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
尋覓精神家園。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時值清明,氣清景明。天地萬物,氣象更新。這一天正適合戶外尋春,踏青郊游,當然更是慎終追遠,思古撫今的節(jié)令。這一天,多數(shù)國人,不管是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只要有空,都會趕回故鄉(xiāng)去掃墓祭祖,墳上掛青。當然我那年近八旬的老父親,更不會例外了。隨著歲月漸漸老去,在老爸的心里,一年最期待的就是春節(jié)和清明這兩個節(jié)日了。春節(jié)全家團聚,看到兒孫滿堂,他自然內(nèi)心幸福滿滿。而清明回鄉(xiāng)既為掃墓祭祖,又可探親訪友,那種鄉(xiāng)愁的舒解令其如飲甘飴。用老人家的話說是:“春節(jié)清后人”(這里“清”是“清查”之意,看家里是否又添丁進口,香火旺盛),“清明清先人”(意思是清查故去的先輩親人,不忘給其一一上墳)。所以今年清明還沒到,他便按捺不住思鄉(xiāng)情切,居然提前兩天便和退休了的同鄉(xiāng)一起坐車回老家去了。
老爸的故鄉(xiāng)是坐落在邵陽縣一個叫楠木村的小山溝里。名字很好聽,風景也不錯,山清水秀的。從我記事起第一次跟著老爸回老家,到現(xiàn)在幾十年了,變化并不是很大。其實所謂的鄉(xiāng)愁,不僅是故鄉(xiāng)還有親人,有兒時的玩伴,還要有曾經(jīng)的故鄉(xiāng)山水的記憶還在眼前。只可惜人類的現(xiàn)代文明,讓大部分人的故鄉(xiāng)變得面目全非,也同時讓鄉(xiāng)愁無所寄托。比如我的出生成長地是在牛馬司煤礦,每次回去看到我那充滿童年青春記憶的院子(實際是曾有近百戶人家的生產(chǎn)單位),如今早已破敗不堪,都只會徒添傷感。雖然大礦山還有很多同學,可畢竟家人早已全部搬出來了,所以這個鄉(xiāng)愁少了根基。至于那個楠木村,因老爸的原因,我雖也倍感親切,可那里畢竟沒有承載我童年的回憶。因此鄉(xiāng)愁于我而言,猶如飄飛柳絮,無根浮萍,真有種“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感覺。有時還真的好羨慕老爸,雖然絕大部分同代的親人和朋友都已故去,可畢竟還有些老人健在,更有特別重親情的侄兒侄孫們在。所以老爸每次回老家,雖說是祭祖掛青,也更是在放飛鄉(xiāng)愁??!
清明上午當我和弟弟趕到老家時,老爸早已在村頭的路邊焦急的等著了,于是急忙到商店買了香燭紙錢青幡和鞭炮上山了。等到了爺爺奶奶大伯二伯等親人的墓地時,堂哥和幾個堂姐已差不多把墳堆四周的茅草清理干凈了。于是跪拜上香掛幡燒紙,口里念念有詞:感謝祖宗的庇佑,陳家如今人丁興旺,平安健康!雖然每年的祭祖程序相同,可每次感受又不一樣,也許是人過中年了的原因吧。不知道由老爸帶團回老家的次數(shù)還有多少呢?想著不免有些傷感了。其實有時想想我們中國人的清明祭祖,詮釋了一個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明白的“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最后要回到哪里去”的深刻的哲學命題。
午后一點多,下山到堂哥家吃飯。堂嫂端上來的菜是家養(yǎng)的土雞和年前用自家殺的土豬熏的臘肉,蔬菜也是院子里新鮮出爐的,令我們胃口大開,吃得津津有味。席間順便聊起了堂哥屋后那正對著的山坡。前幾年請人看了風水,說那里很好。爺爺奶奶的墓地翻過山就能看到,家里于是便在那里買了一片地,并且做了整修。老爸對我和弟弟說等他和媽媽故去后,不火化,要回到老家來,就安葬在這里,陪著爺爺奶奶。聽罷此言,我心頭一陣絞痛,眼睛立馬噙滿了淚水。雖說“生年不滿百”,人終有那么一天,可說起來還是免不了傷懷。我和弟弟點頭如搗蒜:老爸您放心,一定照辦!一定照辦!
吃完飯,告別親人,我們開車回婁底。在路上,我不禁心如潮涌,思緒萬千。老爸可以將身后之事托付于我,百年后得以魂歸故土??晌夷??如果到了那一天,我能這么托付兒子嗎?他們這代人還會認可這個傳統(tǒng)嗎?更何況他對隔代的爺爺?shù)墓枢l(xiāng)是幾乎沒有感情,不會認同的,對出生地牛馬司煤礦他倒是還熟悉些,卻也已搬出來多年啦。我老去后將枯葉凋零,飄落何方呢?可不管歸向何處,我只想對兒子說:人是要入土為安的,那焚化成煙想著都會很痛的。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念及此,便覺一陣莫名的哀愁和傷感涌上心頭。
【作者簡介】煙花易冷,1969年生,湖南邵東人,就職于婁底安石集團數(shù)十年。我本一介布衣,卻心憂天下,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情細如發(fā),心里裝著太多的牽掛。孤獨時不免有些長吁短嘆,面對世界卻始終不卑不亢。青燈孤影,難掩我內(nèi)心的澎湃激情。每每有些感慨,便喜歡記錄下來。雖不成文,卻也沉醉其中。這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