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臺北故宮博物院古畫珍品欣賞 元代部分(二)

      13世紀初,蒙古族興起于塞北,國勢逐漸強盛,1234年滅金,取得金朝原有的華北之地,于1279年滅南宋,統(tǒng)一中國,建立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的元帝國。元代立國之初,蒙古族統(tǒng)治者在教育程度、文化藝術(shù)素養(yǎng)等方面,與中原士大夫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了進一步鞏固統(tǒng)治,遂禮遇儒臣,重視漢文化,從儒家經(jīng)典中學習治國之道。世祖忽必烈具有雄才大略,他大力招攬人才,廣收'江南遺逸',重用漢族儒臣,還命漢族士大夫?qū)适页蓡T及蒙古族大臣弟子進行漢文化教育。至仁宗和文宗朝(1312~1332),更進一步'親儒重道',禮遇文士,尤其喜好書畫藝術(shù)。文宗建立奎章閣,任命畫家、書畫鑒藏家柯九思為鑒書博士,對內(nèi)府所藏書畫進行鑒別查定,故翰墨之盛以文宗時為最。

       元代繪畫中,文人畫占據(jù)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shè)畫院,除少數(shù)專業(yè)畫家直接服務于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比較自由,多表現(xiàn)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xiàn),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diào)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jié)合。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繼承北宋末年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fā)。與宋代院體畫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徑庭,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也有力地推動了后世文人畫的蓬勃發(fā)展。在元代短短90余年內(nèi),畫壇名家輩出,其中以趙孟頫、錢選、高克恭、王淵等和號稱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最負盛名。

元 吳鎮(zhèn) 清江春曉114.7cmX100.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zhèn)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浙江嘉興人。生于至元十七年(西元一二八○),死于至正十四年(西元一三五四)。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大家。梅花道人山水學自巨然,受巨然影響很大。本幅以長披麻的筆法皴畫山石,筆力圓勁。漬染多用淡墨,清淡雅逸。畫樹木、屋宇、人物用筆粗壯,筆鋒微禿,雖每一筆并不緊密連接,但意趣已足,全幅具有豪邁的氣勢。

元 吳鎮(zhèn) 清江春曉114.7cmX100.6cm 局部

元 衛(wèi)九鼎 洛神圖90.8cmX31.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洛神圖>的結(jié)構(gòu),屬于元代典型的「一河兩岸」式布局,深具空闊、澹遠的視覺效果。近景與遠景之間的留白處,題有倪瓚(1301-1374)戊申年(1368)寫的一首詩,衛(wèi)九鼎(活動于14世紀中葉)作畫的年份,當亦在此際。本幅畫心左方,有一塊長方形的補紙,推測是原先題跋所在的位置。可能因為書家寫完之后,察覺到這段文字,會讓整幅畫的重心太過偏倚,所以才命裱工將其挖去,改題至右側(cè)空白處。

元 衛(wèi)九鼎 洛神圖90.8cmX31.8cm 局部

元 任仁發(fā) 橫琴高士圖146.3cmX5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任仁發(fā),字子明,號月山,江蘇松江人,善于畫馬。作品見于大德八年(1304)到至元六年(1340)間。文征明(1470-1559),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繪畫師法沈周(1427-1509),兩人同為「吳派」的支柱,對明代中后期的影響顯著。臨本難免在結(jié)構(gòu)方面與原作有點差距,為求分毫無爽,就有「摹」的方式。其方法是將紙絹覆在原作上面,隨著原畫的曲折,婉轉(zhuǎn)用筆。若將此種摹本與原作相對,當然位置為無差。<臨趙孟俯空巖琴思>與<橫琴高士>兩幅,畫中老松古柏,盤生崖上。樹下一人穿紅袍,坐溪畔彈琴。崖壁及山石碧綠青翠,與紅衣相互輝映,色彩古艷雅致。兩幅的構(gòu)圖用筆極相似,署文征明款者上面題著「臨松雪道人」(趙孟俯),或許可認定兩者是源自趙孟俯的稿本,然而兩幅應都是托名文、任的摹本。

元 任仁發(fā) 橫琴高士圖146.3cmX55.8cm 局部

元 元人 說經(jīng)圖94.7cmX52.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元人 說經(jīng)圖94.7cmX52.7cm 局部

元 元人 說經(jīng)圖95.4cmX52.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元人 說經(jīng)圖95.4cmX52.9cm 局部

