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老子著《道德經(jīng)》現(xiàn)行本理解(四)

20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dun:四聲)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 (lei:二聲)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an:四聲)兮其若海,飂(liao:二聲)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理解:阿同呵。

理解:本章老子把得 “道”之人與俗人對比,論述得道之人貴食母,即以本源為貴,并貫徹到生活中,即“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首先表述,唯與呵,善與惡,對立、對應(yīng),類似的概念還有貴與賤、是與非、美與丑等等,對于這些對立的概念,得道之人認為其是對應(yīng)并互為影響的。因此,對待事物、事件要順應(yīng)自然,不刻意追求“唯”“善”“貴”“是”“美”等“有”的一面,這樣會擾亂心境,無法達到自然狀態(tài)?!拔摇本邆溥@種心態(tài),與俗人形成鮮明對比:當(dāng)眾人都沉浸在春天般的美景、享用著豐盛的美餐時,我獨自甘守寂寞,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如剛出生的嬰孩一般無欲無求。倦怠閑散找不到歸宿?!氨娙恕崩米约旱穆斆鞑胖悄銧幬見Z收獲頗豐之時,而“我”卻好像遺失了東西?!拔摇痹凇氨娙恕钡难劾锸嵌嗝从薇堪?!“眾人”昭昭、察察,而“我”卻昏昏、悶悶。

得“道”之人,其心境遼闊如大海,如疾風(fēng)而不止。(感覺此句與15章重復(fù),在此處語境對不上)?!氨娙恕倍加兴鳛槎L(fēng)光艷麗,而“我”卻冥頑不化、鄙夷下賤!我獨異于人,追求“為腹不為目”的自然、簡單的生活。

21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ing:二聲)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理解:本章老子先總結(jié)上一章“我”的表現(xiàn)為孔德之容,即大德的表現(xiàn),必須符合“道”的標(biāo)準(zhǔn)。接著正面敘述道性: “道”恍恍惚惚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從古至今,它的“名”不會消失,通過“名”察看萬物的起始狀態(tài)。

22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in:一聲),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理解:本章老子繼續(xù)用辯證法的觀點,論證不爭莫能與之爭的道理。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屈枉反而可以伸展,低洼有利于充盈,破舊預(yù)示著更新,少取反而能相對多得,貪多帶來迷惑。圣人抱一守真,不爭而莫能與之爭。古人就有“曲則全”的概念,誠非虛言。

23

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理解:本章介紹道、德與人的關(guān)系。行不言之教類似于這里的希言,希言是自然的,正如道是自然的。不要去苛求非自然,自然界疾風(fēng)驟雨不會長久,統(tǒng)治自然界的天地都不能長久,何況人呢?因此,按照道法的無為而做的,本身就是道,按照德做的,就是德,失道失德的,就是失。并且其作用是相互的,有因必有果,即同道、同德者,道、德亦樂得之;同失者,失亦樂得之。如果道的信譽不足,那么就會有人有不相信道,這其實與道本身關(guān)系不大,信與不信,道一直存在,但對于人來說,影響巨大,得道之人與失道之人,其結(jié)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如老子所說,得道者道亦樂得之,失道者,失亦樂得之。

24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zhui:四聲)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理解:伐即夸贊。

理解:本章老子舉例社會上的一些違背道的現(xiàn)象,有道者不處:自現(xiàn)、只是、自伐、自矜。踮起腳尖站立,不會站太久,步子邁的太大,行不遠,踮起腳尖顯得自己站得高,步子邁的很大以使自己跑得快,其實都不會保持長久。因此,自我標(biāo)榜、自以為是、自我夸贊、自我炫耀這些違背道性的行為,對有道之人來說,如剩飯贅瘤,令人厭惡,不需要。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理解:老子正面描述道。老子感受到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一種物,其產(chǎn)生宇宙萬物、呵護宇宙萬物,使萬物周而復(fù)始、運行不止,老子感受到這種無形的作用的存在,卻不知如何更準(zhǔn)確的給它名字,勉強字之道,勉強名之大。老子認為天地間有道、天、地、人等四大,其關(guān)系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而道的規(guī)則是自然,即按照自己的規(guī)則運行。

26

重為輕根,靜為躁(zao:四聲)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zi:一聲)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理解:本章老子提出“重”“輕”、“靜”“躁”兩個對立概念,提出得 “道”之人的心境主宰是厚重、虛靜。君子每天都要保持厚重、虛靜的心境,超然面對人生的榮華富貴。萬乘之主怎么能以輕佻、躁動的心態(tài)治理天下呢?那樣會失去根本。

