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走進故宮--武英殿區(qū)域(陶瓷館)
userphoto

2024.02.17 安徽

關注

       經過太和門,前往武英殿(陶瓷館)。

       位于北京故宮外朝熙和門以西,現為故宮博物院的典籍館和書畫館的所在地。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華殿。崇禎年間皇后千秋、命婦朝賀儀也在此舉行。明代于武英殿設待詔,擇能畫者居之?!?/p>

故宮--武英殿

       武英殿位于北京故宮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 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武英門。后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武英殿與位于外朝之東的文華殿相對應,即一文一武。

       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華殿。崇禎年間皇后千秋、命婦朝賀儀也在此舉行。明代于武英殿設待詔,擇能畫者居之。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占領北京皇宮之后曾在武英殿辦理軍務,李自成兵敗山海關退回北京以后,于6月3日倉促舉行的稱帝典禮也是在武英殿舉行的。凌晨6月4日,李自成撤離北京時下令火燒皇宮,武英殿幸免于難。所以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10月19日順治皇帝由沈陽遷都到北京時,一度也住在武英殿里。

       康熙八年(1669年)二月因為開工重建太和殿,康熙皇帝要遷出保和殿以避開喧鬧的工地,他的祖母認為保和殿是用于舉行典禮的莊重場所,此后不宜再用作寢宮,決定將乾清宮修復以供皇帝居住??滴趸实墼谑辉虑鍖m修理完工之前暫居于武英殿,擒拿鰲拜事件發(fā)生在這一年的五月十六日,正是康熙皇帝暫居于武英殿的期間。

《故宮藏歷代書畫展》現場

       康熙年間,首開武英殿書局??滴跏拍辏?680年)將左右廊房設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監(jiān)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滴跛氖辏?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使用銅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開化紙印刷,字體秀麗工整,繪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乾隆朝以后,武英殿成為專司??薄⒖逃?。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將《永樂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種排字付印,御賜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世稱“殿本”。武英殿刻書活動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為興盛,因紙墨優(yōu)良,??本珜彛瑫飞醺?,版本學上即以刊刻地點稱之為“殿本”。修書處的刻書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清末,長達200余年,幾近貫穿全清。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書甚少,僅存其名。武英殿之書凡存而不發(fā)者一向貯于敬思殿中。嘉慶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書,將完好者移貯武英殿,殘缺之書變價出售,此后敬思殿實際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燒毀正殿、后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間,書籍版片焚燒殆盡。同年重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進行過大規(guī)模整。

       1913年,古物陳列所建立之初,其展陳空間就是以武英殿為中心擴展形成的。1914年,由德國羅克格公司設計,武英殿和敬思殿連接在一起,改造成為“工”字形結構的展室,于同年雙十節(jié)起對公眾開放,主要展陳故宮珍藏的古物。

       2005年故宮開始進行大修,武英殿區(qū)因為大木結構、臺基、院落鋪裝、屋頂、油漆彩畫的破壞狀況比較典型,而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院落,管理起來較為方便,所以成為故宮“百年大修”的試點。大修以還原整潔、莊嚴、肅穆的面貌為宗旨。在修繕中,武英殿原來的主要構件更換的量很少,不足10%。大殿的內檐彩畫完全保留原狀,只是加上了除塵保護。對于破壞過于嚴重的外檐彩畫,修繕時盡量選用我國古代沿承下來的礦物顏料,少用當前的化學顏料。琉璃瓦只換下來30%,盡量用原有的瓦片,將其回窯重燒,再重新上釉;一定要換下來的瓦,也按照老傳統(tǒng),用門頭溝的土燒制。完成修繕后,作為故宮博物院的書畫館。其東西配殿為典籍館。從2008年開始,故宮博物院開始在武英殿書畫館陸續(xù)推出“故宮藏歷代書畫展”,并作為常設展覽,分批展示故宮館藏的眾多國寶級書畫展品。

       2018年,故宮博物院宣布,武英殿與文華殿展陳功能對調,武英殿變?yōu)樘沾绅^,文華殿成為書畫館。

接下來了解欣賞外朝西路武英殿、西華門區(qū)域的一些建筑景點;

武英殿區(qū)域建筑景點

故宮外朝西路武英殿區(qū)域

武英門

       武英門,是外朝西南武英殿的正門,面闊五間,黃色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坐落在漢白玉欄桿圍護的臺基上,門前環(huán)繞著內金水河,上跨三道石橋,結構精英,氣勢恢宏。

       故宮所有的匾額,本都是清朝留下的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今日的武英門,只有一行漢字,則是清亡之后,袁世凱要當皇帝期間命人重新題寫制作。

       武英門與武英殿(正殿)、敬思殿(后殿)的木結構和斗拱存在許多差異, 武英殿、敬思殿都是同治八年大火(1869年 )后重建起來的,武英門在當時可能未被燒毀,所以屬于更早期的建筑。

       而恒壽齋以及西墻外值房的建筑時期還可推至明代。

       據記載,連接正殿和后殿的工字廊,乾隆時期尚在,但何時拆除不得而知?,F存的工字廊采用新式人字梁架,應該是民國時所加。后來,革命博物館使用時期為了布置展覽又對工字廊進行了改造—我們在人字梁架上發(fā)現有紅色油漆題記:一九五四年十月落地從修。

武英門

       武英門的內外檐彩畫應該是同治八年復建時繪制的—日本學者在1900至1901年間拍攝的武英門內景照片上的彩畫與現存的一致。而武英殿、敬思殿以及東西配殿的彩畫則是修陳列所時做的。

       陽光下,武英門外檐上'金龍和璽'的貼金圖案炫目而不失高雅,艷紅的墻面、齊整的瓦頂、精美的菱花窗,渲染出盛世盛景。武英門保存得比較好,所以它的內檐彩畫、木結構和瓦頂都沒有'動',只是加以保養(yǎng)、修整。