元 元人 歲朝圖146.5cmX45.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元人 歲朝圖146.5cmX45.3cm 局部

元 元人 太平有象122.1cmX97.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元人 太平有象122.1cmX97.5cm 局部

元 元人 文姬歸漢圖63.5cmX85.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元人 文姬歸漢圖63.5cmX85.7cm 局部

元 元人 溪橋風雨54.5cmX32.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元人 溪橋風雨54.5cmX32.8cm 局部

元 元人 杏鵝圖142.8cmX81.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元人 杏鵝圖142.8cmX81.4cm 局部

元 元人 宣梵雨花圖175.3cmX98.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一蓄須僧人端坐石上誦讀梵文經(jīng)卷。僧人皮膚黝黑,高鼻深目,耳有穿環(huán),從輪廓特征看來應該不是漢人。畫家描繪人物衣紋的線條圓轉(zhuǎn),但勁健有力,對僧服上的裝飾、飄揚的花朵、以及白猴身上的密毛,不同質(zhì)感的刻劃皆十分細膩。山水煙云的背景純以水墨畫成,和衣飾與花雨的鮮艷色彩形成對比。畫上并無作者款識,從人物風格而言,與元代表現(xiàn)胡僧造型的羅漢圖繪有所延續(xù)。

元 元人 宣梵雨花圖175.3cmX98.2cm 局部

元 元人 應真像157.6cmX79.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元人 應真像157.6cmX79.6cm 局部

元 元人 漁莊秋色163.5cmX88.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元人 漁莊秋色163.5cmX88.3cm 局部

元 商琦 溪亭坐隱86cmX28.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商琦 溪亭坐隱86cmX28.5cm 局部

元 盛懋 畫雪景151cmX56.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盛懋(14世紀),字子昭,臨安人(浙江杭州),后遷居嘉興魏塘鎮(zhèn),與吳鎮(zhèn)(1280-1354)比鄰為友。畫初學陳琳(約1260-1320),后變其法,自成一家面目。本幅作于壬戌年(1322),畫群山積雪,主峰居中高起,氣象森然。幅上方錢惟善(14世紀)的題語中有云,范寬(約950-1031間)所作的寒山雪色,允為畫中第一,尤其布局結(jié)構(gòu),更是后人難以迄及?!缎彤嬜V》也著錄范寬曾作<雪景寒林>、<雪峰圖>等。此作筆法雖不似范寬,但猶不失北宋全景式山水的余韻。

元 盛懋 畫雪景151cmX56.9cm 局部

元 盛懋 柳陰書屋187.9cmX104.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盛懋(約西元十四世紀),字子昭,浙江臨安人,后來遷移到浙江嘉興的魏塘鎮(zhèn)。畫山水、人物、花鳥,初向陳琳學習。技法熟練之后,加入自己的畫法,形成個人的風格。

元 盛懋 柳陰書屋187.9cmX104.9cm 局部

元 盛懋 秋林高士圖135.3cmX5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盛懋(約西元十四世紀),字子昭,浙江臨安人,后來遷移到浙江嘉興的魏塘鎮(zhèn)。畫山水、人物、花鳥,初向陳琳學習。技法熟練之后,加入自己的畫法,形成個人的風格。

元 盛懋 秋林高士圖135.3cmX59cm 局部

元 盛懋 山水120.5cmX40.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盛懋(約西元十四世紀),字子昭,浙江臨安人,后來遷移到浙江嘉興的魏塘鎮(zhèn)。畫山水、人物、花鳥,初向陳琳學習。技法熟練之后,加入自己的畫法,形成個人的風格。此幅樹葉,以「介」字點的變格畫成,山石皴紋使用長披麻交互皴畫,在許多地方相交成魚網(wǎng)狀。山頂常有三五個礬頭聚在一起,具格式化。

元 盛懋 山水120.5cmX40.6cm 局部

元 盛懋 袁安臥雪圖149cmX83.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盛懋(約西元十四世紀),字子昭,浙江臨安人,后來遷移到浙江嘉興的魏塘鎮(zhèn)。畫山水、人物、花鳥,初向陳琳學習。技法熟練之后,加入自己的畫法,形成個人的風格。