27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xia:二聲)謫(zhe:二聲);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jian:四聲)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理解:善在這里是完美、好的意思。行、言、數(shù)、閉門、打結(jié)等等行為,只要符合道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完美的。比如老子拿行舉例,什么叫善行,古代用車出行,就要按照道的標(biāo)準(zhǔn)即要符合規(guī)律辦事,下雨天道路泥濘不便出行,你非要出行,豈不是會留下深深的車轍了么,甚至還被淋成落湯雞,結(jié)果也不一定能到達你想去的地方?同理,說話、計數(shù)、閉門、打結(jié)等等事務(wù),都要按照其內(nèi)在規(guī)律辦事,善于說話即要把握說話時機、分寸和場合,善數(shù)即心知肚明、心中有數(shù),善閉不光是物理上的閉,善結(jié)也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結(jié),而是要行之以德。

所以,圣人善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沒有所謂的廢人、棄物之說。這就是內(nèi)在的智慧。君子是俗人的榜樣,俗人是君子的借鑒,各得其所,如果不尊重榜樣,看不起別人,自以為聰明,其實很糊涂。這種認識很關(guān)鍵。

28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xi:一聲)。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e:四聲),復(fù)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理解:本章老子提出不同對立統(tǒng)一面,“雄”、“雌”,“白”、“黑”,“榮”、“辱”,彰顯的一面為“有”,晦隱的一面為“無”,知有守?zé)o,是根本,是常德。有常德才能達到“嬰兒”“無極”“樸素”的狀態(tài),即“道”的狀態(tài)。樸散后孕育出“有”,這里器代表有形、具體的事物。有之以為利、為器,無之以為用,為器才能為“無”體現(xiàn)價值。圣人按“無”的標(biāo)準(zhǔn)去統(tǒng)領(lǐng)運用“有”、運用“器”,“無”為“有”的官長,即有無二者,無占主導(dǎo)地位,所以,好的制度是不會把有與無分割開的。

29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歔(xu:一聲)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hui:一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理解:圣人想要得到的天下,老子認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圣人治理,遵循“道”的本性,萬物歸順,不得不接受。

天下神器,即天下任何事物,不可強為,不可固執(zhí),強為、固執(zhí),終將失去,要按照事物規(guī)律,即巡道而為,才不會失敗、失去。

對于天下萬物,或前行或跟隨,或噓唏或鼓吹,或強或弱;或挫或毀,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圣人需要做的是去極端、去奢靡、去驕縱。保持平順自然。

30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理解:老子根據(jù)當(dāng)時的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亂不止的實際情況,明確不提倡用兵。勸君主和輔助君主的人,不要靠武力強取豪奪,用兵強取不僅沒有好處還容易得到報應(yīng),老子還是承認因果報應(yīng)的,即其事好還。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只有災(zāi)難。做事任何事,只要達到適當(dāng)?shù)哪繕?biāo)就行,適可而止,不能太過。有了成果后,不要自大、不要夸耀、不要驕傲,要不得已而得到,不強迫而得到。事物太壯,就會走向衰落,太壯、太過都不符合道性。現(xiàn)在社會很多現(xiàn)象早已不符合“道”了。

31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理解:本章老子接上章,繼續(xù)談到用兵,認為軍隊是不吉利的,鬼神都厭惡的東西,有道者不會首先采用的。在古代禮儀中,右為主、為貴,左為客、為賤。因此,君子做事表示謙讓,貴左,用兵則會死人,對死人表示尊重,則貴右。兵,不祥之器,君子不得已而用之,保持恬淡之心,適可而止,打勝了仗也不能當(dāng)成美事。把打仗當(dāng)美差,會導(dǎo)致殺人如麻、殺人成性,不會得志于天下的。對待戰(zhàn)爭,要以喪禮處之。

32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理解:道通常不好定名,道是質(zhì)樸的,天下沒有能使之屈服的。候王如果能守樸歸真,萬物將賓服。天地相合,降臨甘露,人民沒有誰下過指令,卻能均勻分配。開始各種制度,制定行駛制度應(yīng)該有所界定,不能太過、太甚,按照道的標(biāo)準(zhǔn),才能運行不止。比如,天下萬物取法于道,就像江河湖海源于川谷。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理解:老子對得道之人描述,表現(xiàn)為自知、自勝、知足、自強、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這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意思是如果能做到合道、守道,堅持有道,就不失根本、不會消亡。得道者道亦樂得之,其會名垂千古。