武英殿額及斗拱 '金龍和璽'的貼金圖案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門以西,與協和門東面的文華殿東西遙相對應。是明代皇帝在此召見大臣,商計國事的地方。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武英門。

       后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
   

       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華殿。

       崇禎年間皇后千秋、命婦朝賀儀也在此舉行。明代于武英殿設待詔,擇能畫者居之。
 

武英殿 李自成曾經登基的地方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順政權。但很快就因軍心懈怠,無力抵抗入關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舉行了即位儀式,翌日便撤離北京。

農民起義軍李自成

武英殿前面一塊大石頭上刻“武英殿”三個大字

       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行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滴醢四辏?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宮等處維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擒拿鰲拜事件便發(fā)生在這一年,正是康熙皇帝暫居于武英殿的期間。

       康熙執(zhí)政后,集合了許多文人學士在此開館編書,首開武英殿書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左右廊房設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監(jiān)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

      《古今圖書集成》就是編撰印制于武英殿,此數僅次于《永樂大典》,是我國大型百科全書之一,共6100余冊。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使用銅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開化紙印刷,字體秀麗工整,繪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將《永樂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種排字付印,御賜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世稱“殿本”。

       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書甚少,僅存其名。武英殿之書凡存而不發(fā)者一向貯于敬思殿中。

       嘉慶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書,將完好者移貯武英殿,殘缺之書變價出售,此后敬思殿實際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燒毀正殿、后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間,書籍版片焚燒殆盡。同年重建。

       現今,武英殿為故宮博物院陶瓷館,作為常設展覽的武英殿,匯集了華夏頂尖的陶瓷文物,其中有數件汝窯瓷,很密集地放在展柜中,汝窯誕生在北宋,為北宋五大名窯中的首位。故宮藏的汝窯,在宋代就是皇家專用,宋高宗時代,已經是極為難得的珍品,被珍藏在奉化宮中,去參觀時不妨尋找一番。

武英殿為故宮博物院陶瓷館

武英殿為故宮博物院陶瓷館

       武英殿后面的敬思殿是明代朝賀中宮的地方,明末李自成于1644年4月29日在此殿稱帝,清朝入關,順治也在此殿宣告登基。乾隆中期,“殿本書”均在武英殿???。

接下來簡單欣賞一下武英殿東側的斷虹橋;

斷虹橋簡介

       斷虹橋位于太和門外、武英殿之東,單拱石券,橫跨于內金水河之上。橋南北向,長18.7m,最寬處達9.20 m。橋面鋪砌漢白玉巨石,兩側石欄板雕穿花龍紋圖案,望柱上之石獅神態(tài)各異,宛然如生。橋之建造年代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論。

       但此橋用料之考究、裝飾之華麗、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內諸橋之冠。

       據有人說;先有斷虹橋,后有紫禁城。

紫禁城斷虹橋

       斷虹橋據說為元代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建筑物。由此可見明清中軸線要比元代東移了幾十米。此外,斷虹橋東側從南數第四個獅子形態(tài)最為奇異,此獅子手抓腦后,顯出憂郁模樣。

       此獅子一手抓腦后,一手護襠,顯出憂郁模樣,人們稱為“護襠獅”

       據說當年道光皇帝有一次曾經路過斷虹橋看見此獅神態(tài),不禁想起不久前自己曾將長子奕緯踹死,不由得心生悔心。

斷虹橋前拍攝“護襠獅”的游人們

下來欣賞“紫禁十八槐”;

       故宮十八槐是國家一級古樹。在故宮武英殿以東、斷虹橋以北的道路兩邊,分布著一些據推斷至少是植于明代的18棵老槐樹,即“十八槐”,被人們稱作“紫禁十八槐”,歷經幾百年,現今仍然存活17棵。

       據《舊都文物略》載:“橋北地廣數畝,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蔭,頗飽幽致”。這十八槐棵棵雄壯,氣宇非凡。它們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明清兩代,王公大臣和宮人們出入西華門都要走這里,慈禧去頤和園也要經過十八槐。

“紫禁十八槐”

“紫禁十八槐”

“紫禁十八槐”

       每一棵古槐,都是像是擬人的,有的像一匹戰(zhàn)馬或是一位女子或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從他們的光陰里可以看到歷經滄桑的古槐樹固有的風采,可以展示出古樹做為自然生態(tài)里活著的自然史那種畫面感。那時代的沉淀,那給與后人的啟發(fā),都在古樹的自然搖曳中一覽無余。

       武英殿西邊是尚衣監(jiān),殿宇二層,曾經是皇子居住的地方。

       再向西為咸安宮,就是康熙囚禁長子的地方。后為教八旗大臣子弟肄業(yè)處,清末被火燒毀,民國三年(1914)咸安宮遺址改建成寶蘊樓。

寶蘊樓 咸安宮門

咸安門

       咸安宮官學移至西華門內、武英殿西,尚衣監(jiān)處,后因尚衣監(jiān)年久失修,房屋傾圯,二十五年(1760年)在尚衣監(jiān)西邊為咸安宮官學新建校舍,門三間,門內影壁一座,內為三進院,每進院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共有房二十七間。新建校舍依官學的名稱仍命名為咸安宮。
  1914年,古物陳列所在咸安宮址上建寶蘊樓,作為文物庫房。今僅存宮門3楹,南向開門,匾曰“咸安門”。

故宮寶蘊樓全景

       1913年初,為解決沈陽故宮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文物運到北京存放問題,決定修建。1914年動工,1915年完工。這座曾保存23萬件文物的故宮藏寶庫,于2013年12月24日啟動修繕。2015年5月底,寶蘊樓迎來百歲生日時,變成故宮館史展陳專用場所,首度向觀眾開放。

