齊梁皆謂中丞為南司'。北朝亦有此制,'魏氏舊制,(御史)中丞出,清道,與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遙住車,去牛,頓軛于地,以待中丞過,其或遲違,則赤棒棒之'。這一制度北朝明顯比南朝嚴厲,說明北朝御史中丞的地位比南朝為高,該制度可能起源于北朝。御史中丞專道制度北周被廢除,'自周隋以來無儀衛(wèi)之重令,行出道路以私騎匹馬從之而已'。
二吏部尚書的設置與五兵尚書的廢除'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書,而省五兵尚書,后還置一吏部尚書。順帝升明元年,又置五兵尚書(按,《通典》卷22《職官四》、《文獻通考》卷52《職官六》和《通志》卷53《職官三》俱誤載:'又置五兵二尚書')。孝武帝此舉的主觀原因是他對大臣的猜忌。他'常慮權移臣下,以吏部尚書選舉所由,欲輕其勢力'??陀^原因是吏部尚書的關鍵作用和極端重要性。正如胡三省所說:'吏部尚書掌銓選,以其權重,江左謂之為大尚書,言其位任與諸曹殊絕也'。二吏部尚書孝武帝在世時改回原來的一吏部尚書,而五兵尚書的恢復則在順帝舁明元年(477)。
二吏部尚書的設置與五兵尚書的廢除'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書,而省五兵尚書,后還置一吏部尚書。順帝升明元年,又置五兵尚書(按,《通典》卷22《職官四》、《文獻通考》卷52《職官六》和《通志》卷53《職官三》俱誤載:'又置五兵二尚書')'(《百官志上》)。孝武帝此舉的主觀原因是他對大臣的猜忌。他'常慮權移臣下,以吏部尚書選舉所由,欲輕其勢力'。客觀原因是吏部尚書的關鍵作用和極端重要性。正如胡三省所說:'吏部尚書掌銓選,以其權重,江左謂之為大尚書,言其位任與諸曹殊絕也'。二吏部尚書孝武帝在世時改回原來的一吏部尚書,而五兵尚書的恢復則在順帝舁明元年(477)。
孝武帝死后,除淮南和宣稱二郡仍屬南豫州外,揚州政區(qū)的變更'還依元嘉',大明'八年,罷王畿,復立揚州,揚州還為東揚州。前廢帝永光元年,省東揚州并揚州'(《揚州志》),但其它州的設立都被沿用了下去。南蠻校尉他去世后也未恢復,而是建元元年(479)九月,'復置南蠻校尉官'(《高帝紀下》)。周一良先生根據《南齊書》卷22《豫章王嶷傳》和《資治通鑒》卷135,斷定'是蕭嶷于建元元年任荊湘二州刺史兼領,非南蠻校尉之官已罷,而于是時復置也',從而否定了以上記載。周先生的觀點有誤。南蠻校尉正是孝建元年廢除,而于此時復置。
宋武帝由于對外姓文武大臣極端猜忌,開創(chuàng)了重用宗室政策和以宗室子弟鎮(zhèn)守州郡重鎮(zhèn)的制度。宋文帝繼續(xù)執(zhí)行這一政策,內外要職大量重用宗室子弟。孝武帝時期,掌握中央與地方大權的宗室諸王對皇權構成一定威脅,并先后出現(xiàn)了荊州刺史南郡王劉義宣和雍州刺史海陵王劉休茂的叛亂。孝武帝的皇位是通過討伐其兄劉劭和劉浚奪取的,與文帝被顧命大臣主動擁立不同;他的猜忌心也甚于其父,于是他開始極力抑制宗室諸王。
錄尚書事的廢除和郢州、東揚州、湘州等的設置,都是他抑制宗室的表現(xiàn)。為防范地方特別是宗室叛亂,他于太明七年四月下詔,'自非臨軍戰(zhàn)陳,一不得專殺。其罪甚重辟者,皆如舊先上須報,有司嚴加昕察。犯者以殺人罪論'。五月又下詔'白今刺史守宰,動民興軍,皆須手詔實行。唯邊隅外警,及奸釁內發(fā),變起倉卒者,不從此例'。
