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 生命之本。 脾胃若病, 常 可導致各種疾病。 吾師連建偉教授, 治療脾胃諸種疾 患, 根據(jù)辨證論治的原則, 從整體出發(fā), 靈活運用各 種方劑加減治療。 今總結6則驗案與同道共享。
小柴胡湯治不欲飲食案
患者某, 女, 67歲。 2007年4月6日初診。 不欲飲食 1月余, 畏寒發(fā)熱, 口苦, 心煩欲嘔, 小溲少, 左關弦, 右脈緩, 舌苔薄黃邊有白涎。 西醫(yī)診斷: 消化不良。 中醫(yī)診斷: 不欲食。 中醫(yī)證型: 少陽病。 治以調(diào)和少 陽、 理氣和胃, 擬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 柴胡10g, 黃 芩12g, 制半夏12g, 黨參15g, 炙甘草5g, 大棗15g, 茯 苓15g, 丹參15g, 制香附10g, 廣郁金10g, 浙貝母10g, 炒陳皮6g, 炒枳殼6g, 姜竹茹10g。 7劑。水煎服, 每日1劑。
2007年4月13日二診。 處方: 服前方1劑發(fā)熱即 退, 飲食有增, 已能食大半碗 (原先僅食一調(diào)羹) , 現(xiàn) 仍面色萎黃, 泛惡, 倦怠乏力, 左關虛弦細, 右脈緩, 舌苔薄白。 治擬歸芍六君以善其后。 處方: 黨參25g, 炒白術10g, 茯苓12g, 炙草5g, 炒陳皮6g, 炒當歸10g, 炒白芍12g, 炒棗仁12g, 淮小麥30g, 大棗30g, 佛手片 6g。 14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7年4月27日三診: 已能食一碗飯, 仍有泛惡, 倦 怠乏力, 面色萎黃, 右脈細, 左關弦, 舌苔薄白, 擬前法 加味。 上方加制半夏10g。 14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7年5月電話隨訪, 患者胃口已復常, 心中甚是 喜悅。
按: “不欲食” 一癥, 其病機多端。 如少陽證之 “默默不欲飲食” , 厥陰之為病 “饑而不欲食” 。 本 案患者, 其左關脈弦, 病位在肝。 口苦、 心煩乃心膽 過旺, 右關脈緩乃木旺克土, 脾運被制, 故不欲飲 食。 寒熱往來乃少陽樞機不利也, 張仲景云: “傷寒 五六日, 中風,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嘿嘿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 [1] 。 故治從少陽樞機著 手, 方以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加減。 以小柴胡湯以和少 陽, 溫膽湯以清膽和胃, 更加丹參以清心, 浙貝母、 香 附以解郁。 諸藥合用, 以和少陽、 清膽火、 和胃氣、 解 郁結。 7劑而食增, 然左關重按虛, 右關脈緩, 此肝血 不足, 脾氣虛弱, 故改擬六君子湯合甘麥大棗湯以運 脾、 柔肝、 養(yǎng)臟、 安神。 14劑后, 飯食大增, 守效方以 鞏固。
保和丸加減治胸脘堵塞案
患者某, 男, 46歲。 2006年12月29日初診。 胸脘 堵塞感, 右關實大, 舌苔黃膩邊色紫黯。 西醫(yī)診斷: 慢性胃炎。 中醫(yī)診斷: 胃痞。 中醫(yī)證型: 飲食停滯。 治 以保和丸法, 消導化瘀、 和胃寬胸, 處方: 擬消導化 瘀法。 制半夏12g, 炒陳皮10g, 茯苓20g, 焦山楂15g, 焦神曲15g, 炒萊菔子12g, 煨葛根12g, 黃芩10g, 川 連4g, 生草3g, 制厚樸6g, 丹參30g, 雞內(nèi)金10g, 砂 仁 (杵, 后入) 6g, 白蔻仁 (杵, 后入) 6g, 連翹12g。 14劑。 水煎 服, 每日1劑。