     “寶蘊樓”名稱的得來,顧名思義與寶物有關。宣統(tǒng)皇帝溥儀退位后,前朝的所有宮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北洋政府決定將沈陽故宮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文物運到北京。就臨時決定在紫禁城原來的咸安宮舊址上建造一處庫房,用以存放文物。因為要存放的這批文物多是金石玉寶和珍貴的秘籍,其價值不可估量,所以就把庫房命名為“寶蘊樓”,并制石質匾額安于北樓正面上。歲月洗禮,如今“寶蘊樓”三字已變得模糊,只有在特定角度仔細辨別才能認清。

       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群里,寶蘊樓顯得十分獨特,因為它是按照西洋建筑的樣式建造的,總建筑面積為1646.9平方米。1913年,北洋政府決定將沈陽故宮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文物運到北京,當時京城缺乏保管文物的地方,所以臨時決定在故宮原來的咸安宮舊址上建造一處庫房。當時內務部和外交部協商后決定,從庚子賠款中撥出20萬元建樓以存放文物。寶蘊樓始建于1914年6月,一年后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

       史料記載,1915年入藏該樓的文物有3150箱,達23萬多件。由于當時存放的文物多是金石玉寶和珍貴密集,價值不可估量,寶蘊樓因此得名,其石制匾額就在北樓正面。寶蘊樓共有北、東、西三座磚木結構的單體樓房,采用封閉周邊式布局,圍繞咸安宮舊址的北、東、西三面,與咸安門形成圍合。

       寶蘊樓最初修建是為了保存文物,隨著國家分批次將文物調撥給相應的博物館,寶蘊樓內已被清空。2013年底,寶蘊樓展開為期一年半的修繕,以解決屋頂漏雨、外墻剝落朽等問題。2015年10月,北京故宮博物院將迎來90歲生日,百歲的寶蘊樓首次對外開放,重張后寶蘊樓被辟為故宮博物院院史陳列館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本部。

下來游覽西華門;

       從太和門廣場西側廡廊中間的熙和門出去,這里就是外朝西路。出熙和門一直往西走可以到達西華門,這條路南面也有一大片建筑,這是南大庫,南薰殿。

       西華門;西華門位于西華門大街與南長街交匯處東側,與東華門相對,是紫禁城的西門。

西華門位于西華門大街與南長街交匯處東側,與東華門相對,是紫禁城的西門

清末的西華門照片

       西華門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用于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

       原本的西華門匾額是用滿、蒙、漢三種文字所寫,辛亥革命后只余銅質漢字。

西華門的右側立著一通下馬石碑

       西華門的右側立著一通下馬石碑,刻有滿、蒙、漢三種文字以提醒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下轎),步行進入大內。

       據說,以前大臣們上朝進宮出入東華門時會經過一大片御馬廄,氣味難耐,所以大多數朝臣進出皇宮就改走西華門了。

       出西華門就是北海公園,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諸園,多由此門而出。

       清朝末期,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即由西華門逃出宮的。

       不過如今西華門并不開,游覽故宮只能從午門進入,游覽完畢需從東華門或神武門出去。

接下來了解始建于明代的宮殿建筑——武英殿南面的南薰殿 ;

南薰殿

       南薰殿始建于明代的宮殿建筑,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為一獨立的院落。

南薰殿明清建筑遺址考古復原平面圖

       南薰殿可以說是故宮里尚存年代最早的一處古建筑。如今故宮里尚存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筑其實已經不多了,在明清之際,故宮曾多次失火。然而,南薰殿位于故宮西南角,位置偏僻。因此,很多人認為,所處位置使其沒有遭到火災的侵襲,也沒有檔案有失火的記載。

       從南薰殿建筑的樣式來看,應該是明代早中期的建筑,“至少應該是明代中期以前修建的,很有可能是與神武門同期的建筑?!?/p>

       南薰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殿內明、次間各設朱紅漆木閣,分5層,奉歷代帝王像。每軸畫像均用黃云緞夾套包裹,裝入木色小匣,按閣之層次分別安放。

       殿之東室安奉歷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柜,貯明代帝后冊寶。

       殿內木構及彩畫均為明朝遺物,十分珍貴。

殿內木構及彩畫均為明朝遺物,十分珍貴

       在明代,上徽號、冊封大典前,閣臣率中書于此撰寫金寶、金冊文。明崇禎三年(1630年),命武英殿中書畫歷代明君賢臣圖,置于文華、武英兩殿,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命重新裝潢,移藏于南薰殿。

南薰殿[明朝紫禁城宮殿]

南薰殿[明朝紫禁城宮殿]精美的斗拱

       殿內明間有乾隆《御制南薰殿奉藏圖像記》臥碣,文中詳細記載殿內尊藏:自太昊、伏羲以下,共有帝王賢臣畫像(卷、冊、軸)共121份,所繪大小人像共583名,其中帝后像黃表朱里,臣工像朱表青里。

       據檔案記載,南薰殿一共收藏了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皇后肖像75幅,其中皇帝畫像63幅?;实?3幅畫像中,大多數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畫像,唐太宗有3幅,宋太祖有4幅,其中畫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畫像。

       如今,這13幅畫像1幅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2幅畫像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接下來了解一下南薰殿的那些原來收藏在那里的歷代皇帝御容畫像;

       1747年的十月辛巳,清代乾隆在內務府庫中發(fā)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后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圣賢畫像,均描繪精致,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后,由清政府統(tǒng)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于是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tǒng)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后,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乾隆很關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jié)。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并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于石,立在殿前。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圖像。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畫像都被運至中國臺灣地區(q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余部分則分散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如今,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薰殿圖像,包括帝后像67軸,冊頁10冊,《明太祖御筆》2冊,明人《出警入蹕圖》2卷。

        原藏于南薰殿的歷代帝后像二十五件,其中國寶級藏品9件,重要古物16件。

《明宣宗馬上像》軸

宋 馬麟 夏禹王立像

唐太宗立像(598-649)

《宋英宗坐像》繪宋英宗(1032-1067)

