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倪瓚 漁莊秋霽圖軸
《漁莊秋霽圖》是1355年秋,作者寄居在友人王云浦漁莊時的作品。這幅畫描繪風雨之后“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邊景色倪瓚的山水畫,絕大多數(shù)采用平遠三段式構圖,近景平坡疊石,上有雜樹數(shù)株,有時加上細竹和茅亭,中景大片空白,表示湖水,造成空間的廣闊(此即黃公望在《畫山水訣》中總結的所謂“闊遠”)。遠景畫低矮逶迤的岡巒。《漁莊秋霽圖》的結構也大致如此。
但是他的畫,前景與遠景的墨色并無明顯的差別,似平畫面的深度消失,令人覺得近景被推遠,遠景被拉近。宋入山水中三度空間的層次感被他破壞,變成了平面結構的圖式,而近乎抽象化的表現(xiàn),這顯然是畫家主觀意識的增強。
倪瓚的筆墨枝法具有獨創(chuàng)性,畫山石是以枯筆變化披麻皺,兼采斧劈皺側筆皴擦(畫史亡稱他的皺法為“折帶皴”,一名“疊糕皴”),石塊似方而圓,有一種拙樸的趣味。他的用筆所形成的線條具有特殊的魅力。他多用干筆側鋒,行筆深沉雄健,筆凋始終保持文靜閑雅的風致,而且淡淡的、干干的,一筆——劃都有一種微妙的均衡和張力。
從樹木枝干的描繪,就可以體悟到這種張力的效應,筆墨不多而生氣盎然,充滿了秋天的寒意,同時使大片空白變成空靈的境界。這是倪瓚以簡勝繁的超人之處。另外,作者在十八年后(1372年)重見此畫時感懷往昔,補題詩款。全詩如下:
“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士,閑披對石床?!?/p>
元 倪瓚 琪樹秋風圖軸
此圖以淡墨側鋒皴出坡上喬柯拳石,濃墨寫細竹三五莖,蒼古之中饒有秀潤之氣。倪瓚的作品,被時人稱為“殊無市朝塵埃氣”。畫面總是平遠小景,疏疏落落,悄無人影,枝頭無綠葉,僅有蕭疏瘦硬的干枝,具清冷、寂寞、淡然之意。與其說他表現(xiàn)的是景色,莫如說是心情的寫照。
元 倪瓚 六君子圖軸
倪瓚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時文人繪畫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紙本山水畫的“干筆皴擦”筆墨技法已經(jīng)完善,而《六君子圖》可謂經(jīng)典之作。圖上有倪瓚自題:“盧山甫每見輒求作畫,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燈出此紙,苦征余畫,時已憊甚,只得勉以應之。大癡(黃公望)老師見之必大笑也。倪瓚?!敝攮懘藭r45歲,而黃公望長他32歲,其時已是77歲老者。
黃公望曾以10年時間為倪瓚畫《江山勝覽圖》淺絳山水卷,長2丈5尺多,倪瓚推崇他,尊稱“老師”,可知兩人相交之深。后黃公望果見此圖,并欣然題詩圖上:“遠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陁。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大癡贊云林畫。”此圖之名“六君子”,應該就是從這首詩中來。
構圖依然是典型的倪畫“三段式”:一水間隔兩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著六株古木,據(jù)辨析是:松、柏、樟、楠、槐、榆樹,背后河水茫茫,遙遠的天邊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遠蕭疏。其時倪瓚的筆墨風格也趨成熟:勾、皴用筆燥而靈動,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帶皴勾、皴,而土坡則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態(tài)及質感更為分明;樹分別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顯“正直特立”,而樹葉則2株以線勾,4株為點葉,或橫點,或直點,或介字點,前濃后淡,錯落有致。以干筆在樹身和坡石的結構折轉處及暗部略施擦筆,然后以淡墨破染,濃墨點苔,達到結構扎實,層次分明的效果。
此圖以樹喻君子,表達了作者對君子“正直特立”高風的崇尚。這正是宋元以來文人繪畫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倪瓚好畫墨竹,有人指責他畫的竹似麻,似蘆,他自解:“余之竹聊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在《答張藻仲書》中更是明確地闡述:“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边@無異宣告了文人繪畫的宗旨:一方面,文人將詩情畫意融入畫中,使繪畫不再是現(xiàn)實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寄托了人們希望的理想世界;而另一方面,文人又將繪畫劃定為僅供個人娛樂的筆墨游戲。
元 倪瓚 谿山圖軸
此圖為風格蒼潤的平遠山水。以簡略的筆墨畫出河岸的山丘,寬闊的水面連接著前景的坡石樹木。圖中自題中點明此畫于至正甲辰(公元一三六四年)四月八日為周伯昂所作,作者時年六十四歲。后又有作者戊申(公元一三六八年)六月詩題。畫幅中另有張監(jiān)(天民)、邵貫詩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