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山東的濟寧位于“南控江淮、北接京畿”的中心要地,是京杭大運河魯運河段的關(guān)鍵區(qū)段,元明清三代都把這段河道作為重點,當時京杭大運河的最高管理機構(gòu)也常駐濟寧。到清末以后,運河改道,繞過了濟寧城區(qū),加上水運逐漸削弱,濟寧運河樞紐的地位也就風光不再。但在濟寧市區(qū),仍保留著運河故道,使得濟寧依然保持了“水城”的風貌。
就在秋高氣爽的中秋,我去了濟寧。
京杭大運河魯運河濟寧河段
位于山東省西南側(cè)的濟寧是個古城,東漢時叫任城,元代設(shè)濟寧府。1946年,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qū)第七縱隊解放軍進駐后,設(shè)立濟寧市。濟寧原本是個不起眼的小城市,得益于京杭大運河的貫通,在明清時期就發(fā)展成為聞名全國的繁華城市。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北起黃河南岸的梁山縣,南至微山湖,長約150余公里。這段運河開鑿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年后(1291年)竣工,歷時三年。
從地形地貌上看,濟寧是京杭大運河全線海拔最高點,俗稱“水脊”,所以這段運河也因此而時常斷流,嚴重地影響了大運河的南北漕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明代初年,在一位汶上縣叫白英的老人的建議下,在濟寧修建了“借汶(河)濟運(河)”的南旺分水工程,就是在濟寧南旺的戴村建一座水壩,把汶河水引入大運河。同時,在南旺的南湖畔也設(shè)一座水閘,使南旺湖成為京杭大運河的一座“水柜”,遇到因天旱之年運河水量減少水位降低時,就開閘引南湖水流入大運河,借以提高水位,確保運河通航。這樣一來,就使京杭大運河里的水得以南北分流,形成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就是以水閘為界,三成的運河水向北流,七成的河水向南流)的分水奇觀,解決了大運河水源不足的難題。這座南旺分水工程,設(shè)計巧妙,功能顯著,甚至可以與四川的都江堰分水工程相提并論。也有專家認為: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稱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而萬里長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推進,早已成為歷史陳跡,唯獨京杭大運河,至今還在繼續(xù)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一出濟寧火車站,我就坐上了一輛電動蹦蹦車。倒不是圖個車費便宜,主要是這種蹦蹦車方便,無論到哪兒都能隨時停車,有利于我更好地觀賞這里的古橋。
蹦蹦車司機是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口齒有些不利索,人卻很實樸,也很健談。得知我想看濟寧的古橋,他就建議著說,您如果只看古橋,那我也就實話實說,濟寧市里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古橋了,全都改造過了。你想呀,哪座橋能熬得過幾百年來天天的人來車往?現(xiàn)如今,在濟寧還有點古橋模樣的,恐怕也就是太和橋、夏橋、南門橋和會通橋這幾座橋了。
我說,不是還有座玉帶橋和東大寺橋嗎?老司機笑著說,要說那兩座橋也算古橋,那濟寧城里遍地可都是古橋了!那玉帶橋比我的歲數(shù)還小,好像是1960年新建的,能叫古橋嗎?東大寺橋,那是完全現(xiàn)代式的鐵橋。您要是想去看,我就送您去。不過去了之后,滿意不滿意的,那可別賴我。
我一笑,說,那就順道去看看。
車行不遠,在一條很窄的小河邊,蹦蹦車停了下來。老司機指著小河上的一座小橋,說,這就是太和橋。
我的天!這么點大的一座橋,步子邁的大點,三五步就能跨過去,而且,橋欄也是新建的,這哪能算古橋!不過,看橋旁的簡介卻得知,這座太和橋還真是始建于明代的古橋。
太和橋長8米,寬4米,橋面是新修的,橋拱以下采用原橋的基礎(chǔ),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后,我們又去了太白路,那里的街邊花園里,有一座會通橋。會通橋始建于元末明初,明代初年就有記載。后來,因古運河改道,這座橋也被淤泥湮沒。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這里要修建化工廠時,又被發(fā)掘出來。如今,這里已從臭水溝改建成的供市民游樂的沿河公園,數(shù)十位市民正坐在古色古香的水榭里全情投入地唱著呂劇。