宋仁宗坐像

宋宣祖后坐像 描繪的是宋代開國君主趙匡胤(927-976)的母親杜氏

宋光宗后坐像

《元世祖像》中,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

元帝后納罕;元代后

明太祖坐像

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描繪明太祖(1328-1398)晚年樣貌

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南薰殿原來收藏明代皇帝御容畫像 ;

       洪武元年(1368)二月,稱帝僅三十八天的朱元璋,通令全國衣冠“復古”,“詔復衣冠如唐制”,“上承周漢,下取唐宋”,以圓領袍服等唐宋服飾為“正統(tǒng)衣冠”,并連續(xù)頒布多項旨令,從面料、樣式、尺寸、顏色等方面作了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明代服飾制度。

(1)洪武: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1398);南薰殿所藏的明太祖壯年御容。

       洪武: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1398)南薰殿舊藏 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2)建文:惠宗讓皇帝朱允炆(1377-?);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祖父之祚,但四年后因“靖難之役”下落不明,篡位的朱棣又極盡銷毀建文一朝之史料,故允炆沒有御容留存。

(3)永樂:成祖文皇帝朱棣(1360-1424);

       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故宮南薰殿舊藏 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4)洪熙:仁宗昭皇帝朱高熾(1378-1425);

       朱棣長子,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僅有十個月,留存了一幅坐于交椅的畫像。

洪熙:仁宗昭皇帝朱高熾(1378-1425) 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5)宣德:宣宗章皇帝朱瞻基(1398-1435);

       宣宗朱瞻基深受祖父朱棣喜愛,“好圣孫”不僅穩(wěn)定了其父朱高熾的太子之位,還被直接隔代指定為皇太孫。

宣德:宣宗章皇帝朱瞻基(1398-1435) 朱瞻基的御容有兩幅,均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南薰殿舊藏《大明宣宗章皇帝坐像(二)》,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6)正統(tǒng):英宗睿皇帝朱祁鎮(zhèn)(1427-1464);

       宣德十年,瞻基駕崩,九歲的太子朱祁鎮(zhèn)即位,年號正統(tǒng)。正統(tǒng)六年(1441)明朝正式定都北京。正統(tǒng)初,在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的共同治理下,國家延續(xù)了仁宣之治的繁榮。

       正統(tǒng):英宗睿皇帝朱祁鎮(zhèn)(1427-1464)宣德十年,瞻基駕崩,九歲的太子朱祁鎮(zhèn)即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7)景泰:代宗景皇帝朱祁鈺(1428-1457);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祁鎮(zhèn)親征蒙古兵敗被俘。在瓦剌大軍圍困北京的危急時刻,眾臣選擇了國家危難、國賴長君的原則,擁立祁鎮(zhèn)之弟郕王祁鈺登基,年號景泰。帝任用賢能,力挽狂瀾,但因奪門之變被廢,沒有留下御容。

(8)成化:憲宗純皇帝朱見深(1447-1487);

       朱見深為祁鎮(zhèn)庶長子,即位后改元成化 在位二十三年,是一位寬厚仁愛的太平天子。

成化:憲宗純皇帝朱見深 ,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9)弘治:孝宗敬皇帝朱祐樘(1470-1505);

       朱祐樘 容如冠玉,目若朗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夫一妻制皇帝,與張皇后一生獨一。是明代中期的有為之君,“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又信用賢臣,廣開言路,在位期間“朝序清寧,民物康阜”?,出現了中興局面,史稱“弘治中興”。此外,他還是牙刷的發(fā)明者。

弘治皇帝朱祐樘是明代中期的有為之君,“恭儉有制,勤政愛民”, 出現了中興局面,史稱“弘治中興”

?(10)正德:武宗毅皇帝朱厚照(1491-1521);

       弘治十八年(1505),祐樘偶得風寒,太醫(yī)劉文泰開錯藥方,導致皇帝駕崩,年僅十五歲的太子厚照即位,改元正德。

正德: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1)睿宗獻皇帝朱祐杬(1476-1519);

       祐杬生前從未當過皇帝,卻父以子貴,身后加榮,稱宗祔廟。因此,嘉靖命宮廷畫師為父親追繪御容。

朱祐杬交椅像 ,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朱祐杬龍椅像 故宮南薰殿舊藏《大明睿宗獻皇帝坐像》,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2)嘉靖:世宗肅皇帝朱厚熜(1507-1567);

       正德無嗣,嘉靖入繼。通過“大禮議”,嘉靖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把親生父親祐杬稱宗祔廟,而不再把宗法關系過繼給伯父祐樘。在張璁等人的輔佐下,嘉靖對禮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嘉靖:世宗肅皇帝朱厚熜 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3)隆慶:穆宗莊皇帝朱載坖(1537-1572);

       穆宗寬仁大度,抓大放小,隆慶開關使歐洲人在美洲開采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總數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于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都與中國有關,明朝成為白銀帝國。

隆慶:穆宗莊皇帝朱載坖 故宮南薰殿舊藏,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4)萬歷:神宗顯皇帝朱翊鈞(1563-1620);

       萬歷皇帝朱翊鈞是大眾最為熟知的明朝皇帝之一。萬歷十歲即位,在位的前十年在張居正輔佐下呈現了萬歷中興。在位中期,也主持了萬歷三大征,保護藩屬,鞏固疆土。但是,由于國本之爭,萬歷與文官集團爆發(fā)了曠日持久的沖突,從此倦于朝政。

       萬歷年間,社會風氣持續(xù)走向活潑開放,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覲見,西學東漸之風日盛。同時,朝東林黨爭開始萌芽,塞外后金坐大,并在萬歷后期占領了東北大部,迫使明朝逐漸退守山海關。加上氣候變化,小冰期來臨,災荒連年。萬歷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葬于定陵。定陵是明代規(guī)模較大的陵寢之一。

萬歷:神宗顯皇帝朱翊鈞 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萬歷帝金絲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重826克

(15)泰昌:光宗貞皇帝朱常洛(1582-1620);