34

大道汜(fan:四聲)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理解:大道泛泛,可左可右,自然而為。孕育萬物而不居功占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去主宰,無私無欲,命名為“小”。萬物歸附而不去主宰,命名為“大”。不自以為大,更能顯示出大的品格。

35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理解:合乎于道,天下向往,向往而無害,安、平、太。

音樂與美味,感悅?cè)诵?,容易使人們向往。而道,淡乎無味,看它吧不太顯現(xiàn),聽它吧不太聽得真切,用它吧不太有切實效果。因此,道不易使常人向往。

36

將欲歙(xi:一聲)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理解:本章老子用辯證法的觀點,分析事物的演化規(guī)律,事物往往是對立對應(yīng)的?!办ā薄ⅰ皬垺?,“弱”、“強”,“廢”、“興”,“取”、“與”,是矛盾對立的,又是相互轉(zhuǎn)化的。因此,處理事物,則要符合道性,從無的、弱的方面入手,這是比較微妙的道理,以弱勝強的道理。人離不開道,就像魚離不開水,治國離不開“無為”,“示人之治”就是通過各種明顯感受到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百姓,不符合道性的無為而治,因此,警示人們,這種制度,即“國之利器”,不可以輕易實施。

37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理解:本章有重復(fù)強調(diào)32章相關(guān)內(nèi)容。給王侯以治理建議,要符合道性而為,即常無為而無不為,王侯無為而萬物自化。使萬物保持質(zhì)樸狀態(tài),保持清凈的心態(tài),不主動增加貪欲,從而使天下自正。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rang:三聲)臂而扔之。

故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嵅痪悠淙A。故去彼取此。

理解:德,本意是行得正、走得直、想得正,指人的為人處世的行為規(guī)范,道,是宇宙萬物發(fā)展變化的本源、本質(zhì),人與宇宙萬物之間要靠“德”來聯(lián)系。老子把“德”分為上德與下德,上德為無為,不會處處標(biāo)榜顯性的“德”,即不德,在老子看來,這恰恰是有德的表現(xiàn)。下德為有為,處處以“德”來標(biāo)榜自己,表現(xiàn)出不失德,恰恰是無德的表現(xiàn)。上德無為而以“無”為,下德無為而以“有”為。上仁有為而以“無”為,上義有為而以“有”為,上禮有為,卻沒有人回應(yīng),因此,應(yīng)該屢起袖子把它(指禮)扔的遠遠的。一個社會如果道德仁義淪喪到只能靠禮法來震懾才能保持穩(wěn)定,那它的動亂也就快開始了。前識者,即前面說的有禮者,把自身道德裝扮的很華麗,其實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夫要為無為,處厚不居薄,處實不居華。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jue:二聲)。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gu:三聲)。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碌碌 (lu:四聲)如玉,珞珞(luo:四聲)如石。

理解:本章老子論述得“道”的表現(xiàn)及不按 “德”辦事,可能導(dǎo)致的結(jié)果。以往得一者,即得道者的表現(xiàn):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進一步推斷: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摔倒。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chǔ)。稱自己為孤、寡的王侯,其意就是處賤、為下的表現(xiàn)。至譽無譽,即最高榮譽是“無譽”。所以,要保持“不欲”,減少欲望,就像碌碌的玉塊、珞珞的頑石。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理解:螺旋反復(fù)是道的運動表現(xiàn)。柔弱處下是道之所用。無生有,有生萬物,即有表現(xiàn)為宇宙萬物。

4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lei:二聲);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yu:二聲);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理解:不同的人,對待道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感覺若有若無,下士聞道,感覺其可笑??鬃訉Υ赖膽B(tài)度,認為,朝聞道西死可以。道的無為特性在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平坦的大道好像有所缺陷、毛病的樣子)。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健德好像偷懶的樣子)。質(zhì)真若渝(品質(zhì)真切的像水渾濁的樣子);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只有道,善于施與萬物,且能成就萬物。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gu:三聲),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理解:道生一,一生二(有、無為二),二生三(三為多的意思),三生萬物(多多相生為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背陰向陽),沖氣以為和(陰陽之氣相互沖撞后達到調(diào)和)。王公以人之所惡自稱,表示處下、處賤。所以,事物,你損之或因此得到益處,你益之或因此損傷它。事物或損、或益是相互轉(zhuǎn)化的。別人這樣教我,我也這樣教大家,強梁者不得好死,我把這個道理教授給大家。

