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中國人喜歡飛天,是祖?zhèn)鞯膼酆昧恕?/section>一是禮拜供奉,表現(xiàn)形式為雙手合十,或雙手捧花果奉獻;二為散花施香,表現(xiàn)形式為手托花盤、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三為歌舞伎樂,表現(xiàn)形式為手持各種樂器,演奏、舞蹈。十六國時期的飛天,可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小仙女,模樣額……甚至有點丑,絕類夜叉。
這時的還受印度佛教影響比較深,面部繪制方法采用印度的凹凸法,追求圓形渲染的效果。在佛說法圖上方繪有飛天,身材短粗,上身裸露,腰纏長裙,巾帶長而寬富有動態(tài)之美。
它們線條流暢,形態(tài)各異,表情生動,色彩亮麗大膽。用著名繪畫評論人陳丹青老師的話講,就是“元氣淋漓”。 如這幅曲腿飛天上身纖長,著羊腸裙成銳角拖長裹足,長巾飄飛,空中點綴有無數(shù)天花流云,形成成了整體的動感和韻律感。
聽法飛天頭梳雙髻,彎眉媚眼,裸上身,飾項鏈、臂釧和手鐲,長裙一波三折,裙尾如羽翼,長巾向上飄動。中原式人物形象用赭石色定形線,敷色淡淡,畫面雖小,人物栩栩如生。
這幅北周的胡子飛天,哦不,是佛光背飛天,在火光中從天而降,帶有西域風格。
北周時期,北魏的中原畫風“秀骨清像”樣式漸漸消失,由于北周與西域往來密切,莫高窟壁畫反而又傾向了些“西域風格”,人物體格健碩、動態(tài)強烈。
這幅小仙女飛天,叫拈花飛天,她發(fā)束巾帶高聳,長眉細眼,雙手拈花,上身著有領小襖,下著長裙,身后的尖角飄巾逶迤空中。同類描繪還見之于魏晉墓壁畫,造型脫胎自中原少女形象。
這幅童子飛天光頭,為童子相,彩云在身下飄動,空中降下天花。頭大身短,具有隋代造型特點。唐代,經(jīng)濟發(fā)達、政治穩(wěn)定。佛教藝術也發(fā)展到了最輝煌的階段。
飛天壁畫延續(xù)了前代的創(chuàng)造,保留了淡雅的風格與北魏粗有力的筆調,并且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性。此時,飛天進人凈土變時期。
表現(xiàn)“極樂世界”的宏大規(guī)模,雄厚氣勢。此時的飛天身體舒展,治然而上,人體結構單純完美、修長飄逸。服裝色彩艷麗明媚,細密精致,沉穩(wěn)華麗。
飛天壁畫進入富麗堂皇的“巴洛克”時期,展示著中國人想象力與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極致。
這幅散花飛天頭上梳髻,修眉細眼,帶有典型的唐風,肢體柔軟,一手托蓮花,一手散花,手勢生動,像是女性;橢圓形面龐上又畫著兩撇小胡須。你認為這幅飛天是男是是女呢?上面這幅起舞飛天高舉雙臂,兩腿起舞,在空中緩緩升騰。空中降下大朵鮮花,樂器不鼓自鳴,一為大鈸,一為篳篥。勾線簡潔流暢,色彩單純。
這幅環(huán)寶蓋伎樂飛天鑿井四周垂幔,表示華蓋。淡藍色天空上白云浮動,伎樂飛天頭梳雙髻,身著長裙,每人演奏一件樂器,演奏姿態(tài)準確,畫工精確,是可貴的音樂史料。宋代時期,佛教漸漸衰落,因供養(yǎng)人張氏、曹氏家族跟敦煌關系疏遠,還受到“院體”繪畫的限制,敦煌飛天開始保守并走下坡路。敦煌壁畫的動作雖然生動,但表情、動態(tài)刻畫單調變化較少。身體很長、飄帶較長。宋代的飛天缺少了熱情洋溢的創(chuàng)作,飛天變得沒有靈魂。這幅宋代的佛寶蓋飛天,梳著哪吒頭,駕云繞行而下。其面相短圓似女童子,額上有吉祥痣,雙手捧花供養(yǎng)。墨線勾輪廓,以石綠、赭紅和白色為主調。觀音寶蓋飛天中,有十一面觀音手托日月,上方的寶蓋左右繪有兩飛天環(huán)繞獻花飛翔。此圖屬于漢地密宗畫像,保留了許多顯教的傳統(tǒng)畫法。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敦煌壁畫的年代,但是飛天并沒有從中國人的視野里消失。
所以我們把飛天變成了精彩靈動的舞蹈,展示著中國人力與美的極致,動態(tài)又富神韻。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