       泰昌皇帝朱常洛是萬歷庶長子,是萬歷偶然臨幸宮女王氏所生,并在事后被迫把王氏封為恭妃。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崩,太子常洛兩次發(fā)內帑百萬犒邊,罷一切礦稅,召回因言獲罪之臣。八月常洛即位,改元泰昌,九月初一暴崩,在位僅二十九天,是明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泰昌:光宗貞皇帝朱常洛 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中的常洛玉履安和,端坐于交椅。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16)天啟:熹宗悊皇帝朱由校(1605-1627);

       泰昌元年(1620),是明朝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情況——由校的嫡祖母孝端皇后、祖父萬歷帝和父親泰昌帝相繼在同年駕崩,實屬罕見。尚未出閣進學、年僅十六歲的由校匆忙即位,改元天啟。

天啟帝朱由校 最后存世的翼善冠袞服畫像 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后存世的翼善冠袞服畫像,最后的漢家帝王御容 南薰殿舊藏《大明熹宗悊皇帝坐像》,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17)崇禎:毅宗烈皇帝朱由檢(1611-1644);

       天啟七年,由校崩,五弟信王朱由檢即位,改元崇禎。崇禎帝一生操勞,節(jié)儉自律,鏟除閹黨,六下罪己,朝政有了明顯改觀。惜其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明末民變不斷,關外后金坐大,內憂外患,腹背受敵。崇禎十七年(1644)甲申之變,李自成攻破北京,由檢自縊煤山,終年三十三歲,在位十七年。

       甲申北京城破,兩度易主,戰(zhàn)亂動蕩,故沒有留下御容。

(18)弘光:安宗簡皇帝朱由崧(1607-1646);

       甲申之變,朝廷南渡。神宗之孫、光宗之侄、由檢堂兄由崧在南京先監(jiān)國后即位,改元弘光,在位僅一年。弘光元年,清軍南侵,由崧被俘于蕪湖,后押往北京,翌年被滿清殺害,沒有御容存世。

(19)隆武:紹宗襄皇帝朱聿鍵(1602-1646);

       弘光元年(1645),由崧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立太祖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八世孫朱聿鍵于福州,改元隆武。

       隆武帝自奉甚儉,“今上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見也”。隆武二年(1646)鄭芝龍降清,隆武帝率宮嬪自延平出狩,欲往江西避難。八月至汀州,“時帝腹饑,命內官市二湯圓以進,方舉箸,清兵發(fā)矢,帝后背中箭,崩,年四十五”,沒有御容存世。

(20)紹武:文宗節(jié)皇帝朱聿鐭(1605-1647);

       隆武二年(1646),聿鍵殉國汀州,大學士蘇觀生、何吾騶,廣東布政使顧元鏡等擁立朱聿鐭監(jiān)國,以都司署為行宮。同年十一月五日,聿鐭按皇明祖訓兄終弟及即位,以明年為紹武元年。然而僅四十天后,清兵壓境,廣州陷落,紹武帝絕食而崩,沒有御容存世。

(21)永歷:昭宗匡皇帝朱由榔(1623-1662);

       由榔是萬歷之孫、崇禎堂弟。隆武帝被俘后,由榔于當年十月稱監(jiān)國于廣東肇慶,十一月十八日在肇慶正式稱帝,年號永歷。

       永歷帝聯合張獻忠余部李定國、孫可望等人轉戰(zhàn)西南抗清多年,是反清精神領袖和天下共主。永歷十五年(1661)清軍攻入云南,永歷帝流亡緬甸,獲國王莽達收留。后來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兵變奪位。莽白發(fā)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歷帝侍從近衛(wèi)。次年,莽白將永歷帝獻給吳三桂。

       永歷十六年四月十五望日(1662年6月1日),永歷帝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崩,終年四十歲,南明滅亡,沒有御容存世。

       入清后,清政府將歷代帝后御容和名臣圣賢畫像統(tǒng)一收貯于內務府,長時間無人問津,至乾隆年間“未經啟視,塵封蛀蝕,不無侵損”。乾隆十二年(1747),諭令將這批畫像送到造辦處重新裝裱,“或有損缺,概令補綴完好,應重裝者,即付裝潢”,并詳細指示了裝裱的檔次、用料和顏色等細節(jié)。畫像裝裱完成后,奉藏于修葺一新的南薰殿,被后世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圖像。

中國消防隊始于武英殿

       1889年11月1日,清政府于故宮武英殿設立激桶處,以蘇拉200名為激桶兵,作為宮廷的消防隊。

       激桶是一種人工滅火的器具,早在宋代就有了,當時叫做唧筒,滅火時,唧筒的水射出,如一條白色的水龍,因此這種滅火器具也叫“水龍”,由于是以人力作為動力,所以也叫“人力龍”。為何要在武英殿南設立防火機構——激桶處?因為,武英殿在清代為宮廷的修書之所,是皇室文化事業(yè)的核心。在這里修書、編書、校書最多時有上千人。在這里建激桶處很有必要。

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陶瓷堪稱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國陶瓷自唐代開始即大量遠銷海外,其卓越的制瓷技術和輝煌的藝術成就,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陶瓷燒造均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世界陶瓷文化的發(fā)展,充分證明中國無愧于“瓷國”之稱號。

讓我們在這里一睹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能用無價之寶來形容。)

故宮陶瓷館,從文華殿到武英殿

       故宮陶瓷館原來在文華殿,2009年去過幾次。后來閉館調整,搬到了武英殿。

       現在的陶瓷館,展品數量大幅提升,所選文物數量由原來的400余件增加到1000余件,展品年代起始于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陶器,下限則延長至民國時期瓷器。要中國看陶瓷,絕對得來故宮陶瓷館,不僅數量多,覆蓋廣,且件件精品。

       武英殿陶瓷館與文華殿陶瓷館相比,還是有區(qū)別的。

       原來的文華殿陶瓷館,展覽的背板是黑色,展品說明是黑底白字,有些背板呈現書法拓片,襯托著陶瓷特別是青花瓷,很有藝術品味,另外,很多展品用束光照射,局部布光,主體突出,整體布局凝重沉思。