元 盛懋 袁安臥雪圖149cmX83.8cm 局部

元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151.9cmX103.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字子華。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善畫山水,師郭熙,得其蒼潤蓊郁之趣,嘗畫嘉熙殿壁,所作為人貴重。畫寒林野店,澗石曲徑,綴以行旅數(shù)人。峰巒高聳,古寺隱現(xiàn)山間。本幅采主峰中立之構(gòu)圖,靈動的山石以卷云皴皴寫,挺勁的枯枝則以蟹爪筆畫成,無一不從郭熙筆法而來。全幅染多于皴,山石秀潤,煙嵐飄渺,氣氛安適恬靜。

元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151.9cmX103.7cm 局部

元 唐棣 煙波漁樂圖160.1cmX106.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溪山平遠,云霧彌漫,在一片寬闊的河口上,漁夫捕魚的情景。從漁夫身上穿的蓑衣和受強風吹折的樹葉,可以看出此刻正風雨夾帶,但是漁夫卻沉浸于工作中,臉上露出滿足、安適的表情。此幅舊傳為元代唐棣(約1287-1355)所繪,但比較前幅之<捕漁圖>,可發(fā)覺兩幅畫中的景物,布局均衡,都具有一種秩序感,而運用波浪狀的弧線來描繪山石皴紋的方式,也都源自北宋郭熙,風格技法十分接近,惟此畫山勢等造型似乎較為模式化,可能是稍晚倪端畫派的作品。

元 唐棣 煙波漁樂圖160.1cmX106.2cm 局部

元 王蒙層巒聳翠83.3cmX3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層巒聳翠83.3cmX36.3cm 局部

元 王蒙 東山草堂圖111.4cmX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西元一三○八-一三八五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吳興人。趙孟俯外孫,畫得趙氏法,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此系王蒙三十六歲(一三四三)作。隔水茆堂,背山重疊,磊石、布屋、開湖,形制皆偏向于方。通幅用筆,皆切實而穩(wěn)厚。樹干鉤藤,山間苔點,極細微處,均無輕縱之筆,別有一種穩(wěn)重蒼郁意象。后人中如沈周,得力于此者甚多。

元 王蒙 東山草堂圖111.4cmX61cm 局部

元 王蒙畫荊溪濕翠142.6cmX42.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畫荊溪濕翠142.6cmX42.9cm 局部

元 王蒙畫山水211.1cmX34.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畫山水211.1cmX34.4cm 局部

元 王蒙畫山中歸隱圖140.7cmX5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畫山中歸隱圖140.7cmX53.4cm 局部

元 王蒙 具區(qū)林屋68.7cmX.42.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是趙孟俯(1254-1322)的外孫。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牽連,死于獄中。畫風以王維(701-761)、董源(活動于十世紀上半葉)、巨然(十世紀)為宗,但能自立面目,與黃公望(1269-1354)、吳鎮(zhèn)(1280-1354)和倪瓚(1301-1374)齊名,合稱為「元四大家」。這件畫作描寫江蘇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瓏的洞壑、層疊的山石、繁密的樹林、錯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滿了整幅畫面,大膽地擺脫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作的構(gòu)圖幾乎密不透風,但因畫家有虛實相濟的觀念,故在畫幅的左上角營造出「透」的部分,使得全作毫無迫塞的感覺。王蒙用牛毛皴皴擦山石,長披麻皴畫樹干,又雜以繁密的苔點,筆法變化多端,細膩豐富。墨色層層點染,濃淡分明,同時又用了赭石、藤黃、朱砂和朱標點染,使得全作秋意滿幅。

元 王蒙 具區(qū)林屋68.7cmX.42.5cm 局部

元 王蒙 林泉清趣105.5cmX3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 林泉清趣105.5cmX39.8cm 局部

元 王蒙 琴書自娛圖144.6cmX41.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 琴書自娛圖144.6cmX41.9cm 局部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圖123.3cmX54.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此畫乃王蒙三十六歲(1343)之作,一溪兩岸,衰蘆野艇,林木相錯,在遠近之間,林間屋宇相銜,山勢綿延遠去。通幅山重水復,景色稠密,布局繁密,以解索皴法表現(xiàn)林巒郁茂的質(zhì)地,筆墨雅淡,設(shè)色極精,古厚中有明凈之意,為王蒙精品畫作之一。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圖123.3cmX54.8cm 局部

元 王蒙 山水125.9cmX58.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 山水125.9cmX58.4cm 局部