孝武帝的前一項規(guī)定來源于東晉桓沖,'初,(桓)溫執(zhí)權,大辟之罪皆自己決。(桓)沖既蒞事,上疏以為生殺之重,吉今所慎,凡諸死罪,先上,須報'(《桓彝傳附子桓沖傳》)。魏晉以來地方實力派動輒舉兵叛亂甚至稱兵向闕,王敦、蘇峻和王恭兵變特別是桓玄篡位的歷史教訓尤為深刻,孝武帝親身經歷的劉義宣等人的反叛更使他心有余悸。所以,他作出如上之規(guī)定。對此,王夫之給予了高度贊揚,此'法乃永利而極乎善'。
江夏王劉義恭為迎合孝武帝削弱宗室的旨意,提出具體措施九條。孝武帝嫌其'猶有未盡',讓有關部門附益為二十四條,對宗室的衣著用具、舉止禮儀作出了繁瑣細致的嚴格規(guī)定,其中一條是'郡縣內史相及封內官長,于其封君,既非在三,罷官則不復追敬,不合稱臣,宜止下官而已'(《江夏王劉義恭傳》)。'罷官'二字衍,因為《宋書》卷42《劉穆之傳附子劉慮之傳》載:'先是郡縣為封國者,內史、相并于國主稱臣,去任便止。至世祖孝建中,始革此制,為下官致敬'。孝武帝的此項改制也有典可據。曹魏司空陳群就說,'國家置王以下之吏,非陪臣之謂也,未有實不為臣而名稱臣'。
蕭梁時'諸王公侯國官,皆稱臣'(《百官志上》)??芍⑽涞鄣拇隧椄闹剖捔粫r恢復。大明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劉休茂反叛,劉義恭為了向孝武帝表示忠誠以避免被猜忌,進一步向孝武帝建議'諸王貴重,不應居邊,若舍文好武,尤宜禁塞。'(《江夏王義恭傳》)。此事宋順帝回憶說,'及至權臣內侮,蕃屏陵上,裁之以武風,綏之以文化'(《高帝紀上》)?!读粫肪?4《南郡王大連傳》載,梁武帝問大連、大臨兄弟:''汝等習騎不?'對日:'臣等未奉詔,不敢輒習''。周一良先生據此提出:'皇帝之孫輩不得詔令猶不敢擅習騎馬,未審是否即宋以后形成之制度'。'若舍文好武,尤宜禁塞',就是這一制度的由來,周先生的疑問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這一制度不是宋以后形成的,而是宋孝武帝時形成的;它不僅限于皇帝之孫輩,而是全部宗室子弟。
孝武帝抑制宗室的主要措施是用典簽來控制諸王。史載:'大明、泰始,長王臨蕃,索族出鎮(zhèn),(典簽)莫不皆出內教命,刺史不得專其任也……典簽遞互還都,一歲數反,時主輒與閑言,訪以方事。莉史行事之美惡,系于典簽之口,莫不折節(jié)推奉,恒慮不及。于是威行州郡,權重蕃君'。'典簽夏寶期事休若無禮',巴睦王劉休若殺之,宋明帝'大怒,與休若書曰:'孝建、大明中,汝敢行此邪?''這反映出孝武帝時典簽權勢尤重。用典簽監(jiān)督藩王有情可原,但典簽'權重蕃君'就矯枉過正了,它使諸王的軍政大權被削弱或剝奪,他們的軍政職能自然不能正常履行,其危害不容忽視。重用典簽控制諸王的制度被后世效法,到蕭齊時形成了諸王'取一挺藕,一杯漿,皆諮簽帥,不在則竟日忍渴。諸州唯聞有簽帥,不聞有刺史'的可悲局面。