43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理解:至柔馳騁于至堅,無有入無間,即無可以無所不在,我因此知道無為的好處。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人很少做得到。

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理解:老子論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名分與身體,身體與財富,得到與失去,要知道孰輕孰重,分不出輕重,甚愛名分、財富,必然大費,多藏名分、財富,必然厚亡。因此,要知足,要適可而止。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理解:前述章節(jié)已經(jīng)論述過,本章重提表示強調(diào),文字朗朗上口,便于理解。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充盈、豐滿的看起來像虛的,卻用之不盡)、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jiu:四聲)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理解:天下有道,退卻戰(zhàn)馬用來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天下無道,軍馬馳騁于戰(zhàn)場。罪過莫大于貪欲;禍患莫大于不知足;錯誤莫大于老想著獲得。知足的足才是常足。

47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you:三聲),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理解:本章如果用現(xiàn)代的思維理解,容易理解錯誤,足不出戶,閉門自守,何以知天下,現(xiàn)代提倡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老子卻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若要理解,就要認清兩個概念,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求知的概念,正所謂實踐出真知,老子所說的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體道的概念,體道要平心靜氣,修身養(yǎng)性,去躁,去奢,去欲。因此,本章老子講的是修道的條件。道生萬物,萬物歸于一,所以不出戶、不窺牖也可以體道。反而,用“有”體道,走得遠、見得多、為有為,萬象眼花繚亂,反而迷惑心靈,體道就更少了。所以有道之人為無為。

48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本章和上章結(jié)合,上一章則更容易理解了。老子認為“為學(xué)”還是要“日益”的,而為道,卻是要做減法的。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49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xi:一聲)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理解:圣人常常無私心,以百姓心為心。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各得其所,各司其職。圣人一視同仁,皆孩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i:四聲)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理解:本章提到死地的概念,死地應(yīng)該泛解,指不好的處境、狀況等,不能僅局限為死亡之地。老子開篇就給出論點,即出生入死,相對于死地,跳出來得生,進去則死,這里不能簡單理解為從出生到死亡。

人生在世,條條大道通羅馬,通往好的狀況的路徑,約十之有三,通往死地的路徑,約十之有三,身處在死地,卻能通過人主動無為開創(chuàng)出“生”的,約十之有三,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能夠遵循敦厚的道而生出生路。曾經(jīng)聽過善于謀生的人,在大地上行走,避開有兕、虎的險地,參軍打仗,避開兇險的甲兵。等等這些行為,都表現(xiàn)為不入死地,因此,就不會危險。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理解:道生“無”,德蓄“無”,具體事物彰顯表現(xiàn)了“無”,形勢作用成就了“無”,無生有,有生萬物,故萬物都尊道、貴德。道尊德貴,沒有人命令它而常自然。安定它,督導(dǎo)治理它,養(yǎng)育它、保護它。道性,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理解:道為天下母,天下萬物為道之子,知子守母,不會消亡。對于修道而言,要達到無欲的狀態(tài),好比把嘴巴、耳朵、眼睛、鼻子、心門等孔穴堵塞、閉合起來一樣,無智無欲。則終身不會心煩意亂了。反之,打開私欲和誘惑的大門,一心鉆營自己的私利,那終身都搶救不回來了即修不成道。能覺察細微的存在與變化稱得上明靜智慧,能守平和柔軟的狀態(tài),可以稱得上強大。善于用紛紛蕓蕓的“有”、“光”,回歸本心,達到虛靈察明,這樣,永遠都沒有禍患,這也是天道。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理解:假如我些許有所認知行于大道,唯一擔(dān)心的就是如何施行大道。大道很平坦,但是很多人卻違背道的原則,愛好“另辟新徑”。正如當(dāng)今很多統(tǒng)治者,政令繁多(朝甚除,即上朝時臺階太多),田地荒蕪,官員卻穿著華麗、佩戴利劍、食物吃膩、財貨有余。這種統(tǒng)治者是民之盜賊,不符合大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老子道論
【帛書甲本《道德經(jīng)》復(fù)原本】注釋。德經(jīng)
《標(biāo)準(zhǔn)統(tǒng)一的老子〈道德經(jīng)〉》1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解讀:讀過3遍,終于知道書中隱藏的底層邏輯
《道德經(jīng)》講義(第16講)
二十一世紀(jì)重譯道德經(jīng)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