2007年1月12日二診。 胸脘堵塞感好轉, 咽癢咳 嗽有痰, 口干, 左關弦, 右關實, 舌苔薄黃膩邊色紫 黯, 再守方出入。 竹瀝半夏12g, 化橘紅6g, 茯苓20g, 焦山楂15g, 焦神曲15g, 炒萊菔子12g, 連翹12g, 煨葛 根12g, 黃芩10g, 川連5g, 生甘草3g, 丹參30g, 雞內(nèi)金 10g, 砂仁 (杵, 后入) 6g, 白蔻仁 (杵, 后入) 6g。 14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7年2月2日三診: 胸脘堵塞感已消失, 但仍有 咽癢咳嗽, 右關實, 左關弦, 舌苔薄黃膩邊紫黯已漸 退, 守方治之。 竹瀝半夏12g, 化橘紅6g, 茯苓20g, 焦 山楂15g, 焦神曲15g, 炒萊菔子12g, 連翹12g, 葛根 12g, 黃芩10g, 川連5g, 生甘草3g, 丹參30g, 雞內(nèi)金 10g, 砂仁 (杵, 后入) 6g, 白蔻仁 (杵, 后入) 6g。 14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8年患者因外感前來就診, 自訴服前方諸癥 悉愈。
按: 此案患者胸悶堵塞良久不舒。 診得其右關 脈實大, 舌苔黃膩, 乃脾胃食積痰滯之證。 治以保和 丸、 葛根芩連湯合方加減。 《成方便讀》 曰: “保和丸 為食積痰滯, 內(nèi)瘀脾胃, 正氣未虛而設也” 。 葛根芩 連湯善治腸胃為熱所乘諸癥。 因患者舌邊色紫黯, 故 又加丹參、 雞內(nèi)金以清心和血。 二診患者諸癥好轉, 然外感后咽癢咳嗽, 守效方, 蓋葛根芩連湯本可治療 表里俱熱也。
柴胡疏肝散治脘痛案
患者某, 女, 36歲。 2005年11月17日初診。 膽結石 8年, 發(fā)則脘脹痛, 口苦, 左關小弦, 右關脈實, 舌苔 薄白邊上小朱點較多。 西醫(yī)診斷: 胃神經(jīng)官能癥。 中 醫(yī)診斷: 脘痛。 中醫(yī)證型: 肝氣犯胃。 治擬疏泄法, 疏 肝和胃, 理氣消痞, 處方: 柴胡6g, 赤芍15g, 炒枳殼10g, 清炙草5g, 川芎6g, 制香附10g, 青皮、 陳皮各6g, 川楝子6g, 延胡索10g, 雞內(nèi)金10g, 廣郁金12g, 海金 砂 (包煎) 15g, 金錢草30g。 28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5年12月15日二診: 自服上方后脘痛已基本不 發(fā), 口略苦, 左關已平, 右關脈實, 舌苔薄膩, 邊有小 朱點, 再守方出入。 處方: 柴胡5g, 赤芍12g, 炒枳殼 6g, 炙甘草5g, 川芎6g, 制香附10g, 青皮、 陳皮各6g, 雞內(nèi)金6g, 廣郁金12g, 海金砂 (包煎) 15g, 金錢草30g, 川楝子6g。 28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5年12月28日三診: 自訴諸癥已消失。 要求再 服藥鞏固之。
按: 本案患者膽結石已8年。 雖云久病必虛, 然診 得其右關脈實大有力, 且伴口苦, 病本仍為實證。 治 以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復方加味, 以疏泄肝膽氣 機, 清熱和中止痛。 更加雞內(nèi)金、 廣郁金、 海金砂、 金 錢草等利膽消石之品, 標本同治。 患者服藥后, 二診 食胃脘已不痛。 診得其肝脈已平, 再守效方鞏固之。
香砂六君丸治脘痛案
患者某, 女, 41歲。 2004年10月10日初診: 面色 萎黃, 中脘脹痛, 畏寒, 大便二三日或三四日1行, 脈 沉, 舌淡苔薄白。 西醫(yī)診斷: 慢性胃炎。 中醫(yī)診斷: 脘痛。 中醫(yī)證型: 寒邪克胃。 治擬香砂六君湯法, 溫 中健脾、 和胃止痛, 處方: 黨參30g, 炒白術12g, 茯苓 12g, 炙甘草6g, 炒陳皮6g, 制半夏10g, 廣木香6g, 砂仁 (杵, 后入) 6g, 當歸12g, 大棗20g, 炙黃芪20g, 仙鶴 草15g。 14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4年10月24日二診: 中脘脹痛已瘥, 大便日1 行, 畏寒有減, 脈沉, 舌苔薄膩, 再守效方。 原方14 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6年6月電話隨訪, 患者脘痛半年來未再發(fā)生。 按: 脘痛一癥, 有虛、 實、 寒、 熱之分。 本案患者 面色萎黃, 中脘脹痛, 伴畏寒, 診其脈沉, 舌淡。 此虛 寒作痛也。 治以香砂六君丸、 當歸補血湯加減。 以香 砂六君丸益氣溫中, 合當歸補血湯益氣養(yǎng)血通便。 連 師治療氣血不足、 面色萎黃時仙鶴草、 大棗, 此兩藥 合用有補虛強壯之功。 二診時, 患者中脘脹痛已瘥, 再守原方以補益之。