更嚴重的是孝武帝殘酷殺害宗室子弟。他'以藥內食中毒殺'南平王劉鑠(《南平穆王劉鑠傳》),逼令武昌王劉渾自殺(《武昌王渾傳》)。竟陵王劉誕'有殊勛,上性多猜,頗相疑憚'。大明三年四月,孝武帝派兵偷襲劉誕未遂,于是派沈慶之率大軍攻殺劉誕,劉誕'同黨悉誅,殺城內男為京觀,死者數千,女口為軍賞'(《竟陵王劉誕傳》)。鑒于劉誕被孝武帝猜忌而被殺的教訓,五年四月,雍州刺史海陵王劉休茂在親信張伯超的蠱惑下起兵反叛。元徽二年(474)五月,太尉、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范以報'兄弟之仇'為名起兵反。故王夫之說,孝武帝'忍削本支','削之制之,不遺余力,而終莫能輯……垂及明帝,殺戮逞而劉宗遂亡'。孝武帝和明帝殘酷殺戮宗室子弟,導致'主幼時艱,宗室寡弱'(《晉熙王劉昶傳附嗣子燮傳》),皇權被蕭道成輕易奪取。
孝武帝對文武百官和宗室子弟都心懷猜忌,于是重用身邊的近臣,這一政策被明帝劉或繼承。而近臣專權,致使賄賂之風盛行、政治日益黑暗,加速了劉宋王朝的衰敗和滅亡。'凡選授遷轉誅賞大處分,上皆與(戴)法、興、(巢)尚之參懷,內外諸雜事,多委(戴)明寶。'而'法興、明寶大通人事,多納貨賄,凡所薦達,言無不行,天下輻湊,門外成市,家產并累千金'(《戴法興傳》)。宋明帝時的近臣'(阮)佃夫、王道隆、楊運長并執(zhí)權柄,亞于人主'。阮佃夫'大通貨賄,凡事非重賂不成'。壽寂之'多納貨賄,請謁無窮'(《阮佃夫傳及壽寂之附傳》)。王道隆'執(zhí)權既久,家產豐積'(《王道隆傳》)。故王夫之說:'孝武以近臣間大臣而終于亂'。孝武帝不僅不任大臣,而且'虐侮群臣,自江夏王義恭以下,威加穢辱'…《蔡廓侍附子興索傳》。他還讓一昆侖奴子動輒'以杖擊群臣,自柳元景以下,皆罹其毒'(《王玄謨傳》)。在他的恐怖統(tǒng)治下,大臣無不膽戰(zhàn)心驚、如履薄冰。'(柳)元景雖荷寵遇,互慮及禍。太宰江夏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世祖崩,義恭、元景等并相謂曰:'今日始免橫死'…(《柳元景傳》)。他'性嚴暴,睚眥之間,動至罪戮'(《戴發(fā)興傳》)。大臣顏竣、周朗和沈懷文都因為'失旨'、'忤意'被殺。他的恐怖統(tǒng)治必然導致眾叛親離。
在經濟制度方面,孝武帝采取了一些利國利民的改革措施。孝建元年,'始課南徐州僑民租'。二年八月下詔,'諸苑禁制綿遠,有妨肄業(yè)??稍斔_弛,假與貧民'。大明元年(457)七月,'土斷雍州諸僑郡縣'。二年十二月,'諸王及妃主庶姓位從公者,喪事聽設兇門,余悉斷'。(《孝武帝紀》)原來'將士休假,年開三番,紛紜道路',嚴重影響農事,孝武帝接受尚書左丞張永的建議改為:'交代之限,以一年為制'(《張茂度傳附子張永傳》)。'上又壞諸郡士族,以充將吏,并不服役,至悉逃亡,加以嚴制不能禁。乃改用軍法,得便斬之,莫不奔竄山湖,聚為盜賊'。
孝武帝打擊士族勢力是正確的,但帶來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孝建三年五月,'制荊、徐、兗、豫、雍、青、冀七州統(tǒng)內,家有馬一匹者,蠲復一丁'(《孝武帝紀》)。元嘉二十七年宋魏大戰(zhàn),劉宋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魏軍以騎兵為主,宋軍以步兵為主,而騎兵戰(zhàn)斗力遠勝于步兵。因此。大臣周朗向孝武帝建議,'今宜募天下使養(yǎng)馬一匹者,蠲一人役,三匹者,除一人為吏,自此以進,階賞有差'(《周朗傳》)。孝武帝獎勵養(yǎng)馬之舉,無疑是接受戰(zhàn)敗的教訓和周朗的建議,而采取了加強軍備的措施。
