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她有許多說不盡的故事、道不盡的秘密。
走在紹興城里,常會有時空交錯之感,漫步濕漉漉的青石板,來到魯迅故里,大文豪魯迅曾在這里居??;小深處的臺門里,幾枝綠藤伸出墻頭 , 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就在眼前。
大家非常崇敬魯迅,到紹興一定會去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一游,可是三味書屋里的“三味”究竟是什么滋味?連不少本地人也說不上來。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nèi)的著名私塾,魯迅12歲至17歲在此求學。他在作品中,常常提到小時候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情形,“三味書屋”也因此聲名遠播,廣為人知。
請聽聽魯迅的回憶: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三味書屋之名有很深的含義:
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
三味書屋是“經(jīng)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的地方。
但是,當年執(zhí)教于“三味書屋”的壽鏡吾先生之孫,卻有另外一種解釋,可能更能體現(xiàn)“三味”的本義。
三味書屋原是壽鏡吾先生祖上辦私塾的一間書屋。由于深諳官場腐敗,宦海險惡,峰嵐公立下規(guī)章,三味書屋不為清朝培養(yǎng)當官人才而設。
而且峰嵐公授意兒子壽韻橋,把原來購買房屋時所帶一塊“三余書屋”匾上的“余”字改為“味”字時,就闡明了此“三味”之義:“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span>
“三味”究竟表達哪三種“味”,似乎真的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當初魯迅讀書座位在書。屋的南墻下,由于別的同學經(jīng)常出入后園,影響他的學習,魯迅要求老師將他的座位移到東北角靠墻的位置。魯迅當年刻在桌子上的“早”也被放大陳列在中間的桌子上。
百草園在魯迅故居里,少年魯迅常這里抓蟋蟀、拔何首烏、采覆盆子。調(diào)皮的魯迅常在雪地里捕鳥、堆雪人。在光滑的石井欄跳上跳下……物猶在,人已去 ,一種傷感在心頭。
在百草園,在三味書屋我們好像找到了魯迅童年的影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