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揚州繪畫史考述

中國繪畫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個性鮮明,名家輩出。揚州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號稱書畫重鎮(zhèn)。但當人們逐朝逐代去比較時,不無遺憾地發(fā)現(xiàn):無論是兩漢魏晉,還是隋唐五代,乃至宋元明,揚州的著名畫家似乎都不多,甚或付之闕如。但是,誰也不能否認,漢代、唐代揚州都是全國屈指可數的繁華之地,但離了文化,繁華從何談起?缺了繪畫,文化不免乏味。當然,對于清代揚州繪畫,幾乎眾口一詞予以贊美,然又僅限于八怪諸公。至于八怪前后呢,同期呢,又知之甚少。而實際上,揚州繪畫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缺位,只不過部分地被歷史的煙塵所覆蓋,尚未被人們完全發(fā)現(xiàn)或充分認識。本文旨在對大量的文獻資料、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爬梳剔抉,力求把一些零星的、碎片的史料連綴起來,思辨考證,努力尋找其中的關聯(lián)度,再現(xiàn)歷史場景,從而勾勒出揚州繪畫的發(fā)展路徑。然個人占有資料畢竟有限,學識眼光更為淺陋,探路斥候,差錯難免,懇請大方之家不吝賜教。

從史前到秦漢:以器物紋飾刻畫為主要標識的繪畫時代

一部美術史,幾與人類的文明史相同步。

唐代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序》云:敘曰:宓犧氏受龍圖之后,史為掌圖之官,有體物之作。蓋以照遠顯幽,侔列群象。自玄黃萌始,方圖辯正。有形可明之事,前賢成建之跡,遂追而寫之。至虞夏殷商周及秦漢之代,皆有史掌,雖遭罹播散,而終有所歸。近代著名畫家、學者、美術史論家陳師曾在他的《中國繪畫史》第一章三代之繪畫即指出:伏羲畫卦,倉頡制字,是為書畫之先河,即為書畫同源之實證。蓋是時,文明肇始,事務漸繁,結繩之制不足該備,不得不別創(chuàng)紀載之法。而紀載之法,必先諸數與形,取其簡而易明,便于常用。故畫卦所以明乎數,而文字始于象形。以象形而言,即含有圖畫之意。現(xiàn)代考古學的成果則進一步表明,大約一萬年以前,生活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黑龍江、珠江流域的先民們都留下了他們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可以說,巖石上、陶器上、獸骨上的各種花紋、圖樣,都是我國最早的繪畫藝術作品。

龍虬莊遺址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的揚州先民最早的生活區(qū)域,距今約5000年至6500年,隨著研究的深入,揚州諸多文化物象都能從這里追溯到源頭。繪畫也是如此。



該遺址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經先后多次科學發(fā)掘,揭露面積43000平方米,出土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等各類文物2000余件。其文化面貌獨特,文化序列完整,因此考古學界將江淮地區(qū)東部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命名為龍虬莊文化。

發(fā)達的骨角器是該遺址的一大特色,出土的骨角器數量大、器形多、磨制精良,而且多帶有刻劃裝飾。如骨簇全長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處,往往會有一道弧形的分割線,其作用或許有刺殺獵物時導血便于拔出之作用,有如步槍刺刀的抽槽,但無形中增加了裝飾美感。

各種陶器流行高圈足,圈足較高,成大喇叭狀,上刻各種幾何紋鏤孔或成組刻劃紋。而動物造型的陶器更引人注目,特別是豬形罐,小如茶盅,大似兒童儲蓄罐,豬嘴微拱,身體渾圓,造型夸張,形象生動。尤其是在一塊黑陶片上刻有四個原始文字和一組動物圖紋,引起學界關注。經著名學者饒宗頤考釋:第一字不識;第二字上半頗近禾形,下半是人,像人載禾,則是年;第三字可釋朱,朱讀為祩。《廣雅》:祩,祝也?!额惼?/span>·示部》引《玉篇》:祩,祝詛也;第四字可釋尤。朱尤即祝尤,是指神附于其體為代神發(fā)言的靈巫。《墨子·明鬼》作祩子。祝尤一名在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常見。由此陶片,他進一步歸納為三點:一、龍虬莊遺址居江淮之間,古屬東夷區(qū)域,在夏初已使用與甲骨文同一系統(tǒng)的文字。二、二字何以在其下方,各加一畫?這提示古文字在某些形體上,加上作為指事的習慣。據是知此例非始于戰(zhàn)國字體,新石器時代已是如此。三、古代記錄,文字與圖畫可以同時并存,圖形雖為二組而文義可能相需為用。這一陶片可看作揭示圖文并茂的古代記錄之一例。他認為,陶片上所繪四只動物,似怪獸蟲魚之類,不知何所指,但必與祝尤有關。用畏獸驅祓邪魅,這一片圖文,不啻是《山海經》畏獸圖之小型縮影,古代祝尤巫術之寫照。因此,我們把龍虬莊文化看作是揚州繪畫的起源。

干國,是目前所知,在揚州這片土地上建立的最早的諸侯國。其起訖年代、古國城址尚不能確指。有關干國的文獻更少。《管子·小問》云:昔者吳干戰(zhàn),未齔不得入軍門,國子撾其齒,遂入,為干國多。這可能是僅見的一條。而近現(xiàn)代考古挖掘則有些新發(fā)現(xiàn)。

甘草山遺址,位于儀征胥浦鎮(zhèn),1982年發(fā)掘發(fā)現(xiàn)。遺址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為干文化遺存,文化器物有鬲、甗、盆、豆、罐、甕等陶器和斧、錛、削、鏃等青銅器,年代大致相當于商代晚期至西周。



破山口西周墓,位于儀征新集鎮(zhèn)。1930年冬,曾出土青銅鼎、鬲、甗、盤等青銅器40余件,青銅戈、矛等兵器100余件。1959年進行科學發(fā)掘清理,確證原青銅器出土地點為西周墓,可能為干國國君墓。該處同時出土了青銅鏟、戈、矛、斧、銊、鐮以及玉飾和鬲、罐等陶器殘片。這些器物特別是紋飾既有西周時代共有的文化特征,又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比如破山口出土的獨耳鬲,即在原器形上加獨耳。又如,西周至春秋時期常見的饕餮紋、夔紋、云雷紋、鳥紋、鳳鳥紋、重環(huán)紋、垂鱗紋、蟠螭紋等,在揚州一帶也都能見到,但有的作了變形處理,有的則為獨創(chuàng),破山口出土的銅盉上的陰線風鳥紋則不見于中原地區(qū),獸首雙耳簋上的斜方格圈點紋和云雷紋,亦為本地區(qū)特點。

歷史上一直屬于揚州的姜堰,曾在市北發(fā)掘天目山城址,有城墻和城壕,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城內有居地遺跡。文化遺物主要有陶器、青銅器。陶器主要呈現(xiàn)江淮地區(qū)特征,兼有吳越之風。有專家認為此處當為干國古城。

干國最為人稱道的是精良的青銅劍鑄造技藝。吳滅干后,青銅劍多以吳干并稱,越滅吳后,常以干越并稱,《戰(zhàn)國策·趙策》曰: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說明一點,吳滅干、越滅吳以后,他們并沒有把干的青銅鑄造技藝滅掉,而是全盤接受下來,或者其主要技術骨干仍為干國人。傳說中的春秋鑄劍名師干將、莫邪夫婦,原本干國人,入吳后為吳人。我在這里技、藝并稱,說的是不但劍器鋒利無比,而其形制、紋飾亦美,當以藝術品視之,《莊子·刻意》即云: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

此外,揚州出土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玉器漆器也呈現(xiàn)了較高的藝術水準。如春秋時期的龍紋白玉璜,以淺浮雕形式雕刻,兩邊刻制打磨成凸凹交錯,象征龍角龍背,以穿繩的結眼制成龍眼,可見藝術構思之巧妙。戰(zhàn)國時代的夔龍紋青玉璜,紋飾細潤,制作精美,其曲線紋、云紋具有較強的裝飾性。1967年,邗江西湖鄉(xiāng)戰(zhàn)國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圓盤,直徑40厘米,木制卷胎,朱紅髹漆,以黑漆繪云水飛禽,色彩明艷。

公元前221年,秦一統(tǒng)天下,揚州設廣陵縣,屬九江郡。然僅短短15年,秦亡。楚漢相爭,而后天下定于漢。漢代封建制與郡縣制并行,揚州長期是封建藩王的封地,并一再作為藩國都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所謂才力雄富,士馬精妍,形成揚州發(fā)展史上第一個高潮。


陳師曾在《中國繪畫史·漢代之繪畫》中說:漢代文運之盛,繪畫亦隨其步武而日新。漢以前史跡多朦朧不得明確,自漢以來乃有事物可考,如石刻畫尤為明徵,而技藝由此日進。佛教畫亦漸輸入。圖畫之鑒賞,實自漢始。蓋漢代之繪事,于種種之點大為發(fā)達。今征諸史冊,武帝創(chuàng)置秘閣,搜集天下書畫。甘泉宮中畫天地太一諸鬼神,明光殿畫古烈士之像。宣帝甘露三年,畫功臣于麒麟閣魯靈光殿,圖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神靈等。畫題之種類漸多,用途亦廣。元帝時有毛延壽、陳敞、劉白、龔寬、陽望、樊育等畫工輩出。蓋當時宮廷已有尚方之畫工如毛延壽輩,此為后世畫院之濫觴。”“后漢畫工之著者,蔡邕、張衡、劉褒、趙岐等。尚方之畫工則有劉旦、楊魯等。

在典籍中似乎難覓揚州繪畫的名家名作,但仔細搜尋,依然可見一些蛛絲馬跡。枚乘《七發(fā)》傳為針對吳王劉濞之奢華而作,中有句云既登景夷之臺,南望荊山,北望汝梅,左江右湖,其樂無有臺城層構,紛紜玄綠,當即指觀景之臺不但建筑雄偉,而且裝飾華美,色彩斑斕。鮑照《蕪城賦》講揚州當昔全盛之時,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櫓之勤,格高五岳,袤廣三墳,崪若斷岸,矗似長云。制磁石以御沖,糊赪壤以飛文。觀基扃之固護,將萬祀而一君。而迭遭兵火之后,若夫藻扃黼帳,歌堂舞閣之基皆薰歇燼滅,光沉響絕。其中糊赪壤以飛文”“藻扃都是指涂上色彩、繪上壁畫的墻壁、大門,黼帳則指繡上花卉圖案的帳幕。可見漢代揚州諸侯王的宮室是華美的,應當養(yǎng)著一批畫工、畫匠。

而漢代揚州繪畫更多地體現(xiàn)在后世出土的器物上,尤以漆器、玉器、銅鏡等為最。

漆器為揚州漢墓出土之大宗。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揚州發(fā)現(xiàn)上百座漢墓,出土漆器及殘片多達萬件。品種繁復,生活用具有奩、笥、碗、勺、盤、魁、樽、耳杯、盒、壺、匜、枕、量、尺、梳、篦、笄、虎子、幾、案、箱、榻等;兵器有箭箙、箭繳、箭桿、刀鞘、劍鞘、戈鞘、弓、弩、矛、盾、弓箭架等;文玩有漆硯、硯盒、六博局、琴、瑟等;還有喪葬用具,如面罩、漆紗面罩、漆棺等。