宋武帝和文帝不斷減輕對百姓的剝削,并提倡節(jié)儉。而孝武帝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奢侈無度,這成為他最大的弊政。史載'及世祖承統(tǒng),制度奢廣,犬馬余菽粟,土木衣綈繡,追陋前規(guī),更造正光、玉燭、紫極諸殿,雕欒綺節(jié),珠窗阿戶,嬖女幸臣,賜傾府藏,竭四海不供其欲,單民命未快其心'(《良吏傳·序》)。太明三年九月,'于玄武湖北立上林苑'。五年閏九月,'初立弛道,自閶闔門至于朱雀門,叉自承明門至于玄武湖'。六年四月,'新作大航門'。五月,'置凌室'。七年十二月,'于博望梁山立雙闕'(《孝武帝紀》)。寵姬殷貴妃死后,孝武帝為她建造了新安、中興、天寶等寺院。
孝武帝為滿足自己和皇室窮奢極欲生活的需要,采用多種方式殘酷剝削百姓財物。大明五年十二月,'制天下民戶歲輸布四匹'。東晉的戶調'丁男(十六至六十歲為丁)調布絹各二丈'。四丈為一匹,僅調布一項孝武帝比東晉就增加八倍。'時賒市百姓物,不還錢,市道嗟怨'。
'齋庫上絹,年調巨萬匹,綿亦稱此。期限嚴峻,民間買絹一匹,至二三千,綿一兩亦三四百,貧者賣妻兒,甚者或自縊死,子尚諸皇子皆置邸舍,逐什一之利,為患遍天下'。特別是'會土全實,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橈亂在所,大為民患,子息滋長,督責無窮'。孝武帝'末年尤貪財利,刺史、二千石罷還,必限使獻奉,又以蒲戲取之,要令罄盡乃止'。他斂財的手段被明帝繼承,明帝'諷朝士州郡令獻物,多者將直百金'。
孝武帝所改制度在他去世后不是史書所說全部廢除,'無或存者',或全部'還依元嘉',如上所述而是有相當一部分被后世沿用下去。他的奢侈無度更被明帝繼承,'太宗繼阼,彌篤浮侈,恩不恤下,以至橫流'。孝武帝的奢侈無度導致'國弊民凋'。大明七年至八年'東諸郡大旱,甚者米一升數百,京邑亦至百余,餓死者十有六七'(《前廢帝紀》)。面對水災,孝武帝也絲毫不減輕對百姓的租調剝削,反而規(guī)定'昕受雜物當租'(《孝武帝紀》)。所以沈約說,'大明之末,積旱成災,雖敝同往困,而救非昔主,所以病未半古,死已倍之。并命比室,口減過半'。宋明帝也承認,'自大明積費,國弊民凋'。孝武帝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奢侈無度,成為劉宋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孝武帝改制影響巨大而深遠,他削弱東宮勢力、加強皇宮禁衛(wèi),廢除錄書事等舉措無可厚非,設立御史中丞專道制,獎勵養(yǎng)馬,改定軍法,推行土斷等少數措施具有積極意義;但他取消郡縣官人仕年限、縮短其任期,分割荊揚,改鑄錢幣,派遣臺使,抑制宗室,重用近臣,特別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奢侈無度等政策措施,導致'元嘉之治'局面的衰敗,加速了劉宋王朝的滅亡。因此,沈約把他劃為'盡民命以自養(yǎng)'的桀、紂一類人(《孝武帝紀》)。