       現在的武英殿陶瓷館,展覽的背板是白色,展品說明是白底黑字,文字介紹好像比以前更豐富了,但展品基本是散光照著,呲光且有些晃眼。另外,可能是增加了展品,諸多瓷器們擠在一起,影響觀感。

       如明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和明德化窯白釉鶴鹿仙人像,文華殿陶瓷館設計為黑背板束光照射,有藝術感,而文華殿陶瓷館,則是大白光照耀,和其他展品擠在一起,觀音像前還有一座鼎擋著,顯得“有礙觀瞻”。

        武英殿陶瓷館布展肯定也是精心策劃的,不過本人還是偏愛文華殿陶瓷館的陳設風格,有文化和藝術氣息,比較深沉。展覽的布展,也是要有美學講究的,切忌倉儲式展覽。

文華殿陶瓷館(2009年)

武英殿陶瓷館(2022年)

白陶刻饕餮紋雙系罐

       體雕刻饕餮(tāo tiè 音濤帖)紋,圖案清晰,雕刻技法嫻熟??胺Q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饕餮(tāo tiè音濤帖 )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惡獸,我們在青銅器上會經常看到。

青釉堆塑樓閣人物鳥獸谷倉罐,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

       永安是三國·吳景帝孫休的年號,孫休258年繼位,在位7年,只有永安一個年號,永安三年就是260年。今年是2022年,也就是說這件谷倉罐據今年已有1762年了。它是20世紀30年代后期,在浙江紹興三國墓出土的。以百鳥爭食、歡慶豐收、牲畜滿欄等題材的立體雕飾展現了當年江南吳地莊園五谷豐登的場景,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從這個罐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國時吳人心中對死后過上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國是一個戰(zhàn)爭不斷的年代,人們最需要的是什么,食物。這個谷倉罐本身就代表著五谷豐登,三層崇樓居中表明著安居,每間口趴伏著守衛(wèi)的家犬,谷倉的腹部堆貼有奔跑的狗、懶臥的豬、佇立的鹿、爬行的龜以及游動的魚等,都意味著生活幸福安康。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刻劃纏枝牡丹紋注壺、溫碗

       特別精美的一件北宋文物。

       溫碗組合成套,是溫酒用具。溫酒時將注壺置于溫碗中,以碗中熱水溫之。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曰:“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銀近百兩矣。”說明北宋時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壺、溫碗。

元青花釉里紅鏤雕怪石花卉圖蓋罐 (景德鎮(zhèn))

       1279年,元王朝統(tǒng)一中國。海外貿易的蓬勃發(fā)展,促使陶瓷生產呈現興盛局面。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景德鎮(zhèn),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異軍突起,創(chuàng)燒出青花、釉里紅、卵白釉、藍釉瓷等新品種,遂使景德鎮(zhèn)一舉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瓷器產地,為明、清兩代進而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礎。鈞窯、磁州窯、龍泉窯、德化窯等繼續(xù)燒造傳統(tǒng)陶瓷品種。元代陶瓷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還遠銷海外,亞洲、非洲沿海地區(qū)均曾出土元代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和福建、廣東窯場燒造的瓷器。

       這件青花紅釉是個中極品,世所罕見。

五彩魚藻圖蓋罐 嘉靖

       明代窯業(yè)分為御窯和民窯兩種。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即在景德鎮(zhèn)設陶廠(建文四年更名為“御器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此后,歷朝沿襲這種制度,直至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停燒,源源不斷地為宮廷燒造了大量至精至美、品種豐富的瓷器。

     《五彩魚藻紋蓋罐》上的五色彩繪的吉祥圖與道教中的五行相配,罐上的鯉魚是道家敬仰的圣物,被稱為“赤暉公”,嘉靖皇帝自稱“天池釣叟”,這個大罐好比天池,他是一位釣魚的老人,這也是為什么嘉靖皇帝獨愛五彩魚藻紋瓷器。

2017年佳士得香港拍賣會上,曾有一件《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以1.2億港元起拍,經過多方激烈競價,最終斬獲213,850,000港元成交(含傭金)。

黃地開光琺瑯彩花卉紋碗 清 康熙

       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于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此碗在寶石藍地色的襯托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瑯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各種釉彩大瓶,清乾隆,高86.4cm,口徑27.4cm,足徑33cm。

       這是一件在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中出現過的文物,也叫瓷母,據說瓷器工藝史上所有的技藝都用在了這件瓷器上,是乾隆一朝的一次炫技。

       清代乾隆時期歷時60年,是封建社會發(fā)展的太平盛世。此時,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對瓷器情有所鐘,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對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苦心經營,一大批身懷絕技的名工巧匠匯集于景德鎮(zhèn),致使御窯廠的瓷器生產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別是各種新奇淫巧的制品層出不窮,其工藝技術之高可謂鬼斧神工。這件各種釉彩大瓶,集各種高溫、低溫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稱,集中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傳世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故宮陶瓷館“重回”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康熙年間曾在此設修書處,同治、光緒年間曾遭火焚并重建。陶瓷館在武英殿重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回家”,畢竟武英殿是故宮的第一個“陶瓷館”——1914年10月10日,古物陳列所在武英殿正式開幕,來自奉天(今沈陽)故宮和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的清宮舊藏瓷器,在此向公眾開放。

  不過,在后來近百年的時光里,武英殿并不是陶瓷館。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乾清宮開院,在坤寧宮分設書畫、古銅、陶瓷、景泰藍雕漆等陳列室;1930年代,陸續(xù)在鐘粹宮開書畫陳列室、在景陽宮和承乾宮展覽宋元明清瓷器,在齋宮則是玉器,永和宮則為鐘表。