這些漆器除生活用具基本不作雕鏤外,其他多有彩繪,圖案以云紋為主。張燕《揚州漆器史》介紹:漢代漆繪中,鳥獸奔跑于云層之中的紋飾是最為常見的。揚州漢墓的漆繪,尤其是一個云的世界,曲線、長線、細線的世界。云紋不再是具體的形象,而是抽象線條的構成。一方面,借助于云紋將畫面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裝飾區(qū),點綴鳥獸,以產生變化;另一方面,又通過云紋使分割的畫面穿插組合,呼應聯(lián)系,連續(xù)展開,成為統(tǒng)一的整體。如東風磚瓦廠漢墓出土的漆枕局部繪有羽人逐鹿圖,一只鹿眼看要被擒獲,驚恐地回頭,另一只鹿則拼命埋頭奔跑,線條簡潔明快,極具動感。姚莊漢墓出土的金銀文畫嵌瑪瑙七子漆奩,母奩通高14.5厘米,底、腰、口和蓋的頂、腰、口各嵌銀箍三道,將奩壁和蓋壁各分割成兩個裝飾帶,上下圍以幾何紋。在奩外壁僅2厘米寬的環(huán)形飾帶上,用金銀片剪貼出人物出巡、狩獵、斗牛、鼓瑟、博弈、交談、祈禱、郊游等數十個場面,其狀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備具,而人物身處其中,神態(tài)畢現(xiàn),仿佛一幅社會生活長卷。而且在色彩上,大量使用醬紫、褐、黃褐、黑褐一類底色,很少用正黑。這樣漆繪色與底色的色階跨度不大,基本上統(tǒng)一于暖色調,顯得典雅、溫和、柔美。由此可見,漢代揚州漆器就有一批高層次的繪畫人才在主持、主管藝事。

玉器在揚州出土漢墓中也較多,體現(xiàn)了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理念,反映了由神玉、王玉向民玉的禮俗變化,從中也可看出揚州玉工的藝術天賦和美學追求。

邗江文管辦李健廣曾對西漢中晚期廣陵國境內的墓葬作過分析,除普通平民的土坑豎穴葬制外,一般皆以土坑豎穴木槨墓為之,大體分為黃腸題湊特大型墓葬、木槨7×4米面積大于28平米的大型墓葬、木槨5×3米面積15~28平方米的中型墓葬、木槨3×2米面積15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墓葬,這些墓葬多有出土玉器。其中大型墓葬出土了玉圭和蒼璧等祭祀用玉,一些大中型墓葬出土了體現(xiàn)死者身份的佩玉,而且?guī)缀醵加性嵊瘛_@些玉器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如甘泉鄉(xiāng)姚莊M102出土的羊脂白玉蟬形唅,造型極其簡潔,線條極其流暢,在薄玉片上,用漢八刀刻幾道陰線即表現(xiàn)出頭、翅,令人嘆為觀止;出土的青玉豬形握也十分生動形象。妾莫書漢墓中出土的龍形佩、龍紋韘形佩、龍形觹等白玉佩飾,形象概括力強,圖案裝飾性美,渾然一體,流美靈動;出土的玉舞人,雖然幾乎只用兩三個幾何圖形和一朵云紋構成,臉部和衣袖上也只幾條線,但仍使人強烈地感受到舞者的體態(tài)婀娜、舞姿妙曼、顧盼多姿、眉目含情。

揚州銅鏡生產頗有歷史。漢初,吳領三郡十三域,銅礦資源豐富,故銅鏡制造富有盛名。從漢墓出土的銅鏡看,紋飾已由戰(zhàn)國時期以素地幾何紋、云雷紋為主,轉變?yōu)橐陨瘾F、云龍紋為主了。1999年儀征胥浦鎮(zhèn)先進村出土的西漢西王母禽獸博局鏡,直徑11.2厘米,中間設一方框,內為柿蒂紋,內框與圓邊之間以丁狀博局紋分隔為四組圖案,主紋為西王母與玉兔,其他三組為飛禽、瑞獸、羽人,神、人、禽、獸間補以云紋和草紋。圖案豐富,風格協(xié)調。這面銅鏡屬平面淺刻。而1975年儀征龍河出土的東漢西王母瑞獸畫像鏡,已呈現(xiàn)淺浮雕樣式。更能直接反映漢代揚州繪畫水平的是,西湖胡場出土的建筑板畫和木板畫。1974年胡場發(fā)現(xiàn)4座漢代木槨墓,其中M1的棺槨室隔墻作干闌式建筑,裝菱形格窗,豎隔梁下隔墻上部裝菱形格窗,中部裝浮雕建筑板畫,下部分別裝浮雕建筑板畫、直欞窗和單扇門,棺室頂部有浮雕雙繪空壁紋天花板。同時發(fā)現(xiàn)兩幅木板彩畫。一幅《人物圖》,長47厘米、寬28厘米,彩繪人物四個,其中一人紅衣,雙手持矛;一人黑衣佩劍,作拱手狀。一幅《墓主生活圖》,長47厘米、寬44厘米,上部繪四人,下部為宴樂場景。其繪畫方法是,先在木板上刷層薄薄的灰白泥打底,然后以淡墨勾畫稿,再敷以彩色,部分地方再補加線條勾勒,人物多用工筆。專家認為,這是此前漢代壁畫、畫像石(磚)、浮雕建筑板畫之外的新發(fā)現(xiàn)。

漢代藝術尤其是石刻素以大氣磅礴、想象豐富、簡捷明快著稱。所謂漢賦源于楚騷,漢畫亦莫不源于楚風也。何謂楚風?即別于三代之嚴格圖案式,而為氣韻生動之作風也。(鄧以蟄《辛巳病余錄》)揚州漢墓出土的諸多漆器、玉器、銅鏡、木板畫等也正體現(xiàn)了這一風格,并有自己的個性特征。



從魏晉到隋唐:以廟堂壁畫為主要形式的繪畫時代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朝代頻更,征戰(zhàn)不休,田地荒蕪,民不聊生。而在思想上卻打破了漢代儒家一統(tǒng)天下的僵化局面,活躍了學術,繁榮了藝術。同時宗教勃興,道釋人物成為繪畫主流。雖然東漢時佛教即已傳入,但魏晉之后特別是南北朝時期才真正走進中國人的生活,全國佛寺達到三萬多座,與之相適應的,壁畫藝術達到高峰。

其實,壁畫并非舶來品。《孔子家語·觀周》中就記載了孔子瞻仰周朝明堂的情況,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獨周公有勛勞于天下,乃繪于明堂。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云: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奇瑋僪佹,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屈原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遂成天問。在楚人一炬后的秦宮遺址上有大量壁畫斷垣殘片?!稘h書·蘇武傳》記載,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在麒麟閣畫功臣像,表彰抗擊匈奴的功臣?!逗鬂h書》載漢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在南宮云臺畫32功臣像?!墩衙魑倪x》收錄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具狀,托之丹青。……上帝開辟,遂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伏羲麟身,女媧蛇軀。鴻荒樸略,厥狀睢盱。煥炳可觀,黃帝唐虞。軒冕以庸,衣裳有殊。上及三后,淫妃亂主。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賢愚成敗,靡不載述。惡以戒世,善以示后??梢?,從春秋到漢,宮殿、明堂繪壁畫是比較普遍的,同時,也局限在這一范圍內。而宗教的發(fā)展,無形中打破了這一局限,眾多宗教題材、懲惡揚善題材的壁畫走進廟宇寺觀,就等于走向了民眾。揚州壁畫大概也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



據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記載:陳,興圣寺,張儒童畫,在江都。

陳,逯善寺,陸整畫,在江都。

陳,靜樂寺,張善果畫,在江都。

陳,東安寺,張儒童、展子虔畫,在江都,改為常樂寺。

隋,惠日寺,張善果畫,在江都。

這是現(xiàn)在我們所能知道的,六朝時期,揚州曾經有過的壁畫。這一材料應該是可信的。裴孝源,唐貞觀間人,官中書舍人。根據其自序,他受漢王李元昌之命,搜羅魏晉以來前賢所存遺跡,并加以品鑒,共著錄298卷(時稱畫幅為卷),壁畫47處。其中隋唐官本230卷,得之于楊素家20卷,蕭瑀等30卷,有18卷先在秘府,無所得人員及年月。其間有23卷恐非晉宋人真跡。后于他的唐人張彥遠雖然對其不滿,認為昔裴孝源都不知畫,妄定品等,大不足觀,同時又認為然裴氏此著考隋以前古畫名目,未有古于此者,因為鑒賞家之祖本,甚為珍貴。裴氏記錄了在江都(揚州)五幅壁畫,雖然內容不清楚,但這幾個畫家都是其時赫赫有名的人物。

展子虔(545-618年),渤海(今河北滄州)人(唐張彥遠、朱景玄著作中均未提及展子虔的籍貫。近代以來畫史中才有展子虔為渤海人之說,已有學者辨明。見劉思智《展子虔故里考證》)。歷東魏、北齊、北周,為官之余研習書畫。入隋,被封為朝散大夫,后升至帳內都督。曾游歷大江南北,在洛陽、西安、揚州、浙江等地寺觀創(chuàng)作了許多壁畫。其畫以山水為主體,人物為點景,配以舟橋殿閣,《宣和畫譜》評論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展子虔與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被美術史論家稱為唐以前的四大杰出畫家。展子虔曾在江都與張儒童合作壁畫,對揚州畫壇很有影響,后之李思訓父子,直至清代袁江袁耀,能承其余緒,發(fā)揚光大。

張善果、張儒童為張僧繇之子。張僧繇,生卒年不詳,一說吳中(今蘇州)人,一說吳興(今湖州)人。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曾任武陵王國侍郎,后任直秘書閣知畫事、右軍將軍、吳興太守等職,以善畫釋道人物著稱,亦擅花鳥、走獸、山水。在江南不少寺院繪制壁畫,曾奉命為各國諸王繪像,對之如畫。有畫龍點睛的傳說,善于學習、消化、吸收外來藝術手法。曾在建康一乘寺用天竺(今印度)凹凸法創(chuàng)作壁畫,該寺因此獲凹凸寺之名。于佛教人物用功最深,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張家樣。其子張儒童、張善果能傳其法。

張僧繇活躍于蕭梁時代,展子虔活躍于陳、隋時期,張當長展一輩,故展與其子有合作。從張二子均在揚州有畫,我的推測,此前僧繇也很有可能在揚州繪過畫,只是失傳罷了。

陸整,李嗣真《續(xù)畫品》將其與劉堇、謝赫、解倩、顧駿之等并列,定其畫格為中品下,而張彥遠《歷代能畫人名》中列其中品上,言其有《御像》傳于代。

說到這里,人們不禁要問:從漢代以來,著名畫家甚多,為什么他們的作品流傳甚少?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興廢》曾歷數名畫法書所遭劫難:

漢武創(chuàng)置秘閣,明帝別開畫室,天下之藝云集,及董卓之亂,山陽西遷,圖畫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艱,半皆遺棄。

魏晉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時焚燒

宋齊梁陳之君,雅有好尚,大力搜葺,聽政之馀,旦夕披玩,但侯景之亂一炬,梁元帝降魏之前又是一炬,僅救得4000馀卷歸于長安。

隋平陳得800馀卷,于東京觀文殿后起二臺,東曰寶楷臺藏自古法書,西曰寶跡臺收自古名畫。煬帝東幸揚州,盡將隨駕,中道船覆,大半淪棄。

煬帝崩,所余書畫先歸宇文化及,再歸竇建德、王世充,后歸大唐,宋遵貴奉命載之以船,溯河西上,行至砥柱,忽遭漂沒,所存不過十之一二。唐初內庫只有三百卷,還連同隋以前相承御府所寶。

唐太宗即位,下令普天下購求。武則天執(zhí)政時,張易之監(jiān)守自盜,把不少真品換了歸己。易之誅后,歸薛稷所得。其后,又為歧王李范所得,開始不報告,后來怕了,又焚燒滅跡。

安史之亂,又是一劫,耗散很多。肅宗不太愛惜,隨意頒賜。德宗時奉天之難,又散失一批。

自古書畫經如此浩劫,所剩寥寥無幾,這是必然的了。而揚州所遭劫難有過于此者,故所存書畫之少,自是可以理解的了。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三百年間,文運隆盛,繪畫也因之而勃興。前期進步變化雖曰顯著,但總體面貌上尤承六朝之風尚。貞觀以來約六十年,成開元、天寶之治世,繪畫則有吳道玄、李思訓、王維等名家,道釋人物、山水樹石可謂開一新紀元。


其間,揚州畫家及與揚州關系密切的畫家,聲名顯赫者則有李緒、李思訓、李昭道、王紹宗、陳庶等。

江都王李緒,唐宗室,霍王李元軌子,太宗侄。垂拱中官至金州刺史。多才藝,善書畫,尤擅鞍馬。杜甫《觀曹將軍畫馬圖》詩云: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又善畫雀、蟬、驢子,曾應明皇詔制《潞府十九瑞應圖》。也有史家言,江都王只是封號,與封地實際無關系。錄此,以備一說。

李思訓(651-716年),字子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歷代名畫家》云:早以藝稱于當時,一家五人,并善丹青,世咸重之。書畫稱一時之妙。官至左武衛(wèi)大將軍,封彭城公。開元六年贈泰州都督(注:思訓開元四年卒,此為死后封贈)。其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諼,云煙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巖嶺之幽。時人謂之大李將軍,其人也。李思訓是實實在在做過江都令的。武則天掌權時,迫害李氏宗室,思訓遂辭職,到中宗時才又復職。李思訓傳世畫作有《江帆樓閣圖》《明皇幸蜀圖》《春山行旅圖》等?!督珮情w圖》傳為李思訓當年任江都令時泛舟揚子江上所見。清代揚州鹽商安歧曾收藏此作,他在《墨緣匯觀》卷三有記載。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絹本,中堂,掛幅長三尺,闊一尺六寸二分。青綠山水,重著色。上作江天浩渺,風帆溯流。下設長松秀嶺,山徑重疊,碧殿朱廊,翠竹掩映。具唐衣冠者四人,內洞游者二人,殿內獨步者一人,乘騎于蹬道者,仆從有前導者、有肩酒肴之具后隨者,行于桃紅叢綠之間。亦可謂《游春圖》。關于《明皇幸蜀圖》也有故事。天寶年間,玄宗忽然思念昔日在蜀道上觀覽嘉陵江之情景,遂命吳道子前往寫生。道子回京后,雖無粉本,而山川在胸,于大同殿壁間一日揮就嘉陵山水。明皇又命思訓亦于大同殿繪畫,數月方成。一天唐明皇對李思訓說:卿所畫掩障,夜聞水聲。這當然是神話,但思訓繪圖,栩栩如生,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當是事實。思訓故后,揚州人、唐代杰出文人、書法家李邕《云麾將軍李思訓碑》云:思訓畫工神于鄭虔、陸探微,墨妙于鐘繇、張旭。

思訓一家善畫者多:弟弟思誨,善丹青,任朝散大夫、揚州參軍,贈禮部尚書,跟揚州的關系是密切的。兒子昭道,官至太子中舍,其畫變父之勢,妙又過之,與父齊名,人稱小李將軍,其實他沒有做過將軍,此名因父大李將軍而來。其畫名影響深遠,清代鄭板橋就曾在保障湖上書小李將軍畫本匾額以贊景物之美。侄兒林甫,思誨之子,著名奸臣,李邕即死于其手,亦善于繪事,高詹事與李林甫詩云:興中唯白云,身外即丹青。說他超然物外,無疑是阿諛奉承的話,但酷愛丹青當為不虛。張彥遠說曾親見其畫跡,甚佳,比較像李昭道的風格。堂侄孫李湊,林甫之侄,初為廣陵倉曹,天寶中貶明州象山縣尉,年二十八。李湊擅長綺羅人物,當時驚艷,其畫師法閻立德、閻立本一路,不過筆法疏散一些,故能極態(tài)盡妍。一家五口,都是丹青高手,都與揚州有關,如果不是天災人禍,一定能留下不少畫跡。特別是李思訓,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突出位置,被視為山水畫北宗之祖。宋代王希孟、趙伯駒,元代冷謙,明代仇英,清代袁江、袁耀,等等,大體都承李思訓之衣缽,后人有定之為李思訓畫派者,也不無道理。

王紹宗,字承烈,祖籍瑯琊(今山東臨沂)。后喬遷江都。系東晉開國丞相王導第十一世孫。曾祖王銓,仕梁為左民尚書(亦即后世之戶部尚書),父修禮。紹宗少貧嗜學,草、篆俱工,客居僧坊,靠為人抄書、寫作養(yǎng)活自己,大體上打工錢夠一個月生活就不干了,埋頭讀書。錢沒有了,再打工。如此達三十年之久。其學問人品名揚鄉(xiāng)里。徐敬業(yè)揚州起兵,遣使征召,邵宗稱疾固辭,即上門威逼也不相從,差點被殺。敬業(yè)敗,武后召擢太子文學,累進秘書少監(jiān)。其性情淡雅,以儒素見稱,張易之兄弟對之崇敬有加。易之誅,紹宗連坐,被免官,卒于鄉(xiāng)里。他的書法,自稱禇雖已過,陸猶未及,超過褚遂良,但還趕不上陸機,可見自視甚高。其畫師殷仲容,風格也大體相近?!短瞥嫛贰稓v代名畫記》《舊唐書》都稱殷仲容工寫貌及人物、花鳥,妙得其真,用墨色如兼五采。由此推知王紹宗之畫,亦相當精妙。

陳庶,《歷代能畫人名》中只有一句話,陳庶,揚州人,師邊鸞,尤擅布色。邊鸞,何許人?《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一十三《畫四》介紹:唐邊鸞,京兆人。攻丹青,最長于花鳥折枝之妙,古所未有。下筆輕利,善用色。貞元中,奉德宗之命,在玄武門為新羅國所獻的解舞的孔雀寫生,一正一背,翠彩生動,若運清聲,宛應繁節(jié)。故《畫斷》認為,近代折枝花,邊鸞居其首。陳庶大概是得邊鸞真?zhèn)?,善于布色?/span>



唐代揚州還有一位書畫理論家張懷瓘,海陵(今泰州)人,歷官鄂官司馬、翰林供奉。工書。有《書斷》《書議》《書估》《文字論》《六體書論》等。還有《畫斷》一篇,宋時尚存,惜后亡佚,現(xiàn)在只能從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尋覓一鱗半爪?!稓v代名畫記》引《畫斷》四則:評顧愷之,運思精微,襟靈莫測。雖寄跡翰墨,其神氣飄然在煙霞之上,不可以圖畫間求。評陸探微,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錐刀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懔懔若對神明。雖妙極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評張僧繇,思若涌泉,取資天造。筆才一二,而像已應焉。周材取之,今古獨立。評吳道玄、吳生之畫,下筆有神,是張僧繇后身也。所評十分精當。張懷瓘對書畫的鑒賞力當與揚州其時的書畫環(huán)境有一定關系。

揚州唐代繪畫遺跡,現(xiàn)在可考的僅有上方寺絕碑:吳道子畫梁代高僧寶志公像,李白贊,顏真卿書。初,揚州僧人懷演法師于京師得吳道子所繪《寶志公像》,供奉于禪堂。后,李白游揚州,入寺見像,喜而作贊。復請顏真卿為書。原碑嵌于唐代揚州上方禪智寺內壁上,為竹西八景之一。后,碑毀。明代寺僧本初重刻,碑高135厘米,寬73厘米。現(xiàn)碑置唐城博物館內,依稀可見當年風采。

而能體現(xiàn)唐代揚州繪畫水準的是手工藝術品,特別是銅器。從揚州博物館等收藏的銅鏡看,背面圖像題材豐富,技藝精湛。龍鳳類的有龍紋鏡、蟠龍紋鏡、雙鳳鏡、雙鸞銜獸帶鏡,鳥獸類的有瑞獸葡萄鏡、雙獅鏡、孔雀鏡、雀繞花枝鏡,吉祥類的有萬字鏡、千秋萬歲鏡、仁壽紀年十二生肖鏡,神道人物類的有牛郎織女紋鏡、打馬球鏡等。據考古發(fā)現(xiàn),陜西出土的章懷太子李賢墓,墓室壁畫有50余組,其中有一幅《打馬球圖》,打馬球者身著窄袖袍,足蹬黑色靴,手持球棍,驅馬搶球,場面生動熱烈。此圖與揚州《打馬球鏡》圖案十分相似。這說明,打馬球這一貴族運動當時揚州也有;同時在銅鏡背面再現(xiàn)打馬球的場景難度很大,說明當時揚州既有鑄造高手,也有繪畫高手。張懷瓘《歷代能畫人名》中說,時有宇文肅,善小畫,金玉鐫刻之樣,禽獸葩葉之能。所謂小畫,就是指畫小樣。推知,揚州漆器、玉器、青銅器等工藝如此發(fā)達,一定有一大批畫小樣的畫工,其中不乏高手。唐代著名畫家閻立德,武德中為尚衣奉御,造袞冕大裘等六服,腰輿傘扇,成得妙制。太貞初為將作大匠,造翠微玉華宮,稱旨。說白了,朝廷所需服飾器具,乃至宮殿,要他設計出樣。那么,地方上繪畫高手參與制作工藝品,特別是貢品,就不足為奇了。只是我們現(xiàn)在還不知他們的姓名。

當時揚州還有一批大吏也十分熱愛、關注、支持繪畫。試舉數例:

崔園,字有裕,貝州(今河北南宮)人。上元二年(761年)二月,以太子詹事、趙國公身份任揚州大都督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曾為劍南節(jié)度副大使(楊國忠遙領節(jié)度使),安史之亂剛起,探知上有避蜀之意,乃增修城池,建置館宇,儲備什器,以備巡幸。后玄宗果抵蜀,感其忠誠,即日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兼劍南節(jié)度使。因為事前準備迎駕,以后皇上駐蹕,故一大批畫家集中于此,畫史上益州留下濃重的一筆,與之有關?!睹骰孰s錄》還說,安祿山陷兩京時,王維、鄭虔、張通等處于賊庭。光復后,俱囚于楊國忠舊宅。時崔園已遷中書令,召他們于私第畫畫,各畫數壁,后來這些人都得到寬大處理。崔園在揚州六年,已進京了,吏民上書乞留,皇上要他繼續(xù)留任,實際干了八年。八年中,召人繪畫應是情理中事。再,真如獻寶事即為其一手策劃,或曰其寶物當出之太子,實際應是崔園令人在揚州所造。其樣式、名稱都當出于一個懂藝術懂政治的高人之手。

張延賞,大歷六年(771年)六月,以御史大夫身份接替卒于任所的韋元甫為揚州大都督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據李翱《卓異記》云,張家四代掌綸詔,即為皇上代筆起草詔書。延賞父嘉貞,玄宗時曾任中書舍人,掌詔誥;延賞,代宗時曾任中書舍人,掌詔誥;延賞子弘靖,德宗時亦任中書舍人,掌詔誥;弘靖子次宗,文宗時任中書舍人,掌詔誥。張氏一門自嘉貞以來,不僅能文章,且長于書法,收羅歷代法書、名畫甚富。李綽曾根據延賞口述整理成《尚書故實》,尚書指延賞。書中談了很多書畫掌故。弘靖孫彥遠,據其家數代所藏,撰成《歷代名畫記》及《法書要錄》等書,均傳于世。

杜佑曾在揚州任淮南節(jié)度使十五年,頗有德政,《文苑英華》卷七八三、《全唐文》卷六九〇均收有符載撰寫的《淮南節(jié)度使灞陵杜佑寫真贊》,序云:丞相灞陵公以虎符龍節(jié),請鎮(zhèn)淮海,凡十五年矣。有盛德美化加于民,可以刻金石以圖其形。遂于龍興佛廟,大修繪事。自相國及監(jiān)軍使樊常侍、賓僚將校,羅乎素壁,森然也。由此可以得知,杜佑離任時,揚州吏民曾在龍興寺繪制大型壁畫,描述杜佑業(yè)績,同時把他的一些助手、僚屬也一并表現(xiàn)出來。證明其時繪制壁畫還是要有一定條件,不是誰的形象都可上畫的。

李德裕,開成二年(837年)五月,由浙西觀察使升遷檢校戶部尚書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jié)度使,代替牛僧孺。李德裕對繪畫也有特殊感情。洪邁《容齋隨筆·三筆》李衛(wèi)公《輞川圖》跋條,《輞川圖》一軸,李趙公題其末云:藍田縣鹿苑寺主僧子良贄于予,且曰:鹿苑,即王右丞(指王維)之第也。右丞篤志奉佛,妻死不再娶,潔居逾三十載。母夫人卒,表宅為寺。今冢墓在寺之西南隅,其圖實右丞之親筆。予閱玩珍重,永為家藏。這指他愛收藏名畫。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卷四:衛(wèi)公畫得峽中異蝶,翅闊四寸余,深褐色,每翅上有二金眼。”“成式又見衛(wèi)公圖中有馮紹正雞圖,當時已畫牡丹矣。這似乎指李德裕自己也善畫,或命題請人繪畫?!稓v代名畫記》云:會昌五年(845)武宗毀天下寺塔,兩京各留三兩所,故名畫在寺壁者難存一二。當時有好事者,或揭取陷于屋壁,已前所記者存之蓋寡。先是,宰相李德裕鎮(zhèn)浙西,創(chuàng)立甘露寺。唯甘露不毀,取管內諸寺畫壁置于寺內(附有畫壁單)。計有顧愷之畫維摩詰像等十四件,皆稀世之珍。這指保護名畫。同時也使我們知道,壁畫可以揭。唐時,除壁畫外,屏風、畫障也較普遍。

上述幾條資料,雖是間接的。但從一個側面啟示我們,地方牧守的喜好對民間風氣的形成總是有一定影響的。我們期待新的、更直接的資料的出現(xiàn)。



從楊吳到宋元明:以紙帛為主要載體的繪畫時代

人們習慣上喜歡唐宋連稱。確實,唐宋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繁盛時期,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但仔細研究,唐與宋有很大的不同。即以繪畫而言,唐代仍然十分強調繪畫的教化功能。南朝宗炳《畫山水序》云: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劉宋朝王微《敘畫》更進一步提出:以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把圖畫提到的高度認識。謝赫《古畫品錄》也說: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覓。唐人畫論,大體承其緒。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序》強調其于忠臣孝子,賢愚美惡,莫不圖之屋壁,以訓將來。朱景玄《唐朝名畫錄》闡述畫者圣也。故臺閣標功臣之烈,宮殿彰貞節(jié)之名,妙將入神,靈則通圣,豈止開廚而或失,掛壁則飛去而已哉?此《畫錄》之所以作也。到了宋代,歷經戰(zhàn)亂之苦的人們特別是士子,渴求物質的豐厚與精神的享受,蒔花斗鳥、游山玩水,成為士人與貴族的普遍嗜好。繪畫的審美功能、寄情功能、娛悅功能被空前看重。蘇軾《書朱象先畫后》一文中提出的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是比較典型的表述。而宋徽宗直接主持畫院,以古詩出題,如竹鎖橋邊賣酒家”“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踏花歸去馬蹄香”“蝴蝶夢中家萬里”“亂山藏古寺等等,來招考畫士,則更是藝術導向的指揮棒了。故而,唐代以人物畫、寺觀壁畫為主宰的格局,至宋代變成了以山水畫、花鳥畫和世俗生活景物圖為大宗的格局。因此,畫的紙本、絹本多了。

在唐、宋之間,還有個五代十國。五十余年,可謂是戰(zhàn)亂之世,戎馬倥傯。陳衡恪說:唐時爛縵之文藝,遂如秋風之吹落葉。然蜀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獎勵畫家,名手輩出,文藝之余命,惟此兩地得以保存;遂至宋朝生氣復發(fā),未始非其保存獎勵之功也。這一評論是公允平正的。宋代花鳥畫之盛,實孕育于五代。

揚州情況有點特殊。唐朝末年經過六七年的戰(zhàn)亂災禍,破壞嚴重,史書上說: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及經秦、畢、孫、楊兵火之余,江淮之間,東西千里,掃地盡矣。所幸,楊行密控制揚州后,建立吳國,史稱楊吳,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召回流亡、減輕賦稅等,使經濟得到恢復,局面得到穩(wěn)定。后其政權又和平讓渡給徐知誥(即李昇),建立南唐,都于建康,以揚州為東都。后為后周柴榮占領,在揚建大都督府。最后又為趙匡胤平定,歸于宋。畢竟揚州相對穩(wěn)定了幾十年,這一時期,揚州文化還是有成就的。突出的是徐鉉、徐鍇兄弟對《說文解字》的整理與研究,號稱大小二徐,徐鉉還是著名書法家。馮延巳,南唐中主時官至宰相,是著名詞人。南唐文風興盛,中主時曾集名手作圖,曲盡一時之妙。后主時更設畫院,優(yōu)待當代名手,周文矩、趙幹、曹仲玄、高太沖、王齊翰、顧閎中、竹夢松等均在院中。還有徐熙一家,雖不肯出仕,但頗受賞識,其花鳥畫與蜀之黃荃一家雙峰對峙,對宋代畫壇花鳥畫影響很大。揚州與南京一水之隔,且為東都,受其影響是情理中事。揚州近郊的城東、城北、灣頭、平山、西湖、雙橋、湯汪,以及邗江的楊廟、汊河、八里、瓜洲等地曾出土大量的唐、五代墓,從墓志看,據統(tǒng)計,92人中(含夫婦合袝),祖籍北方各省的有78人,祖籍南方各省的3人,籍貫本地的僅3人。因官或因故播遷到揚州的18人,明確因安史之亂避難揚州的5人。這一方面,印證了漢末、晉末、唐末,北方人大量南遷的史實。另一方面,也引起我的一點疑問,有沒有一些畫家,雖遷居于揚而平時仍以祖籍自稱者。因為李善、李邕就曾有人只認他們祖籍江夏而不認其遷居江都事。徐鉉也被人稱為東海徐騎者。當然這也有待事實的印證,這里只是猜想。在揚州地區(qū)出土的規(guī)格稍高的五代墓中,發(fā)現(xiàn)隨葬的神怪俑。如蔡莊、三星、蠶桑均出土了人首龍身和人首蛇身俑,還有單人首和雙人首之分。其實龍、蛇雕刻造型幾乎相同,考古工作者的發(fā)掘報告把脊背突出的稱為龍俑,不突出的稱為蛇俑。雙人首的蛇身俑,人首分置兩側,頸部相交,共一“O”形蛇身。這類異物,《山海經》多有記載,如《山海經·海內經》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聞一多先生《伏羲考》謂乃獸牝牡相合之象也,延維,委蛇,即漢畫像中交尾之伏羲、女媧。這種圖像在揚州很少見,只在南朝墓中出過。邗江曾出土南朝墓,中有人首鳥身磚畫,磚畫也突破了一磚一畫的傳統(tǒng),成為小幅磚拼壁畫,有專家認為,花樣磚、畫像磚一般出自民間藝人之手,小幅磚拼壁畫尤其是大幅磚拼壁畫則可能出自名家摹本。揚州南朝磚拼壁畫與五代神怪俑有沒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目前還缺乏研究,不敢妄言。

宋代揚州有個特殊的文章太守現(xiàn)象,即來揚州任知州者,多為文學大家,他們在揚州留下不少詩文和文化遺跡,成為古城的文化故事和寶貴遺產。在繪畫方面雖不很多,但也有一些。



歐陽修,對畫應該是作過研究的。他在《盤草圖》中寫道: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性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這里歐公提出兩個重要觀點:一是畫畫忘形得意,一是好的畫如同好的詩。據劉德清《歐陽修紀年錄》,慶歷八年戊子(1048年)正月,歐陽修由滁州徙知揚州。六月,梅堯臣授國子博士,歸宣城,途經揚州,與歐公通宵夜話,言及《易》學、史學、政治與文學。八月上旬,梅應晏殊辟,由宣城赴陳州鎮(zhèn)安節(jié)度判官任,再經揚州,為歐公留飲,得觀《集古錄》及歐公畫像。在《觀永叔畫真》一詩中寫道:良今美玉不可畫,可畫唯應色與形。除卻堅明盡非實,世人何得重丹青?一直留他過了中秋,還請畫師來嵩為梅堯臣畫像。梅《畫真來嵩》詩云:廣陵太守歐陽公,令爾畫我憔悴客。這位寫真的畫家來嵩,一定很為歐公賞識,為自己畫像大概很滿意,所以才給朋友看,同時推薦他給朋友畫。來嵩很可能就是揚州人。在揚州歐公還作了一篇《月石硯屏歌序》云:張景山在虢州時,命治石橋。小版一石,中有月形,石色紫而月白,月中有樹森森然,其文黑而枝葉老勁,雖世之工畫者不能為,蓋奇物也。景山南謫,留以遺予。予念此石古所未有,欲但書事則懼不為信,因令善畫工來松寫以為圖。子美見之,當愛嘆也。歐公上年曾作有《紫石屏歌》,現(xiàn)在到揚州,又請人畫了這塊紫石屏。這里又談到一位畫家來松。來嵩、來松,名同音不同字,或為二人,或為一人不可知。來姓在揚州并非冷姓,隋時即有來護兒、來恒、來整、來濟等名臣。