元 王蒙 深林疊嶂64.5cmX3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在《御制詩二集》題名作王蒙<山水>。為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回程時于淮安一帶所題。畫上有王蒙(1308 —1385)名款,山石亦以蜷曲「牛毛皴」與黝黑苔點交錯,組合出「王蒙式」云霧升騰般的動感山勢,然此作效果較趨平面性,疑為明代畫家追仿其風格的佳作。乾隆皇帝將深林疊嶂中的水榭、人物,比附為長壽仙人偓佺與王子喬修鏈的隱居處,或許他聯(lián)想到的是南巡中短暫相見的沈德潛等老臣,期盼他們致仕鄉(xiāng)居期間得保長壽康健。

元 王蒙 深林疊嶂64.5cmX38.6cm 局部

元 王蒙 松窗高士圖107.4cmX32.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御制詩年款署「丁丑春三月」,可知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時的題詠詩作。第二次南巡原本預定于平定準噶爾叛亂后出發(fā),但因江蘇水患又延后一年啟程。此畫為當時告假歸鄉(xiāng)的詞臣梁詩正(1697 —1763)進獻的貢品。乾隆皇帝的題詩末句「愚公」、「潛夫」二語,可推測當他看到畫中悠閑濯足聽瀑的隱者,想到的不是獻畫的梁詩正,卻是致仕老臣沈德潛( 1673 —1769)。畫上雖有王蒙款識,然由山石結(jié)組與設(shè)色方式判斷,應為明代文派畫家臨仿王蒙風格的作品。

元 王蒙 松窗高士圖107.4cmX32.6cm 局部

元 王蒙 桃源春曉圖157.3cmX58.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 桃源春曉圖157.3cmX58.7cm 局部

元 王蒙 溪山高逸113.7cmX65.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 溪山高逸113.7cmX65.3cm 局部

元 王蒙 修竹遠山93.1cmX31.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 修竹遠山93.1cmX31.2cm 局部

元 王蒙 幽林清逸133.4cmX47.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 幽林清逸133.4cmX47.4cm 局部

元 王蒙 竹石流泉94.7cmX34.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俯外孫,后得黃公望指導,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 竹石流泉94.7cmX34.8cm 局部

元 王淵 寒江蘆雁149.7cmX62.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淵是杭州的職業(yè)畫家。雖曾得到趙孟俯的指導,但他的聲名多來自元文宗的支持。他曾受召繪制南京大龍翔集慶寺的壁畫,那便是文宗所進行的大型文化建設(shè)之一。

元 王淵 寒江蘆雁149.7cmX62.7cm 局部

元 王淵 畫松石水仙159.4cmX57.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淵是杭州的職業(yè)畫家。雖曾得到趙孟俯的指導,但他的聲名多來自元文宗的支持。他曾受召繪制南京大龍翔集慶寺的壁畫,那便是文宗所進行的大型文化建設(shè)之一。

元 王淵 畫松石水仙159.4cmX57.3cm 局部

元 王淵 松亭會友圖86.9cmX49.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淵是杭州的職業(yè)畫家。雖曾得到趙孟俯的指導,但他的聲名多來自元文宗的支持。他曾受召繪制南京大龍翔集慶寺的壁畫,那便是文宗所進行的大型文化建設(shè)之一。本幅畫作亭中文會,岸邊則有待發(fā)之舟船,更前方為廣大的江景。這種配置屬于舊有的送別圖模式,但因正中以巨大松石為主宰,另加呈現(xiàn)了天下承平的意思,很接近北宋山水常見的帝國意象。這也是蒙元宮廷歡迎的類型。

元 王淵 松亭會友圖86.9cmX49.3cm 局部

元 王淵 桃竹春禽117.6cmX5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淵是杭州的職業(yè)畫家。雖曾得到趙孟俯的指導,但他的聲名多來自元文宗的支持。他曾受召繪制南京大龍翔集慶寺的壁畫,那便是文宗所進行的大型文化建設(shè)之一。

元 王淵 桃竹春禽117.6cmX55cm 局部

元 王淵 寫生88.3cmX45.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描寫滿月之夜,桂樹、蘆花、蓼花與浮萍繁盛,秋意濃厚。一對鴛鴦相倚于岸石,一微閉眼,另一仰望,正沉浸在恬靜、花香的秋夜。全幅水墨濃淡對比細膩猶如五彩,右下題有「若水王淵寫」。王淵字若水,杭州人,據(jù)說曾得趙孟俯指教,尤擅水墨花鳥。其畫風與本軸所見相仿,惟用筆稍嫌輕薄。詩塘為正德三年(1508)徐霖題詩,清初宋至(宋犖長子)于裱邊抄錄劉體仁等人詩作,后乾隆皇帝亦仿效六人詩文題寫畫上。