  故宮真正有了“陶瓷館”,要到1952年,最初位于慈寧宮區(qū),此后幾經改陳、遷移,到2008年,在文華殿開設了經過改陳后的陶瓷館。文華殿陶瓷館從館藏中遴選出4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還在展廳里安排志愿者,常年為觀眾免費講解。這使“文華殿陶瓷館”成為故宮博物院最重要、最知名的展廳之一。

  故宮館藏的陶瓷,堪稱“家大業(yè)大”。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介紹,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86萬件(套)文物中,陶瓷類文物占37萬多件(套),是故宮器物藏品中的第一大門類。這其中絕大部分屬于清宮舊藏,品類繁多,流傳有緒,自成體系。另外,還有數千件實物資料,和自1949年以來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從全國各地150多個重要窯口采集的7萬多件瓷片標本。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合稱為“五大名窯”,而故宮博物院是目前收藏傳世“五大名窯”瓷器數量最多、質量最精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介紹,陶瓷館“重回”武英殿,展品數量大幅提升,所選文物數量由原來的400余件增加到1000余件,展品年代起始于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陶器,下限則延長至民國時期瓷器。

  陶瓷館還在武英殿前殿中央設置了“展中展”,第一期“展中展”集中展出7件清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燒造的鏤空套瓶、轉頸瓶、轉心瓶。這類瓶可謂極盡工巧,內膽外套帶有鏤空的瓶,透過外瓶鏤空處可看到內瓶上的裝飾圖案,有的頸部或內膽還可作360度旋轉。

  此外,武英殿陶瓷館還在西配殿展出清代宮廷大婚用瓷、祭祀用瓷和進膳用瓷,在東配殿展示清代宮廷陳設賞賜、宗教和萬壽成套用瓷。原設于延禧宮西配殿的“中國古陶瓷窯址標本展”和“古陶瓷資料觀摩室”,也將分別移至武英殿東、西配殿的北值房。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有一份資料,是乾隆八年閏四月二十一日,“內務府員外郎管理九江關務”唐英的奏折,曰:“今自叁月初貳日開工之后……奴才又新擬得夾層玲瓏、交泰等瓶共玖種,謹恭折送京呈進。其新擬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創(chuàng)造,恐未合式,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導改正,以便欽遵,再行成對燒造……另容料理新樣呈進。” 由此可知,這類瓶是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帶領陶工研發(fā)的新品種。

  在武英殿陶瓷館的展廳內,我們能看到“五大名窯”匯聚一堂,不僅見物,更見知識?!罢褂[提供豐富的背板內容,與展出文物相呼應,體現出文物展品豐富的學術內涵。而且根據最新學術研究成果,還會更新、豐富文物展品的信息?!眳纬升堈f。

  比如,一個原定為“磁州窯風格”的瓷枕,根據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確定具體窯口為“山西河津窯”;一件青花海獸異獸盤,原定年代為“明成化”,根據最新研究成果,此次更新為“明天順”;一個青花加礬紅彩海水龍紋金鐘碗,原定為“明宣德”,此次更新為“明正統(tǒng)”。

  呂成龍透露,資深觀眾還能看到一些“老朋友”。比如,一件雍正款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是2009年以前陶瓷館的必選展品,在2008年改陳時被換下,“休息”了十余年重新與大家見面。還有一些展品為首次亮相:靈武窯黑釉剔劃纏枝花紋罐(西夏)、青花祝壽圖棒槌瓶(清康熙)、粉彩天藍釉鏤空轉心瓶(清乾隆)……

  重張的武英殿陶瓷館不僅有內涵,還有“顏值”。

  故宮博物院展覽部器物展示組組長薄海昆介紹,在最小干擾古建筑的原則下,展廳內的展柜沿墻而建,但不與古建筑直接接觸,外殼為深紅色,既是故宮的色調,也象征燃燒的窯火;展柜轉角沒有90度直角,全部采用135度倒角,便于觀眾參觀,也保證觀眾安全;展柜玻璃采用的是一種高性能的低反射玻璃,透光度在97%以上,反射率低于1%,體驗感就是,觀眾看文物時似乎沒有隔著玻璃,拍照時很少反光。

  故宮從來不缺故事,有的故事至今還留有懸念,武英殿也是。比如,建于武英殿西北隅高臺上的浴德堂,始建年代和使用功能眾說紛紜。

  一說可能為元代宮城內遺存的浴室,因為與文華殿東大庖井在紫禁城中的位置相對應,合乎“左庖右湢”(湢:先秦時期指浴室)的古禮;一說浴德堂曾被用作皇帝齋祓(祓:古代一種除災去邪的祭祀活動)處;還有說武英殿作為修書處時,浴德堂曾被用于蒸熏書籍紙張。

  現在,浴德堂作為陶瓷館的一個展廳,展出外銷瓷器。浴德堂今后的故事,與陶瓷有關。


該如何看待陶瓷?

       陶瓷其實是兩種東西,簡單說,先有陶,再有瓷。

       很多人會覺得陶器只是瓷器的鋪墊,其實考古發(fā)現有2萬年前的陶片,而瓷器的出現不到2千年。也就是說陶瓷史的90%是陶器史

       制造陶器是人類的巨大進步,這是人類首次掌握的可以隨意塑形的材料。以遍地都是的土和水為原料,而且耐火耐水,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陶器,怎么煮大米粥?

