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鵲踏雪梅圖》的品讀與鑒賞
鑒賞一件書畫作品,品讀是前提。倘若品味讀釋都不可向邇,哪里談得上鑒賞呢?
一、《鵲踏雪梅圖》的品讀,我以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是要讀懂“紅鵲”。
喜鵲是黑色的,這是常識,但《鵲踏雪梅圖》中的喜鵲竟全是紅色的,用心何在?
《全唐詩》中有詩云:紅翠數(shù)聲瑤室響,真檀一粒石樓深。作者筆下的“紅翠”,與“三仙一一駕紅鸞”中的“紅鸞”一樣,古人都稱之為紅鳥,認為紅鳥就是傳說中的仙鳥。喜鵲在人間是被稱為吉祥之鳥的,后周的王仁裕說過,“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之靈鵲報喜”。可見,鵲噪兆喜,古來有識。況且畫鵲是圖吉祥的,一對兩對,多者三四對也便夠了,一樹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喜鵲,確乎是不同尋常的。而眾多喜鵲又著紅裝,自然是該稱仙鳥的,于是陡然間多了靈氣,有了仙氣,畫面一下子熱烈鮮明起來。
第二是要讀懂紅梅。
畫家畫的白梅顯然只是點綴而已,滿樹的紅羽喜鵲散落在枝枝椏椏之上,遠遠望去,就是一樹的紅梅。畫家以紅色仙鳥喻紅梅,這顯然是不言自明的。
我們知道,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它的別名即梅岑,是觀世音菩薩的住地。
這便是畫家畫紅鵲紅梅的心計了,紅鵲鬧紅梅,喜報人間正美好;仙鳥會仙山,不是仙境勝似仙境。
第三是要讀懂紅鵲數(shù)字的內(nèi)涵。
畫面上紅鵲的數(shù)量是很難數(shù)清楚的,筆者數(shù)過,筆者的朋友數(shù)過,不是多一二只,便是少一二只,終無定數(shù)。想起妻子在手帕廠工作時是做庫房收發(fā)工作的,花花綠綠的小手帕成千成萬的數(shù)過,該是應付得了的。于是請妻子數(shù),果然不出所料,反復三次,八十又八只!又請一名學生數(shù),她分區(qū)細數(shù),證明妻子數(shù)的不錯。
這個“雙八”之數(shù)是偶然的巧合嗎?
古人的天圓地方說與“八”緊密相聯(lián),方塊形的大地有四個面,有四隅(角),四方四隅則稱為八維,指的是普天之下。而“八維八正”這個“雙八”指八方和風,是說普天之下安居樂業(yè)。
換個角度思考,道教中人認為,神仙居住的地方為洞,有上八洞下八洞之分。
因此,“雙八”之數(shù),畫面上只是88只紅色喜鵲,實則寓有“普天之下安居樂業(yè)”的意思,是將康熙盛世喻比為人間仙境的。
這就再明白不過了,《鵲踏雪梅圖》幾個字構(gòu)成一個畫謎,是畫家虛晃的一槍,明明白白的在為昇平景象大唱贊歌。
二、品讀只是鑒賞的前期工作,品讀中肯,鑒賞便有據(jù)了。
知名書畫評論家張珩先生說得好,鑒賞書畫作品要分主次,主體是作品本身,款字、印章、紙墨等等皆為旁證。研究旁證誠然必不可少,但是,決不可因為旁證不足以取信便全盤否定作品的真實。張珩先生的意思很明白,書畫本身的時代氣息和個人風格,才是真正引以為憑據(jù)的鑒賞因素。
讓我們先來看看《鵲踏雪梅圖》的時代氣息。
蔣廷錫作這幅畫的時候是康熙“丁酉嘉平月”,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這時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一舉收復了臺灣,噶爾丹叛亂得以肅清,并且迫使俄國人簽訂了《尼爾楚條約》,從帝俄手中收回了被侵占的中國領(lǐng)土,國家政權(quán)空前鞏固,民族團結(jié)進一步加強,人民感受到了社會的安定和繁榮,史稱的康熙盛世已經(jīng)開了好頭。這個時候,宮廷畫師和御用文人們吟詩作賦,寫畫繪圖,都在忙不迭地唱贊歌,喊祝詞,頌君威。蔣廷錫此時已入值南書房,為大學士,備受皇恩,畫幅《鵲踏雪梅圖》投康熙皇帝之所好,既是情理中事,用藝術(shù)家的方式歌唱太平盛世的美好,更是時代的需要?!儿o踏雪梅圖》的這種時代氣息,不是一目了然的嗎?