歐陽修回京后,曾為儀征東園寫過園記。當時,施正臣、許子春、馬仲涂三人在儀征的江浙荊淮發(fā)運使司衙門共事,將一處廢棄的軍營改修成東園,許子春到京師辦差,畫了東園圖,請歐公作園記。歐陽修寫道:臺,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虛之閣;水,吾泛以畫舫之舟。敞其中以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為射賓之圃。芙蕖芰荷之的礪,幽蘭白芷之芬芳,與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陰,此前日之蒼煙白露而荊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動搖而上下;其寬閑深靜,可以答遠響而生清風,此前日之頹垣斷塹而荒墟也;嘉時令節(jié),州人士女,嘯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風雨、鼪鼯鳥獸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圖之所載,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遠近,嬉于水而逐魚鳥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臨之樂,覽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畫者,吾亦不能言也。從上引文字可以看出,許子美帶來的儀征東園圖當出自一位高明的畫家,把想要表現(xiàn)的景物都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同時可以看出,歐陽修是真正懂畫,讀出了畫中所要表達的和不能直接表達的意思。儀征東園因此而名載史冊。惜不知畫者姓名。

蘇軾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以詩詞文書畫全能著稱的。在繪畫上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在《文與可畫筼筜偃竹記》中說: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凈因院畫記》云,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他自己的繪畫才能很自信,曾夢見司馬相如向他求畫,自己不好意思,托楊雄轉請,實在推辭不撣,只好為之。并作贊曰:長卿有意,慕藺之勇。言還故鄉(xiāng),閭里是聳。景星鳳凰,以見為寵?;突腿x,可使趙重。蘇軾在揚州跟本地畫家也有交游,詩文集中有《陳直躬畫雁詩二首》。其一: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tài)。無乃槁木形,人禽兩自在。北風振枯葦,微雪落璀璀。慘淡云水昏,晶瑩砂礫碎。弋人悵何慕,一舉渺江海。其二:眾禽事紛爭,野雁獨閑潔。徐行意自得,俯仰苦有節(jié)。我衰寄江湖,老伴雜鵝鴨。作書問陳子,曉景畫苕霅。依依聚圓沙,稍稍動斜月。先鳴獨鼓翅,吹亂蘆花雪。詩中對畫中景色作了生動描述,對畫家高超的技藝作了高度贊揚,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看畫所激起的思想共鳴。畫家陳直躬,淮南廣陵人。其父陳偕,家故饒財,與其弟獨喜學畫。其后技日以進,家日以微,遂以為業(yè)。士大夫既喜其畫,且喜其人,往往稱之。其子直躬世其學?!都螒c揚州府志》有記載,指出:東坡以為直躬是高郵人。秦觀《陳偕傳》認為是廣陵人。府志按:秦,高郵人,宜不誤。今從秦。



秦觀與蘇軾的見面有點戲劇性。打聽到蘇軾將游平山寺,預以東坡筆意書壁題詩,蘇見之大驚,幾不可辨。遂邀相見,知為孫莘老、黃庭堅推介過的青年才俊。從此秦觀的命運便與蘇軾聯(lián)在一起。秦觀的詩、文、書法俱佳,尤為詞聞名。他有一首《觀易元吉〈獐猿圖〉歌》云:易老筆精湖海精,畫意忘形形更奇。可見他對畫的觀點也是畫意忘形,至少說明宋代對繪畫的審美觀點是偏向于,與書法上宋人尚意是一致的。

黃庭堅,是高郵孫覺的女婿,與蘇軾、秦觀關系均極親近。他在《題摹燕郭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韻。往時李伯時,為余作李廣奪胡兒馬,挾兒南馳,取胡兒弓,引滿以擬追騎。觀箭鋒所直發(fā)之,人馬皆應弦也。伯時笑曰使俗子為之,當作中箭追騎矣。余因此深悟畫格與文章同一關紐,但難得人人神會耳。在《道臻師畫墨竹序》中說:墨竹出于近世,不知其所師承。初,吳道子作畫……運筆作卷,不加丹青,已極形似。故世之精識博物之士,多藏吳生墨本,至俗子乃炫丹青耳。意墨竹之師近出于此。他把寫意畫的源頭推到吳道子。他還有《戲草秦少游好事近因跋之》:三十年作草,今日乃似造微入妙,恨文與可不在世耳。此書當與與可老竹枯木并行也。講自己的草書與文與可的竹木并行于世。

米芾書畫在有宋一代均稱絕佳,他曾在儀征做官,與蘇、黃交游密切。元祐二年(1087年),駙馬都尉王詵,在京師府坁西園宴集,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陳師道、張耒、李之儀、晁補之、蔡天啟、李公麟、米芾、蔡肇、鄭靖老、王欽臣、劉涇以及僧圓通、道士陳碧虛均與會。賓主風雅,或寫詩、或作畫、或題石、或撥阮、或看書、或說經,極宴游之樂,并請著名畫家李公麟作畫,名《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記。文章開頭稱:李伯時(公麟)效唐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而人物秀發(fā),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風味,無一點塵埃之氣。文章結尾說:自東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議論,博學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聞,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動四夷,后之覽者,不獨圖畫之可觀,亦足仿佛其人耳!元祐七年三月,蘇軾守揚州,米芾適至,設宴招待,席間米芾說:世人皆以米芾為顛,請大人評判,我顛不顛?蘇軾笑道:我從眾。九月,米芾任雍丘知縣,蘇軾返京過雍,米芾既招待酒食,又以精筆、佳墨、紙三百列其旁,邊喝酒邊作書。性盡乃散,相互交換作品。想在揚之日,亦當有此舉。

歐、蘇、黃、秦、米諸公之書畫對揚州的畫壇是有影響的。米芾《畫史》記載:曹仁熙,高郵人,善畫水,古今無及。四幅圖內,中心一筆長丈馀,自此分去。高郵有水壁院。

陸仲仁,高郵人,工人物畫。據宋人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講,陸仲仁曾畫王右軍、支道林、許遠游《三高圖》,獻給晁以道。以道名說之,號景迂,著名經學家,尤精《易》。同時又是制墨名家,能詩善畫。與蘇、黃關系甚密,被打入黨籍,仕途坎坷,是少有的身入南宋的元祐名士。以道見圖,命表臣題詩其后,中有句云:已乘云氣翳鳳鱗,六百余歲無斯民。想象壁月何當親,虎頭摩詰俱泯淪。誰其畫者陸仲仁,遠紹乃祖高無倫。把陸仲仁比作陸探微了。所以晁嘆曰:后世視陸生為何等人耶?南宋詩人李處權有《懷陸仲仁》詩:陸郎好古心不俗,雅似王郎愛修竹。綠陰清晝坐焚香,想見人琴兩如玉。

胡彥龍,儀真人。善畫人物、天神、寒林、水石、草木。紹定間苗安撫薦于朝,詔為畫院待詔。召到國家畫院,其水平當是很高的了。宋代儀征,還有一件大事,大中祥符六年,宋《拳石新篁圖》顧安作真宗曾下令在此塑造太祖太宗像,因為儀容逼真,遂下令升建安軍為真州,同時建儀真觀。政和七年,賜名儀真郡。清代因避諱改為儀征。雖然負責塑像的為浙江人,但表明儀真當時的塑像水平應當是較高的。

還有個江南畫家葉仁遇,好畫世俗人物。他曾畫過一幅《維揚春市圖》,圖中寫出維揚的風俗民情,市場繁榮,各色人物神態(tài)生動,至于春色駘蕩,花光互照,不過數幅,深得淮楚之勝。高克明,絳州(今山西運城)人,祥符中入圖畫院。曾有淮海富商陳永以重金求其畫《春龍啟蟄圖》,克明以非素習者拒絕。據此可知,宋代揚州商人已經有了求名人書畫裝點門楣之舉了。

宋末,揚州有畫家裘和與軍民共同抗元,壯烈獻身。裘和(生卒年不詳),字沅元,錢塘人。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家遭火災,老母妻女皆被燒死,只身遷居揚州。初為漆工,工余習畫,功力日深。德祐二年(1276年)元將阿術攻揚州,李庭芝率兵堅守。裘和于城壁畫《神兵作戰(zhàn)圖》,于街巷畫《元兵殘暴圖》,以激發(fā)軍民同仇敵愾之志。嘗畫一大紅心,上植一樹,遍開鮮花,以示團結一心。又畫一心,冒青煙,中有飛刀,砍斷元兵頭顱,以示殺敵決心。元兵入城,窮究畫者不得,揚言屠城,裘和挺身而出,慷慨陳詞:汝固殺人者,乃能禁我作畫耶?阿術怒削其鼻,強之畫像,振臂立起,一揮而就,乃一狼頭。阿術惱羞成怒,斷其右臂,割舌剖心,裘和壯烈就義。這是揚州畫家以筆作武器的一次英勇壯舉。

元代,雖是馬背上的民族居統(tǒng)治地位,不甚重視文化。但由于放松管制,反使得文人有了較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書法、繪畫、篆刻、戲曲等在復古主義的旗幟下繁榮起來。征諸史傳,元朝畫家有四百余人,元四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典籍多毀于戰(zhàn)火、天災之故,揚州籍畫家資料似不多見。僅就所拾錄之。

顧安,淮東(今揚州)人,字定之。約生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卒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后,官至泉州路判官,擅畫墨竹,筆勁墨潤,風竹、新篁尤佳,有名于世。存世作品有《拳石新篁圖》《風雨竹圖卷》《墨筆竹石圖》等,藏于故宮博物院。

盛昭(生卒年不詳),字克明。揚州人。由儒學官累遷至淮南行省照磨。張士誠據高郵,與朝廷談判要名位,行省派盛昭前往授官,因為達不到要求,反將盛昭扣押在船上。又派些兵要盛昭率領著抗元,盛昭怒斥之,被殺。盛昭工畫,善竹石,師法文同一路。

