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慢性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近段時間很多自媒體都在討論,開始是:慢性淺表性胃炎不要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過度診斷;現在發(fā)展到:沒有癥狀的慢性淺表性胃炎不要治療。
那么,慢性淺表性胃炎到底要不要治療?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關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
胃鏡及活檢病理
A.慢性淺表性胃炎; B.慢性淺表性胃炎(Hp+);C.慢性萎縮性胃炎; D.腸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一般分為三個類型:
1.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舊時稱慢性淺表性胃炎);
2.萎縮性胃炎;
3.特殊類型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過去的診斷,現在為了內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統(tǒng)一,已摒棄不用,改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2012年國內慢性胃炎共識明確指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舊時稱為慢性淺表性胃炎),2017年國內慢性胃炎共識中已不在出現“慢性淺表性胃炎”這一概念。但在臨床上,部分醫(yī)院仍習慣使用“慢性淺表性胃炎”這一疾病名稱。
胃鏡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或稱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表現:
內鏡下可見黏膜紅斑、黏膜出血點或斑塊、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腫、充血滲出等基本表現;
當伴有膽汁反流、糜爛、黏膜內出血時,描述為:非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非萎縮性胃炎伴黏膜內出血等。
確實有60%以上的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或稱慢性淺表性胃炎),那么該病還要不要診斷呢?
1.人每天需要進食,胃會受到機械性、化學性刺激,如:飲食(長期或大量飲酒,吸煙,飲食不規(guī)律,飲食過冷或過熱、粗糙堅硬,濃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胃酸、胃蛋白酶、膽汁、幽門螺桿菌、藥物等等。當然胃黏膜還有保護機制,當損害因子超過保護因子時,胃黏膜就會損傷,我們每天都在做些損害胃的事兒,難道你沒有嗎?也就是說,其實每天或多或少都會有黏膜損傷。
2.從以上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胃鏡檢查標準看,確實該類患者與正常的胃黏膜不同。
3.胃鏡常規(guī)活檢病理檢查,該類患者胃黏膜都有或多或少慢性炎癥存在。
淋巴細胞、漿細胞,為慢性炎癥細胞,根據其在胃黏膜浸潤的多少、深度,把胃黏膜炎癥分為:正常、輕、中、重度。
炎性細胞浸潤僅限于胃黏膜上1/3者,且在高倍鏡視野下少于5個炎癥細胞,為正常,超過5個為輕度;
炎性細胞超過黏膜1/3,但不超過全層2/3者為中度;
炎性細胞浸潤超過全層2/3到全層者為重度。
胃鏡診斷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或稱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患者,我們都常規(guī)活檢病理檢查,我從來沒有見到過正常者。
總之,從以上病因、內鏡表現、病理檢查這三方面來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或稱慢性淺表性胃炎)確實存在,而且應該相當常見,所以有“十人九胃”的說法!
2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或稱慢性淺表性胃炎)要不要治療?
該病癥狀無特異性,可表現為胃部疼痛、飽脹及堵塞感,常伴有噯氣、反酸、燒心、食欲不振、消瘦等現象,可由飲食不當、情緒刺激、勞累和氣候變化等引發(fā)。
患者癥狀的有無及輕重與胃黏膜炎癥的嚴重程度沒有明顯的相關性,部分患者可以沒有癥狀。
1.幽門螺桿菌陽性者,不論有無癥狀都需根除!
幽門螺桿菌相關的慢性胃炎是感染性疾病、傳染病,這一點已十分明確!縱觀國內外指南,都認為需要根除。大量研究也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后可以明顯降低胃癌的發(fā)病率,尤其在萎縮、腸化生發(fā)生以前根除者獲益更大。
2.有癥狀的慢性淺表性胃炎,當然需要治療。
這分為兩種情況:
(1)短時間內出現上述癥狀者,這是胃黏膜慢性炎癥在誘因下加重的關系,以短期的對癥治療和保護胃黏膜為主。
(2)反復上腹不適者,往往還伴有精神緊張、煩躁、情緒低落、眩暈、失眠、心悸、健忘等,這些現象反過來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癥狀,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病情復雜,不易治愈。
這時應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單純按慢性胃炎治療效果不佳,需按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這類患者如果不治療,會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3.沒有癥狀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是否要治療,這需要根據病理檢查而定。
這是因為:
(1)胃黏膜炎癥程度與患者癥狀之間無明顯相關性。
(2)患者癥狀有無、輕重還與患者耐受程度有關。
(3)長時間胃黏膜慢性炎癥,進一步可發(fā)展成萎縮性胃炎,增加胃癌發(fā)病率。據研究:50%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會演化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40%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會演化為腸化生,而8%的腸化生患者會演化為異型增生,而異型增生會演化為胃癌。
3
因此,本人認為:
患者雖然沒有癥狀,但活檢病理示中、重度慢性炎癥,尤其是重度慢性炎癥者,仍應適當治療,以止酸、胃黏膜保護劑治療為主,以減輕胃黏膜炎癥(有些胃黏膜保護劑本身就有減輕胃黏膜炎癥的作用,如:瑞巴派特)。
只有病理是輕度慢性炎癥者,不需要治療!但仍應注意自我保養(yǎng),以免加重!
來源:胃腸病
聯(lián)系客服