橘皮竹茹湯治聞異味欲嘔吐案
患者某, 女, 25歲。 2005年9月10日初診: 聞異味 欲嘔吐, 左關小弦細, 右脈緩, 舌紅苔薄黃。 西醫(yī)病 名診斷: 幽門痙攣。 中醫(yī)診斷: 嘔吐。 中醫(yī)證型診斷: 胃虛有熱, 虛熱上逆。 擬橘皮竹茹湯法, 益氣和胃、 熱勢降逆, 處方: 炒陳皮6g, 竹茹10g, 太子參15g, 炙 甘草5g, 大棗15g, 麥冬12g, 制半夏6g, 茯苓12g。 7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5年11月12日復診: 聞異味欲吐好轉, 脈緩, 舌 苔薄膩, 再守方加味。 炒陳皮6g, 竹茹10g, 黨參20g, 炙甘草5g, 大棗15g, 制半夏10g, 茯苓15g, 旋覆花 (包) 10g。 14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6年6月電話隨訪, 患者服前方后未再出現(xiàn)聞 異味欲嘔吐之感, 后自行服2005年11月12日方21劑。 按: 《金匱要略》云: “噦逆者, 橘皮竹茹湯主 之” [2] 。 本條文論述胃虛有熱所致噦逆證治。 本案患 者聞異味欲吐, 雖無噦逆, 結合脈證。 病機正合橘皮 竹茹湯。 故用之。 更加二陳湯以增和胃之功, 加麥冬 以滋養(yǎng)胃陰, 降逆止嘔, 且寓麥門冬湯之意。 脈證合 拍, 故二診諸癥減, 守方再進。
補中益氣湯治脘脹案
患者某, 男, 27歲。 2007年4月28日初診: 診得右 關虛大, 左關弦, 舌苔薄膩, 中脘作脹, 肢楚, 大便 二日一行, 偏干。 西醫(yī)診斷: 慢性胃腸炎。 中醫(yī)診斷: 脘脹。 中醫(yī)證型: 脾氣不足。 治擬補中益氣湯法, 補 中益氣、 塞因塞用, 處方: 黨參25g, 生黃芪20g, 炒白 術10g, 清炙草5g, 炒陳皮6g, 當歸10g, 升麻6g, 柴胡 5g, 炒枳殼6g, 制半夏10g, 川樸花6g, 茯苓12g, 蘇葉 6g。 7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7年5月12日復診: 諸癥好轉, 左關弦, 右關虛 大, 舌苔薄膩質(zhì)黯。 守方加丹參25g。 14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2008年1月10日再診: 訴服復診方14劑后, 脘脹 消, 然近日因飲酒過度而胃脘又不適。 按: 患者脘脹, 右手脾胃脈虛大無力, 可知其脘 脹、 便干均乃脾虛不運所致, 當治以塞因塞用法。 治 以李東垣補中益氣湯加味。 又患者咽中梅核氣, 故又 合仲景半夏厚樸湯以行氣化痰。 脈證相應, 故藥后病 減, 守方出入也。
《平人氣象論》曰: “人以水谷為本” 。 水谷由脾 胃乃入, 故脾胃功能關系氣血之盛衰。 脾胃一病, 運 化功能失職, 則諸癥叢生。 如本篇所見不欲飲食、 胸 脘堵塞、 聞異味欲嘔吐、 脘痛、 脘脹等。 脾胃五行屬 土, 與肝膽木等關系密切, 故病則互為影響。 臨證之 時當以整體觀為指導審證論治。 如本篇柴胡疏肝散 治脘痛案。本篇總結連建偉教授治療脾胃病驗案6 則, 以示治脾胃病之大法, 值得吾輩學習。
參 考 文 獻
[1] 中醫(yī)研究院研究生班.傷寒論注評.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1:128
[2] 范永升.金匱要略: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58
作者:呂國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