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相由心生,境由心轉”。意指世間萬物的外在表現都是內心的映照,外部的一切感官環(huán)境也隨心而轉,一語點出“心”的重要性。
雖然“心”無形無相,但卻是一切行為的根源,此理放之于中國繪畫亦準。唐人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闡述的即是內心感悟在繪畫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南朝畫論家姚最也提出要“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因此,畫境即是畫家心境的直接表現,而畫面中承擔著抒情達意作用的線條,則可說是畫家的心印書寫。
中國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寫實,又能達意,通過線條和筆墨的運用來描繪深邃悠遠的意境與神韻,而線條則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
南朝畫家謝赫所提“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都需要憑借線條的生動運用來表現,線條的氣韻和骨力直接影響畫面的形象與意境。呂鳳子在《中國畫法研究》中寫道:“沒有力或力不夠強的線條及點塊,是不配叫做骨的?!?/p>
又說:“骨法又通作骨氣,是中國畫專用術語,是指作畫中形象骨干的筆力,同時又作為形象內在意義的基礎或形的基本內容說的?!惫怯袣忭嵍?,骨有氣力而剛,骨體不散而健?!本€條在中國畫中的意義由此不言而喻。
就宋代繪畫而言,線條的意義更是不容忽視。不管是文人畫,還是禪畫,線條均為最重要的語言樣式。前者有蘇東坡所作的《枯木怪石圖》,后者則有梁楷的一些作品,它們生動地詮釋了線條在中國畫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價值。
現存李公麟的作品《五馬圖》可謂是白描藝術的傳世佳作,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畫面右端的三位控馬者為西域少數民族的形象和裝束,姿態(tài)各異,無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氣質亦微異,有飽經風霜、謹小慎微者;有執(zhí)韁闊步、年輕氣盛者;也有身穿官服、氣度驕橫者。
而馬的造型也因品種而異,肥瘦、大小、高低、毛色各不相同,但性情都溫順平和,以示已被調教馴服。整幅作品用筆轉折極為精妙,人物衣褶上的線條頓挫有致,憑借富于起伏變化和韻律感的線條將馬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雖此畫不曾設色,但仍可使觀者從剛柔、濃淡、粗細、快慢、長短的線條變化中感受到駿馬富有彈性的肌膚、松軟的皮毛和精準的骨骼結構,以及牽馬人筆挺的衣衫和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衣物質感。同時,畫家在白描的基礎上微施淡墨渲染,輔佐了線描的表現力,使藝術效果更為完善,體現出文人畫注重簡約、儒雅和淡泊的審美觀。
線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中國畫的生命符號。在這些宋畫中不僅能體會到線條傳遞的畫面美感,同時也感受到畫家的主觀內心。它與我國的傳統審美和觀察客觀事物的方法密切相關,共同構筑起了中國畫家的骨氣和靈魂。
(詹 勇 金前文)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