會通橋位于洸河和古運河的交匯處,橋長22米,寬4.8米,橋拱高1.8米,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離開會通橋,我們又去了位于老運河上的南門橋。一路上,就明顯地感覺這座聽繁華的小城與北方別處城市的不同。城內(nèi)水道縱橫,環(huán)裹著城區(qū),使小城沁潤在水汽氤氳之中。水多,橋就多,走不多遠,就能看到一座橋。由于都是新橋,所以沒有停車細看。
剛過有兩條大道的交叉口,老司機就指著路邊城河的一座橋說,這就是南門橋。
濟寧南門橋
元代開挖魯運河時,將濟寧原來的北魏舊城和金代新城融為一體,連接新舊兩城的主要橋梁就是這座南門橋。據(jù)說,最初的南門橋是座木石結(jié)構(gòu)橋,名叫“飛虹橋”。由于這座橋的位置重要,交通繁忙,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木橋曾多次遭遇戰(zhàn)火。好在橋式簡單,被烈火燒毀后,很快又被重建。近年來,為了改造城區(qū),這座百年來一直建了毀,毀了又建的老橋還是被拆除,在原址上又建了一座主跨33米的新橋。盡管新橋的建設(shè)參照了明清時期橋梁的建筑風格,在橋欄望柱的頂端還裝飾著石獅,但在我的眼里,整座橋已經(jīng)沒了明清時期的“味”。而且,橋欄望柱頂端上的石獅,由于采用機器雕刻,石獅顯得粗糙呆拙,沒有絲毫生氣。而那首元代贊美南門橋的詩:“任城南畔長堤邊,橋壓大水如奔湍。閘官聚水不得過,千艘銜尾拖雙牽”,用到這里似也不搭。
失望之余,又去了夏橋。
夏橋離南門橋不遠,位于任城區(qū)的洸河上,是一座三孔石拱橋,橋長18米,寬8米,高10米。自明代洪武年間修建后,夏橋就沒有進行過大修,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橋。由于時代久遠,橋身下陷,前不久,才在保持橋梁原有形制的前提下,對該橋進行了修整。
濟寧夏橋
洸河不寬,其西端與老運河相連。原先,人們都把這條河叫為狹河,或許是因河的北端建了座洸河公園,所以現(xiàn)在就都改稱洸河了。洸河水勢平緩,據(jù)說,河里的鯉魚和泥鰍都是金黃色的,很是罕見。而且,這種金黃鯉魚比黃河和微山湖的鯉魚都要名貴得多,只是數(shù)量太少而沒能成名。我蹲在河岸,看了好一會兒,果真是不見一條魚兒游過。
一直以來,當?shù)厝硕挤Q這座夏橋為“狹橋”。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南方人發(fā)現(xiàn)這條河里的水十分清澈,鯉魚卻是金黃色,就認定河中必有寶物。于是,他每年八月十五夜深人靜之時,就會悄悄潛水到狹橋底下去探尋寶物,十多年來就沒間斷。而且,這個南方人行蹤詭秘,他每次來此處尋寶,都只住在附近的一戶人家里。后來,這個南方人年老體衰,沒有氣力繼續(xù)潛水摸寶了,就把橋下有寶的秘密告訴了那戶人家:“橋下有一個小石洞,每年八月十五夜半之時,就能從一個石洞里撈到一把沙金。”不想那家的兒子過于貪心,他在橋洞里掏出了一捧沙金后,還感不足,就悄悄把那個石洞鑿大加寬,想多撈一把金沙。孰料,那石洞中的沙金本是流經(jīng)河中的泥沙經(jīng)沉澄而積存下來的,石洞一加大,水流加快,沙金就隨水流走了。
不知是因為橋下有個狹小的洞,還是因那戶人家的兒子有個狹隘貪婪的心,反正以后,這座橋就被人們叫做狹橋了。確確實實,人生在世,絕不可貪。人心一貪,必生惡念;有了惡念,人品還能好到哪兒去?
夏橋旁的這座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ǎn)碑,證明了夏橋也屬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
面臨老運河旁的東大寺,建筑恢弘,是一座清真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大寺
東大寺里,還保留著乾隆下江南路過濟寧時,登岸小憩時坐的一塊石墩。后來,這塊石墩被人們恭稱為“龍墩”。
東大寺還專門為這塊龍墩修建了一座墩亭
利用等車的時間,我在長途車站旁的一家小飯鋪,吃了一份濟寧第一特色吃食甏(bèng,甏是一種小陶罐)肉干飯。甏肉是什么?不知道了吧!我也是到了濟寧后才知道的。甏肉就是把五花肉或帶肥肉的后腿肉配上佐料,放在砂甏里烹煮而成的一道肉食。甏肉色澤紅亮,口感酥爛,肥而不膩,吃一口,滿口留香。其實,甏肉就是其他地方的“壇子肉”,只是地區(qū)不同,叫法也就不同。濟寧的“甏肉干飯”,味道確實不錯!
不過,這些都已超出本文的主題了。真要想認知濟寧,最好還是自己親自去一趟濟寧,那才更詳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