紅陶盂及支座 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   故宮博物院藏

       這就是八千年前,北方人民的灶臺和鍋。

       在漫長的一萬八千年里,陶器陪伴著人類的生活與進步。制陶工藝也在不斷進步。仰韶時代的先民,已經用單一的顏色和簡單的描繪,創(chuàng)造出讓今人驚嘆的彩陶藝術。


彩陶花葉紋缽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故宮博物院藏

       岔開一句,國博的甘肅彩陶大展—《國色初光》,即將于5月23日結束。非常推薦,探展文章在文末。

       龍山時代的黑陶已經可以做的薄如蟬翼,熠熠生輝。


黑陶觚 大汶口文化    國家博物館藏

*非本展展品


       四千年前的白陶,已經開始用高嶺土,燒制的溫度甚至可以讓銅融化。而中國的青銅器也在隨后出現,這里面不僅是巧合。

白陶鬶 大汶口文化    國家博物館藏

*非本展展品


白陶刻獸面紋雙系罐 商

故宮博物院藏

是不是像白色的青銅器

       最晚到商代,表面施釉的原始瓷就已經廣泛應用。春秋時期,原始瓷仿制的各種青銅器已經有模有樣。


原始瓷青釉刻劃水波紋雙系罐 西周

故宮博物院藏


原始瓷青釉三足蓋鼎 戰(zhàn)國

故宮博物院藏


       約兩千年前的東漢,瓷器終于出現,你肯定想不到有紀年的最早瓷器很可能是一把夜壺。

赤烏十四年青釉虎子 三國吳
國家博物館藏
*非本展展品

       在隨后的近兩千年里,便利著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也承載不同時代的審美,甚至遠銷異域,成就了中國的富庶,也讓世界認識我們。

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爐 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

龍泉窯曾在中國流行,也銷往世界,甚至很多國家都有仿制。


關于故宮陶瓷館

       故宮原本就底氣足,陶瓷更是強項。這個展可以說超級有誠意,展品達1000多件!而且沒有湊數的,全都是精品。走進武英殿,有種進了故宮庫房的感覺。簡要說,展覽的亮點有三:


亮點一

精品太多

       在195件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俗稱195)中,共有32件陶瓷,故宮館藏的7件,本次全部展出。而且這樣級別的國寶,居然只有一件有獨立展柜的待遇。


“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倉罐 三國吳

故宮博物院藏


青釉鳳首龍柄壺 唐

故宮博物院藏

       應該能突破很多人對瓷器理解的一件。繁華、飽滿、濃烈,無所謂東西,也不論胡漢,這是大唐氣象。壺腹上,半身赤裸,大腹便便的人是誰?腳底還有酒罐。


載物駱駝俑 隋

西安博物院藏

*非本展展品


常被拿來當做中國古代審美巔峰的北宋汝窯,一次就展出8件!


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北宋

故宮博物院

汝窯大器很少,汝窯樽全世界僅有兩件,這是更好的一件。


五大名窯,一個也不落,而且全是精品。


官窯粉青釉弦紋瓶 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灰青釉雙耳鬲式爐 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


定窯白釉刻劃纏枝牡丹紋梅瓶 北宋

故宮博物院藏



以稀有著稱的元青花,在這里也是一擺一柜子。


青花云龍紋梅瓶 元

故宮博物院藏


亮點二

一部文物陶瓷史

       之所以需要這么多精品,也是因為展覽的內容太宏大。從石器時代到民國,把一部陶瓷史,以時代為主線做了清晰的實物呈現。


耀州窯青釉刻劃纏枝牡丹紋瓶 北宋

故宮博物院藏


       各時代的經典陶瓷、重要的品種和窯口,都挑選了具備代表性的展品。


       并且配合展板文字、文物圖片和使用場景,讓你欣賞美器的同時,也串聯起陶瓷發(fā)展歷程。

       文物說明牌上的生僻字都標明了讀音,非常貼心。展覽的打光,較之過去也有提升,只是有些釉面光澤好的瓷器有反光的問題。


亮點三

拓展內容豐富

       除了這條主線,展覽還安排個幾個專題展區(qū)。

轉心瓶展區(qū)


清宮大婚展區(qū)

       武英殿東、西配殿展出清宮大婚、祭祀、進膳、陳設和賞賜、萬壽、宗教用瓷等6個主題。浴德堂展示故宮博物院藏外銷瓷,還有“中國古陶瓷窯址標本展”和“古陶瓷資料觀摩室”分別在武英殿東、西配殿的北值房。

當我們看陶瓷,我們在看什么?

       欣賞不同時代的審美,體味其中的氣質與意境。

彩陶水波紋缽 馬家窯文化

故宮博物院藏


彩繪灰陶云氣紋鋪首耳壺 西漢

故宮博物院藏


鞏縣窯三彩絞胎長方枕 唐

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窯嬰戲蓮花圖碗 北宋

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元

故宮博物院藏


白釉塑貼鮮紅蟠螭蒜頭瓶 明

故宮博物院藏


       窺見社會生活的變化,畢竟陶瓷是古代中國各個階層最真實和生動的日常,甚至可以連通另一個世界。

綠釉陶犬 東漢

故宮博物院藏


青瓷鏤空帶托熏爐 西晉

故宮博物院藏


定窯白釉皮囊壺 唐


建窯黑釉兔毫盞 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


長治窯黃褐釉白地黑彩虎枕 金

故宮博物院藏


德化窯白釉鶴鹿仙人像 明

故宮博物院藏


       學習陶瓷史,研究工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比如唐、宋、金、元梅瓶類器型的變化






看展建議

       展覽的主題宏大,展品巨多,往往使人望而生畏。但這個展其實是適合各種觀眾的。


       對大眾而言,能看到琳瑯滿目,精美絕倫的各種陶瓷已經足夠。它們美的千姿百態(tài),巧的絕不雷同,不想太多,欣賞就夠了。

       對陶瓷愛好者來說,再找不到比這更好的學習陶瓷史的教室了。多看幾遍,把書上寫的那些不明覺厲的東西一一對照,收獲一定巨大。

       對于陶瓷收藏者更不用說了,不同時代,各大名窯的代表性器,來比對一下和自己家里的是不是一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走進故宮(三)參觀故宮外朝東西路——文華殿武英殿區(qū)域
從《清平樂》看宋畫之美
故宮南薰殿舊藏 古代帝王相冊
南宋 馬麟 道統(tǒng)五祖像(夏禹、伏羲、帝堯、商湯和周武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活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將亮相!這個5月,故宮還有這些展覽
與頂級國寶同行 · 故宮陶瓷館篇 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