元 王淵 寫生88.3cmX45.3cm 局部

元 王振鵬 瀛海勝景163.2cmX84.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王振鵬 瀛海勝景163.2cmX84.7cm 局部

元 吳鎮(zhèn) 洞庭漁隱146.4cmX5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zhèn)(西元一二八○—一三五四年),浙江嘉興人。善畫山水與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被合稱為元代的四大畫家。本幅是吳鎮(zhèn)六十二歲的作品,采用「一河兩岸」式的構(gòu)圖,近景畫雙松挺立,枯樹橫斜,隔岸則是迤邐的山坡,與水邊蕩槳的漁舟,十分忠實地呈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澤國的景象。雖然布局簡略,但添加邊角的簽名,以及上方的題詞之后,別具一番寧靜典雅的情調(diào)。

元 吳鎮(zhèn) 洞庭漁隱146.4cmX58.6cm 局部

元 吳鎮(zhèn) 竹石90.6cmX42.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吳鎮(zhèn)竹石軸吳鎮(zhèn)(西元一二八○—一三五四年),浙江嘉興魏塘人。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工詞翰、草書、山水、竹石及墨花。山水師巨然,墨竹宗湖州,俱臻妙品,為元四大家之一。本幅為吳仲圭六十八歲所作。畫竹兩竿,石一握,著墨不多,而雄宕之氣雖千竿萬竿不能過,蓋心嫻手熟,筆下自有化機。杜老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勾司巢顬橄嘟?。

元 吳鎮(zhèn) 竹石90.6cmX42.5cm 局部

元 吳鎮(zhèn) 山水122.5cmX3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zhèn)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浙江嘉興人。生于至元十七年(西元一二八○),死于至正十四年(西元一三五四)。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大家。梅花道人山水學自巨然,受巨然影響很大。

元 吳鎮(zhèn) 山水122.5cmX30.2cm 局部

元 謝天游 古木雙鳩43.7cmX29.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謝天游 古木雙鳩43.7cmX29.7cm 局部

元 顏輝 畫猿131.8cmX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顏輝(約西元十四世紀),浙江江山人。字秋月,善道釋人物及寫生,并工畫鬼,筆法奇絕,饒有生意。本幅畫掛巖老樹,上著兩猿,一猿抱干,一猿掛枝,樹下畫細腰蜂十四尾。兩猿弄蜂,作好事而又畏縮之狀;樹枝掛猿,著重直垂而下,有低昂不定之勢。畫筆老辣,揣擬傳神。另猿猴二字常連用,蜂與猴又和「封侯」諧音,故舊畫中往往取此吉祥意義為題作畫。

元 顏輝 畫猿131.8cmX67cm 局部

元 楊維禎 歲寒圖98.1cmX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楊維禎(一二九六-一三七○),字廉夫,號鐵崖,后因善吹鐵笛,遂自號鐵笛道人,又曰抱遺老人,浙江會稽人。元泰定間署天臺尹,又曾會修遼金宋三史。入明,徙居松江。能文善詩,詩文俊逸,獨擅一時,稱為鐵笛體,書畫兼善。此幅畫松一株,蟠干夭矯,枝葉秀出,極得清勁之氣。又自題詩句鏗鏘,書法遒秀,堪稱三絕。

元 楊維禎 歲寒圖98.1cmX32cm 局部

元 楊維禎 鐵笛圖95.6cmX51.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三十年(1765)舉行第四次南巡,與前一次南巡相隔三年。此圖為行經(jīng)無錫時,秦兆雷(1722 —1781)進獻之作。秦兆雷屬無錫名園「寄暢園」秦氏一族。該園為康熙與乾隆六次南巡必游之地。此作雖有元代鐵笛道人楊維禎(1296 —1370)題款,然疑為明代后期浙派畫家之作。乾隆皇帝于蘇州題詠時,引楊維禎<冶師行>的內(nèi)容作題,認為舟上吹笛者為楊維禎,岸上聽笛者是為其鑄鐵笛的冶師緱長弓。題詩內(nèi)容展現(xiàn)他對楊維禎詩文、生平的認識,以及將文史知識連結(jié)到畫面內(nèi)容的欣賞角度。