元末,揚州有一詩人成廷珪,好學不求仕進,吟詠自娛。晚年避地吳中,與陳維楨、楊基、余闕、張雨、倪瓚時相過從唱和。他有首詩《題畫史王夢麟卷》云:老翁窮居廣陵市,四壁蕭然只圖史。題詩不博一文錢,枯瓦磨窮空費紙。不如鄉(xiāng)里諸妙年,翰墨游戲王公前。解衣盤礴作山水,一幅寧惜千金捐!何人最得滄洲趣,麟也于今稱獨步。狂吟寄興肯相過?畫我東橋竹居處。從詩中,我們知道其時揚州有位山水畫王夢麟,其畫能得山川之雅趣,因為不能迎合權貴,只能窮困一生。同時知道,揚州還有一批年輕畫家,很得王公欣賞,因而活得很滋潤。滄洲趣一詞出典于魏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然后臨滄洲而謝支伯,登箕山以揖許由。南朝齊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既歡懷祿情,復協(xié)滄洲趣。唐杜甫《曲江對酒》詩: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悲傷未拂衣。可知,滄洲趣,當指隱逸情懷。真要達到這一點很難,所以成廷珪賞識王夢麟。許多士子包括畫家所想的是既能表現(xiàn)清高,又能得到大把銀子,如謝朓詩中所言。不管怎么說,詩中透出的信息是,元代揚州畫壇是活躍的。

明代,中央集權加強,程朱理學盛行,文化雖稱繁盛,卻少有創(chuàng)造。柳詒徵《中國文化史》說:明代詩文字畫,均有名家,然無特別之體。其特創(chuàng)者,唯八股文。明代畫風,總體看,前期趨向仿古,較為保守。后期,宮廷繪畫趨向衰落,畫風漸獲解放,絢爛多姿,流派紛呈。

揚州畫壇的特點:一是畫家隊伍多元,有不求仕進而熱衷于繪畫的官宦子弟,有對官場失望而轉以繪畫寄情的失意士子,也有靠此為生在畫壇掙扎謀生的職業(yè)畫家,還出現(xiàn)了一些繪畫世家;二是繪畫題材多樣,風格多樣,山水、花鳥、人物各有擅長,不乏頭角崢嶸者;三是跟京師畫苑、吳門畫派的畫家交往密切,并不是處于封閉狀態(tài)之下;四是繪畫技法有所創(chuàng)新,在繪畫理論有新探索;五是與繪畫相關聯(lián)裝潢大力發(fā)展,形成名聞全國、流傳至今的揚州裝裱風格。試舉數例。

顧翰(生卒年不詳),江都人。字維周,號雪坡道人。系明開國功臣、鎮(zhèn)遠侯顧成嫡孫,按序當繼父嗣侯爵,固遜其弟。好讀書,工繪事,有米芾、吳鎮(zhèn)、倪瓚風,且頗多獨到處。時太監(jiān)王振竊柄,嘗題荊棘圖曰:都無君子,純是小人,用寓嫉邪之意。

陶成,寶應人。字孟學、懋學、敬學,號云湖仙人。成化七年舉人,有志于抗敵御侮,實地考察山川地形,研究戰(zhàn)守得失,上書當局居安思危,被視為異類。遂心灰意冷,放浪形骸,寄情書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被譽為畫壇巨匠。然性高古,雖相好者得其畫十不及一,亦不輕相傳授,流傳作品甚少。與吳門唐寅、祝允明為友。成化二十二年作《云中送別圖卷》,為《中國繪畫史圖錄》收載。

陸颙,字伯瞻。洪武中由明經辟舉,任禮部主事,兩使朝鮮,應對得體,受成祖器重。與修《太祖實錄》。屢試詩文書畫,成祖以三絕稱之。其兄陸闿,字伯陽,洪武十四年任楚王府伴讀,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畫。其子陸瑄,善畫山水、人物、草蟲、花鳥諸品,以賢良方正任大冶主簿。

楊一洲,字伯海,江都人。工書善畫,長于山川,尤善小幅。性喜游歷,足跡遍五岳,故筆墨具靈秀之氣。謝茂秦贈詩曰畫逼輞川工,王維信可同。亦善印章,喜用古玉晶犀,文彭為之篆刻。

鄭本,寶應人。成化間由貢生入太學,名振六館。各藝俱精,尤工畫格。意興所至,吮毫染素,縱其所如?;ɑ荃r潔,菊竹尤佳,禽畜靈動,得其神志。時人稱其畫纖秾如趙昌,老勁如吳鎮(zhèn),弘治間推為神品。

仰廷宣,字君常,號筠石,揚州人。凡作山川,先以水凈幾,鋪紙于上,用筆點染,以取絪潤之態(tài)。頗有創(chuàng)新意蘊,然市場上卻賣不動,從此便隱名市肆。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華亭人陳繼儒在致友人的書中說:仰君常若在,天下畫工皆其裔也。對他推許如此。

王磐(1470-1530年),號西樓,人所周知的是他的散曲創(chuàng)作,號稱大家,諸多曲作至今流傳。其實他還擅于繪畫,長于寫意,所繪山水,譽為神品。在高郵城鄉(xiāng)流傳了許多關于王磐畫作的神話故事,特別是一句歇后語:王西樓嫁女兒——畫(話)多銀子少。說他嫁女兒,壓箱底的就是幾幅字畫。這正是書生本色。

鄭元勛(1603-1644年),字超宗,號惠東,世籍歙縣,后家江都。鹽筴起家,而雅好文藝。董其昌過江都,見其畫作,以為得山水骨性,不當以筆墨工拙論;又因其園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間,書影園二字為贈。崇禎十三年(1640年)舉行影園集會,捧出黃牡丹詩狀元,一時轟動全國。十六年中進士。十七年為協(xié)助史可法調解高杰等四鎮(zhèn)矛盾,為邑人誤殺。后被追贈兵部職方郎中。

其中著名畫家尚有陳寬陳樽父子、李遴李萼父子、唐志契唐志尹兄弟等等。

明代,蘇州、揚州成為南方兩大書畫中心,裝裱形成各自特色,蘇州以新裱見長,揚州以舊裝為勝。在此基礎上,揚州學者、收藏家周嘉胄寫作出版了我國書畫史第一本系統(tǒng)研究論述裝潢學的專著——《裝潢志》。

從清初到清末:全面繁盛的繪畫時代

滿清王朝是以血腥屠殺揭開歷史大幕的。而當其取大明而代之,執(zhí)掌中原政權以后,卻推行了一系列文治措施,使學術、藝術臻于隆盛。明末清初的畫壇上,活躍著一批遺民畫家和宮廷畫家,他們修養(yǎng)高,成就大,形成中國繪畫史上峰巒競秀的文化現(xiàn)象。乾隆年間,以金農、汪士慎、鄭板橋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異軍突起,給四王仿古畫風壟斷的沉悶畫壇帶來一股清新風氣。晚清,海上畫派形成,使古老的中國繪畫邁出了向近代藝術進軍的有力的步伐。

清代的開國,特別是揚州十日給揚州這座城市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但同時也對遺民文人和藝術家增強了特殊的吸引力,正如外國學者安東籬《說揚州》所言,久遠和新近的歷史事件的混合,使清代的這座城市成為反思過去的最佳背景。清初,活躍于揚州的遺民畫家很多,突出的有龔賢、査士標、程邃、石濤等。



龔賢(1618-1689年),字豈賢,號半千、野賢等。其人交游極廣,既有政界名流,也有社會賢達,魚龍混雜。1644年南明弘光朝立,南京政治斗爭激化,龔賢避走廣陵。次年,史可法守城,清兵屠城,皆為目睹,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難,有詩記之。后應友人之邀到海安鎮(zhèn)為家館塾師五年。1653年返回南京,不到一年再返揚州,住瓊花觀附近,時36歲,這一住便是十年。娶新婦,得貴子。主要生活來源是教畫、售畫和鑒賞書畫。他曾在《二十四幅巨冊》跋中說:廣陵多賈客,家藏巨鏹者,其主人具鑒賞,必蓄名畫。余最厭造其門,然觀畫則稍柔順。一日,堅欲盡探其篋笥。每有當意者,歸來則百遍摹之,不得其梗概不止。觀其一生及其藝術途徑,揚州十年是白龔畫風形成期,大量的觀摩、臨摹為其晚年黑龔畫風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程邃(1607-1692年)字穆倩,號朽民、垢區(qū)道人等,祖籍歙縣,出生在華亭,曾拜在江南名士陳繼儒門下,能詩文,善書畫,尤工篆刻。程邃與揚州早有淵源,鄭元勛兄弟是其表舅,崇禎十三年曾赴影園黃牡丹詩會。明亡,為逃避阮、馬迫害,隱居揚州,達40年,70多歲才遷南京。在揚期間,以治印為主,繪畫不多。周亮工《讀畫錄》說,道人詩字圖章,頭頭第一,獨于畫深自斂晦。程邃曾在一幅扇面上題跋:余愧癖日深,持畫戒十余年,絕無所進。自己還解釋說:余生平有愧癖,方今海內宗工林林焉,不敢仰視其幟。于時家孝感侍郎(程正揆),張涇陽大行(張恂),登峰造極,十數年雄絕古今,余遂一意藏拙矣。他在揚州畫畫少是藏拙,證明揚州高手多。其畫風也是到南京后定型。

查士標(1615-1698年),字二瞻,號梅壑道人、邗上旅人等,安徽海陽(今休寧)人,出身于望族,家富收藏,多鐘鼎彝器、宋元書畫真跡。明亡,棄舉子業(yè),游山玩水,潛心詩書畫。所謂矢口不談當世事,著書直見古人心。順治十二年(1655年)査士標游覽揚州,并選擇在此定居,寓所名待鶴樓??滴跞吣辏?/span>1698年)卒于揚州,年八十四,葬在西山余家橋。在揚四十余年,繪畫無數,有戶戶掛軸查二瞻之說。



石濤(1642-1707年),原名朱若極,明靖江王朱贊儀之十世孫,生于桂林。明亡時方3歲,由內官喝濤攜出為僧,法名原濟,字石濤,號則隨境遇之變化而翻新,達數十種之多。在游歷中曾多次來揚,拜見師祖木陳道忞、為汪楫作《山水冊》、參加孔尚任秘園雅集、平山堂面見康熙等??滴跞荒?/span>51歲時,在揚州定居,直到去世。在揚州完成了天才的繪畫理論著作《畫語錄》。

龔賢、程邃、查二瞻都是一代名臣,龔賢被公認為金陵八家之首,査士標被譽為海陽四家之一,程邃被推許為新安畫派天都十家之一。然在揚州,龔賢以詩文名,程邃以篆刻名,査士標雖以畫名,但尚未到領袖畫壇的地位。只有石濤,影響極大,開啟了揚州畫壇各有靈苗各自探的一代畫風。高翔是揚州八怪唯一與石濤有過交往的畫家,《畫征續(xù)錄》謂其繪畫參以石濤之縱姿;李鱓說揚州名筆如林,而寫意用筆之妙,生龍活虎,以本朝石濤為最,可與青藤道人并駕齊驅;鄭板橋嘗言石濤畫法千變萬化,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帖,比之八大,殆有過之無不及處;汪士慎用筆傅色似與石濤仿佛。汪鋆《揚州畫苑錄》評價石濤:別有清湘恣肆,破格標奇,具廣大之神通,括群能而皆善,斯固吾揚奇正之精英,康乾藝林之領袖者焉。故后人有石濤開揚州之說。美國學者喬迅在《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xiàn)代性》一書中指出,他在揚州的活動加重了這《雙松積翠圖》顧符楨作個時空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