南朝一百七十年(420年529年劉宋占了六十年。宋文帝元嘉年間(424年),又占了六十年的一半。南朝的皇帝,除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外,宋文帝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后人對他的治績評價較高,有'元嘉之治'的說法。
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第三個兒子。武帝時,封宜都王,任荊州刺史。武帝死后,長子義符嗣位,徐羨之、傅亮、謝晦輔政。這三個人原來都是劉裕的幕潦。徐羨之字宗文,東海鄭縣(今山東郯城北)人,他在劉裕初起時就進了他的幕府,一直是劉穆之的副貳,后來接了穆之的班,負起留守重任。他出身布衣,又沒有學問,但辦事能力極強,所以受劉裕重用,也為當時人所推重。傅亮字季友,是晉初大臣傅咸的后人,博涉經史,長于文詞。劉裕想受晉禪,而難于出口,乃宴請朝臣,只說想奉還爵位,回京師養(yǎng)老。眾人都聽不出他的用意。傅亮起初也沒有聽懂,席散出外后,突然領悟,連夜再見劉裕,聲稱要回建康。兩個人都沒有說破,但是相互已經了解。傅亮隨即就到建康去為'禪位'做籌備工作,叫晉恭帝寫禪位詔的就是他。謝晦字宣明,是著名大族陳郡陽夏謝氏的成員。劉裕伐后秦,劉穆之留守,他隨從出征,這兩人等于劉裕的左右手。少帝義符即位時年十七歲,他守孝不遵喪禮,召集樂工伶宮,歌唱奏樂。在華林園開店,親自沽賣。
然后召南兗州(京日)刺史檀道濟和江州刺史王弘到建康,把廢立的計劃告訴他們。五月,他們讓檀道濟領兵在前,自己跟在后面,進入內宮,把少帝'扶'將出來,廢為營陽王。六月,他們一面讓傅亮到江陵迎接劉義隆,一面令人把義符、義真兩人殺掉。這兩個紈绔少年,一個十九歲,一個十八歲,只為了事情牽涉到帝王的位子,便送掉了性命。徐羨之等以顧命大臣的身份,面對先帝的兩個愛子下此毒手,當然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徐羨之可能有點擔心,他不等劉義隆動身,便任命謝晦繼任荊州刺史,作為外援。
劉義隆的幕僚知道了營陽、廬陵二王的死訊,都為主子擔憂,勸他不要到建康去。司馬王華卻認為絕對沒有問題,勸他接見傅亮。他見了傅亮,便問少帝和義真廢殺的情況,一面問,一面哭。傅亮緊張得開不出口,渾身大汗,他對自己的前途有點數了。
八月,劉義隆到建康即位,把景平二年改為元嘉元年。他一即位,便恢復廬陵王的封爵;用荊州舊人王華、王曇首做侍中,到彥之做中領軍,主管軍政。他沒有立即動徐羨之、傅亮,并讓謝晦到荊州上任,暫時穩(wěn)住這三個人。元嘉二年(425年)徐、傅兩人上表'歸政',文帝還故作姿態(tài),等他們上了三次表,才答應他們的請求,親自處理政事。同時,對徐羨之辭官的請求,仍不同意。這樣一來,傅亮大概不會很緊張了,徐羨之一向認為自己'赤心為國'。更加不擔心了。一年很快過去,到了年底,建康忽而盛傳要出兵打北魏,其實骨子里是在準備西征討伐謝晦。
元嘉三年(426年)月,文帝動手了。這個二十歲的青年皇帝把參與廢立的五個人分為兩類:對主謀的徐、傅、謝三人,堅決消滅之;對附從的王弘、檀道濟,非但不加追究,而且加以重用。王弘字休元,是王曇首的兄長,拉過來可以擴大親信的陣容;檀道濟是僅存的劉裕舊將,打荊州很需要這個智勇兼?zhèn)涞膶④?。文帝左右對任用檀道濟都不以為然,但事實證明文帝的決策是正確的,檀道濟也的確能夠忠直地執(zhí)行他的命令。文帝順利地捕殺了徐羨之、傅亮。二月,檀道濟、到彥之軍擊潰荊州兵,擒殺了謝晦。