元 楊維禎 鐵笛圖95.6cmX51.6cm 局部

元 宇文公諒 山水畫116.6cmX4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宇文公諒 山水畫116.6cmX41cm 局部

元 張渥 畫十六臂大士像91cmX43.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白描畫,一只似犬又似麒麟的動物「犼」乘云而來,法相莊嚴的十六臂觀音端坐在蓮臺上。全作畫得極為精細,人物輪廓和衣紋都用流暢的細線鉤描,頭發(fā)的發(fā)絲和蓮辮的紋理也描寫入微,衣上和錦墊上的圖案又繪制得一絲不茍。畫幅右下角有張渥(活動于十四世紀中期)的款題,不過和張渥的真跡「九歌圖」比較,發(fā)現(xiàn)這軸大士像的衣紋線條缺乏瀟灑飄逸的韻致,應該不是張渥的親筆。

元 張渥 畫十六臂大士像91cmX43.5cm 局部

元 張渥 彌陀佛像87.5cmX30.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張渥 彌陀佛像87.5cmX30.4cm 局部

元 張渥 瑤池仙慶116.1cmX5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生、真閑生,浙江杭州人,活躍于西元十四世紀中期,工人物畫,以李公麟法作白描、或以淺設(shè)色道釋人物,畫風典雅。元代蒙古人崇信道教,瑤池乃西王母之寓所,畫中所見女仙為西王母,頭戴華冠、乘風駕云而來、侍女手捧仙桃,二人俯視商山四皓,其旁童子歡欣鼓舞,取長壽吉祥之意。畫中人物,筆勢輕靈生動,設(shè)色亦淡雅秀麗。此畫作于至正辛巳(西元一三四一年)。

元 張渥 瑤池仙慶116.1cmX56.3cm 局部

元 張中 太平春色99.1cmX41.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張中 太平春色99.1cmX41.1cm 局部

元 張中 寫生花鳥122.8cmX43.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中,一名守中,松江(今上海市)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元代至正(1341-1370)年間。善繪事,尤工花鳥,明代顧復曾評其為「元代寫生第一」,對后代花鳥畫影響甚巨。畫中紫冠白雞足蹈蜈蚣,神情專注,并以鉤花點葉法,描寫各式夏日花卉,作為配景。張中傳世畫作筆法靈動,墨色清雋淡雅,饒富韻味,然本幅不似張中筆墨,應為后代畫家托名之作。

元 張中 寫生花鳥122.8cmX43.3cm 局部

元 趙麟 相馬圖95.7cmX30.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麟 相馬圖95.7cmX30.1cm 局部

元 趙孟俯 雙驥圖102.8cmX50.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繪畫風格。

元 趙孟俯 雙驥圖102.8cmX50.9cm 局部

元 趙孟俯 萬柳堂圖95.1cmX2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繪畫風格。

元 趙孟俯 萬柳堂圖95.1cmX2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俯 拱壽圖253.7cmX216.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繪畫風格。這幅畫上,并未題有作者的名款,當初是根據(jù)鈐蓋在上面的「趙氏子昂」和「趙孟俯印」二方印而命名的,但從繪畫的風格和筆墨來看,應是一幅明代的作品。圖中畫了近百名屬于道教神仙故事中的人物,顯然具有吉祥的意義在內(nèi)。

元 趙孟俯 拱壽圖253.7cmX216.4cm 局部

元 趙孟俯 畫馬52.5cmX48.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繪畫風格。

元 趙孟俯 畫馬52.5cmX48.2cm 局部

元 趙孟俯 畫山水57cmX30.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繪畫風格。

元 趙孟俯 畫山水57cmX30.9cm 局部

元 趙孟俯 畫藥師如來像133cmX5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繪畫風格。

元 趙孟俯 畫藥師如來像133cmX51cm 局部

元 趙孟俯 松陰晚棹圖152.6cmX7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繪畫風格。

元 趙孟俯 松陰晚棹圖152.6cmX79cm 局部

元 趙孟俯 浴象圖100.7cmX30.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繪畫風格。

元 趙孟俯 浴象圖100.7cmX30.7cm 局部

元 趙孟吁 喬木高齋102.4cmX51.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后的繪畫風格。