其次是作品反映出畫家突出的個人風格 。
書畫評論家們認為,蔣廷錫擅長花鳥,且精于工筆,亦精于寫意,作品往往“工整、簡率間出”。是說他時而拿出一幅工整的工筆畫,時而畫一幅簡率的寫意作品。后世評論家指出,蔣廷錫的作品不論是工整的工筆還是簡率的寫意,皆帶有“細密”的特色,裝飾效果很強。亦有評論家提到,那些過于“工細”又帶些西洋技法的作品,一般來說,皆為后人冒名頂替或為代筆人之作。
《鵲踏雪梅圖》恰恰是“簡率而細密”的作品。“簡”者寫意也,“率”者率真也。梅樹橫勁蒼古,破筆中濃淡相宜,不勾而見線,大筆分苔點,古氣蔚然。花則雙勾四出而已,不是“簡”而又“率”嗎?
紅鵲濟濟,體態(tài)輕盈,但皆大筆涂抹,沒骨,三兩筆,身形便有別;設(shè)色之簡,更是一目了然,無須贅言,不是簡率是什么?
紅鵲的頭部皆用兩點墨點出眼睛和利喙,而且88只,皆以兩點寫神,群鵲神情各異,生活活潑,畫龍點睛之筆,不是簡率又是什么?
“細密”則同樣是一目了然的。欹曲蒼勁一樹梅,雪壓枝頭花萬點,88只紅鵲奪人耳目。而令人咋舌的是,紅鵲每一只身長僅僅6厘米,大小幾無區(qū)別,不可謂不是密密麻麻,但只只交待的清爽明白。凝神細看,喳喳之聲不絕于耳,翻飛嬉戲迷人眼目。意趣盎然的還在于,近看百鵲鬧枝頭,遠看紅梅花滿樹,不可謂不“工整細密”了吧?!
第三是款字、章印、紙質(zhì)和墨色等“旁證”是否可靠。
紙為舊宣,墨已沉著,歲月留下的斑斑蟲路自然而然。由于保管不善,畫面已有破損,古舊之氣撲面。
款字中的“雪”寫法為古字,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前的寫法??滴跷迨迥辏?716),張玉書奉旨編修的《康熙字典》剛剛印刷出版,其中已將古寫“雪”字簡化成今日“雪”字的寫法,減少了八筆筆劃。蔣廷錫康熙五十六年(1717)作《鵲踏雪梅圖》,短時期不習慣新體“雪”字,仍沿用老體“雪”字,合情合理。
《鵲踏雪梅圖》上有蔣廷錫印兩枚,一“蔣廷錫印”,一“酉君”印。“酉君”和“南沙”,皆為作者字號。除此之外,左下角有“曾氏國荃”和“審定書畫真跡”兩枚收藏印。作者印之印色顯見比曾氏收藏印印色老氣,亦不是同一種印泥。曾氏收藏印上方有“謝玉山印”和“詠梅”收藏印,二印之印色顯見比曾氏印見新色,比蔣氏印更無舊氣,亦非同種印泥,當然是輾轉(zhuǎn)得到“曾氏國荃”所藏《鵲踏雪梅圖》之后加蓋的,應當在民國晚期或新中國建立的初期了。
“曾氏國荃”印剛勁大氣,刻制規(guī)整,印色陳舊,當可認定。
旁證有力,當無別議。
三、原來不是《鵲踏雪梅圖》。
通過品讀,可以認定作品畫外有音、紙后有畫,《鵲踏雪梅圖》是作者委婉地為康熙皇帝歌功頌德的吉祥畫。
那么,《鵲踏雪梅圖》的謎底是什么呢?閉目凝神片刻,腦海里蹦出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