解決了徐、傅、謝的問題后,文帝著手整頓吏治,派散騎常侍袁渝等十六人到各地視察地方行政,了解民間疾苦。三年五月,他親自到建康華林園的延賢堂審理案件,并且規(guī)定每年舉行三次,以表示重視刑獄,力求主持公道。
宋文帝初年,宰相不是特定官職,凡是經常與他議論政事,委以機密任務的,都是宰相。侍中本來是宰相的官名,但當時也有官居侍中而不是宰相的。大體說來,尚書令、尚書仆射、中書監(jiān)、中書令、侍中、侍郎、給事中,在當時都是要職。王弘、王曇首、王華都出于瑯邪臨沂王氏。他們和殷景仁(殷氏是陳郡長平大族,殷浩也是族中成員,景仁又名鐵)、謝弘微(陳郡陽夏謝氏的成員,本名密)、劉湛(字弘仁,南陽涅陽[今河南鄧州東北]人)都是元嘉初年極受信任的大員。這幾個都是出身名門的人物,與當年劉裕初起時的一群冒險家大不相同。文帝常與王華、王曇首、劉湛、殷景仁四個侍中宴飲,宴罷,四人退出,文帝目送良久,嘆道:'這四位賢士是一時之秀,同時做我的喉舌,后世恐怕難得再有了。'筆者在前面說過,那些文縐縐的士大夫和能夠親自執(zhí)刀沖殺的劉裕合不大來。元嘉時情況不同了,文帝本人博涉經史,善于隸書,他自然與文臣有說不完的話了。
郡縣官入仕年限的取消和任期的縮短'初,文帝世,限年三十而仕郡縣,六周乃選代,刺史或十年余。至是(孝建元年,筆者按)皆易之,仕者不拘長少,蒞人以三周為滿,宋之善政于是乎衰'。'宋之善政'的衰敗是孝武帝多種政策措施導致的,不僅僅是這一改制的影響。但官員任期的縮短的確帶來巨大消極影響。首先,官員任期短必然產生臨時主義思想,不盡心竭力于政務,客觀上官員們也不可能大展手腳地干出一番事業(yè)。故史家對此評論說:'蒞民之官,遷變歲屬,灶不得黔,席未暇暖,蒲、密之化,事未易階。豈徒吏不及古,民偽于昔,蓋由為上所擾,致治莫從'。其次,官員'遷謝遄速,公私凋弊'。因為魏晉南朝時期,'郡縣官之任代下,有迎新送故之法,餉饋皆百姓出'。
送故迎新是官員合法的發(fā)財致富手段,他們可以借此大肆貪污受賄、搜刮民財。任期的縮短意味著他們搜刮聚斂財富的機會增加一倍。特別是官員'遷換去來,又不依三周之制。送故迎新,吏人疲于道路。四方守宰餉遺,一年咸數百萬'。三年任期制度,不僅為齊、梁、陳所沿用,而且官員實際任期又進一步縮短,以致永明元年三月,齊武帝蕭賾下詔重申,'蒞民之職,一以小滿為限'。小滿指三周即三年。但此詔書仍然是具文,此后任命的刺史很多任期不滿一年,從六年十月至七年三月不到半年時間,江州就三易刺史。
服親相臨制度的擴大化與制度化劉祗'大明中為中書郎。太宰江夏王(劉)義恭領中書監(jiān),服親不得相臨,表求解職。世祖詔日:'昔二王兩謝,俱至崇禮,自今三臺五省,悉同此例''。'二王兩謝,俱至崇禮'指王彪之為尚書仆射、王劭為吏部尚書,謝景仁為吏部尚書、謝混為尚書左仆射,'俱官于尚書省而不回避也','御史、謁者、都水日三臺,尚書、中書、門下、秘書、集書日五省'。二王兩謝服親相臨,是皇帝法外開恩的特例,且只限于尚書省范圍內。孝武帝則將其制度化和擴大化,即由尚書省-個部門擴大到八個部門。親屬任官回避制度是防止官員徇私舞弊的重要措施,孝武帝對它的破壞,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