元 趙孟吁 喬木高齋102.4cmX51.3cm 局部

元 趙奕 畫大士像108cmX54.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奕(西元十四世紀前期),字仲光,浙江吳興人。趙孟俯之子,隱居不仕,日以詩酒自娛,亦以書畫知名于世。竹崖上,白衣大士趺坐,龍女隨侍身后。大士藍發(fā)披肩,頭上寶冠,可見阿彌陀的入定像。手中所持的凈瓶,幻化出一朵祥云,善財童子立于云上,躬身作揖,狀甚禮敬。此系出自﹝華嚴經(jīng)﹞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一,善財參訪觀音,向其問道的情景。

元 趙奕 畫大士像108cmX54.8cm 局部

元 趙雍 采菱圖107.6cmX35.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雍(約1290-?),字仲穆,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書畫名家趙孟俯次子。畫法出自家傳,善畫山水,尤以人物、鞍馬見長。此幀畫溪上菱舟,往來飄倏,菱葉滿溪,密不容隙,而上幅留天幾及全圖之半,特有江天空曠之感。全作設(shè)色溫雅,用筆疏秀,樹木筆意,脫胎于李成、郭熙一路。款云:「至正二年(1342)十月望日仲穆畫。」時年約五十三歲。

元 趙雍 采菱圖107.6cmX35.1cm 局部

元 趙雍 江山放艇圖160.6cmX104.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峰巒聳峙,山腰云霧繚繞,山腳下屋舍錯落。前景坡岸長松蒼翠,江面遼闊,一文士乘舟悠游,自在逍遙,意境清幽。筆墨秀潤,具文人氣息。此軸無作者款印,亦不見收傳印記與清宮印璽,董其昌鑒識為趙仲穆真跡。根據(jù)跋后董氏所鈐之「宗伯學士」一印,其審定的時間應在六十九歲任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以后。趙雍(1290-?),字仲穆,為趙孟俯(1254-1322)次子,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書畫繼承家學,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馬,父子兩人并重于元代藝壇。

元 趙雍 江山放艇圖160.6cmX104.9cm 局部

元 趙原 溪亭秋色61.4cmX2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原(約活動于西元十四世紀后期),亦作趙元,字善長,號丹林,山東莒城人,后寓居江蘇吳縣。明洪武年間,應召畫功臣像,因觸犯皇帝而被殺。水墨畫樹石水亭,遠近雜樹疏林相襯。本幅構(gòu)圖簡練,畫筆甚禿,多以側(cè)筆皴畫山石紋路,渲染甚少,率意天成,呈現(xiàn)一種質(zhì)樸清雅意趣。

元 趙原 溪亭秋色61.4cmX26cm 局部

元 朱德潤 林下鳴琴120.8cmX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朱德潤(西元一二九四—一三六五年)字澤民。睢陽(今河南商丘)人。擅長山水畫,人物畫亦佳。松蔭下有人以琴會友,小船上的漁夫,驅(qū)往岸旁聆聽著琴聲,溪邊取水的童子回首注視,焦點薈集于松下。對岸云煙飄渺,上有古寺,極為清遠幽雅。

元 朱德潤 林下鳴琴120.8cmX58cm 局部

元 朱叔重 春塘柳色41cmX55.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為都察院左都御史金德瑛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一月十一日進獻之作。此時正值第三次南巡前夕。這是他送給乾隆皇帝的最后幾份禮物之一。乾隆皇帝出發(fā)約十天后取此畫欣賞題詠,然不久即于二月初三日獲報金德瑛病逝的消息。此畫設(shè)色妍雅,貼切地描繪出春塘柳色、韶光融融的氣象。正如乾隆皇帝的題句,讓人聯(lián)想到北宋趙令穰(約活動于1070 —1100)所描繪的江鄉(xiāng)風致。不過此作似與元末明初之風格有異,左方落款或為后添,疑出自清代王翚(1632 —1717)手筆。

元 朱叔重 春塘柳色41cmX55.3cm 局部

元 朱叔重 秋山疊翠69.5cmX26.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朱叔重 秋山疊翠69.5cmX26.4cm 局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元 王蒙 《 層巒聳翠》,紙本設(shè)色, 83.3×36.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王蒙作品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蔡襄《入春帖》《貧賢帖》《思詠帖》《陶生帖》欣賞
疑案|“元四家”究竟指的是哪四位國畫大師
深得趙孟頫賞識,追求古法,雖為國畫大師書法也毫不遜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古畫珍品欣賞〗清代部分三(原圖免費發(fā)放)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