與此同時,揚州本土一批畫家也嶄露頭角。他們是:顧符楨、禹之鼎、李寅、蕭晨、王云、顏岳、顏嶧、袁江、袁耀等。

顧符楨(1634-1716年)揚屬興化人。其人物山水師法李昭道,工細入微,嚴謹細膩,而有氣勢磅礴,色調古雅,從寫實中可以體味到有傳統(tǒng),有創(chuàng)新。揚州博物館藏有《論松圖》《尋秋圖》等。蕭晨,約生活于順治康熙年間,雖為木工出身,但后天的學習十分刻苦,頗具文學修養(yǎng)。專長人物畫,注重故事情節(jié)、思想內涵,并將人物巧妙地融入山水之中。其山水兼工帶寫,皴法多變,濃淡有致,獨具特色。所作《杏花山館圖》《楓林停車圖》《雪景人物圖》《楊柳歸牧圖》等為故宮收藏。李寅,與蕭晨齊名。清·佚名《讀畫輯略》說李寅善摹北宋人山水,往往亂真,兼畫界畫樓閣臺榭,仇英能品,尚不肯法之。王云(1652-1735)善畫工細山水,馳名江淮,宋牧中薦他供奉朝廷,康熙幾次要給他加官,堅辭不受,因此說他是清朝癡子,他遂以清癡自號。實際看他的畫,工筆樓閣學小李將軍,寫意山水得沈周神韻。顏岳、顏嶧是兄弟,皆出李寅門下,山水法劉松年、李營丘,亦工花鳥。顏嶧亦能作界畫樓臺,汪鋆稱其界畫鈞作,老當處袁江不能過。袁江(約1671-1746年)字文濤,長于山水樓閣,初學仇英,后得無名氏畫稿,畫風大變?;蛟唬瑹o名氏稿當為唐人或宋人畫稿。后,袁江、袁耀作品常被人割去姓名以充唐、宋人畫,證明二袁之作確實得唐宋人之精髓。袁耀(?-1778年)字昭道,與小李將軍名字同,或心儀而起之。二袁之關系為父子、叔侄、兄弟,待考。他們所傳作品很多,袁江有90多幅,袁耀有80多幅,他們的畫繼承了唐代青綠山水的風格,氣勢雄闊,金碧輝煌,代表了清代界畫藝術的最高成就。喬迅則認為袁家作坊出品的畫中可見的明顯人造出體和同時代的其他裝飾畫家,皆可被理解為將造園美學引渡到繪畫的轉接站

除了山水畫、界畫,清初揚州畫壇的人物畫、肖像畫很突出。最著名的當數禹之鼎。禹之鼎(1647-1716年)為康熙年間著名畫家,擅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尤精肖像。幼師藍瑛,出入宋元,轉益多師,功底扎實,其寫真多白描,秀媚古雅,時為第一。入京供奉內廷后,譽滿京師,一時名人小像皆出其手,刻畫精細,形神畢肖,創(chuàng)作數量多,代表作有《王士禎放鷴圖卷》《王原祁藝菊圖卷》《喬萊侍直圖卷》《喬元之三好圖》《鋤月種梅圖》《朱竹垞先生遺像》等。如《朱竹垞先生遺像》到嘉慶年間錢大昕、姚鼎展圖拜觀,還有題詩。

應該說,清初揚州畫壇頗有成就,令人注目。但也有人不滿。王原祁《雨窗漫筆》自序云:明末畫中有習氣惡派,以浙派為最,至吳門、云間,大家如文、沈,宗匠如董,贗本混淆,以訛傳訛,竟成流弊。廣陵、白下,其惡習與浙派無異。有志筆墨者,切須戒之。其時王原祁已繼其祖父王時敏而起,成為畫壇盟主,以畫供奉內廷,侍讀學士直南書房,充佩文齋書畫纂輯官。他所指斥的浙派、廣陵、白下惡習,是與清統(tǒng)治者推崇的董其昌倡導的南宋文人畫風相異趣,與四王強調的日夕臨摹”“宛如古人的摹古泥古不同調,而直承唐宋寫實風格的繪畫。歷史是公正的裁判,我在這里難以展開,一兩句也難以說清。但至少清初揚州畫壇是引人注目的?,F(xiàn)在,清初揚州文化現(xiàn)象包括畫壇已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關注,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中葉,揚州畫壇出現(xiàn)了震古爍今、婦孺皆知、四海聞名的畫派——揚州八怪。關于八怪成員,有多種說法。近年來研究者比較一致的意見是為約數,據各種著述記載,有15人之多。即金農、鄭燮、高翔、李鱓、黃慎、羅聘、華喦、閔貞、李葂、陳撰、楊法、汪士慎、李方膺、高鳳翰、邊壽民。揚州八怪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與當時特殊的文化背景有關。清初統(tǒng)治者想用強硬措施控制民間思想文化,很快發(fā)覺此路不通,乾隆年間決定對文藝領域不行抑勒,即適當放開文藝而退守政治領域,揚州遠離政治中心,文化氛圍相對寬松,為八怪諸家的離經叛道的藝術活動提供了最好舞臺。而且揚州文化傳統(tǒng)深厚,為八怪藝術的形成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分和肥沃的土壤。更重要的是揚州商業(yè)經濟繁榮,特別是鹽商財力雄厚,為八怪藝術提供了經濟基礎和廣闊市場。對于八怪的思想和藝術研究論著很多,這里只想點一下八怪與市場的關系。

鄭板橋有一段話比較石濤與八大山人。對石濤先是肯定,石濤善畫,蓋有萬種,蘭竹其余事也。石濤畫法,千變萬化,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貼,比之八大山人殆有過之,無不及處。但話鋒一轉,然八大名滿天下,而石濤微葺耳。且八大之名,人易記識,石濤弘濟又曰清湘道人,又曰苦瓜和尚,又曰大滌子,又曰瞎尊者,別號太多,翻成攪亂。八大只是八大,板橋只是板橋,吾不能從石公矣。這大概就是板橋只畫蘭竹的原因了。



黃慎是揚州八怪中少有的全能畫家。謝堃曾敘述黃慎畫法變革的趣事:初至揚郡,仿蕭晨、韓范輩工筆人物,書法鐘繇,以至模山范水,其道不行。于是閉戶三年,變楷為行,變工為寫,于是稍稍有倩托者。又三年,變書為大草,變人物為潑墨大寫,于是道之大行矣。蓋揚俗輕佻,喜新尚奇,造門者不絕矣。這里揭示了社會審美風尚與畫家畫風的關系。

還有金農,都說他50歲后始習畫,涉筆便古,他自己也這么說。其實不然,從他詩集中可知,30多點便畫畫贈送朋友,其時未公開宣揚,我想也與程邃在揚不大畫畫、龔賢在揚也以整理唐詩為主一樣,藏拙,50歲,自忖畫已成熟,這才端出來示眾。這也是一種策略,增加了神奇色彩,更易引人注意。

鄭板橋的單兵獨進,黃慎的數次變革,金農的厚積薄發(fā),都取得了極大成功,我以為這就是他們的治藝門徑,不可與今日之市場鉆營者等價同觀。如板橋之竹,寫體恤民生則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寫人品氣節(jié)則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寫為官清廉則有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寫寄語后來者則有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一枝竹化身千百種形象,抒發(fā)不同感受,這也就是他能受到廣泛歡迎的深層原因。

因為板橋的一張潤格,曾引發(fā)過無數爭論,有人認為揚州八怪的意義就在于大膽走向市場。這么說,未免太簡單化了。明末清初,萬壽祺就曾擬定書畫篆刻潤格:畫人物五兩起至一兩止,不畫扇面;大幅山水五兩起至一兩止;小幅及扇面山水三兩起至五錢止。稍后,呂留良也曾為六位清貧的浙東文人訂過潤資,其中山水畫家黃子錫,南北宗山水,每扇面三錢;冊頁三錢;單條五錢;全幅一兩;每尺三錢;堂幅二兩。喬迅《石濤》一書曾花兩章探討藝術企業(yè)家商品繪畫問題,這是此前國內研究者不大關注的問題。書中提出了一個文化贊助人的概念。受此啟發(fā),我以為八怪時代文化贊助方式更值得研究。就畫家而言,其所受贊助方式大體有數種:門客式,在某鹽商家中,吃住全包,平時受主人之命寫字、畫畫,以為應酬;受主人之邀,上門繪畫一至數月,付以酬金;指定題材到畫家門上訂畫;邀畫家參加文酒之會,即席揮毫,以示抬舉;收藏大家,邀畫家共賞古人名作,以滋學養(yǎng);對畫作作詩揄揚或在畫作上題跋,這是近代媒體未興之前對藝術家最重要的宣傳方式,等等??梢钥闯觯陨戏N種,畫家與贊助人并非處在平等地位,畫家有受人賞賜之嫌,故鄭板橋才有自擬潤格之舉,當屬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應該把揚州八怪看成一種文化現(xiàn)象研究,可能更有意義。

康熙盛世之后,清政府逐漸顯出下世的光景,揚州鹽商的輝煌時代也已過去。揚州八怪最后一名重要成員羅聘生于1733年,卒于1799年,恰與乾隆朝同一年結束。揚州畫壇命運似乎也與時局相關。清初揚州畫壇基本是面向朝廷的,除了宮廷供奉,多為達官巨商服務,即便是遺民畫家,你不關注朝廷、朝廷也在關注你。清中葉,揚州畫壇包括八怪是面向商人的,而揚州鹽商上達天聽,揚州畫壇又通過各種渠道與京城相關聯(lián),揚州八怪中人差不多都有京師活動的經歷,羅聘甚至受鹽總商之托進京斡旋,連發(fā)妻重病在床也顧不上,以至于臨終也未見上一面。而八怪諸畫家之名屢屢見于名公巨擘之詩文中。到了八怪之后,揚州畫壇是真正面向市民了,個中還不乏高手,但氣象、格調小了。

可數者有:

嘉道年間邗上五朱。他們是朱鶴年、朱本、朱文新、朱齡、朱浣岳。朱鶴年(1760-1834年),字野云,泰州人。幼年即工于書畫,時人贊許此子當以畫傳。成年后以賣畫為生,畫藝精湛,不染時習,尤以山水畫能得石濤遺風,名噪京城。朝鮮人很喜歡他的畫。其為人仗義,處世外圓內方,常救人于危難之中,故朋友甚多。揚州詩人孫子簫贊他:未怪倪迂萬丘壑,周妻何肉半瞿曇。燕云回首難忘處,一個詩龕一畫龕。”“周妻何肉典出《南史·周颙傳》,指周颙有妻,何胤吃肉,二人學佛修行,各有所累。這里指朱鶴年作畫學倪瓚一樣癡迷,做人像學佛一樣克制私欲,所以在京城贏得美名。朱本、朱文新是兄弟,揚州人。朱本山水、花鳥、人物兼擅,山水尤具禪味。屠焯題其畫曰:參透詩禪即畫禪,全教筆墨化云煙。君看一抹溪痕白,中有春山百道泉。兄朱文新,擅長畫仕女,學唐寅,亦善畫山水花卉。朱本性情孤僻,不諧于俗。在京師時,朱鶴年以及他們兄弟倆都以畫名,有長安三朱之稱,他很不高興。汪鋆說:素人先生(朱本)山水專師梅花道人,以墨暈勝,花鳥人物波峭生動,松而多韻,似出野云(鶴年)滌齋(文新)之上,無怪乎三朱并稱之不樂也。朱浣,浙江山陰人,道光二十一年任兩淮鹽運泰州分司,善書畫,兼工詩詞。善畫大幅作品,曾作寫意《八駿圖》巨幅屏障,時推第一。又喜畫壁畫,在瘦西湖桃花庵、香阜寺、萬壽寺等多處留有壁畫。60多歲歿于官署。朱齡,上元(南京)人,寓居揚州,性豪放,作畫常隨手贈人。曾在清江浦壁上作《清奇古怪四松圖》。

稍后,又有揚州十小。因為他們名或字中有一字,除二人外均為揚州人,故如此稱之。其中有史小硯(?-1853年),字壽山,號小硯,倪璨弟子,山水、人物、花鳥皆可觀。卜小泉,名懷,受業(yè)于陳瑗,工畫山水。巫小咸(?-1853年),名箴,倪璨婿,工花鳥人物。李小淮,工詩善畫。徐小谷,名嵩慶,善畫梅花,兼工山水。魏小眠,名畹,儀征人,工畫花鳥人物,有《舞劍圖》團扇,收藏于故宮。吳小道,名昌明,興化人,善畫蘭竹,直追板橋。兩個外籍人,一是閔筱白,又作小白,歙縣人,曾任兩淮鹽知事,寓居東關街,工書善畫,尤善畫牛。甕小海,名雒,字穆仲,號小海,吳江人,畫有家傳,初寫人物,后專攻花鳥草蟲。

揚州十小中名氣最大、也是成就最高的是揚州人王小某。汪鋆《揚州畫苑錄》:素,字小梅,晚號遜之。鋆之父執(zhí)也。甘泉人。幼師鮑君芥田,以其拙,而日夕臨摹新羅山人,至再至三。凡人物、花鳥,以及走獸、蟲魚,無不入秒。早年即有聲譽,而人品端方,規(guī)行矩步。當道光初年,若魏小眠、王古靈昆仲,皆一時高手,而先生以后起掉臂其間,悉與并駕。自悔書拙,每早必臨數百字,至老無間。癸丑之亂,家室蕩然,挈眷居邵伯鎮(zhèn),后又遷于郭村,時晤于泰州,其年近七十矣。逾年返揚州,有倩畫南北斗星君象,苦無根據,乃躬詣蕃釐觀圖其塑像為稿本,其虛心若此。又曾為汪鋆畫《揚州景物圖冊》題詩:昔日園林幾變遷,風流云散古難全,衰年我愧遲勤學,景物輸君一著先。

與之同時,有位畫家值得一提:虞蟾。據說,他曾應召為太平天國天京王府和官邸畫過壁畫。南京堂子街某王府山水壁畫《江天亭立圖》《江防望樓圖》《云帶環(huán)山圖》等有可能出自虞蟾之手。虞蟾,字步青,甘泉人。工山水,筆意蒼莽雄肆,令人可駭可愕。早年專攻北宋山水。壯年曾入供奉局襄助陶立亭,立亭之作半出其手,兩人風格相近,只是不如他老辣。虞蟾作畫時,下筆快若風雨驟至,又如海濤澎湃,一邊畫一邊提紙,輕重濃淡一一呈現(xiàn)。只一頓飯時光,一幅巨制便告成,全以氣行,看去只見墨海翻騰,耳邊似聞颯颯之聲,而且一切又中規(guī)中矩。善于點墨,數幅無一同者,人們稱贊他舉千鈞若一羽,惟先生有焉??上в蒹该\不濟,身居揚州西南隅半村,因自名半村老人。地又偏,人又老實,靠賣畫糊口。揚州舊有畫諺:金臉銀花卉,要討飯畫山水。他的山水沒有巨眼賞識,還遭人譏笑,賣得越賤人越輕視,晚景頹唐,80歲以潦倒終。汪鋆很為不平,為之立傳,并發(fā)了一大通議論,怪以八名即出于此。認為吾揚州畫名著久矣,還是未得名公卿提倡,故眾多畫家被擯居小巫之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汪鋆(1816-?年),字研山,儀征人,居揚州,工詩,善書畫,精金石,著述甚豐。因有感于揚州歷來以畫名而資料分散、遺失多;咸豐兵燹中書畫家死難多,難以釋懷;與修府志,搜羅了大量資料,格于體例未能盡載,故撰《揚州畫苑錄》,收558人,其中大量系第一手資料,以鋆按、拙補形式新撰一百八十多條,并借以闡發(fā)自己的藝術觀點。是書可信可貴,很有價值。

上海開埠以后,日漸繁盛,眾多書畫家如康乾時期趨于揚州一樣奔向上海,海上畫派形成。

海上畫派,上承唐宋傳統(tǒng)技藝,吸取明清徐青藤、陳白陽、陳老蓮、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借鑒民間工藝和西洋繪畫藝術,融匯古今,會通中西,改革創(chuàng)新,自成一派。揚州畫家為海上畫派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

虛谷(1823-1896年),海上四大家之一,被譽為晚清畫苑第一家。俗姓朱,名懷仁,僧名虛白,字虛谷,別名紫陽山民、倦鶴,室名覺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新安籍,居廣陵。曾任清軍參將,與太平軍作戰(zhàn),意有所觸,出家為僧。早年學界畫,后以擅畫花果、禽魚、山水著名,風格冷峭新奇,匠心獨運,別具一格。

倪田(1855-1919年),揚州人。初名寶田,字墨畊,別署墨畊父,號墨道人、墨甕,又號璧月庵主。倪田于光緒年間到上海經商,遂喬居上海。他最初學畫師從王素,習得華喦人物花鳥畫法。后到上海,學任伯年畫法,得其精髓。在滬上賣畫三十年,擅勝一時。

當時還在揚州的畫家可稱大家的當數陳崇光。陳崇光(1839-1896年),原名炤,字崇光,更字若木。詩文書畫冠絕一時,畫名尤著。當年黃賓虹在揚州時對陳崇光的畫極為推崇,認為超過王小某。陳衡恪《中國繪畫史》稱,近時揚州有陳若木,設色古艷,工于寫生,復可睹宋院畫之遺型;亦因其不文,聲名不出里闬。可惜晚景凄涼,瘋了。揚州著名書畫家、詩人陳含光曾作《陳炤畫歌》以詠之,歌曰:明清以來數畫手,老蓮、青蚓皆絕倫。自從二子沒,繪苑索莫無精神。陳炤晚出江之濱,筆力奄與崔陳親。掉頭宇內孰能敵,不獨維揚一俊人。揚州人物當世奇,容甫文章春谷詩。后來炤畫復挺出,如鼎三足光陸離。炤也少賤貧,弄筆聊兒嬉。一紙初出驚其師,丹青忽若天付之。爾時畫史著者誰?王素八十聲早馳。素唯師俗不師古,屢以纖媚矜風姿。炤旁竊睨心然疑,歸來盤礴坐一室,奮捥蒼茫,鬼神入畫,人直到武梁祠。寫馬如看伏波式,金碧山川益輝赤,巨壑長林元氣濕。貌蟲欲躍鳥欲飛,纖草秾花遍春色。圖成往往綴小詩,清妙已入唐人律。天生逸才無不可,萬象豈足當揮斥。時人不識駭且謾,共嗔炤畫多濃殷。扇頭只玩蓮溪竹,屏上空張鄭燮蘭。焉知炤死四十載,一幅百金人競買。燕昭駿骨本未殊,今忽驊騮昔駑駘。吾聞炤晚苦病狂,科頭不靺虱滿裳,朝朝但睡酒爐旁。酒家促迫取償債,潦倒不復堪縑緗。生時妙跡人不藏,死雖惡札登華堂。九原有識應嘆息,鼠璞驪珠誰短長。嗟今藝事方頹唐,畫摹王素已擅場,詩文況論汪與黃。炤乎爾勿為畫重,嗚咽伯牙之弦可以絕。

近代以來,西風東漸,一些激進人士認為中國畫走到盡頭,鼓吹西畫。這話說得有點過頭,傳統(tǒng)不可完全否定。但一個民族的進步總得要學習外來的先進文化,為我所用,這沒有錯。于是一批人走出去了。我以為中國油畫主要來自三方面的影響:歐洲,日本,蘇俄。其中都有杰出的揚州畫家。如在法、意學油畫的張玉良,在日本學油畫的許幸之,在前蘇聯(lián)學油畫的肖峰,因格于體例,恕不一一詳述。根據上述梳理的線索,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看法:

揚州在中國美術史上從來沒有缺席過,有時表現(xiàn)似乎不突出,只不過是資料散失或者是以另一種形式表現(xiàn)而已;

揚州人對美有著執(zhí)著追求,即使是在絕境中,如元代裘和以畫筆作武器,在壯烈中更顯得凄美;

揚州的畫家、畫工們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始終是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如胡場木板畫上描繪的生活場景,唐代銅鏡反映的打馬球,明代顧翰以荊棘圖刺權奸等;

揚州的畫壇是開放、包容、豁達的,揚州八怪是對立面叫出來的,廣陵習氣也是不同藝術追求者提及的,許多大師級人物如龔賢、程邃、查二瞻在揚州一住幾十年,也沒有非給他們入個揚州籍,揚州人從來不拉大旗作虎皮,自己給自己戴高帽子,一切交給時間,讓歷史作結論;

揚州的一切藝術,有的雖產生于民間,出于工匠之手,但都朝著雅化的方向發(fā)展,如漆器、剪紙、刺繡等等皆然。

2016年歲末初稿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繪畫史》,陳師曾著,中華書局,20141月。

2.《中國歷代畫論選》,潘運告編注,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1月。

3.《唐代揚州史考》,李廷先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0月。

4.《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962月。

5.《歐陽修資料匯編》,洪本健編,中華書局,20041月。

6.《江蘇考古五十年》,鄒厚本主編,南京出版社,200010月。

7.《揚州博物館建館五十周年紀念文集》,《東南文化》2001年增刊。

8.《揚州文博研究集》,袁淮主編,廣陵書社,20095月。

9.《揚州漆器史》,張燕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0月。

10.《揚州美術史話》,賀萬里著,廣陵書社,20143月。

11.《筆墨寫新異:揚州繪畫藝術》,尹文、薛鋒著,廣陵書社,200912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石濤筆下的揚州《竹西之圖》卷
中國畫簡史
中國美術史復習資料8
石濤弟子擅畫山水園林,揚州畫派名家高翔繪《平山堂冊頁》
廣陵漆藝:顯示漢代揚州漆器高超水平
界畫兩大家——袁江、袁耀【10P】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